京東小村的皇家傳說 乾隆為何在這裡留下御筆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樊各莊與乾隆的皇叔胤祉也有關係。胤祉是康熙第三子,他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後來胤礽被廢,雍正即位,胤祉被囚禁於景山永安亭。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胤祉是較有學問的人,他曾開蒙養齋館,與陳夢雷、方苞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等書。胤祉去世後,就葬在樊各莊。

京東平谷西北部,有個樊各莊。村內外種了不少香椿,多年來人們口口相傳,說這香椿是「貢品」。樊各莊是明初所建,但其種植的「紅芽香椿」卻早在宋代就有了。到了清朝,「紅芽香椿」獲得皇家青睞,被選為貢品。

「紅芽香椿」的貢品身份,不知和乾隆皇帝有無關係。但在歷史上,乾隆七次前往樊各莊西北方向的丫髻山上香,丫髻山因兩座山巔高聳,狀若古代女童頭上的髮髻而得名,享有「畿東泰岱」、「近畿福地」等美譽。乾隆前去丫髻山途中,在樊各莊的通化寺停留,並留下御筆,也就與這個村莊及「紅芽香椿」有了聯繫。

石山·御筆·乾隆帝

乾隆年間,一條御道大致從樊各莊東南過來,向西北丫髻山而去。樊各莊與通化寺一起,正坐落於御道旁。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七,通化寺都有廟會,一開就是半個月。從初一開始,門口做買賣的攤位、茶爐早早就擺上了,從京城過來的人也不少。通化寺廟會極可能是隨著丫髻山廟會而開的,因為丫髻山廟會在明代以農曆四月十八為進香日,會期5天,清初改為四月初一至四月二十。通化寺廟會的時間和丫髻山廟會重疊,從京城前往丫髻山的往來香客,就可順路到通化寺。

通化寺的形制與格局,不是一般簡陋的民間建築,大殿內供奉的是木雕佛像。樊各莊北面不遠的孔城峪磕頭溝村東,有一座娘娘廟。相傳清代皇帝去丫髻山進香,途經雲巖禪寺,為免去皇帝上山之苦,便在磕頭溝外建了一座娘娘廟。清康熙六十年《懷柔縣誌》記載:「入國朝……山下增建娘娘廟。」廟內主要供奉碧霞元君等9尊娘娘像,也為木雕。由此可見,通化寺也不是一般的普通民間廟宇。

筆者最近研究丫髻山有關資料時,翻閱《乾隆帝起居注》,其中記載:「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二月,二十日庚辰,駕幸通化寺,至丫髻山行宮駐蹕。」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述通化寺的附屬文物「西邊有石山一個,用自然石頭而成,御筆字跡不清」。證明《乾隆帝起居注》所記載的,就是樊各莊通化寺了。那麼,這次乾隆從哪裡來的,又走的什麼線路呢?

乾隆先後7次上丫髻山,乾隆十二年二月為第二次。這次自初八上謁東陵,車駕出京師,先後駐蹕白澗、桃花寺、龍福寺行宮,謁陵後,回返,駐蹕龍福寺、桃花寺、盤山、白澗、盤龍山行宮。至二十日,到達通化寺,至丫髻山行宮駐蹕……

由此可知,乾隆這次是謁東陵返回途中,從盤龍山行宮而來丫髻山的。盤龍山行宮又稱作「蟠龍山行宮」,在順義區張鎮西邊。蟠龍山,又稱龐立山、龐裡山,今稱龐山,是燕山餘脈西端一座海拔僅200多米的小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以後,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乾隆前往丫髻山沿途駐蹕的,就沒有盤龍山行宮,而是大新莊行宮。清《日下舊聞考》記載:「蟠龍山舊有行宮,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始移建於山迤北大新莊。」《日下舊聞考》載,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駐蹕蟠龍山行宮,曾作「奕奕瑤光照薊野,蟠龍亦得名茲山」詩。看來,「蟠龍」之名為皇帝所稱,可至今人們仍稱龐山舊名,這是習慣使然。

《乾隆帝起居注》明確記載,乾隆從盤龍山行宮過來,先到樊各莊通化寺,而後才駐蹕丫髻山行宮。乾隆在通化寺遊玩得高興,遂欣然題字,僧人將「御筆」刻於石上。這才有1959年文物普查資料中「西邊有石山一個,用自然石頭而成,御筆字跡不清」語。但是乾隆題字的內容是什麼,卻無從得知了。

乾隆到通化寺的時間,是陽曆3月30日,離清明節沒幾天了。這時,樊各莊村內外的香椿樹已經拱出了細嫩的芽尖,而且是經過一冬孕育的紫紅的頭茬香椿芽。無論涼拌,抑或油炸,都極為美味。乾隆若見此而品嘗,亦實屬正常。儘管《乾隆帝起居注》中對此沒有具體記述,但樊各莊的香椿能成為貢品,也許與此有關。

三殿·木雕·通化寺

通化寺在樊各莊村北,緊靠著山根,俗稱北大廟。

通化寺坐北朝南,前後3座大殿,即三進院落。前殿為金剛殿,殿內供奉大肚彌勒佛木雕坐像,無論從前面還是側面看,都是衝著人笑。兩旁為四大金剛站像,腳踩著八怪。那些小怪高六七十釐米,有個綠臉小怪頂著金剛,是活動的。過去村裡孩子常把綠臉小怪拿出去玩,玩完再悄悄放回來。中殿為大佛殿,供奉3尊木雕佛像,兩山牆上,繪有十八羅漢壁畫。大殿闢後門,可通後殿。後殿為菩薩殿,供奉菩薩泥塑坐像。後殿前3棵大柏樹,年代久遠。

在通化寺東側建有娘娘殿,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載:「東後殿三間,硬山箍脊,帶垂獸,有四個小獸,筒瓦頂,一鬥二升叼麻葉的鬥拱,明間五攢,次間四攢。」帶鬥拱的廟宇在平谷地區不多見。殿內供奉天仙聖母、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等9位娘娘,東側1尊小靈官站像,高約80釐米,手持鋼鞭;西側神臺邊,建一小廟,高約40釐米,據說小廟供奉的是修建丫髻山的王二奶奶。小廟外邊塑一小黑驢,旁邊一小站像,頭戴氈帽,說是王二奶奶娘家人,人稱「竇二哥」。娘娘殿前東西配殿各三間,為七十二司畫像。娘娘殿南面為靈官殿,面闊三間,殿內供奉手持鋼鞭的王靈官塑像,背後有罩碑。東側供奉藥王孫思邈,西側供奉藥聖。

按說東側娘娘廟屬道教廟宇,西側通化寺為佛教廟宇,可東西院牆連在一起,且有門相通,村裡人亦通稱北大廟。

清乾隆《三河縣誌》只簡略一記「通化寺,樊各莊」,別無它述。1959年第一次文物普查資料,記述較為詳實:「通化寺,年代,遼,明清重修……現存6個大殿,為小學佔用。」並簡畫通化寺平面圖,平面圖將東側娘娘殿也畫在一起了。通化寺中殿前有2通石碑,文字記載為3通。記述中有「吻代(帶)劍把」,即殿頂大脊兩端的螭吻。螭吻,一般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在我國古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螭吻飾於宮殿式建築的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固定。而在通化寺平面圖中,後殿西側有一座石山,即假山,頗具園林意蘊。

通化寺興盛時,有七八個和尚。到民國時只有兩個和尚了,於是從峪口西門外天齊廟過來一個小和尚,名路廣祥,法號覺祥。抗戰中,路廣祥從軍上了戰場,犧牲在寶坻那邊。

通化寺內曾有鐵鼎及鐵鐘,村人未曾談及。1935年的《三河縣新志》記載:「通化寺鐵鼎,高七尺,四方形,下有鐵足四,頂形尖而圓,兩旁有耳四,足上刻八卦圖,製造頗古。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造。又古鐘一,亦康熙年造。均在縣北樊各莊。」兩物早已無存,不然村人不會沒有印象的。

可惜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通化寺的痕跡只剩下一棵柏樹。

親王·郡王·王爺墳

一般來說,帝王陵寢主要用於安葬帝王,皇后與帝王合葬,嬪妃安葬附近,而皇子往往另尋墓地。比如清代在遵化馬蘭峪建有皇帝陵寢,清朝進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及繼位者康熙皇帝相繼安葬於此。到雍正皇帝則在易縣另擇陵地,而乾隆皇帝又葬在康熙皇帝腳下。這樣就有了清代東、西陵,並按昭穆制度規劃陵寢。所謂「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據《周禮·春官·小餘伯》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曰:「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也就是說,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則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這樣一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則始終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樣以此為準,分為左右次序。

當然,清代東、西陵是用來安葬皇帝的,至於每位帝王的皇子,則要自己安排後事了。清代皇子很多,墓地分布在海澱、昌平、門頭溝、房山、懷柔、密雲以及天津薊縣、河北易縣、淶水等地。而康熙皇帝的三子誠郡王允祉的園寢,就選在了樊各莊。

允祉,原名胤祉,其四弟胤禛登基為帝後,為避諱而改名允祉。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或是騎射,在眾多的皇子裡面,胤祉的表現都較為突出,備受康熙喜愛。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出塞圍獵時,曾經和一向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

胤祉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他的老師和門客全是學者和無功名的布衣,如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等。依靠這些人,他主持編纂了兩部大書《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採擷廣博,內容非常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乃至文學、樂律等等,包羅萬象。它集清朝以前圖書之大成,是各學科研究人員治學、發掘先人成果的寶庫。

雍正即位後,將胤祉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其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允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允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後其病逝於景山禁所,享年五十六歲,照郡王例殯葬。乾隆二年十二月,追諡曰隱。

允祉的園寢佔地二頃,分宮門、下宮門、北墳地和大西北墳地。乾隆二年,追諡允祉且補建碑樓。宮門裡植柏樹,外栽松樹。下宮門在小豬山西南,為允祉第七子貝子弘璟墓地。北墳地在小豬山西邊偏北,為貝子弘璟第三子鎮國公永珊、永珊第三子鎮國公綿策墓地,有寶頂兩座,墓前有兩方座碑。大西北墳地距西邊營房較近,有三座寶頂,正墳為不入八分公奕果長子、體仁閣大學士、不入八分公載齡。正墳東南,是承繼子、不入八分公溥元墓。西南為不入八分公毓彭墓。「入八分」與「不入八分」是清朝宗室貴族的等級制度,「八分」是指八種待遇: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的韁繩);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頂在珊瑚頂之上);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門釘(府門上的釘)。「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這八種待遇。

毓彭1928年為清東陵守護大臣,軍閥孫殿英盜墓後,毓彭被溥儀黜出宗室,宗譜中資料盡刪。就在毓彭守陵時,這裡的柏樹已被陸續賣掉,後宮門、下宮門亦被盜發。

與村人訪談,說付家和郭家曾看守過園寢。70歲的付書然記得,付家是滿族,從海澱搬過來給三王爺看墳。前期主要是付家看墳,後來為郭家。87歲的郭德清老人說,他爺爺那輩兒從山西過來,接替付家看墳。清朝時皇室尊貴,允祉園寢的寶頂墳前邊有宮門,稱上宮門,門邊掛著大麻花鞭子,誰若私自進去,都會受罰。清代有守陵總管,是清代陵寢駐防旗兵的長官,掌管各陵寢、園寢的巡防守護事務。守陵總管的武職為正三品,其佐官為翼長(正三品),屬官有防禦(正五品)、驍騎校(正六品)。因此,看守允祉園寢的官員為六品,清代時這裡歸三河縣管,三河新官上任,要來這兒拜訪,因為知縣才七品。不過,隨著清王朝的覆滅,皇室所享有的榮耀也隨風而散。

乾隆時為允祉補建的碑樓,俗稱碑亭子,四角翹著,四面有門。亭子裡有漢白玉石碑,1959年時,文物工作者在碑四面搭上腳手架,拓下了碑文。從現存的拓本可以看出,碑文為乾隆帝所撰,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書丹,落款時間為乾隆三年六月初六日,也是很珍貴的允祉研究資料了。

允祉園寢早蕩然無存,但村人一談起「三王爺」,仍有不少軼聞掌故,頗具傳奇色彩。當然,這些軼聞掌故當不得真,在此就不多述了。

澗水·御道·烈虎橋

烈虎橋

樊各莊西北3裡,有一座古橋,名為烈虎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河縣誌》記載:「烈虎橋,在樊各莊北,石渠木面,跨山澗水。」大意是說烈虎橋橋墩是石頭的,橋面是木板的。烈虎橋或為明代所建,但初建時當為木橋,起碼至清乾隆年間編寫《三河縣誌》時,還是木板的平橋。在這以後才改建為石橋,改建的原因,或許是隨著丫髻山行宮興建而重修。

我國古橋大致分為索橋、浮橋、梁橋和拱橋等四大基本類型。烈虎橋屬於梁橋,而梁橋又稱平橋。烈虎橋南北走向,建在山間一條河道(即澗水)上,夏季山水湧下,由此向西南流瀉而去。烈虎橋為3孔石橋,整體花崗巖石質。橋面長12.5米,寬3.91米。橋面兩側各有6根方形望柱,桃形柱頭。兩側望柱間各有5塊石欄板。望柱與欄板均無雕飾。橋兩端各有一石虎,緊倚望柱,呈蹲踞狀,以充抱鼓石,橋亦由此得名。

橋面縱列3組石樑,每組7塊,共21塊大條石,組成整座橋面。每塊條石長2.5米至2.88米之間,寬37釐米至54釐米之間。兩塊條石間的縫隙,各嵌兩個腰鐵(又稱銀錠榫,當地稱之為「鎖」),以銜接條石,使之連為一體。橋面兩邊,各有一條石,撐託望柱與欄板。橋面下有兩座橋墩,每座橋墩由8層條石砌築,橋墩高3.1米,兩橋墩間距1.6米。橋墩東側迎水面有分水尖,以斬劈山水,減弱激流對橋的衝擊。橋兩端建橋臺。橋南北建有引橋,八字形,石壘砌。引橋各長約5米,承接南北通道。

橋旁原有石碑一通,記載建橋年代、工匠及監造者姓名。十幾年前,在東樊各莊村尚見此碑散落街頭,但已碎為幾塊,上面仿佛有烈虎橋之類的字跡。烈虎橋造型古樸,保存完好,是京東較為重要的古橋之一。

烈虎橋為清時京城通往丫髻山的必經之路,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往來丫髻山皆由此橋過。2002年,當地對烈虎橋周邊環境清理整治,對古橋加以保護。同時將公路東移約20米,另建一座鋼筋水泥橋,以供行人與車輛通行。

元寶·木筲·羅家府

樊各莊村南,有羅家府居住遺址。此處原為一片臺地,地表散落著金、元時期的陶片、瓷片,應為金、元時期的居住遺址了。

1984年秋,村民整理土地時,從耕地裡挖出一物,村民拿起一掂,挺沉,再看銅不銅鐵不鐵,也沒當回事兒。後來文物部門來人查看,說是元寶,屬於庫銀,是文物,就上交了。村民挖出來的是重50兩的銀錠,上鑄銘文「至元十四年」。 「至元」為元代年號,元代有兩個「至元」,一是元世祖忽必烈,用了31年,一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妥懽帖睦爾,僅用6年。很顯然,此銀錠應為元朝初年遺物,至元十四年就是公元1277年。而元寶背面鐫刻著「元寶」兩個大字,其中「寶」字竟不是繁體,讓人疑竇叢生。

訪談村裡老人,說挖出銀錠和陶片等物的地方在村南2裡,有兩頃來地,是一座大土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時,被夷為平地了。過去人們到那裡幹活,經常能見到磚頭瓦塊,1958年還挖出一個倒扣著的大水缸,有1米多高。後來還出土過箍木筲的鐵箍,鐵箍已經生鏽。

這裡過去是個村落,稱為「羅家府」,至於何時所建,又毀於何時,為何而毀,一切都湮沒地下,無人知曉。既然稱「府」,聯想到一般姓在首而尾字為「務」的村名,往往也稱「府」,可知羅家府應是元代以前建成的村落。黃河以北的省份,帶「務」的村名很常見,有的是北宋時的稅務機關,為宋代負責徵收商稅的機構;有的由「塢」、「府」、「福」等演化為「務」;有的是北宋邊關的屯田務;有的是宋遼對峙時期,囤積管理遼貴族物資之處……

元世祖忽必烈統治時期,在一些地方設大都「營田提舉司」,管理大都地區營田事宜。為加強稅糧管理,便在一些村落設民間負責管理收集稅糧的機構,稱作「務」,「務」的負責人不是官而是吏役,或由地方官指定富戶主人操辦收取稅糧,稅糧集聚收存保管的地方也稱作「府」。稅糧收集負責人姓氏,就是「務」的具體機構名稱。因此有「逢務必府」或「有府必務」之說。

即稱「羅家府」,又出土了元初庫銀元寶,基本可以斷定,羅家府在元朝初期或之前已經成村。當初稱羅家府,一定有羅姓,且是大戶人家。但元末明初,北方連年爭戰,人口稀少。而樊各莊成村於明代,詢問村裡人得知,樊各莊根本沒有羅姓人家。隨著村子人口的增加,樊各莊漸漸分為東西兩村,羅家府的痕跡更是消失無蹤了。

樊各莊與乾隆的皇叔胤祉也有關係。胤祉是康熙第三子,他與太子胤礽關係素來和睦,後來胤礽被廢,雍正即位,胤祉被囚禁於景山永安亭。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胤祉是較有學問的人,他曾開蒙養齋館,與陳夢雷、方苞等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等書。胤祉去世後,就葬在樊各莊。

經9東平谷西北部,有個樊各莊。村內外種了不少香椿,多年來人們口口相傳,說這香椿是「貢品」。樊各莊是明初所建,但其種植的「紅芽香椿」卻早在宋代就有了。到了清朝,「紅芽香椿」獲得皇家青睞,被選為貢品。

「紅芽香椿」的貢品身份,不知和乾隆皇帝有無關係。但在歷史上,乾隆七次前往樊各莊西北方向的丫髻山上香,丫髻山因兩座山巔高聳,狀若古代女童頭上的髮髻而得名,享有「畿東泰岱」、「近畿福地」等美譽。乾隆前去丫髻山途中,在樊各莊的通化寺停留,並留下御筆,也就與這個村莊及「紅芽香椿」有了聯繫。

相關焦點

  • 京東小村的皇家傳說,乾隆與他的皇叔胤祉和它都有關係
    京東平谷西北部,有個樊各莊。村內外種了不少香椿,多年來人們口口相傳,說這香椿是「貢品」。樊各莊是明初所建,但其種植的「紅芽香椿」卻早在宋代就有了。到了清朝,「紅芽香椿」獲得皇家青睞,被選為貢品。 「紅芽香椿」的貢品身份,不知和乾隆皇帝有無關係。
  • 御筆書「福」過春節
    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月裡,吏部尚書劉於義接到乾隆皇帝御筆「福」字,頂沐皇帝「隆恩」,激動的心情躍然於奏摺之中,連連讚嘆「仰御筆之輝煌」「驚結構之渾成」「識精神之完固」,皇恩浩蕩,表示要全家「益矢冰兢」,才能「稍酬高厚」,報答乾隆皇帝的隆情聖恩。
  • 乾隆四十首詩全都為了這裡,圓明園,之日天琳宇
    「日天琳宇「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匯芳書院之南武陵春色的西北邊,是一處大型的皇家寺院。總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其中建築南北長度110米東西長度160米麵積4400平方米。乾隆皇帝為日天琳宇所題詩詠本景從東到西分為三大部分,中部有「七堂」五間,掛有「神清誌喜」匾額,南方連結一大八方亭,名叫「楞嚴壇」是中部主要建築,傳說乾隆三十五年,六皇子永瑢將其所寫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
  • 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
    然而,福字碑傳至乾隆時期卻神秘失蹤了!乾隆一生最為嘆服的人就是祖父康熙,對「康熙御福」的失蹤自然無法釋懷。若干年後,當嘉慶向乾隆詢問「康熙御福」之事時,乾隆沉默良久後只說了八個字:「布衣之相,福澤萬民」。關於此碑的去向,從此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謎團。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務院的關注與批示之下,文物保護部門決定重修恭王府。
  • 為何他屢次下江南,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謎
    乾隆王朝是大清國最鼎盛的時期,史稱乾隆盛世。雖然國泰民安了,但是這位一身上下充滿文治武功的皇帝,心中卻始終有一塊心結還不能了卻。最近市井坊間有關乾隆身世的傳聞,經過大內密探的偵查和收集情報,上傳到了乾隆的龍案之上。
  • 300多年前,乾隆皇帝愛上了湖北:北緯30°上的皇家貢茶園
    400多年前,清康熙皇帝對這裡的一片茶園尤為青睞,每逢春季,伍家臺的茶葉是一定要進貢朝廷的。300多年前,清乾隆皇帝更是親筆御賜牌匾,來表達自己對這片茶園的讚賞與肯定。伍家臺貢茶作為宣恩(伍家臺地處宣恩縣萬寨鄉)獨特的特產之一,它的歷史十分悠久。
  • 在北京的一座清室皇家純私人寺廟
    別看它現在似乎已經被人遺忘,但在清代,這裡曾經是顯赫一時的皇家寺院。 從2014年起,這裡開始了大規模的重修、復建工程,希望能再現當年德壽寺的絕世風採。 乾隆二十年(1755年),德壽寺遭火焚毀,重加修葺後其宏偉壯麗為南海子所有皇家寺廟之冠。乾隆皇帝在《重修德壽寺碑記》曰:「南苑德壽寺創於世祖章皇帝御宇之十有五年,規制崇麗,庭中金鼎,範冶精至,《樂善堂集》中所賦寶鼎歌者也。皇祖行蒐南苑,時常臨幸瞻禮。越乾隆二十年毀於火,以其為列祖聖跡所留,亟命更造殿宇,仍舊名以志弗忘。工葳:所司以碑記清。」
  • 昭靈廣濟 澤周三鋪——道光御筆《白龍潭龍神廟》匾額賞析
    釋文:澤周三輔款識:道光丁亥季夏,御筆。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八月十日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中所。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嘉慶四年(1799年)被密建為皇儲。嘉慶十八年(1813年)封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年號道光。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一日卒於圓明園慎德堂。諡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廟號宣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慕陵。
  • 浙江古鎮號稱「乾隆故裡」 坐擁國內最美觀潮勝地 風光不輸烏鎮!
    值得一提的是,陳閣老宅與乾隆皇帝的關係十分密切,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這裡。相傳乾隆皇帝實際上是大學士陳世倌的兒子,後來雍親王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兒與其調包。這些民間傳說,使這座地位顯赫的宰相府第充滿了傳奇色彩。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海神廟,氣度恢宏、肅穆端莊,是江南地區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築遺存,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譽。
  • 康熙乾隆寫的福字春聯賜你吉祥如意
    新年講究好意頭,600歲的故宮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攜手上新了一大波又紅火又文化味兒十足的國潮年貨,康熙御筆親書的福字,藏於故宮、威風凜凜的清代門神,六款色號任娘娘挑選的故宮口紅,溫暖軟糯的蠶絲紅圍巾……不管你是想要家居煥然一新的儀式感,還是想要春節一家團圓的幸福感,這個年貨節,京東居家都給你備齊了!
  • 乾隆四十首詩全都為了這裡,圓明園之廓然大公
    乾隆三年御書「廓然大公」、「四面雲山」、「山高先得月」、「眺遠亭」、「落花水面皆文章」等匾額。在乾隆九年畫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並御題詩詠。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廓然大公乾隆十九年又有大規模的增建,包括新建或掛匾「綺吟堂」、「丹梯」、「噴雪亭」、「影山樓」等等共十一處景觀。
  • 北京最低調皇家園林,景色不輸頤和園,門票10元遊客卻寥寥無幾
    北海公園,坐落於北京市中心區,是我國古代皇家園林之一。其東鄰景山,南瀕中南海,北連什剎海,與周圍的美景交相輝映,使得整個北京中心區都是一片絕美景色。這個公園一開始是遼、金、元時建造的離宮,後於明、清時期才成為帝王御苑,如今已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烏拉那拉皇后為何觸怒乾隆皇帝,導致被乾隆廢黜皇后之位
    大家好,歡迎收看娛樂之秀,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段清朝乾隆年間的,乾隆皇帝罷黜第二位皇后的故事。乾隆皇帝第一位皇后是孝賢皇后,孝賢皇后和乾隆皇帝的感情非常的恩愛,在乾隆皇帝三十多歲的時候,孝賢皇后就因病去世了。
  • 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是為誰寫的?有何寓意?
    百般無奈之時,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 「請福續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父為自己「請福續壽」,遂決定為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之後,夢中悟出如何結合運勢,特於乾清宮升座,舉行極為隆重的御筆揮毫大典
  • 聽文物講故事:《萬笏朝天圖》再現乾隆下江南
    新華社天津11月9日電題:《萬笏朝天圖》再現乾隆下江南新華社記者周潤健作為史上最愛旅遊的皇帝之一,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足跡遍及那裡的名勝古蹟,也留下了諸多御筆墨寶,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
  • 300年皇家傳承,乾隆最愛讀物
    帶著300年前的皇家讀物《海錯圖》,帶著乾隆的一生憧憬,12月7日在上海豫園華寶樓3樓,正式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活動。 清宮珍藏讀物,乾隆一生憧憬1000㎡展廳|15個獨立空間|30多件作品371種海洋生物|16種動畫|10餘種互動 清代聶璜花費幾十年終成《海錯圖》。
  • 乾隆後宮佳麗三千,這位風流帝王后妃們的「證件照」長這樣 臉盲慎入
    乾隆御筆《杏花圖》康熙皇帝已創出了,中國歷史上皇帝掌權,六十一年的最高紀錄,所以乾隆皇帝執政六十年時,雖然身體還很健康,精力還十分旺盛乾隆御筆《寒山別墅圖》可是當他榮升為太上皇時,他依然對政權情有獨鍾,牢牢地掌握著實際權力。
  • 內有皇家福利!
    據說乾隆皇帝,每年大年初一去寺裡拜佛之後,就會回宮裡,埋頭寫福字,賜福的場面更大、派頭更足,儼然成了一年一屆的福字籤售會。清五代皇帝御書的「福」字,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皇賜福,五位帝王年代連而貫之,五福相連,有代代傳福的美好寓意。紅色喜慶,大氣撲面。背景為清五種宮廷服飾花紋,畫面神採意趣兼備,美不勝收。
  • 乾隆皇帝包裹遺體的被子,拍出了1.3億,為何值如此天價?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皇帝用的,而且是乾隆皇帝用的,不過並不是他生前的物品,而是他死後用的,這件物品就是包裹乾隆皇帝遺體的被子(俗稱裹屍被)。說到這,不少人就說了,這玩意誰會收藏,死人用的,也不吉利吧,不過有些人並不這樣想,而這條被子還進入了拍賣市場,並且拍出了1.3億,那麼它為何值如此天價呢?
  • 乾隆為自己造了座小紫禁城,極盡奢華珍玩無數,可他卻一天沒住過
    皇極殿是紫禁城外東宮中軸線的最重要的建築,在紫禁城中品級僅次於太和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大殿坐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建於青白石須彌座上。嘉慶年間,已是太上皇的乾隆曾在這裡辦過千叟宴;另外,慈禧在這裡辦過60歲大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