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然大公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也叫雙鶴齋。地處於福海西岸,東西寬160米南北長320米,佔地五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450平方米。是一座園中之園。
建築位置示意圖
本景建於康熙後期,最開始名為「深柳讀書堂」。雍正五年改名為「雙鶴齋」。乾隆三年御書「廓然大公」、「四面雲山」、「山高先得月」、「眺遠亭」、「落花水面皆文章」等匾額。在乾隆九年畫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並御題詩詠。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廓然大公
乾隆十九年又有大規模的增建,包括新建或掛匾「綺吟堂」、「丹梯」、「噴雪亭」、「影山樓」等等共十一處景觀。
乾隆為廓然大公所題詩詠
雙鶴齋處於西北方向的山水之間,是一座卷棚五間抱廈大殿。外簷懸掛雍正四年御筆「雙鶴齋」匾額。在雍正八年,北京發生過一場地震,地震之後雍正皇帝就在此居住。其間做鬥尊屏一架,共有12扇。原圍屏拆下美人畫12扇,各配三尺山木卷杆一根,作為掛卷裝飾。
美人圖
主建築廓然大公,在雙鶴齋之後。正殿七間,後接有抱廈三間,前後有廊。殿外簷懸掛乾隆三年御筆「廓然大公」。其實此建築也是雙鶴齋的後殿。
98年廓然大公遺址舊照
廓然大公西側,有座一孔石拱橋。名叫規月橋,連接一曲廊,可到澹存齋。橋北有橢圓轉角遊廊,廊內懸掛乾隆五十三年御筆橫批。
規月橋舊照,現在藏於康奈爾大學
1860年圓明園罹劫時,雙鶴齋一景是園內倖存的少量建築之一,1900年徹底毀於戰亂中。如今遺址仍殘殘存大量太湖石。其中太湖石最多之處當屬「採芝徑」亭基座和廓然大公假山山洞遺址。大量疊石堆成一座小山,採芝徑亭就建在疊石之上,此亭還供奉過「呂祖」。而廓然大公的假山山洞也得以保留,也是太湖石運用的精華手筆。整體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利用太湖石天然形狀,做出山洞,洞身曲折裡外相通。
廓然大公假山山洞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