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場是中國古代演戲場所的總稱,在歷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形態和名稱,且受氣候、文化、民俗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戲場呈現出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就形態而言,有唐代的戲場、宋代的勾闌(也作勾欄、構欄)、元代的戲臺和清代的戲樓、戲園和戲臺。就功能性質而言,可分為神廟戲場、宗祠戲場、宮廷戲場、府邸戲場、會館戲場、公眾戲場等。圓明園中的戲場,是綜合了各方戲場的精華而形成的典型的宮廷園囿觀演建築。
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熙春、綺春、春熙園五園組成[圓明園曾有過五園之盛。乾隆三十二年(1767),皇親賜園熙春園(今清華大學校內)併入圓明園;乾隆五十四年(1780),皇親賜園春熙園(今圓明園西洋樓遺址北側,與長春園相連)併入圓明園;這就形成了歷史上的圓明五園。但嘉慶七年(1802)春熙園賜給莊敬固倫公主,道光二年(1822)熙春園賜給惇親王綿愷,五園又易為三園。圓明五園僅22年,所以,圓明園五園之盛較少為人所知。](本文所指戲場為圓明、長春、綺春園三園內戲場)。
圓明園原為雍正皇帝登基前的藩邸賜園,自雍正三年(1725)開始在此駐蹕以後,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每年都有近十個月時間在圓明園「園居理政」。經過這五代帝王一百三十餘年的經營打理,修建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滿足皇家看戲的鋪張與排場、適應不同看戲氛圍和演出劇目的戲場,有適於演出花唱、清唱、宴戲、岔曲的室內小戲臺,有室外承演一般戲劇的戲臺,亦有雄偉壯觀的專演群仙神道祝壽大戲和連臺本戲的三層大戲樓,還有建於池水之中的特殊音響的戲臺和臨時搭建的「行臺」。由此可推斷,清宮演劇在圓明園居多。道光時期的清宮檔案也表明,每年從正月初三到十五日,昇平署就要把全部人馬從城內搬到圓明園內,準備承差,到十一月才返回城中,說明圓明園戲場是清宮戲場裡使用頻率最高的。目前,圓明園中戲場雖歷經兵燹,但從可查到的史料中,仍然能夠探尋到一些戲場的大概脈絡。
1 圓明園三園內的戲場
1.1 同樂園三層大戲樓
建於雍正四年(1726),是清代第一座三層大戲樓、圓明園中最大的戲場,是每年正月及佳辰令節演唱大戲、舉辦宮市的地方,也是皇帝宴賞王公大臣、外藩王公和外國使臣的重要場所。戲樓共三層,坐南朝北,每面各顯三間,戲臺地皮至脊通高為23.94米。上、中、下三層外簷分別懸黑漆金字匾額「清音閣」、「蓬閬鹹韺」和「春臺宣豫」。戲臺下建地井,上安滑車,還有天門、地門、升仙轉輪門、踏跺和仙樓,可以表演仙佛從天而降、鬼魅自地升起,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大戲臺南接五間「扮戲樓」,樓通面淨寬22.2米,進深6.4米,外前後廊各深1.6米,上下簷柱皆與戲臺簷柱同高。扮戲樓又南為九間南樓(亦稱後樓),通面淨寬32米,進深5.92米,上下簷柱高為2.4米與3.2米,臺明高0.42米。
大戲臺之北建有正樓五間,為看戲樓,內外簷皆懸「同樂園」匾。由前後樓各五間與穿堂樓三間構成工字形大樓。五間各面寬3.2米,進深5.12米,前後廊各深1.28米,臺明高0.35米,下出0.77米。三間穿堂樓,各面寬3.84米,進深3.2米。工字樓五間後樓的面寬、層高都與正樓相同。看戲時皇帝坐在樓下殿內,皇太后和后妃則在樓上。正樓之前戲臺兩側,有東西轉角配樓各十四間,樓下東西廂是王公大臣和外使看戲的地方。
1.2 萬方安和戲臺
建於雍正初年,是一處以卍字軒為主體的建築群,雍正帝非常喜歡在此園居,乾隆時期仍是遊憩寢宮之一,每年端午在這裡侍奉皇太后進宴[《乾隆實錄》載,乾隆十四年五月初一,帝奉皇太后幸萬方安和侍膳(《大清歷朝實錄》二十八函)。十六年五月初五、十八年端午日等亦皆如是。],嘉慶帝對萬方安和也十分鐘愛,題詠23次。
居萬字軒西一路的洞天深處有座室內戲臺。雍正五年(1727)八月傳旨,將萬字房西一路對戲臺屋內,靠碧紗櫥陳設的花梨木案及兩頭格案香幾,皆行收拾粘補95。由此可見萬方安和戲臺建成不晚於雍正五年。之後也在不斷添建改建,乾隆九年六月郎世寧奉旨起稿萬方安和戲臺後面的設計圖樣,呈準後由匠役成做。十月又令其畫萬方安和戲臺後面青地泥金御筆橫披。
萬字軒中心殿宇四方寧靜西暖閣有倒座看戲殿三間,與高山流水南北相望。殿內正中北向設屏風寶座,東次間臨北窗設前簷炕,與同樂園看戲殿及晚清德和園頤樂殿內的格局完全一致[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關於清代宮史研究和原狀陳列的幾個問題」:「東次間為上手,太后坐在東次間前簷炕上,皇上在西次間的前簷炕上,都是隔著玻璃的座位。」]。
鹹豐二年九月,昇平署幼年學生等曾在萬方安和獻演花唱兩個半時辰。從同治年間史料看,該戲臺居西路西北角。
1.3 西峰秀色戲臺
建於雍正六年(1728),是園內主要遊憩寢宮之一,建成之初即設有戲臺,為單層院落式戲臺,雍正七年閏七月,「戲臺北面陳設的圍屏有兩個黃銅腿子,各長5.8釐米,見方3.8釐米,厚1.6釐米。另有畫假戲臺畫片圍屏一份、畫斑竹絹面布裡帘子一份、紅底黃花氈兩塊」[3]1209~1210由此可見,該處戲臺雍正七年即投入使用。嘉慶、道光時期,每逢七夕皇帝來西峰秀色拈香時,昇平署都要伺候十番樂,並獻演《仕女乞巧》《七襄報章》等折子戲。
道光十二年《恩賞日記檔》記載:
七月初六日祿喜請旨,初七日因三壇遣官謝雨,齋戒三日,西峰秀色奉旨撤去作樂,不必伺候戲,照舊念齋意。欽此。
鹹豐朝乞巧節祭祀獻戲承應地點較不固定,但大多還是在西峰秀色(5次)。[ 郝成文、董越:《清宮乞巧節演劇述略》,《文化遺產》2018年第6期,第42頁。鹹豐二年(1852)、六年(1856)至九年(1859)獻戲承應地點是西峰秀色,三年 (1853)至五年(1855)獻戲承應地點是靜怡軒,十年(1860)獻戲承應地點是奉三無私。]
1.4 長春仙館藤影花叢戲臺
長春仙館建築群,始建時間不晚於雍正四年(1726),是御園第二處帝後寢宮區。藤影花叢是長春仙館的核心建築,為正殿五間後接抱廈三間。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雖對藤影花叢戲臺具體規模無明確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長春仙館戲臺至少在乾隆三年正月就已建成。據記載,乾隆三年(1738)正月十一日乾隆帝初次駐蹕御園時,孝聖皇太后即以長春仙館作為其寢宮。二月,乾隆帝即下令為長春仙館戲臺,依照大內重華宮戲臺的匾、對文字和款式,製作長春仙館戲臺匾額和楹聯。
嘉慶元年(1796)敬事房檔案對嘉慶帝在新年期間聽戲有如下記載:
……初十日,寅正二刻請駕。午正三刻至藤影花叢開戲。未初一刻傳晚膳。申正三刻戲畢。還隨安室。
十四日,未時九洲清宴入宴。未正一刻自后角門入藤影花叢殿內年戲……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長春仙館藤影花叢戲臺在嘉慶年間承擔著十分重要的演出任務。
1.5 奉三無私戲臺
奉三無私殿是每年正月十四日皇帝舉辦宗親宴的地方,這是園內「上元三宴」的首宴,稱之為上元前一日奉三無私宗室宴。由清帝欽點皇子、皇孫及近支王公入宴。乾隆五十四年(1789)首次「五代同堂」宴即設於此殿。正月十五日在奉三無私殿,通常還有一次由皇帝賜宴后妃內眷的內庭宴。此殿建有戲臺,筵宴時由昇平署太監在此殿戲臺演唱《景星協慶》《萬花向榮》等戲或奏樂。皇帝萬壽節及端午、中秋,有時亦在奉三無私殿設午宴、晚宴或酒宴。據道光七年《恩賞日記檔》記載:
五月初五日晚間奉三無私酒宴承應《奉敕除妖》《祛邪應節》,酉初入宴未初三刻宴畢。
道鹹時期,此殿也是皇帝平日欣賞中和樂、吹打樂及烏春、簸箕等歌舞,傳演小戲帽兒排,乃至舞燈、演焰口之處。
另外,題名為《奉三無私戲臺應用石古二十四個油什清冊》的呈稿記載:
鹹豐二年五月□日,元(圓)明元(園)三作傳,奉三無私戲臺應用石古一分,計二十四個……
檔案漫漶不清,但仍據此可知,鹹豐二年(1852)五月,奉三無私戲臺曾有過重修。
據統計,嘉慶二十四年承應過演出的地點一共有13處。其中承應演出次數最多的是奉三無私,一年中有90天。
1.6 慎修思永戲臺
慎修思永建築群建自雍正年間。慎修思永有正殿九間前後抱廈各五間,是一座大型遊憩寢宮。殿內明間設寶座,後殿有東暖閣、西暖閣,並設西洋樓、西洋戲臺,樓梯在後層東北,樓上有佛堂和西洋塔。慎修思永戲臺為室內西洋戲臺。乾隆四年造辦處《活計檔》記載:
慎修思永西洋戲臺北,床兩旁書格頂上,著畫畫人王幼學,畫水、畫古董片十片。
由此可以斷定,該戲臺於乾隆四年前已建成。
1.7 匯芳書院抒藻軒戲臺
匯芳書院建築群建成於乾隆七年(1742)。匯芳書院抒藻軒殿為五間後接抱廈三間,卷棚懸山式建築,外簷掛「抒藻軒」匾。通進深10.88米(殿深6.4米,後抱廈深3.2米,前廊深1.28米)。殿內建有戲臺,乾隆七年八月,戲臺糊油紙時,令畫師郎世寧畫油畫。戲臺規模不明確。1.8 武陵春色恆春堂壺中仙籟戲臺
恆春堂位於武陵春色建築群中部偏西院內,正殿五間,有前後廊,外簷懸「恆春堂」匾。恆春堂壺中仙籟戲臺為二層院落式戲臺,重簷歇山頂,坐南朝北,四面各顯三間,上下簷分別掛匾「天上雲璈」「壺中仙籟」 [《圓明園匾額略節》,手抄本,共著錄圓明三園內外匾額1044條,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促葛父輩所藏,原件現存圓明園管理處。]。戲臺後邊接兩卷扮戲房五間。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嘉慶帝萬壽節及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五日,二月十五、二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等,曾在恆春堂演連本大戲。
1.9 武陵春色桃花塢戲臺
關於武陵春色桃花塢戲臺,檔案記載很少,具體情況不是特別清楚,本文只將郝成文、張義兩位老師研究成果轉錄於此: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得,嘉慶十六年十二月,桃花塢開始添蓋戲臺。題名為《呈為圓明園來文行取本處紫檀木見方尺四十尺零事》的呈稿記載:
圓明園為諮行事。據主事伊□芬等呈稱經欽派勘估大臣奏準,桃花塢添蓋戲臺等工,需用紫檀木見方尺四十尺五寸六分二釐,移諮該處照數關給,等因前來,相應諮行。貴處查照給發可也,須至諮者,右諮,造辦處。嘉慶十六年十二月□日。
這是目前桃花塢戲臺能夠看到史料,至少我們可以知道除恆春堂有戲臺外,在武陵春色還有另一座戲臺的存在。其他更詳細的資料還有待我們去探尋。
1.10 九洲清晏慎德堂壺天仙籟戲臺
慎德堂為五間三卷大寢宮,外簷懸「慎德堂」匾,道光十一年(1831)改建而成,同年五月道光帝即在此殿居住。這裡是道光帝晚年主要的生活區域,道光帝亦病逝於此地。雖「壺天仙籟」戲臺具體位置無從可考,但據清昇平署《恩賞日記檔》等記載,慎德堂及其後院,是道光、鹹豐二帝平日傳演花唱、帽兒排小戲,以及欣賞吹打樂、戲法、十不閒之處。道光晚期,他會在身體狀況允許時,在慎德堂後院看帽兒排,這裡的演出場所應該就是「壺天仙籟」這座室內戲臺[郝成文、董越:《清宮乞巧節演劇述略》,《文化遺產》2018年第6期,第44頁,九洲清晏原有戲臺三,分別為同道堂(室外戲臺)、慎德堂(室內戲臺)、奉三無私(室外戲臺)。]。
在嘉慶、道光朝共計20次的乞巧節戲曲承應中,觀賞戲承應地點在慎德堂就有3次(帽兒排3次)。
道光二十年差事檔對慎德堂演戲情況有如下記載:
八月十四日慎德堂後院帽兒排未初二刻開戲,酉初二刻戲畢。《丹桂飄香》(一分二刻五分)、《回頭岸》(八出,七刻)、《姜女哭城》(張住、一刻十三分)、《孫詐》(陸得喜、一刻十分)、《敬德釣魚》(李三德、劉五爾,二刻五分),共長十五刻三分。
鹹豐朝對慎德堂戲臺演戲亦有記載,鹹豐七年《旨意檔》記載:
正月初九日傳旨:今日慎德堂花唱小傢伙改於初十日伺候,時刻照舊,戲畢出東樓門。
據統計,僅鹹豐六年一年,在慎德堂演帽兒排和設酒宴就達8次。
1.11 九洲清晏同道堂戲臺
同道堂為九洲清晏殿西側套殿三間,有前後廊,外簷掛道光御書「同道堂」匾,道光十七年(1837)添建而成。鹹豐帝非常喜歡在此堂園居,鹹豐五年(1855)還在堂前添蓋了一座戲臺。戲臺見方7.04米,每面各顯三間匾額為「與古為新」。戲臺南接扮戲房,成兩卷又前接抱廈一卷。據史料載:
鹹豐八年八月十二日,午刻叫走,九洲清晏帽兒排。未正二分開戲,戍初一刻十四分畢……[14]446
「嘉慶、道光朝乞巧節戲曲承應中,觀賞戲承應地點大多在同樂園(11次),鹹豐朝乞巧節觀賞戲承應地點較多,除鹹豐二年(1852)在同樂園外,之後的地點有金昭玉粹(帽兒排2 次)、九洲清晏(帽兒排2次)、慎德堂(帽兒1次)、如意洲(花唱1次)。」[15]44由此可以看出,此處九洲清晏帽兒排的演出現場大概就是同道堂戲臺,不然,不會將九洲清晏與慎德堂分別統計。
1.12 上下天光(涵月樓)戲臺
上下天光建築群乾隆初年基本建成。上下天光(涵月樓)為臨湖兩層敞閣三間,外簷掛乾隆御筆「上下天光」匾,內簷懸道光御書「涵月樓」額。道光七年(1827)中秋夜,道光帝在此樓侍奉皇太后賞月,設酒宴,昇平署承應《霓裳獻舞》《金定愈夫》兩齣戲。道光九年《恩賞日記檔》載:
八月初十日,祥慶傳旨,十五日涵月樓上排帽兒排,要一個時辰。欽此。
同年《承應檔》載:
涵月樓晚班承應《衣錦還鄉》《過平頂山》《河梁赴會》《打場》,涵月樓酒宴承應《霓裳獻舞》《查關》。
由此可知,涵月樓建有戲臺,但戲臺具體格局、規模並不明確。
1.13 曲院風荷戲臺
曲院風荷是一處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觀的風景園林,始建年代不詳。據乾隆十七年(1752)五月初一海望等人的奏摺:
奴才等遵旨,壽安宮搭做三層大戲臺一座。……再「曲院風荷」搭做戲臺……
這是一件關於宮內和圓明園各處因慶壽演戲搭臺情況的奏摺。[16]由此可以看出曲院風荷曾有過戲臺。另據道光元年南府《日記檔》記載,乾嘉時期,曲院風荷大院是南府錢糧處(管理唱戲用的衣靠盔雜)太監在園內的居住處。
1.14 蓬島瑤臺戲臺
蓬島瑤臺建自雍正初年,是福海中央用巨石砌成的大小三島,寫意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蓬島瑤臺為兩卷七間大殿接前抱廈五間,是園內主要遊憩寢宮之一。這裡是每年端陽節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在福海觀賞龍舟的地方,亦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夜燃放煙火和放河燈的場所。據記載鹹豐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蓬島瑤臺有帽兒排演出,八月十五日在此設酒宴[18]。鹹豐八年七月,昇平署中和樂曾在此殿伺候吹打樂三套。據此可以斷定蓬島瑤臺曾經有供帝後觀演的戲臺,但具體規模不明確。
1.15 若帆之閣關帝廟戲場
若帆之閣建築群位於圓明園大北門內偏東,是一處倚山面溪小型風景園林。若帆之閣東側有一座關帝廟。這座關帝廟雍正時期已建。每年五月十三關聖誕辰日,皇帝到關帝廟拈香,南府太監承應獻戲一出,劇目不定。道光三年(1823)因齋戒停演,道光四年以後奉旨不必獻戲。
1.16 夾鏡鳴琴廣育宮戲場
夾鏡鳴琴建築群位於福海南岸,建自雍正朝。廣育宮廟殿位於夾鏡鳴琴東,內供碧霞元君。清帝園居時,每到初一、十五都要到廣育宮拈香拜佛。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誕辰,乾隆時期除皇帝和后妃前來瞻拜之外,有時還在該廟附近的聚遠樓和福海北岸的松風閣「過皇會」。據史料記載:
道光四年四月十八日,此日辰初三刻進門,廣育宮萬歲爺拈香,外學承應《天官祝福》。皇后拈香,內學承應《星雲景慶》。
嘉慶及道光中前期,凡逢帝後來廣育宮拈香,仍由南府承應廟戲或中和韶樂。由《天官祝福》《星雲景慶》這樣的承應大戲可以看出,廣育宮戲場應該與同樣演出過《星雲景慶》大戲的展詩應律戲場規模相當。
1.17 坦坦蕩蕩半畝園戲場
坦坦蕩蕩建自康熙後葉,是後湖西岸的一處園中園。是皇帝飼餵與觀賞金魚的地方。半畝園為五間殿,前後有廊。半畝園戲場規模不明確,但由於這是乾隆皇帝觀賞金魚和帝後遊憩的場所,加之史料記載「鹹豐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半畝園伺候帽兒排,……[22]449」,鹹豐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九月初八日,半畝園都曾有帽兒排演出[23],至少可以確定此處有過戲臺或臨時搭建的演出場所。
此外圓明園的舍衛城、花神廟都曾有過承應演出;廓然大公雙鶴齋也曾有十番樂表演;天然圖畫文昌閣有過中和樂吹打。限於資料不足,戲場規模尚不明確。
2 長春園內的戲場
2.1 思永齋戲臺
乾隆十二年(1747)思永齋基本建成,初建時即建有戲臺,坐南朝北。乾隆十二年六月曾下旨照故宮重華宮戲臺上的彩油匾、對聯樣式,為思永齋倒座戲臺做「節協鹹英」匾及對聯一副,在戲臺上向南掛。乾隆二十三年又將此匾額和對聯改做成了一塊黑漆金字玉匾[24]1373。此後,思永齋還經過多次翻修,但關於戲臺的詳細記載,現未查到確切史料。
2.2 含經堂淳化軒樂奏鈞天戲臺
含經堂位是長春園最大的建築群,乾隆十二年(1747)基本建成,經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建增建後達到全盛規模,總稱淳化軒,成為一處寢宮型大建築群。嘉慶十九年(1814),在淳化軒東側添蓋樂奏鈞天戲臺、五間兩卷扮戲房及穿堂房,改建「神心妙達」看戲殿。
淳化軒樂奏鈞天戲臺16米見方,簷柱高4.48米。扮戲房明間面寬4.16米,四次間各寬3.2米,前後層進深均為4.48米。從鹹豐年間《圓明園匾額略節》看,這是一座重簷戲臺,下層、上層匾額分別為「樂奏鈞天」和「閬苑仙音」。近年對淳化軒戲臺進行考古發掘,發現舞臺下面為一花崗石砌築的地下室,地下空間淨高2.47米,應該是演員表演「入地」之戲使用的空間。
3 綺春園內的戲場
3.1 敷春堂戲臺
敷春堂建築群嘉慶初年建成,道鹹時期是皇太后的寢宮區。道光元年(1821)敷春堂一帶曾做過大規模改建增飾,敷春堂戲臺改蓋成殿宇。道光朝在中秋節期間曾為太后承應戲,據《恩賞日記檔》載:
(道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祥慶傳旨,八月十五日著內學在敷春堂院內伺候戲。欽此。
(道光六年)八月初十日,祥慶傳旨,十五日敷春堂承應戲,著陸得明承應《蜈蚣嶺》。欽此。
冬季時,清帝也經常擇園內暖和的地方看戲,如道光十八年正月初九下旨:「十八日展詩應律承應戲天氣寒冷,改在敷春堂搭行臺侍候戲。」
從以上史料我們推測:敷春堂確有戲臺,但戲臺形式、規模待考,其形式也許是固定的戲臺也許是臨時搭建的行臺,抑或兩者兼有。
3.2 展詩應律戲臺
展詩應律建築群居綺春園後湖南岸,嘉慶六年(1801)已建成。展詩應律殿為南向正殿五間,殿對面設戲臺,戲臺懸額「慶樂昇平」,戲臺東西側安玻璃,戲臺南側接扮戲房五間。這裡是皇太后在綺春園看戲的主要處所。道光三年(1823)正月十二日,孝和皇太后首次來綺春園園居,十五日元宵節這天即在此地演唱慶節大戲《星雲景慶》。同年四月浴佛節、五月端午節、中秋節及四年十月皇太后聖壽節、七年正月燈節等,都由南府太監在展詩應律承應慶節大戲。
3.3 生冬室戲臺
生冬室,是綺春園內春、夏、秋、冬四序景觀之一,其修建歷史可追溯至乾隆中葉。生冬室為南向七間接前抱廈三間後抱廈五間大殿,殿通進深17.28米,西南部設有「戲臺」,為了便於遇上雨雪等天氣也能方便看戲,殿內中層殿西間西部有兩個火炕爐坑[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樣式雷」《生冬室西間裝修圖》《生冬室內裝修圖》《生冬室暖戲臺立樣》。],因此生冬室戲臺亦稱暖臺或暖戲臺,戲臺通高4.45米,見方5.02米。據記載,生冬室在道鹹時期是皇太后園居遊樂的主要處所之一。生冬室室內戲臺主要是花唱和演「小人戲」(即幼年學生演戲)。鹹豐二年七月十七日這天,由昇平署給皇貴太妃、如皇貴太妃等在生冬室表演「花唱」,從上午九時(巳初)一刻一直演到下午四時(申正)一刻,開場和團場則由小人演「福祿壽」等22分鐘。
4 結 語
作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移天縮地在君懷」造園思想和「園居理政」的現實需求下,建造了二十餘處戲場。這些形態各異的戲場,既保留了歷史傳承,又吸納了民間戲場甚至西洋戲臺的精華,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戲曲文化形態與精神追求。
本文雖然在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延伸和拓展,但還原圓明園戲場歷史原貌及其承載的歷史功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