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進佔圓明園

2020-12-23 騰訊網

西洋樓主樓殘跡,攝於1880年。

1860年10月6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佔北京西郊圓明園,大掠。

10月5日,聯軍從八裡橋分左右翼逼進京城,10月6日聯軍敗僧格林沁、瑞麟於北京安定門德勝門外,法軍首先侵入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搶劫3日。當日就焚毀殿座數處,總管內務府大臣文豐自盡。次日英軍亦進園加入搶掠。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部,佔地5000餘畝,周長20裡。原為明代皇室園林。清代增修擴建,歷經康、雍、乾、嘉、道、鹹六朝150年的經營,成為馳名中外、精美絕倫的「萬園之園」。由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組成,又稱「圓明三園」。園內亭臺殿宇,兼具中西建築的風格,鑿湖堆山,堪稱園林藝術的典範;中有精美建築200餘座,珍藏曆代罕見典籍、名人書畫、禮器、銅瓷古玩、金銀珠寶。圓明園不僅是我國封建時代園林建築的精華,而且更是世界上收藏最豐富的一所瑰麗的博物館和藝術寶庫。圓明園的價值沒有詳細記載,無法計算。根據道光年間維修費每年用銀10萬兩以上。若從開建到毀滅151年計算,只維修費一項用銀就需1510萬兩。侵略者連續數日,在園內瘋狂劫掠,恣意破壞。能取的車裝袋扛,不能搬的,棒擊槍砸。10月18日,英軍密克爾騎兵團3500人奉英軍侵華全權代表額爾金之命,縱火焚毀圓明園,火勢3日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全城。這座凝聚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園,化成一片焦土。接著侵略者還搶劫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處所藏大量文物珍寶。

據《北京日報》、東方網

相關焦點

  • 清宣宗常妃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在圓明園被嚇死
    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到了他兒子時期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我國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宣宗的一個妃子就在圓明園,看著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掠奪心驚膽戰,最後竟然被嚇死了。
  • 人類災難丨無情的戰爭與種族屠殺 之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掠奪。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
  • 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相,顛覆認知,歷史常識欺騙了我們
    很多人認為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三個過程是一氣呵成的,沒有任何阻礙。實際上不是的,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到攻入北京,期間經歷過不少挫折,甚至吃過敗仗。最後英法聯軍萬般努力和憑藉著武器優勢才攻入北京。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原本沒有火燒圓明園的意思,甚至在攻入北京半個月後,才開始火燒圓明園。
  • 常妃被英法聯軍嚇死,鹹豐皇帝為何傳旨不要鋪張,他顧忌什麼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時候,鹹豐皇帝嚇得帶著一眾老小,匆匆忙忙往承德避暑山莊逃去。不過,他倒是把自己的妃子都帶走了,卻忘了他爹道光皇帝的妃子。當英法聯軍衝進圓明園燒殺搶劫的時候,道光皇帝有個妃子常妃死掉了。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發生在哪一天?
    圓明園第一次遭到焚燒是在1860年10月7日,第二次是在10月18日。9月21日八裡橋一役之後,因糧草軍備不足,英法聯軍被迫休整了十餘天。待補充軍備之後,聯軍於10月3日開始向北京進發。10月6日晚上七點左右,聯軍來到了圓明園,在一座被樹林環繞的喇嘛廟內宿營。
  •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發現一門榴彈炮,67年居然原封未動
    同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為藉口,並糾集與清政府有隙的法國組成了聯軍,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進逼京師。至鹹豐十年(1860年)時,英法聯軍已經攻佔了北京,圓明園也落入了他們的手裡。在時任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英軍指揮官額爾金下達了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並且縱兵搶掠數日。在英法聯軍的掠奪下,這座東方寶庫淪為了一片廢墟,無數珍寶丟失殆盡。
  • 這人太狂太傲,被誣衊為引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漢奸,名聲很臭
    龔橙不肯承認自己的世界裡存在有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以及夫妻——龔橙不愛原配妻子,卻對一個小妾視若珍寶,最終同意自己的五倫雖然已經丟了四倫半,但還剩下小妾所佔的半倫,於是自號「半倫」(《清稗類鈔姓名類》)。必須補充的是,這個小妾其實也不是東西,她看到龔橙晚年窮困潦倒,就和人私奔了,讓龔橙連「半倫」也沒撈到。
  • 據說是他帶八國聯軍攻擊圓明園
    傳說當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時,就是龔先生帶路的。實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同英國籤訂了取消戰爭的條約,可後來清政府又擔心這樣亂開先例會有損自己的威嚴,因此想要拒絕,這可惹惱了英法,於是他們發動了戰爭。
  • 英法聯軍入侵時,常妃因驚嚇而亡,為何鹹豐卻不敢聲張
    根據《清史稿》記載,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有一位常妃因受到驚嚇而亡。後來鹹豐帝得知此事,卻不敢聲張,還特地傳令下去,不要鋪張。為何他不敢聲張,一定堅持要低調處理此事呢? 說起這個常妃,她並不是鹹豐自己的妃子,而是鹹豐他爹,也就是道光帝的妃子。
  • 僧格林沁為什麼要在八裡橋和英法聯軍開戰?不能夜戰和近戰嗎?
    四個小時的血戰後,清軍以傷亡殆盡(僅英法聯軍就在戰場上清理出1500具屍體)的慘烈代價,換來了擊殺5名英法聯軍士兵的可憐戰果。然後就是鹹豐帝跑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定格中國近代史恥辱一頁。如此慘痛的過程和恥辱的結果,也叫後世多少人嘆息連連。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郊外的八裡橋,僧格林沁所率領的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最激烈的廝殺。為了消滅這群入侵者,蒙古騎兵們揮舞著馬刀,手持落後的火繩槍,對英法聯軍的陣地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蒙古馬隊的進攻看似聲勢浩大,但在早已武裝到牙齒的英法聯軍眼中,這不過是一群來自中世紀的烏合之眾。於是他們在鼓點和軍號的指揮下,排成嚴整的縱隊。
  • 「傀儡相」—英法聯軍佔領廣州的影像
    愛國、賣國,無論在歷史與現實語境中,常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單一視角的敘事和宣傳與站隊的需要,忽略了具體環境中政治、外交策略的柔性和身處其中的人性的複雜與糾結。如果說文字敘述與評判要縷清這些背後的複雜,攝影,尤其是當時的攝影記錄,則用視覺化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大歷史敘事下一個個具體的「眾生相」。
  • 從扣押巴夏禮到火燒圓明園
    從扣押巴夏禮到火燒圓明園鹹豐十年(1860)是滿清立國以來內外交困危機空前的一年:南方,太平天國盡佔江南富庶之地;北方,英法聯軍兵鋒直指北京。此時,鹹豐帝不得不態度開始軟化,同意英法公使進京換約,並派出自己最信賴的怡親王載垣前往談判。
  • 英國公布圓明園被毀前的照片,現場照片告訴你什麼叫猶如仙境
    鴉片進一步摧殘了清朝人民的意志,人們沉浸在虛幻和懶惰之中,國家自然就沒有什麼上升的可能和希望了。後來清朝林則徐認識到了鴉片這種東西的危害,上書請求毀掉鴉片和限制鴉片的流通。然後在虎門銷毀了近200萬斤的鴉片。不過此舉直接導致了英法聯軍對我國的入侵。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直接打到了我國北京,當時慈禧還沒有掌權,鹹豐皇帝率眾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京城則任由英法聯軍破壞。
  • 希特勒為什麼放走敦刻爾克灘頭30多萬英法聯軍
    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保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
  • 第一批進入圓明園的強盜,並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裡的漢人
    於是,從康熙初年,康熙皇帝便下令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這就是後來的圓明園。直到1860年十月,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在世界引發軒然大波。毫無疑問的是,英法聯軍是這場驚天劫案中的罪魁禍首。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第一批進入圓明園進行劫掠的強盜,並不是這些來自海外的洋人,而是住在京城裡的漢人!
  • 專家重建圓明園,發現殘留文物,5萬多件文物當初為何沒被發現?
    舉世無雙的珍貴園林1861年,法國大作家雨果給他參加英法聯軍的朋友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道:「圓明園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評價之高,得以想像圓明園被毀壞前是多麼瑰麗,舉世無雙的一座園林。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對其修復時,卻意外發現5萬多件文物
    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國曾多次想要重新修葺圓明園,重現圓明園的輝煌光彩。直到1996年前後國內外平靜下來後,才有精力開始圓明園的修葺工作。不過想要恢復到從前那般「光鮮亮麗」簡直是關山難越,就算藉助現代科技和一些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也是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 為何說龔半倫帶路燒圓明園?原來他精通英文,曾任威妥瑪的幕僚
    2021-01-11 09:44:34 來源: 精彩影視天天有 舉報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