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有的人心大,能夠承受的恐懼也就更多些,比如各個朝代不怕死的大臣,就是被砍頭、被砍了全家,也敢參奸臣一本,甚至敢當面指責君主。
當然也有極為膽小的人,比如有的朝代,一個國家的君主,到了最後竟然怕到投降,比如很多臣子,為了活命而出賣同僚、君主。不過即便是膽子再小的人,受到驚嚇後最多是昏死過去,幾乎沒見到什麼被嚇死的例子。但幾乎沒有也就是說確實是有,在清末就有一個人被嚇死了。這個人就是清宣宗的妃子常妃。
說到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大家都能想到他的過於節儉和但求無事的性格,也有人將他選錯繼承人的事情大談特談。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從他在位期間開始。關於他人們都是一種恨其不爭的態度。可以說從他開始中國走入了被列強凌辱的時代。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到了他兒子時期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我國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宣宗的一個妃子就在圓明園,看著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掠奪心驚膽戰,最後竟然被嚇死了。
常妃
常妃(1808年——1860年)赫舍裡氏是滿洲鑲黃旗人,14歲就進宮被封為了珍貴人,後又晉珍嬪、珍妃。道光九年(1829年),常妃不知何故受到了宣宗的厭煩,被宣宗降為常貴人,之後未再晉封。道光三十年(1850年),宣宗駕崩,文宗登基,次年常貴人就變成了常嬪。她在後宮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嬪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所以也沒受到什麼重視。
鹹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來英法聯軍北上,兵鋒直逼北京。這時候的文宗立馬慌了,帶著肅順、皇后、懿貴妃、載淳等人跑到了避暑山莊,將和議的事情統統甩給了弟弟奕訢,而這時候的常妃則被扔在了圓明園。
圓明園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英法聯軍燒毀了。但是常妃可還在這兒呆著呢。圓明園在被聯軍攻擊後,到處一片狼藉,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偷盜、燒毀的行為,無異於強盜。久居於深宮的常嬪,壓根就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陣仗。在聯軍入侵圓明園的當天,就受驚嚇而死。享年才53歲。
聞知此事的文宗覺得很沒面子,怎麼說也是個母妃,怎麼會這麼弱小。實際上他作為一個君主都跑了,哪裡還有臉面批評別人呢?為了挽回面子,他迅速派人把那些護主不利的官員給辦了,又派人把母妃的遺體帶出去,就近匆匆掩埋。在他的聖旨中對常嬪的後事是這麼安排的:「從權將就,斷不準跡涉鋪張,致滋他變。」承辦人員哪還敢鋪張,連工部都沒有知會,便僱了幾十名人夫,也不設儀仗,只用大紅蟒緞罩住彩棺,匆忙入殮。然後,用32人夾槓,乘著夜色,抬到田村暫安處,草草掩埋。同治帝繼位後,她被追封為常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