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宗常妃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在圓明園被嚇死

2021-01-18 騰訊網

恐懼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有的人心大,能夠承受的恐懼也就更多些,比如各個朝代不怕死的大臣,就是被砍頭、被砍了全家,也敢參奸臣一本,甚至敢當面指責君主。

當然也有極為膽小的人,比如有的朝代,一個國家的君主,到了最後竟然怕到投降,比如很多臣子,為了活命而出賣同僚、君主。不過即便是膽子再小的人,受到驚嚇後最多是昏死過去,幾乎沒見到什麼被嚇死的例子。但幾乎沒有也就是說確實是有,在清末就有一個人被嚇死了。這個人就是清宣宗的妃子常妃。

說到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大家都能想到他的過於節儉和但求無事的性格,也有人將他選錯繼承人的事情大談特談。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從他在位期間開始。關於他人們都是一種恨其不爭的態度。可以說從他開始中國走入了被列強凌辱的時代。他在位期間爆發了鴉片戰爭,到了他兒子時期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我國的瑰寶圓明園付之一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宣宗的一個妃子就在圓明園,看著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掠奪心驚膽戰,最後竟然被嚇死了。

常妃

常妃(1808年——1860年)赫舍裡氏是滿洲鑲黃旗人,14歲就進宮被封為了珍貴人,後又晉珍嬪、珍妃。道光九年(1829年),常妃不知何故受到了宣宗的厭煩,被宣宗降為常貴人,之後未再晉封。道光三十年(1850年),宣宗駕崩,文宗登基,次年常貴人就變成了常嬪。她在後宮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嬪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所以也沒受到什麼重視。

鹹豐六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來英法聯軍北上,兵鋒直逼北京。這時候的文宗立馬慌了,帶著肅順、皇后、懿貴妃、載淳等人跑到了避暑山莊,將和議的事情統統甩給了弟弟奕訢,而這時候的常妃則被扔在了圓明園。

圓明園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英法聯軍燒毀了。但是常妃可還在這兒呆著呢。圓明園在被聯軍攻擊後,到處一片狼藉,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偷盜、燒毀的行為,無異於強盜。久居於深宮的常嬪,壓根就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陣仗。在聯軍入侵圓明園的當天,就受驚嚇而死。享年才53歲。

聞知此事的文宗覺得很沒面子,怎麼說也是個母妃,怎麼會這麼弱小。實際上他作為一個君主都跑了,哪裡還有臉面批評別人呢?為了挽回面子,他迅速派人把那些護主不利的官員給辦了,又派人把母妃的遺體帶出去,就近匆匆掩埋。在他的聖旨中對常嬪的後事是這麼安排的:「從權將就,斷不準跡涉鋪張,致滋他變。」承辦人員哪還敢鋪張,連工部都沒有知會,便僱了幾十名人夫,也不設儀仗,只用大紅蟒緞罩住彩棺,匆忙入殮。然後,用32人夾槓,乘著夜色,抬到田村暫安處,草草掩埋。同治帝繼位後,她被追封為常妃。

相關焦點

  • 常妃被英法聯軍嚇死,鹹豐皇帝為何傳旨不要鋪張,他顧忌什麼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時候,鹹豐皇帝嚇得帶著一眾老小,匆匆忙忙往承德避暑山莊逃去。不過,他倒是把自己的妃子都帶走了,卻忘了他爹道光皇帝的妃子。當英法聯軍衝進圓明園燒殺搶劫的時候,道光皇帝有個妃子常妃死掉了。
  • 英法聯軍入侵時,常妃因驚嚇而亡,為何鹹豐卻不敢聲張
    根據《清史稿》記載,當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有一位常妃因受到驚嚇而亡。後來鹹豐帝得知此事,卻不敢聲張,還特地傳令下去,不要鋪張。為何他不敢聲張,一定堅持要低調處理此事呢? 說起這個常妃,她並不是鹹豐自己的妃子,而是鹹豐他爹,也就是道光帝的妃子。
  • 人類災難丨無情的戰爭與種族屠殺 之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澱鎮北面的一片平原上。原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10月5日,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立即瘋狂地進行掠奪。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
  • 英法聯軍進佔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佔北京西郊圓明園,大掠。 10月5日,聯軍從八裡橋分左右翼逼進京城,10月6日聯軍敗僧格林沁、瑞麟於北京安定門德勝門外,法軍首先侵入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搶劫3日。當日就焚毀殿座數處,總管內務府大臣文豐自盡。次日英軍亦進園加入搶掠。
  •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發現一門榴彈炮,67年居然原封未動
    同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為藉口,並糾集與清政府有隙的法國組成了聯軍,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進逼京師。至鹹豐十年(1860年)時,英法聯軍已經攻佔了北京,圓明園也落入了他們的手裡。在時任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英軍指揮官額爾金下達了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並且縱兵搶掠數日。在英法聯軍的掠奪下,這座東方寶庫淪為了一片廢墟,無數珍寶丟失殆盡。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發生在哪一天?
    圓明園第一次遭到焚燒是在1860年10月7日,第二次是在10月18日。9月21日八裡橋一役之後,因糧草軍備不足,英法聯軍被迫休整了十餘天。待補充軍備之後,聯軍於10月3日開始向北京進發。10月6日晚上七點左右,聯軍來到了圓明園,在一座被樹林環繞的喇嘛廟內宿營。
  • 14歲少女被道光納入後宮,備受寵愛,三年封妃,卻被人活活嚇死
    人的死法有許多種,但被嚇死的卻很罕見,清朝有一位妃子就是被嚇死的,這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她是唯一被嚇死的大清皇妃,這位妃子就是道光後宮的常妃。
  • 從扣押巴夏禮到火燒圓明園
    從扣押巴夏禮到火燒圓明園鹹豐十年(1860)是滿清立國以來內外交困危機空前的一年:南方,太平天國盡佔江南富庶之地;北方,英法聯軍兵鋒直指北京。此時,鹹豐帝不得不態度開始軟化,同意英法公使進京換約,並派出自己最信賴的怡親王載垣前往談判。
  • 據說是他帶八國聯軍攻擊圓明園
    傳說當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時,就是龔先生帶路的。實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政府同英國籤訂了取消戰爭的條約,可後來清政府又擔心這樣亂開先例會有損自己的威嚴,因此想要拒絕,這可惹惱了英法,於是他們發動了戰爭。
  • 清朝唯一被洋鬼子嚇死的妃嬪,做了一件普通的事,卻迎來了死亡
    她的名字叫常妃赫舍裡氏,是道光皇帝的妃嬪。赫舍裡氏出過一位皇后,康熙帝的原配孝誠仁皇后便是赫舍裡氏一族出身,不過常妃和她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而且運氣也不如孝誠仁皇后。
  • 這人太狂太傲,被誣衊為引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漢奸,名聲很臭
    龔自珍在世時,在京師任職,龔橙自小即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蓋這頂帽子的始作俑者,就是前文提到的小說《孽海花》,說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中國,龔橙隨英軍北上,到了北京,將辮髮盤到頭頂,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裝,出入洋兵營盤,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隨後,領英國軍隊入圓明園,自己搶先一步單騎直入,取珍寶重器以歸,大發橫財。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隨後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付之一炬,成了如今的斷井頹垣。
  • 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相,顛覆認知,歷史常識欺騙了我們
    很多人認為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三個過程是一氣呵成的,沒有任何阻礙。實際上不是的,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到攻入北京,期間經歷過不少挫折,甚至吃過敗仗。最後英法聯軍萬般努力和憑藉著武器優勢才攻入北京。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原本沒有火燒圓明園的意思,甚至在攻入北京半個月後,才開始火燒圓明園。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她是道光初年寵妃,惹怒天子連降兩級,晚年又被活活嚇死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位妃嬪便具有十足的悲劇色彩,她因惹怒天子連降兩級,晚年更是被活活嚇死,這位妃嬪便是道光後宮的常妃。 道光二年(1822年),常妃以滿洲鑲藍旗秀女的身份參加了宮廷選秀,本次選秀一共有四名秀女脫穎而出,除了常妃之外,其他三位是全嬪、祥貴人與睦貴人。
  • 罕見的圓明園老照片:那時還未被燒毀,昔日之繁華,如今再難相見
    圓明園永遠是中國人內心無法抹去的傷痛,作為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奇珍異寶無數。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修復時發現了獸首,但不是十二生肖!
    圓明園是清朝建立的一座皇家園林,裡面富麗堂皇,放置了很多珍貴的寶物。可惜清政府沒能保護好這個地方,後來因為腐朽無能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在1860年的時候,英法聯軍肆無忌憚闖入圓明園,在裡面燒殺搶掠。臨走之前,為了給清政府一個更加深刻的教訓,直接在圓明園裡面放一場大火,把這個聞名世界的皇家園林,燒成了一片廢墟。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清政府一直是內憂外患,沒有能力也沒有足夠的財力去重建圓明園。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清政府徹底失去民心,被迫宣布了退位的消息,結束了我國的封建歷史。
  • 她是道光帝的妃子 相貌平常終身未育 卻因死法特殊而留名史籍
    相比之下,赫舍裡氏就太不值得一提:家境出身無考、入宮時連名分都沒有,估計是她的相貌資質過於平常,沒引起道光的任何興趣吧,根本沒機會為皇帝生兒育女。直到道光九年(1829年),已經二十二歲的赫舍裡氏才晉封為「常貴人」,不僅品階低微,並且從此以後在道光朝再也沒被晉封。
  • 圓明園vs.聖母院:與其在鍵盤上宣洩,不如了解背後歷史
    所以,當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後,很快就見證了最荒誕的一幕:火燒劫掠這座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不僅沒有引起中國民眾絲毫的悲傷哀慟之情,反而激起了他們趁火打劫的快意。幾乎所有英法聯軍佔領者的記述,都並不諱言自己參與了劫掠圓明園的事實。儘管搶劫縱火對自詡文明人的英法人士來說都是不齒之舉。但當時,他們卻相信自己這樣做乃是復仇的正義之舉。就像今天在網絡高呼巴黎聖母院的火災是對159年前火燒圓明園的一報還一報的網民一樣,英法聯軍將自己火燒劫掠圓明園的行為同樣解釋為一報還一報。這是清廷將談判使節無理扣押拘禁和將戰俘虐待致死的報應。
  • 該重建的不是圓明園,而是正義與公平的社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再次攻入北京之後,圓明園又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圓明園在清王朝150餘年的持續建設下,曾以其宏大的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群、豐富的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 我國東海打撈4艘英國沉船,全是圓明園文物,英國卻厚著臉皮討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舉世聞名的圓明園遭到了兩次破壞,就是這兩次劫掠事件,導致璀璨奪目,珠寶琳琅的圓明園如今只剩斷壁殘垣,而且這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遭到毀滅性破壞,當初的皇家園林幾乎都遭到了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