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難160年的圓明園如今這樣訴苦

2020-12-22 騰訊網

◎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銀昕

2020年是圓明園罹難160周年,罹難紀念日所在的10月剛剛過去,國家文物局就在11月上旬以回應人大代表「重建圓明園」提議的方式否認了近期內復建圓明園的計劃,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這為多年來圓明園重建之爭暫時畫上了句號。

罹難160年後,當今圓明園面臨的問題,遠比一個「該不該重建」的二元制爭論複雜得多。

「在我的記憶中,圓明園重建的問題出現過四次集中爭論,國家文物局的答覆使第四次爭論告一段落。」在圓明園管理處工作的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對《法人》記者回憶道,早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爭論就已上演,「當時『復建派』的聲勢比『廢墟派』大,很多真正懂圓明園的學者影響力還在。」

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二次爭論高潮發生時,「復建派」力量式微,「廢墟派」逐漸與之勢均力敵,「真正懂圓明園的專家相繼退出舞臺,不懂圓明園的人開始總拿『勿忘國恥』說事兒。」劉陽說。第三次爭論高潮發生在21世紀初,彼時「復建派」已經完全落入下風;至於剛剛結束的第四次爭論高潮,更是以國家文物局的這份回復宣告了「廢墟派」的完勝。

在爭論中,「廢墟派」的基本觀點永遠是「勿忘國恥」,「重建派」的基本觀點永遠是「展現輝煌」,「基本沒什麼新意,就這八個字,爭來爭去。」劉陽說。

挖出了寶貝,卻不知如何保護和展示

畢業於西北大學的張中華於2013年加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任圓明園課題組組長。2015年以來,如園、大宮門、舍衛城、紫碧山房和西洋樓景區的系統性考古挖掘都是在他的指導下進行。張中華告訴《法人》記者,就在兩派爭論不休的幾十年間,圓明園內的考古工作始終在進行。

國家文物局在回覆中稱,下一步將督促北京市文物局抓緊推進大宮門、紫碧山房、如園、舍衛城等遺址考古資料整理出版和遺址保護利用。這意味著,張中華的工作將更繁重。

在考古中,當年圓明園裡的細節設計之精巧讓張中華嘆為觀止。

以如園為例,造園者的本意是在圓明園內再造一個南京的瞻園,張中華發現如園比瞻園更精巧:「在如園裡每走兩步就會遇見一個景物,逛如園永遠不會厭倦。」此外,他發現造園者對建築的堅固性有近乎苛刻的追求,「所有建築都用三合土來鋪設基礎位置上的墊層,三合土不僅用石灰粉、粘土和砂這三樣按比例配比,還要拿糯米澆灌一次才能使用,此外我們還發現有些建築基座上有密密麻麻的樁孔,推測是用樁子加固了。」

除了發現建築地基,張中華也會挖到瓷器或其它物件的碎片。有數字統計稱,從1996至2017年間,圓明園僅在完成發掘的5萬平方米內就出土了5萬多件(片)文物,平均每平米內就有一件(片)文物。

露出的建築基座和其他園林遺存如何展示,挖出的文物殘片又如何展覽?「我們只負責挖掘,挖出的可移動文物(物件殘片)和不可移動文物(建築基座和園林山石遺存)都交給圓明園管理處,我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張中華告訴記者,在考古學界中,考古挖掘和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是兩個行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負責前者,後者則交給圓明園管理處。

而已完成考古的遺址如何保護和展示,正是讓圓明園管理處非常頭疼的問題。

▲2004年完成考古挖掘的皇家養魚池

劉陽告訴記者,挖出的遺址很多隻剩夯土,如果不在原址上復建建築,夯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很快就會面目全非,「我認為遺址不應只展示給我們這一代人,而是應該讓代代人都能見到,夯土顯然是很難保護那麼久的。」至於瓷器等物件殘片,最理想的方式是擺放在一個面積夠大的展覽館中對外展示,但現位於西洋樓景區內的圓明園展覽館規模太小,完全不夠用。「不讓復建建築,也不讓建展覽館,這兩個禁令對圓明園遺址的展示和保護是非常不利的。」劉陽說。

對夯土的保護歷來都是疑難問題。北京建築大學碩士生導師賀鼎告訴《法人》記者,世界上很多土遺址是在隔離罩中對外展示的,但如果在夯土上大面積使用隔離罩,就會破壞圓明園的園林景觀。

「我也認為隔離罩不可取。圓明園是園林,不是墓穴,我們不能像西安兵馬俑那樣用一個罩子把土遺址罩起來了事。」劉陽並不是觀點鮮明的「復建派」,他的主張是有選擇地部分復建一些建築,這也是圓明園管理處出於現實需要的一種考慮。「一旦有部分建築復建了,可以利用外部空間對遊人展示當年的輝煌景象和藝術成就,而內部空間就可以用作展廳來展示這些年來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用作圓明園管理處的辦公場地,畢竟管理處的辦公空間一直很緊張。」在劉陽看來,部分復建一些建築,對圓明園來說是「一舉三得」。

然而,只要與「重建圓明園」五個字聯繫起來,這類工程瞬間就會引發群論洶湧,這使圓明園管理處寸步難行。「一旦『重建圓明園』這五個字出現,『廢墟派』肯定會吵翻天,出于謹慎,上級部門肯定不會批准。」劉陽告訴記者,圓明園是「一點就著」的輿論火藥桶,為了「不出事兒」,維持現狀是多方博弈的無奈結果。

▲湖對岸是未被考古發掘過的「茜園」

數字還原圓明園是否可行?

作為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近年來一直在帶領一個團隊,對圓明園遺址進行數位化的復原工作。80餘位專業人員利用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和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將「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大部分都還原了出來,甚至將建築內部的陳設和細部也復原了。數字圓明園的團隊稱,已還原的景點逼真度都超過了85%。

數位化還原也是國家文物局在回覆中所稱的下一階段重要任務: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強圓明園文化價值傳播,採用數位化等虛擬方式再現圓明園昔日盛景……

拋開應否復建的巨大爭議,在現有遺址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利用數位化技術進行復原,似乎是目前最可行的解決方法。郭黛姮本人此前也對媒體表示,她不是復建派,她認為圓明園在近代歷史遭到的破壞不應被忘卻,她不支持在原遺址上復建建築。

但是,數字圓明園的諸多成果並沒有特別受到圓明園管理處的認可。劉陽告訴《法人》記者,數位化重建圓明園,目前欠缺的不是技術,而是資料,這些資料必須通過系統性考古挖掘得來,而不能通過清宮檔案的圖紙得來。在已經完成的考古挖掘中,檔案圖紙中的某些細節和現場情況有出入,肯定要以現場情況為準,單純依照檔案圖紙來還原,難免會有錯誤。」

目前,圓明園的考古工作與數字復原工作並沒有形成對接,而是各幹各的。張中華告訴《法人》記者,郭黛姮的團隊工作重心是位於地表以上的古建築部分,而他的工作則專注於地下遺址的研究,這兩個行當之間,目前的結合是不夠的。

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三座園林構成,統稱「圓明三園」,共有一百五十餘處景觀,目前已經進行過系統性考古挖掘的只有不到二十處。這就意味著,即便考古工作可以與數字復原工作對接,數字復原也需要在對每一處景觀都進行過系統性考古發掘的前提下才可能達到較高的真實度。

顯然,這背後又是極大的工作量和極長的時間成本。

當前不是討論應否重建的最佳時機

《法人》記者了解到,早在世紀之交之時,有關部門曾對圓明園建築的復原留出了10%的「額度」。在2000年被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圓明園總體規劃》中,有這樣一句話:恢復建築面積總量控制在古建築遺址總面積的10%以內。

然而,這10%應認定為建築面積還是佔地面積,說法又不一致。劉陽告訴記者,最終圓明園並沒按照這10%的比例去使用這個「額度」。「迫於輿論壓力,我們一分一釐都不敢動。」《法人》記者了解到,從2000年至今,只有長春園大宮門一處建築被按原樣復建,為的是給從長春園宮門處進入圓明園的遊人提供一個入口。

罹難160年,當前圓明園所面臨的問題遠比「該不該重建」的二選一問題複雜得多。

作為滿清王朝的重要離宮,圓明園在雍正至鹹豐年間一直是清代宮廷實質上的政治中心,皇帝在圓明園辦公的時間遠多於紫禁城。但由於圓明園的實體被嚴重毀壞,而紫禁城基本保護完好,不少影視作品講述清朝故事時還將主要場景設定為紫禁城,這嚴重違背歷史事實,誤導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清史的認知。

另一個尷尬的問題是,雖然圓明園知名度較高,但絕大多數人不具備對圓明園準確而完整的認知。由於大水法、遠瀛觀所在的西洋樓景區殘存的亂石景象視覺衝擊力更強,保存也相對完整,圓明園習慣以西洋樓景區的面貌示人,但實際上,西洋樓景區只佔圓明園總佔地面積的2%,其餘98%的漢式木結構建築和中式園林才是圓明園的主體。

▲世人皆知的西洋樓景區實際只佔圓明園總佔地面積的2%

劉陽對這個問題很無奈,「大多數人一進園子就直奔西洋樓,對中式園林和漢式建築十分漠然,甚至把西洋樓景區等同於圓明園了,這種錯誤的認知已經傳了好幾代。我最擔心的問題是,再不對中式園林和漢式建築進行復原,這種錯誤會代代相傳。」

▲圓明園主體的中式園林部分,地面上幾乎沒有留存任何建築遺蹟

中式園林和漢式建築遺址的現狀是,地基被深埋在地面以下,地面以上的建築和園林遺存約等於零,遠遠無法給遊人如西洋樓景區一般的視覺衝擊。為了不讓「西洋樓等於整個圓明園」的錯誤認知繼續擴散,向公眾普及和傳播完整的圓明園認知是當前最緊要的任務。「如果有部分中式園林和漢式建築被復建了,對公眾的認知會有很重要的修正作用。」劉陽說。

▲圓明園空曠的中式園林部分,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經的盛景

其實,即便復建,也有各種技術問題亟待解決。圓明園四十景中,不少景觀在不同歷史時期樣貌不同,該具體還原哪個時期的樣貌,又會引發一場爭論。若乾隆時期的「上下天光」與道鹹時期的「慈雲普護」共同被復建,遊人能否接受這樣一場「穿越」?

賀鼎告訴《法人》記者,近年來西方對古建築遺址的保護原則和理論廣泛地傳播至我國,強調古建築修復的「可逆性」。所謂「可逆性」是指將新建部分完全拆除後,遺址還能恢復成此前的樣貌,以木結構為主的漢式建築能否遵照這一原則?

「當前並不是討論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最佳時機。當務之急是讓大家對圓明園有全面的了解,剔除錯誤的認知,讓更多的人懂圓明園。這個目標完成了,再談要不要復建,該如何選擇性地復建,才更有意義。」劉陽悲觀地認為,「復建派」越來越式微,重建圓明園已遙不可期,一個真實完整的圓明園會離公眾越來越遠。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用在文物遺址上似乎也成立。賀鼎告訴記者,對圓明園的態度其實是當前社會意識形態對過去那段歷史的態度,「廢墟派」毫無疑問佔了上風,保持原貌是當前博弈的結果,但以後則未必。「當國家繼續變得富強,在不忘卻歷史的前提下,我們對那段被侵略的歷史更加釋然,更願意展現過去曾達到的藝術高度,圓明園重建就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賀鼎說。

END

|編審:崔曉林 |統籌:王茜

|責編:李遼 |版式:戴凱琳

相關焦點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 90秒看科技復原的圓明園
    來源標題:圓明園罹難160周年 90秒看科技復原的圓明園 點擊觀看視頻圓明三園佔地約5200餘畝,園林景觀100多處。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我們還能從哪裡看到昔日的盛景
    2020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60周年。1860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縱火焚毀。昔日的絕代風華、美輪美奐,如今只剩破石瓦礫、殘垣斷壁。它的被毀,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也是中國人永遠的民族之痛。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竟有人在禁行區域大喊「這是我家」?
    今年是圓明園罹難160周年。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已經成為知名景區,是大家可以觀光的地方。然而最近,就在圓明園禁行區域內竟發生了這樣的事!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舉行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外研社舉辦「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系列活動  150年前,被譽為「萬園之園」的中國皇家園林圓明園毀於英法聯軍之手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外研社舉辦「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系列活動 攝影/董剛  為紀念圓明園罹難150周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研社)聯合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中西書局、圓明園管理處,共同舉辦「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難150周年祭」系列文化活動。
  • 圓明園之殤,東方藝術寶庫的罹難日(上)!
    圓明園復原圖被毀後的圓明園為什麼要這樣講述呢?因為科舉選士最主要的是考察各位考生對儒家思想以及文學經典的理解,換言之就是考這些學子們如何去效忠於皇權,服務於封建統治。攻入北京後八國聯軍yisharenweile圓明園初建於康熙年間,具體時間為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 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 至此鼠首等七尊獸首已回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   本報訊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4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掠奪珍寶,並一把大火將其焚毀,用來以水報時的十二生肖銅像也一併被切割後擄走。
  • 為什麼要在圓明園建西洋樓?乾隆本人曾給出這樣的解釋
    12月1日,流落在外160年的馬首銅像終於正式回到圓明園,這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是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西洋樓廢墟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圓明園遊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成為了今天圓明園的園標。其實,處於全園一隅的西洋樓景區,面積僅佔整個園區的2%。
  •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2020年10月20日,在圓明園罹難160周年之際,著名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84歲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華講壇通過其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的數字復原技術帶領觀眾重返圓明園,領略萬園之園全盛時期的風採。她表示和園林一個個具體的實體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更值得重視。
  • 圓明園發布365張老照片:大多首次公開 美得令人心碎
    2021年2月24日上午,圓明園管理處在正覺寺舉辦圓明園老照片發布會,現場發布365張珍貴老照片,大多數照片為首次向公眾展示,十二獸首中的「龍首照片
  • 被毀前的圓明園,復原後震撼人心
    而如今,在距離圓明園被毀的160年後,圓明園被技術復原了,它恢復了被毀前樣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圓明園約始建於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這座園林原本是康熙皇四子胤禛的御賜花園,後來康熙帝在遊覽時看起清美,就為之題寫了「圓明園」匾額,他在位期間曾先後幾次到該園遊覽進宴
  • 乾隆四十首詩全都為了這裡,圓明園之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也叫雙鶴齋。地處於福海西岸,東西寬160米南北長320米,佔地五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450平方米。是一座園中之園。在乾隆九年畫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並御題詩詠。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廓然大公乾隆十九年又有大規模的增建,包括新建或掛匾「綺吟堂」、「丹梯」、「噴雪亭」、「影山樓」等等共十一處景觀。
  • 移天縮地:圓明園裡的江南仿園
    今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年。160年之前,圓明園被西方人稱為「萬園之園」,是「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長春園獅子林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同年四月即見《獅子林十六景》御製詩。此後,乾隆共題詠十次。避暑山莊文園獅子林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成,乾隆亦命名十六景,並多次遊觀吟詠。最後,這位真龍天子還親自考定蘇州獅子林的歷史,認為:「世傳獅子林為倪瓚別業,以瓚有《獅子林圖》而附會之,其實非也。」獅子林最早為元代僧人「維則所居。如海乃維則三輩弟子也。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雨果全名叫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 成龍曾為它們拍過電影:圓明園12生肖獸首的「藝術人生」
    這是成龍執導的電影《十二生肖》所講述的主要情節,這也是根據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史實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 今天,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也再一次將人們的記憶帶回到那個萬園之園誕生的朝代。在這個雨果筆下恍若月宮的地方,曾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郭黛姮:潛心20載,讓圓明園在虛擬世界重生
    「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現場在近日舉行的 「重返·萬園之園」數字圓明園光影感映展中,圓明園,這座160年前毀於英法聯軍大火的萬園之園,在嚴謹科學研究與創新數字媒體技術的雙重加持下「重生」,成為北京新媒體藝術展映的一大盛事。
  • 圓明園流失文物之殤:侵略者曾開專賣店集中出售
    至今年圓明園罹劫160周年之際,仍無法準確統計出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具體數量與品名。歲月更迭,世紀蹉跎,數量難以確計的圓明園遺物,在被劫掠海外之後,迭經數次易主與遷移,有些恐怕已因種種原因徹底毀失而無跡可尋了。如此這般,完全追求確切數據,逐一追索流失文物,並非易事,一時也難以成事。
  •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身世之謎
    12月1日,流失海外160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至此,圓明園流失的十二尊獸首銅像已有七尊得以回歸中國。在圓明園東北部的長春園北側,有一座仿歐式園林,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等十餘座建築組成,時稱「水法」,其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特。
  • 「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 今起在正覺寺展示 回歸的曲折你可能不知道
    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07年,國家文物局獲悉馬首銅像即將在香港拍賣,斡旋推動回歸,港澳知名企業家、愛國人士何鴻燊先生慨然出資購入。2019年,何鴻燊先生將馬首銅像捐贈國家。2020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將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展示,為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完滿句號。展廳展示的一座海晏堂模型。
  • 5年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
    據介紹,5年來,已有21萬件文物回歸圓明園。追尋文物30餘年未曾中斷漂泊百餘年,一朝回故園。在圓明園,和馬首一樣能幸運「回家」的文物還有很多。它們的順利回歸,都離不開圓明園「追寶人」的不懈努力。自上世紀80年代初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成立開始,尋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續進行,調查徵集、登記造冊,與存留流散文物單位積極協商,管理處始終全力促成遺失在外的文物回歸。
  • 圓明園獸首誕生記:郎世寧將歐洲雕塑改為中國十二生肖
    12月1日,流失海外160年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至此,圓明園流失的十二尊獸首銅像已有七尊得以回歸中國。12月1日上午,流失160年的馬首銅像回到圓明園,在正覺寺內展出。據《圓明園變遷史探微》載:清乾隆三年(1738年),弘曆初次駐蹕圓明園,命在宮廷畫院任職的義大利傳教士、畫師郎世寧等繪製《圓明園全圖》。從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便「大動土木,幾無寧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