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作者Gonzo,轉載請獲得授權)
22年前,竇唯發布了專輯《山河水》。此時,他已然跳脫形式束縛,用MIDI設備鋪陳出來極致的的平靜舒緩。
有人說這是中國氛圍電子樂的開端。
前不久,滾石唱片宣布將首次發行《山河水》的黑膠版本。這並不稀罕,自從滾石開展黑膠心勢力計劃以來,已發布數十張經典華語專輯的黑膠唱片。
但唯獨這次的《山河水》卻引起軒然大波。事情的起因倒不同於半年前《唐朝》的錯版,而是源於唱片封面。
在滾石唱片購物網上可以看到,首版《山河水》黑膠使用了一張綠底白線勾勒出的「簡約」封面,
即便它看上去並無出奇之處,但卻在樂迷中炸開了鍋。
因為在很多人記憶中,這壓根不是《山河水》的「原版「封面。
在一些曾經購買過最早版本《山河水》CD的老樂迷腦海中,封面應該長這樣:
首版《山河水》CD
7月13日中午,首版《山河水》的封面設計師宋曉輝發聲,他在微博直言「胡亂篡改原版設計,會把唱片收藏文化搞爛」:
隨後網友指出這是當年臺版《山河水》CD封面:「臺版CD進行臺版黑膠化,依然延續臺版設計,沒毛病。」
宋曉輝則回應稱:「大陸版封面是竇唯當面跟我敲定的,尊重誰?」
這兩版封面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係?竇唯《山河水》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我們採訪到了《山河水》的原版封面設計師宋曉輝,想聽聽看《山河水》的封面由來以及封面背後的故事,順便聊了聊唱片封面文化以及一些版權話題。
由宋曉輝設計的《山河水》封面原圖(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攝影師和唱片設計師的宋曉輝,早在1993年就進入音樂行業,設計各類唱片包裝近千張。
比如崔健的《無能的力量》《給你一點顏色》、唐朝的《演義》《芒刺》、竇唯《山河水》《譯.幻聽》、《高曉松作品集 青春無悔》、樸樹的《我去2000年》、葉蓓的麥田紅白藍系列、梁博《迷藏》等等。
他是國內最早的專業唱片封面設計師之一。
在微博一開始他就寫道:「我不擅長鬧事兒,也沒時間。但這件事我必須得噴。」而在採訪中,宋曉輝覺得這次發微博「鬧事」「實在是衝動」。
因為作為當面和竇唯敲定封面的設計者,他認為首版封面「是竇唯親自參與的,有他的理念在裡邊,並提出過明確建議。」
從觀感角度,他直言臺版封面不好看。從業界來說,再版「一定要再現初版的風格,收藏者認這個,也是唱片業約定俗成的規矩。」
兩版封面對比
他還在微博和採訪中都強調,可以免費提供文件:「因為從頭到尾就不是錢的事。」
至於為什麼臺版會改動封面,以及如今黑膠為何沿用改版設計,我們從對話中也理出一些頭緒。
不過這個「衝動」並非沒有意義,事情已經有了轉機。就在發文前,我們得知滾石唱片剛通過曉輝老師的朋友轉達了相關意見,願意就封面一事進行探討。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宋曉輝在採訪中拋出的另外兩個」為什麼「:
「為什麼臺版首發的專輯引進到內地後都能沿用臺版封面?為什麼內地首版專輯在臺灣發行時就一定要換封面?」
浣熊唱片:您怎樣看《山河水》黑膠唱片依舊使用臺版的封面?
宋曉輝:它不是初版封面,也不好看。「好不好看」沒有絕對標準,但對從我微博的轉發評論看,覺得「不好看」的佔多數。搞收藏是講究版本的,有「最初」「原本」這些觀念在裡面。收藏唱片的人非常注重「原來是什麼樣的」。我頑固認為,換了封面就不是這張唱片了,有感情的成份在裡邊,形成了「成見」。
就綠皮臺版來說,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認為不好看,那另外十個就覺得好看,是審美上的事,只要出於真心就沒有爭論的餘地。但是商人要考慮賣九十張還是賣十張。如果偏要幹賣十張的事,那這裡肯定有原因。
收藏黑膠的捨不得聽,有些人是擺著當畫兒看。你擺一個「綠皮心電圖」?
臺版《山河水》封面
浣熊唱片:再版更換封面的現象不是孤例,後來竇唯的《幻聽》也有不同的封面,如何看待版權方更改唱片封面的行為?
宋曉輝:再版都用原封面,有些只做些小標示,不破壞整體。換封面是因為沒有初版的封面素材,必須另想辦法,但這樣一做就「掉價了」。一定要再現初版的風格,因為收藏者認這個,也是唱片業約定俗成的規矩。
《山河水》再版黑膠沿用臺版CD設計,不存在沒有素材的問題,這個封面大綠的幾條線,快手一會兒就能複製出來。這裡不存在換封面的問題。爭論的焦點是這個設計「好不好看」,潛臺詞是買了值不值,不精緻,被糊弄了。至於臺版《幻聽》封面,我到現在都沒見過,也不知道有再版。
浣熊唱片:版權方是否就封面改版諮詢過您的意見?您主動和滾石唱片溝通過嗎?
宋曉輝:滾石根本不知道我是誰,更用不著諮詢我,我也不認識現在滾石的人。我的一位朋友給滾石高層發了微信,吐槽的同時還替我做主,重點強調「人家設計師可以免費提供文件」。此前發微,我確實最後寫免費,因為從頭到尾就不是錢的事。
其實如果有人用心負責這件事,我相信不會沒有相對完美的辦法。關鍵是最怕那邊覺得沒必要,你「受不了的事」人家不覺得。或者教條,不替消費者想通融的辦法。
浣熊唱片:為什麼臺版沒有延續大陸版的封面嗎?有人猜測是因為當年授權協議不嚴謹。這是否涉及封面原始設計的版權問題?一張專輯的音樂和封面的版權是一體的嗎?
宋曉輝:我請問,為什麼臺版首發的專輯引進到內地後都能沿用臺版封面?為什麼內地首版專輯在臺灣發行時就一定要換封面?當年羽泉到了那邊為什麼就被改成了「野孩子」。
如果有人說「哦,我們做出區別為的是方便把控」,那麼英國的專輯賣到法國、美國、日本都換封面來著?披頭四早期專輯到美國是換過封面,但那是一九六〇年代初的事,重要的是人家換了封面會再換個專輯名,跟原版脫離干係,《山河水》改了封面還叫《山河水》,造成混亂。
版權是法律的問題,不知情、不專業不能瞎猜。但如果懂一點研究方法,也不是沒有線索。《山河水》內地初版時封底印著「滾石」「魔巖」「中國火」三個標,第四個標是當時的發行公司「上海聲像」,沒有顯示內地製作公司的標。出版發行信息寫的是「滾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版權,中國火企劃製作,上海聲像出版發行」。所以大體可以得出判斷,《山河水》唱片的權利在滾石。
滾石這次能出這個綠皮版,也說明滾石擁有這一版的錄音作品版權,包括封面版權。當年主持實際操作的是袁濤,他是那時是滾石負責實際事務的人,他的直接上司只有薛中鼎,滾石駐北京的代表。所以找我做封面是滾石出資,滾石不會花了錢沒有權利。
再說「封面版權」這件事,音樂做出來的唱片,和封面應該是一體連帶的,否則太不專業了。
《山河水》初版CD封底設計(由受訪者提供)
浣熊唱片:如何看臺版封面?兩個版本有什麼關係?
宋曉輝:有人認為,當初臺版就是綠皮,再版黑膠用綠皮怎麼了?合乎邏輯啊。
《山河水》封底註明是滾石提供版權,卻是內地先行推出,初版時間是1998年年底。我沒有《山河水》的臺版,為核實臺版的發行時期,我讓朋友幫我拍到當初臺版的封底,印的是2001年。這之間差了三年。對於內地樂迷,內地版《山河水》封面「應該的樣子」早已形成視覺記憶了。
我也是樂迷,在我心目中就會覺得內地版《山河水》是「原版」的概念。如果你也有這種概念,說明你比從綠皮開始聽《山河水》的人早聽了三年。
我第一次看到臺版《山河水》是在當時的「藍線唱片」,心裡咯噔一下,心想「怎麼這麼幹?」但隨即又釋然了,也就是說我沒有被「比下去」的感覺:弄幾根線就「極簡主義」了?封面「竇唯」的字體像竇唯的氣質嗎?線條細細的,不大方、不堂堂正正。我那時最看重的是這個設計有沒有比我牛逼,比我牛逼我就得去反省去加油。臺灣的李明道就是我學習的榜樣,他設計的《唐朝》讓我震驚,愛不釋手。
從根兒上講,我覺得當初臺版就不應該改這個封面。談不上文化差異,綠皮的也沒顯示特別文化,甚至不能代表臺灣的設計水平。
浣熊唱片:您在微博裡提到「如果從設計角度講,對於設計這個封面時竇唯和我的初衷,就很成問題。」具體是怎麼違背了竇唯和您的初衷?
宋曉輝:內地初版《山河水》的專輯設計,是竇唯親自參與的,有他的理念在裡邊,並提出過明確建議,包括封面用自然風景、封底用「拆」。
我在設計之前,公司也給我聽過這張專輯的縮混小樣,一盤卡帶。我被授權去實施,包括拍攝封面。所有用到的照片是竇唯當面定的,落實到設計,都要經過竇唯當面通過。所幸的是這一切都比我想像的順利,沒辜負竇唯對我的信任,我的想法也得到了他的認可。如果他認為我不靠譜,之後也不會讓我負責《幻聽》的設計。
我在幾年前接受「大內密談」「壞蛋調頻」「糖蒜廣播」「搖滾又一榜」的邀請談唱片設計,都會問到《山河水》的事情,我概括說「竇唯那會兒就已經很『不一定』了——他的態度是怎麼弄都行,但他也清楚怎麼弄不行。」
以竇唯的性格,他看不上眼的東西會接受嗎?所以通過《山河水》的合作,我對他很有好感,覺得他做事不磨嘰,瞅準了就不再反覆;放權,用人不疑。
浣熊唱片:如果從傳達概念來說,一張專輯的音樂和封面、包裝是否是一體的?
宋曉輝:收藏唱片的人都知道,作為實體,它在包裝上有一個連續觀賞的過程,這是實體唱片的魅力,在這種把玩、端詳的過程中,伴著內中的音樂,實體設計傳遞出來的感受是在網上聽流媒體得不到的。
我為什麼用「把玩、端詳」這些詞,我記得看過一本鮑勃迪倫的傳記,裡邊寫到他曾經拿著一張唱片翻來覆去足足看了一個小時。我就想迪倫當時腦子裡在想什麼呢?會不會結合到他自己。所以我看到這段文字時感覺與迪倫發生了一種共鳴,因為我就經常拿著一張唱片盯著左看右看,珍愛實體唱片的人都會幹這種事兒。
用實體傳達概念,首先是考慮如何通過視覺化來呈現,打開唱片,一步一步的觀看順序。還有質感的呈現、包裝結構的呈現,如何有利於表現音樂。實體拿在手裡會有手感,手感也會帶給人感受,別以為我越說越玄。日本人連印刷品的氣味都會考慮在設計裡,八十年代末我就看到日本設計師講要把「氣味」的傳達體現在實體設計上,我當時覺得很好笑,因為當時咱們的印刷品都是臭油墨味兒。
有一次老崔說「我不要設計成歌詞本,我要『長拉鏈』」,他的意思就是要做成折頁形式,不要訂成小本兒。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拉鏈』搖滾啊,小本太流行(樂)了,他說這張是說唱,話特密,得有連起來的感覺」。
浣熊唱片:《山河水》是怎麼用設計傳達概念的呢?
宋曉輝:剛才我說「連續的觀賞過程」,是指整體設計概念性的連續性,不是簡單指一張《清明上河圖》從封面到內頁把畫連續印全了就完事的意思。這個連續性起碼要貫徹歌手的音樂理念。
《山河水》的封面是野外,是景色,它的封底是城市,是拆,自然的景色和人工的拆,這就有所指,而且專輯裡都有這樣的歌。內頁的歌詞文字排版一律連貫,不要標點符號——這是竇唯的概念。這麼玩兒在當時挺大膽,設計師不敢往這兒想,會怕唱片公司不允許,甚至出版社審查時通不過。
不要標點並不是憑空獨創,古文就不加標點。如果你聯想到竇唯後來為什麼在《幻聽》專輯裡冒出「玉樓春雨臨江仙」這種標題,你就會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意向在《山河水》裡就開始顯露,它落實在紙面上就變成有跡可循。網上聽歌得不到這種感受,沒標點符號?電腦出毛病了吧。
設計上也不能讓人誤會是排錯了,我們就把連續排字再規整成正方形,端端正正,讓人覺得這是有意為之。如果排成橫長條,就是西文排列的感覺,綠皮設計的內頁就是這麼做的,臺灣設計師照抄內地排版,又想來一點變化。但他想不到這樣就背離「古文」和端正的意向,不夠端端正正就不夠「竇唯」。
方陣裡面還得有細節,歌名用了灰色與歌詞做區別,等於在一堆符號裡埋下標記,便於查找閱讀,同時在統一中有了變化。第一首和最後一首是純樂曲(1.山河水,11.晚霞),我就用了另外的顏色標示,這個顏色就是封面竇唯字體的顏色,這是求得內在的聯繫,憑設計直覺。
很多細節我現在也不能確定哪處是竇唯的主意、哪處是我的主意,可以肯定的是,我只要體會了竇唯的那層意思,我就有地方使勁兒。因為他並不是一個不可捉摸的人,他有跡可循而且一以貫之。
《山河水》初版CD折頁展開設計(由受訪者提供)
浣熊唱片:聊聊《山河水》的封面背後的故事吧,比如封面拍攝地點、為什麼會選擇這裡、包括您和竇唯的溝通。還有人說《山河水》封面有竇唯很喜歡的英國樂隊BARK PSYCHOSIS專輯《Hex》的影子?
BARK PSYCHOSIS《Hex》
宋曉輝:你說的這支樂隊我沒聽過,也沒見過這張專輯,竇唯更沒有跟我提過。
倒是早前有人說《山河水》封面有「4AD」的意境,其實設計的時候我也沒想過4AD。黑底、橫幅寬銀幕、排字居中,這樣的形式太多了,不勝枚舉。
有些人看見一個封面就會想到「咦?誰誰誰原來炒的是這個啊」,這種情況只能說您看過的太少,以為自己有了驚天發現。
封面用黑色、橫幅寬銀幕、居中排字,是我的主意,竇唯沒提過,所以跟《Hex》沒有關係。
說像「4AD」也許是看到《山河水》封面有傷感蕭瑟的氛圍,這種意向是對的。這張專輯原名想叫「潸何水」,潸然淚下的潸,何必的何。叫「潸何水」公司不同意,怕文字太生僻影響銷售,「封面上的字兒人家都不認識也不明白,大哥您賣誰去啊?」就是這麼提出來的,竇唯也沒堅持,可能他想開了,不較勁。「潸何水」和「山河水」真是天上地下,我後悔沒幫竇唯說話,其實我既不敢也在當時沒那種覺悟,我們當時就只是覺得竇唯怪,不能換一種角度去體會他的用意。
因為那天一起討論設計,竇唯把該說的話說完了就低著頭自己想事兒,你剛想找個話茬兒緩和凝重的氣氛,他就忽然很決絕地站起來拎包出去了,沒過程,也不打招呼。我倒也沒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那會兒樸樹也這樣。他們都挺酷的,我們幹活兒的可不敢這樣。
最後看設計的時候也是在公司同一間屋裡,這回他沒走,完事兒了還問我有個展覽要不要一起去?緊跟著他的車在三環上狂奔,你越跟他就越快,大下午的絕對狂超速,在車流裡亂鑽,我心說這哥們是不是想把我甩了啊?闖禁行,然後又返回來,停在馬甸橋路邊打電話問,找了半天其實在安華橋,我說看展覽怎麼跑這兒來了?原來展覽在一棟居民樓的地下室裡,「地下展覽」,很實驗的作品。
封面是在門頭溝拍的。我接到活兒,第二天一大早就開車直奔門頭溝,因為那時剛有了切諾基,總開車往郊外跑,懷柔那邊我被罰過,中圈套兒了,所以特不愛去那邊。我就決定去門頭溝方向。早晨五點就下樓著車,摩拳擦掌信誓旦旦的。
在去往雁翅的路上我拍了內頁裡的那張風景。一邊開車一邊聽著竇唯的磁帶,就有了一種「虛實相映」的感覺,決定把景物拍成「拉線」的效果。我是一手扶著方向盤,一手端著尼康F4s按的快門,絕對違章。這還不夠,我又想出了一個更違章的拍法,就是相機設置慢速,腳下加大油門,達到一定車速猛踩剎車同時按快門,左手扶方向盤右手端相機,拍向左窗外,顧不得直視前方。如此拍了三次。一是上班時間郊外的車少,再則我那輛切諾基改裝了寬胎,相對穩。違章的事兒千萬不要幹了!有突發情況會非常危險。
一直中午開到靈山,我往山上爬,拍了很多照片,但感覺全不對。下午往回返,路過封面這個地兒已經下午四點多,太陽快落山了,相機裡最後的膠捲也剩下大約不到四張。我為了縮小光圈能把景物遠近拍得清楚些,還支上了三腳架。第一張按常規拍,第二張想到音樂中的氛圍,就把相機與三腳架連接處的雲臺螺絲鬆動,按快門的時候橫向一挪。拍的是膠片,拍成什麼樣根本不知道。
驅車直接殺奔新街口的「愛圖美」,急著把照片衝擴出來。拍膠片就是這樣,看不見照片一切都是未知數,影響一張照片成功的因素太多了。
「愛圖美」是廣東人開的個體彩擴店,是最早在北京能輸出6英寸相片的地方,其他店都是5寸,比6寸的小不少。所以「愛圖美」非常忙,立等可取必須有熟人。現在這家店還在,變成「愛圖美」樂器店了。
第二天拍封底的「拆」。我記得那時「有待唱片店」旁邊有個小院,特別接近我想要的畫面,特點是外牆拆了一半還剩下院門,從斷牆處能看見院裡的情況,地點在平安裡育德胡同。之後又沿著「平安大道」拍,那時正建「平安大道」,周邊的殘垣斷壁比較多。育德胡同這張照片出來覺得特別對,因為院裡有棵樹,樹上的綠葉有生機,這點很重要,不能是純廢墟那種特別喪的感覺。
所有照片衝印出來後,第三天下午去德勝門二環路邊找到馬軍的「寒塘音樂」,竇唯把我約在那兒。竇唯從院裡出來,我倆就在二環路邊上看照片,竇唯拿著照片「過篩子」,像發牌那樣一張一張刷刷的過,很快速。全部照片只看一遍,捻出三五張,指著後來那張封面說「就是它!」非常確定,就這麼痛快。
滾石當時的辦公地點在安貞地毯廠裡的寫字樓。袁濤給了我一張竇唯照片,只有一張,沒有選擇的餘地。我認為應該不是專門為這張專輯拍的,5寸,兩盒煙並排那麼大。袁濤讓我拿這麼小的一張照片做海報。因為原始圖片太小,放大了影響清晰度,我就建議了一個別致的做法,一張小的、豎長條幅海報,這樣更像古畫,但當時並沒上升到理性思維,被竇唯的音樂「罩住了」,都是憑直覺,與他的觀念不謀而合。
浣熊唱片:作為專業唱片封面設計師,談談唱片的封面文化吧。
宋曉輝:在唱片業興旺的時代,一張熱銷專輯賣到百萬、千萬張,大工業化培養出來的樂迷也成規模。形成了市場,熱衷的人就多,自然就會衍生「唱片文化」,包括「唱片封面文化」。有人專注作品、有人專注八卦,有「考癖」的樂迷會從封面入手展開研究,因為封面會透露很多信息,你懂得越多,在樂迷那裡就越有成就感。
有些樂迷會從各種渠道去了解幕後情況,撰寫各種封面故事:
《Nevermind》封面露雞雞的小孩是誰,長大了什麼樣?平克佛洛依德封面上握手人身上著的火是怎麼回事,天上飛的豬、海邊的百張床;VU(地下絲絨樂隊)的香蕉、滾石的褲子拉鏈;《硒鼓》牆上的主席像;Bow Wow Wow封面草地上躶體的午餐;齊柏林飛船封面小孩為什麼光著身子往上爬,《Physical Graffiti》窗戶鏤空的大廈在哪兒、大門樂隊《StrangeDays》封面的街道在哪兒……
唱片迷不僅朝聖「阿比路」。你知道綠洲Morning Glory封面的街道是哪兒嗎?歌迷在曼城找到了地方,按照封面拍一張同樣角度發到網站上秀。
還有樂迷能將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黑膠封面拼成一幅全身像,黛安娜羅斯的腦袋、克萊普頓的手……各種玩兒法,這就是「唱片封面文化」,有心人能從裡面了解到歷史、地理、時尚流行、天文知識、民俗、巫術等等等,一點兒不誇張。有國家還會用經典封面做成套的郵票。唱片封面印T恤衫上最酷了。
在網上看到有人根據《山河水》的封面去門頭溝尋訪,「雁翅鎮,清水尖山和抓髻山,清水尖海拔1528米,抓髻山海拔1524米,下面叫付家臺,湖水叫珍珠湖……」
神了,這些我都不知道。至少十年沒往那邊去了,最後一次停車看了一下,好像有人在那裡修公園,提議應該蓋間小屋做《山河水》紀念館,裡面介紹竇唯各種專輯,展覽他的照片,放一把他彈過的吉他,在《山河水》封面同樣的角度圈一塊地,拍一張合影收五塊……誰認識雁翅鎮鎮長?
門頭溝,唱片封面拍攝處(來自「LOUREEDOU」微博,由受訪者提供)
浣熊唱片:感謝您抽出寶貴的時間接受採訪。最後還有什麼想對版權方以及黑膠唱片的愛好者想說的?您自己也是黑膠唱片收藏者,怎樣看待最近一系列的再版黑膠,自己是否會收藏?
宋曉輝:對版權方要說的都說了,說了也沒用。那天發微博根本態度就是「好好的一張唱片怎麼又弄成這樣了!」然後有人說我「沒賺到這筆錢不高興了」,現在唱片賣這麼差,哪兒好意思提錢?
在此感謝「浣熊」,能夠利用這篇文章把《山河水》封面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這樣比說三道四有價值。誰也想不到唱片業倒了黑膠風卻興起來,但是粗製濫造掙快錢的話,馬上就會把「黑膠」做倒了胃口。
現在新出的黑膠很多封套印刷工藝都不對,封套軟踏踏的,不板也不挺,這裡面有用紙和做工結構的原因。印刷廠現在不願意印厚度很高的紙,毀印輥的膠皮。還有就是工藝結構,黑膠盛行的時候封面是裱糊在硬紙板上的,手感特別挺,結構也有特殊的地方,絕不是簡單的對摺上下一封。
我拿著「解剖」了的老黑膠封套問過印刷廠,反而現在不易實現,費工耗料成本高。但當年不是這樣,因為那時加工的批量大,印廠對這東西做起來也都輕車熟路。
收藏要有個方向。我的方向是收集「歐美唱片經典封面」,而且只買二手黑膠,因為比再版翻拍的清楚。日本的二手黑膠保存很好,很多跟新的一樣,又不貴,他們有唱片文化。但是我近來幾次去日本一張黑膠都沒買,對這件事看透了,收不過來。關鍵是我現在沒有玩兒收藏的閒心,拍了好幾年的《吉他手》,接近尾聲,已經進入到文字階段,每位吉他手照片都會配上他的經歷和故事。
這次出來「鬧事」,實在是衝動
---The End---
後記
有趣的是,在採訪一開始,宋曉輝老師寫下了這樣一段歌詞,來自於《山河水》中的《拆》:
「……
又拆了
連同過去全部都被拆了」——《拆》
拆竇唯 - 山河水
宋曉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截至發文前,宋曉輝老師告訴我們,滾石方面剛剛通過朋友轉達了相關意見:
「這次推出臺版《山河水》的黑膠,是面向臺灣銷售,沒有想到有人會將它拿到內地去販賣。」
「滾石這邊查不到當年內地版的文件檔案,存在交接上的疏漏。」
「滾石會就此事進行溝通,以免其中發生誤會。另外,之後有計劃推出《幻聽》的黑膠,就封面一事也願意進行探討。」
「目前,《山河水》的臺版黑膠現已批量加工完成,只是針對臺灣銷售。如果內地收藏者希望收藏當年內地版《山河水》封面的黑膠,滾石會進行考量。」
---------------------------
採訪/策劃/排版 | Gonzo
圖片 | 受訪者提供/未註明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