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貓和唱片有什麼共通之處?」
都很圓?都很可愛?還是都愛轉個不停?
可在唱片愛好者健一看來,它們「都很破財。」
健一其實是個畫家,如果你常在上海逛些唱片或復古市集,那麼應該不會對健一陌生。
他帶著哈利波特式的復古眼鏡、蓄著鬍鬚,坐在他的畫後面,略顯凌亂的長髮像是被他胡亂地抓起盤在腦後。
和他一起出現的,還有他的貓「粘粘」:
當然,是畫上的粘粘:
(點擊圖片獲取健一的畫)
粘粘在抽菸、粘粘在吹薩克斯、粘粘在思考。
如果你還恰好喜歡聽爵士大師John Coltrane的唱片,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粘粘正在扮演唱片封面上的John Coltrane:
畫家健一把他覺得「破財」的兩種生命結合在一起,賦予了它新的意義:John Cat Coltrane。
健一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小朋友做拼貼畫,又在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成人美術輔導後,「現在成了一個徹底的自由職業者。」
自打「自由」之後,畫畫和黑膠唱片就成了健一的心頭好,於是在他的畫作中總少不了音樂的元素,除了John Cat Coltrane,他也讓粘粘和爵士鋼琴家Thelonious Monk在一起彈過鋼琴:
這幅畫還受到了Thelonious Monk孫女的誇讚。
對健一來說,把畫作和唱片結合起來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喜歡貓的人通過畫作能願意多了解爵士,嘗試著聽一下標註的那些專輯,這就是最理想的事情了。」
唱片與音樂為他帶來了快樂,他也想著去回報,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快樂:「不要把它當成是理所當然的,要心存感激。「
健一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婆家接觸到唱片,她的外婆也有收藏產品的習慣,即便有不少在動亂期間被焚毀,但仍有一小部分留存下來,構建了健一最早的唱片情結。
後來,他和朋友光顧了一家名叫「藍夢」的音像店,在這裡邂逅了打口碟,還留下一個略顯詭異的故事:
他看到貨架上擺著一排英國電子音樂家Aphex Twin的專輯。
」我當時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只是覺得這些臉太奇怪太可怕了同時又有點好笑,我並沒有買那些專輯。「
沒想到當晚健一回家後就做了奇怪的夢,夢裡的人物都長著白天他看到的那些臉。
除了對經典唱片封面的二次創作,健一也搞過唱片封面設計:
他為獨立廠牌Eating旗下草莓爸爸的新專輯設計的封面
哦對了,他還用自己的畫換來過一段美好的唱片回憶。
健一和妻子在丹麥時,房東就收藏了許多黑膠,房東說這些唱片都是年輕時買的,已經有30年沒再聽過它們了。
房東是位搖滾樂迷,收藏裡有很多滾石樂隊和鮑勃迪倫的唱片,健一想找他買點黑膠,房東一口否決,但如果健一願意給他畫幅肖像的話,想要哪張隨便拿。
就這樣,健一用隨身的畫材給他畫了一幅水彩,房東非常興奮,說這是第一次有人給他畫肖像,「這個北歐人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熊抱,我感覺我差點要被他捏碎了。」
.
關於健一更多的故事你可以在下面的採訪實錄中看到,我們還聊了一些關於國內唱片設計和使用的問題。
「我衷心祝願一切都可以很順利,一切都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前行。」
在最後,健一這樣對浣熊說道。
專訪實錄
浣熊唱片:先簡介一下自己吧,你好像是一名職業畫家?
健一:也可以這麼說。
我是焦健,叫我健一也OK的。現在大家互相客氣,都叫彼此老師。
不過我從前確實是一名老師,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小朋友做手工和製作拼貼畫,後來也做成人美術輔導,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回到上海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自由職業者。
浣熊:在你的畫作中,有一個爵士貓唱片畫系列:「粘粘家」,很是有趣~
健一:你看到的應該是John Cat Coltrane系列,粘粘家是我給小店鋪起的名字。
浣熊:為什麼叫它「粘粘家」?
健一:粘粘是一隻黑貓,已經8歲了,你看就是在唱機上假裝打碟的這位,它甚至連耳機的位置都沒有放對,在它的身後是一個有一點像民宿的地方,它是這兒的主人,所以這裡就是粘粘家。
(點擊圖片獲取健一的畫)
浣熊:那當初如何想起把貓和唱片結合起來的?
健一:我是John Coltrane的超級樂迷,同時又是個貓奴,事情就這麼自然串聯起來了。
John Coltrane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梵谷是一樣的,我總是把他們兩個人聯繫在一起。
對於藝術他們都是絕對的奉獻且毫無保留,留心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職業生涯其實都很短暫,他們都是加速燃燒自己的那種人,通過他們的作品你也可以感受到有一種全然忘我的奉道精神。
在科川晚期的現場演出錄像中,那個畫面中帶領著樂團前進的黑色身影,將這些炙熱滾燙的音符以前所未有的強度展現在世人面前,帶領著人們在未知的領地探索,探索的領地之廣闊圖景之豐富在聽覺上有時已超出了所能承受的極限,這些來自感官上的直觀感受曾讓我深深著迷。
你看這些佔領了科川專輯封面的貓咪,它們有的表情嚴肅有的眼神堅定,還有一些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演奏中,爵士樂迷一看便心領神會。
如果喜歡貓的人通過畫作能願意多了解爵士、多了解John Coltrane,嘗試著聽一下標註的那些專輯,這就是最理想的事情了。
科川和梵谷
浣熊:在你看來,貓和唱片是有什麼共通之處嗎?
健一:都很破財。
浣熊:除了對唱片封面的再塑造,有沒有嘗試過原創唱片封面設計?
健一:私下裡畫過很多草稿,給喜歡的樂隊和歌手畫過一些私人版本的專輯封面,真正實體化還真做過一次。
是Eating music的餅總有一次問我有沒有興趣嘗試一下,我畫了幾個方案供他們選擇,最後製作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這張專輯蝦米、網易雲都有在線試聽,很好聽的,推薦你們去聽。
浣熊:從你的角度出發,你覺得國內的唱片封面設計發展如何?
健一:我還不屬於這個行業裡的業內人士,不太有資格談論。
但我想說的是不管在哪個領域,審美趣味一旦趨於同質化,都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情,這必然會隨著製作工具的革新而再次發生改變。
國內有一些獨立廠牌發行的專輯封面倒是很驚豔的,會讓人眼前一亮。
浣熊:這是否受東西方審美差異、或者群體審美水平的影響?
健一:我覺得受資本的影響更直接一些。
浣熊:這一點怎麼理解呢?
健一:就是我認為所謂審美差異和資本肯定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浣熊:是資本商業化希望看到的差異嗎?
健一:這個就不展開談了吧。
每一個時期大眾審美為什麼會發生變化,是什麼領先於時代 這些一兩句話好像也說不明白。我說的資本是社會層面的,不是單指某一領域。
浣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張唱片封面畫作是什麼?
健一:高中時我和一位學長常光顧一家名字叫「藍夢」的音像店。
那裡有我和打口碟的邂逅初體驗,我看到有一排貨架上擺放的全部都是Aphex Twin的專輯。
我當時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只是覺得這些臉太奇怪太可怕了同時又有點好笑,我並沒有買那些專輯。
當天晚上我就做了一堆很奇怪的夢,夢裡的主角都是白天看到的那張臉,這真的太難以解釋了。
浣熊:那有沒有…不那麼喜歡的唱片封面設計?
健一:有哇,因為這個而被耽誤的好聽的音樂簡直數不勝數。比如 King Crimson的《Island》 和Pink Floyd的《Meddle》。
都是大名鼎鼎的樂隊,都是打五顆星的專輯,和內容比起來,封面確實有失水準。
King Crimson 《Island》
Pink Floyd《Meddle》
浣熊:話說回來,你還記得第一次接觸黑膠唱片的情景嗎?
健一:姥姥年輕時有很多收藏,那時候對這個東西完全不感興趣,印象裡它們都很沉,質地很硬,和今天我們聽的黑膠好像不是一種東西。
浣熊:這麼說來你的姥姥也是唱片愛好者?
健一:對,具體的實在記不太清楚了,小時候唱機就已經是壞的了。但是據說以前收藏更多,文革的時候被燒掉了很大一部分。
浣熊:後來自己購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是哪張?
健一:應該是這一張,樂隊其實並不了解,也是看中封面才買的。
Fuse One《Fuse One》
浣熊:我猜……你應該會經常看封面盲選唱片。
健一:你說的沒錯,絕對會的。最驚喜的就是Tangerine Dream1982年的一張現場專輯 :
浣熊:有沒有遇到過和封面設計完全不搭嘎的唱片?
健一:在古典唱片那一欄裡經常會有些封面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有一張就是Mats Gustafsson的《Blues》!
Mats Gustafsson《Blues》
浣熊:在你的收藏中,最鍾愛的是?
健一:Erroll Garner黃金時期的大部分專輯,他是我個人最喜愛的黑人爵士鋼琴演奏家。
浣熊:應該也會有一直想要但是沒有收到的唱片吧!
健一:有的,而且這個列表一直在更新。最想要的是Alice Coltrane的《Turiya Sings》!
浣熊:聽唱片時用什麼器材?
健一:鐵三角LP-120 音箱用的是BOSE的Lifestyle650
浣熊:怎樣看數位音樂和實體唱片的差異?
健一:就有點像視頻教學和真人輔導的區別吧,一種是有觸感的,另一種需要一點點想像。
浣熊:淘碟經歷中最有趣的事?
健一:這個事情不是淘碟過程中發生的,但和黑膠有關。
2018年我和妻子在丹麥參加駐地工作坊,我們住在赫爾辛格的鄉間,房東是一位劇場的負責人,有許多黑膠收藏就放在我們住的那間屋子的電視櫃裡,他和我們說這些唱片都是他年輕的時候買的,他已經有30年沒再聽過它們了。
他是一位搖滾樂迷,他的收藏裡滾石和鮑勃迪倫的唱片數量最多,我想讓他賣給我一點,他說賣我是不會賣的,但如果你給我和我女朋友畫一幅畫,你想要哪張自己隨便拿。
我當了真,用隨身的畫材給他畫了一幅水彩,畫好以後簡單裝裱了一下送給他,他非常興奮,說這是第一次有人給他畫肖像。
這個北歐人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熊抱,我感覺我差點要被他捏碎了,就這樣,我們互相贈送了禮物給對方。
丹麥房東送給健一的唱片
浣熊:給黑膠新玩家一些入門建議。
健一:每個人的點都不一樣,各取所需,買自己喜歡的,不盲從。100元以下的中古唱片裡也有許多驚喜在等著你。
浣熊:對你來說,唱片是怎樣的存在?
在今天它越來越像是一種個人財產,我聽說過許多退黑膠坑然後又後悔再把它們一一買回來的故事。
你說它們是物質是用錢買回來的東西,但你對它投入的精力、感情也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有某樣東西可以為你帶來快樂,一定要想辦法去回報它,這樣你就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不要把它當成是理所當然的,要心存感激。
浣熊:未來還有怎樣的計劃?
健一:為展覽積累作品,有一個劇場系列的組畫已經構思了好久,今年爭取集中精力完成一部分,另外以粘粘為主題的繪畫創作仍會繼續,想想就讓人興奮啊,我現在手上有太多草圖,想把它們一下子全部實現。
浣熊:一句話總結一下自己的唱片畫。
健一:酷!好看,想立即買回家收藏。
浣熊:最後聊下和浣熊唱片的故事吧。
健一:大餓魚老闆是位很好的人,他的友善健談和服務意識都與他強悍的外表形成鮮明反差,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且浣熊唱片有一個優秀的品質,就是包容性,這從貨品種類的選擇就可以看出,逼格高的和面向普通大眾的唱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線下活動我還沒有機會參加,據說每一次都舉辦非常成功和精彩。
我衷心地祝願一切都可以很順利,一切都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前行。
---The End---
採訪/策劃/排版 | Gonzo
圖片 | 受訪者提供/來源於網絡
文中觀點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浣熊唱片」立場
相關閱讀
專訪欒樹:聽黑膠就是在修復我的耳朵
竇唯《山河水》的黑膠封面又怎麼了?我們和原版封面設計師聊了聊
專訪熊小默:我只買最稀有版本
被海上鋼琴師羞辱的黑人樂手,真的發明了爵士?
迷醉夜上海,時代爵士樂
線上購物:浣熊唱片商店
實體店:浣熊不是唱片店
營業時間:周一 - 周日 10:00 - 22:00
微博/B站/知乎:搜索「浣熊唱片「
聯繫微信/電話:17621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