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苓與
本文來源於上流UpFlow(ID:heyupflow)
▼
知乎上有一個「你看過最長的電視劇」的討論
有人講到《鄉村愛情故事》
有人講到《妻子的誘惑》
有人講到《老友記》
還有人講到《幻城》(???)
看帖子的時候,只想問一句:
90後們,你們還記得被大型家庭狗血倫理劇
《意難忘》支配的恐懼嗎?
/《意難忘》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不管是寒假回家還是暑假回家
奶奶姥姥媽媽阿姨永遠在死守中央8套《意難忘》
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而且不止自己看
還得拉著你講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纏繞的劇情
/圖片來源:微博/
好不容易開學了,等過完一個學期再回家
「親,您的《再續意難忘》已上線」
得,還沒劇終
感覺追完這部劇,大學都畢業了
/臺灣這些本土劇也太長長長了吧/
提到臺劇,可能多數90後想到的是
《流星花園》《下一站幸福》
《我可能不會愛你》等臺灣偶像劇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類型也是臺劇扛把子
——臺灣本土劇,又稱「鄉土劇」
聽過「八點檔」這個說法嗎?
這指的是黃金節目時段
同時也是一系列「灑狗血」
「賺熱淚」電視劇集的代名詞
而這個說法最初就是來源於臺灣本土劇:
不同於偶像劇的霸道總裁和瑪麗蘇
本土劇的特點在於接地氣,偏向於家長裡短
此外,本土劇還有個最大的特徵
那就是長長長長長!
2004年5月,《意難忘》登陸臺灣民視
從此開啟霸屏時代
每天一集,播了526集
好不容易2006年臺灣終於播完了
2007年,《意難忘》又引入了央視
這一播又是800多集
在當年創下央視引進劇最長紀錄
/圖片來源:微博/
重點是,這可不是孤例,在臺灣
動輒幾百集是本土劇對觀眾最起碼的尊重
也因此又稱「長壽劇」
它們的口號大概是沒有最長,只有更長:
《再見阿郎》136集
從2003年11月11日播到2004年4月26日
一部劇播了大半年!
後來兩岸合拍《又見阿郎》,又是50集
《娘家》415集,《夜市人生》410集
《愛》386集,《天下父母心》311集
《飛龍在天》248集,《光陰的故事》107集……
「怎麼拍才能拍到這麼長長長?」
在使劇情複雜化的路上
本土劇可是有著獨門絕技:
▽
本土劇十大賣點:
一各種意外,二身世之謎,三婚禮,四選舉,五絕症、發瘋,六變臉,七流產,八失憶,九商業鬥爭、黑道火拼,十強暴。
——@某沉迷於本土劇的大陸網友
▽
臺灣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也做過總結:
本土劇劇情三寶:車禍、亂倫、治不好
本土劇鬥爭三寶:黑道、企業、家不好
本土劇收視三寶:火災、巴掌、浸水好
/圖片來源:《大學生了沒》/
臺灣本土劇的播出和製作方式和大陸劇不一樣
大陸劇是整部劇都拍完了,電視臺才買電視劇播出
本土劇採取邊拍邊播的方式
當天寫劇本,當天拍攝剪輯,明日播出
昨天劇組拍到哪裡,今天晚上播到哪裡
因此可以根據收視情況,隨時調整劇本方案
/圖片來源:微博/
《意難忘》的導演王為曾經介紹
長劇通常都是明天的戲今天寫
每天晚上電視劇播出後,根據收視率和觀眾的反應
來寫明天的劇本,來迎合觀眾的口味
這樣一來觀眾反應往往能改變劇情的走向
甚至有時成為劇情發展的主導因素
為了抓住觀眾的興趣,邊播邊拍的機制
常常會加入一些時事新聞作故事背景,更加抓住觀眾
比如《夜市人生》中搶碘片的劇情
就是結合當時日本福島核洩漏後
日本及周邊地區哄搶碘的新聞背景
觀眾喜歡哪位演員,就用哪位演員
《意難忘》中雪蓮扮演者韓瑜因檔期問題離開
於是被安排墜崖身亡,但觀眾很喜歡她
紛紛要求她「起死回生」,於是為了留住觀眾
韓瑜新戲結束後又扮演了另一角色「復活」
/韓瑜,《意難忘》扮演雪蓮
備受觀眾喜愛/
但有時候過度迎合觀眾,也會變成一場鬧劇
《夜市人生》中離譜撞車劇情播出後
網友瘋狂討論,導致後面的劇情越來越「無釐頭」
為了對抗《天下父母心》韓瑜變臉後復仇的收視率
《夜市人生》更加重口味——「火烤美鳳」
/《夜市人生》「火烤美鳳」/
同時,收視率一旦叫好
電視劇必定會被延長,劇情必定會被注水加戲
「民視」為了穩住觀眾不換臺
把原來播出一個小時的八點檔
延長到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
在八點檔結束之後,觀眾也接不上其他頻道的節目
只能繼續收看「民視」下一時段的節目
收視率競爭的結果
再多辛辣雷人的劇情,都不足為怪
但是經過這麼折騰下來
前後劇情矛盾,邏輯不通
導致整部劇虎頭蛇尾,而劇集太長
也常常讓觀眾看著看著就忘了前情
▽
有新聞報導這樣吐槽瘋狂加戲的本土劇:
常識錯誤,鄉土劇變身科幻劇
毀容變臉,只因演員檔期不對
結六次婚,唯一不變結不成婚
死而復生,離奇事件循環上演
關係混亂,身世關係永遠是謎
儘管槽點多多,但在一段時間內
本土劇可是收視率的保障
創下了不少臺灣電視史上的收視奇蹟
《飛龍在天》一連播出79天都是全省第一
並且打敗同時段15檔連續劇
歷時七個月一共播出212集
創下了共計211天全臺灣省收視第一的好成績
後來還被廈門衛視引進播出
最經典的《意難忘》
創下臺灣八點檔史上最長壽本土劇記錄
一集一個半小時,一共有526集
在臺灣地區播出378天
其中369天摘得收視冠軍,最高收視達10.59%
這部劇後來不僅引進大陸
還賣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
在央視8套播出時,也創下同時段的收視神話
/臺灣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
所以說,為什麼槽點那麼多
還是愛看臺灣本土劇?
提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說臺灣電視劇的發展了
上世紀80年代,本土劇還沒開始流行
臺灣電視劇多以瓊瑤言情劇和武俠劇為主
90年代,臺灣電視產業結構轉型
大陸劇、日劇、韓劇陸續引進
與臺灣本土的電視劇,競相爭奪電視劇市場
為了搶佔收視人群,臺灣電視劇開始本土化策略
主要以國語和閩南語對白為主,劇情通俗化、平民化
1998年「民視」八點檔連續劇《春天后母心》一炮走紅
「民視」等電視臺開始以本土化為核心
製作了許多反映臺灣本土特色的電視連續劇
這樣的策略自然吸引了很多本土觀眾
尤其是閩南語對白,十分抓住中老年收視人群
同時還融入非常多日常俗語俚語:
「寵兒不孝,寵豬舉灶。」(夜市人生》)
「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嫁乞丐背茭薦鬥。」(《夜市人生》)
「尿尿淹大水,放屁作風臺,人呆看面就栽(知道)。」(《意難忘》)
「壞瓜多籽,壞人多話。」(《意難忘》)
但可別以為只有中老年婆婆媽媽
閒來無事才死守本土劇
其實,年輕一代更是忠實粉絲
甚至包括大陸的年輕人
/萬物皆CP
圖片來源:微博/
/圖片來源:微博/
更重要的是,本土劇細緻刻畫
幾個家族的興衰起伏、幾代人的悲歡離合
就是一部成長史,觀眾往往能在本土劇中
找到自己的時代與情懷:
/圖片來源:知乎/
像《光陰的故事》
講七八十年代臺灣眷村兩代人的故事
很貼近現實,又寄託了一個時代的回憶
/《光陰的故事》/
《意難忘》幾百集下來
也在講主角「愛拼才會贏」的故事
其中勵志的精神
也是經歷動蕩不安的臺灣人的真實寫照
這些早期的熱門劇,如《飛龍在天》
片頭曲一出來估計每個臺灣人都會哼
近些年電視臺式微
網際網路崛起也攤薄了電視臺的利潤
久而久之,本土劇拍攝越來越低成本
也引發越來越多的吐槽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好劇出現
比如《花甲男孩轉大人》等
其實,比起來狗血與槽點
本土劇講的是劇中的人生百態
同時更藏著當下的臺灣情懷與風味
[1]李獻文.試論臺灣電視劇的通俗化走向[J].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6(03):23-26
[2]姚春霞.臺灣臺語鄉土劇的特徵與影響分析--以「民視」八點檔《意難忘》、《夜市人生》為例[D].福建省師範大,2012
[3]蘇常.從政治到商業:臺灣電視劇發展四十年[J].東南傳播,2008(07):35-37
[4]阮凡.方言影視劇「走紅」現象研究--以閩南語電視劇《意難忘》為例[D].華中師範大學,2014
[5]臺海網.劇情荒誕 臺灣鄉土劇「累死人不償命」.2013-02-04
[6]海峽消費報.臺灣鄉土劇隔海走紅.2013-05-13
[7]盧曉雲 趙蘭.超長電視劇的特徵與制播策略[J].現代視聽,2009(06):23-26
▼
「雨女無瓜」是什麼梗?
打碼誘惑:高糊表情包更吸引人!
「迷惑行為」成了網友的快樂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