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童謠要維權》後續報導:讀者頗大反響

2021-01-10 大眾網

  一起創作了《小明上廣州》的主唱李家仁、詞曲作者韋然、監製何沛澄(從左至右)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2009年晚宴上的合照。

吳頌今自196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音樂創作,被稱為「兒歌爺爺」。

  南都記者 朱燕霞 實習生 黃丹婷

  上周三南方都市報刊出「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的獨家專訪(詳見本報5月25日B03- 04版),很少被提及的粵語童謠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勾起不少人對孩童時代所唱歌謠的懷念。自報導刊出後,韋然這位創作人身份重新被認知,耳熟能詳的粵語童謠也令不少人倍感親切,在網上引起很大迴響。同時,韋然為作品發聲、要維權的境遇也令同樣有參與兒歌創作的本土音樂人吳頌今產生共鳴,他日前主動聯繫南都記者,以自己一次親身購買音像製品的經歷,揭開內地兒童音樂作品嚴重被侵權的境況,他說希望透過此次採訪呼籲社會對音樂著作權給予保護,對兒童音樂作品給予更多的關注。

  讀者反響

  重拾童謠,銘記創作人

  「噢!原來是他」、「好親切呀」、「好經典!80後的童年記憶」、「《氹氹轉》唱了N年,現在才知道原來作者還健在」……來自讀者的反響證明,童謠的確在許多人心中佔據過重要的席位。對粵語童謠的重新提及,既有作為個人單位的網友、媒體人的推介,也獲得了致力於廣州本土電影拍攝的「粵拍粵掂工作室」的大力推介。當《何家公雞何家猜》、《氹氹轉》、《排排坐》等一系列童謠歌單出現並附上了真正的作者名時,不少人除了重溫孩提時的童謠記憶外,還多了許多的驚訝,童謠創作者是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存在。

  網友「豬兜朱景輝」在微博上為報導做推介時,在網絡上搜尋韋然資料的有限性也令他頗為感慨,認為「網絡上對傳統文化的遺漏是我們該去『拾起』的事情,很簡單,卻很有趣」。南都記者也私底下聯繫了該位網友。

  「豬兜朱景輝」是一位廣州土生土長的80後,目前於媒體單位任職,談起粵語童謠,他也有不少感觸。他坦言兒時對童謠曾心生厭惡感,但現在卻發現童謠是能讓自己釋放壓力的一種途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宇宙》,還有《氹氹轉》,到後期就是動畫片的主題曲了,那時『哆啦A夢』還叫『叮噹』,那個主題曲是我的最愛。」對兒歌的印象在許多人腦海中都不同,這位廣州80後透過自己的觀察也看到了一些新的變化,「我印象中小朋友是會把兒歌當作走在路上亂吭的段子,會是對著家長『表演』的樂子,會是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可以大街小巷隨處叫的,不過我現在很少能夠聽得到,就看表面現象的話,會發現現在的小學生不怎麼唱兒歌,平時在公交車上、地鐵上聽到一些家長和孩子的對話都會在聊學習;現在隨處可見的兒歌是依附在那種兒童教育視頻的,商業味道很濃,且很花哨、很奪目、很多元素,但是卻沒有了兒歌本身的那種簡單、淳樸。」

  當事人回訪

  韋然:來自民間的創作,流傳得更好

  「在三十年前,我寫兒歌時出來做訪問,很多人期待著會是一個老頭子出來。咦,為什麼是一個靚仔(指太年輕,不成熟),當時還蠻搞笑的;現在變成老頭子了,但是人們就以為我不(健)在了,因為傳唱了三十多年……」前晚,韋然拿到了報紙樣刊,透過手提電腦閱讀著網友們對粵語童謠報導的回應時,他忍不住笑著感嘆道。

  當晚,在與南都記者見面前的幾分鐘空隙裡,韋然還完成了一首新兒歌的創作,幫香港一間小學填寫活動主題歌——— 在他隨身帶的A 5紙張大小的筆記本上,藍色原子筆跡的歌詞整齊排列,語句淺顯易懂。至今,他仍然堅持兒歌創作,帶著他一貫的熱情。童謠維權不容易,再次提及這個話題,問多年來並未獲得太多「名分」的韋然會否感到灰心,他倒顯得十分淡然:「我覺得不會(灰心),音樂最重要是分享,這是遲早的事。過了幾百年後,繼續唱時,這些就會變成民歌,現在只不過是(時間)提早了。」韋然創作過的童謠數百首,歌曲流傳數個年代,成為許多人童真年代的共同記憶,問其會否希望再創作新一批能流傳30年的歌曲,他就表示一切順其自然,「我發覺什麼歌曲可以流傳?就是來自民間的東西,能得到很大的共鳴。譬如《小明坐火車》是因為來自《小明小明小小明》,所以迴響很大;《小明上廣州》就(來自)《阿哥行路上廣州》,這些是大家已經說了很多年的同民間息息相關的東西,作品都會流傳得更好。」

  另外,在閒聊中韋然還透露,他近日擬計劃重遊廣州一趟,為自己即將起筆的《小明上廣州》漫畫本做更多的準備。所以,最近的你我,絕對有可能在廣州的街頭撞見這一位「小明爸爸」。

  創作人專訪

  「兒歌爺爺」吳頌今:寫兒歌的人 越寫越傷心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作品被侵權、粵語童謠需維權的文章刊出後,同樣創作過大量兒歌作品的內地音樂人吳頌今對此頗有共鳴,並於日前主動聯繫了南都記者,道出內地兒歌創作人面臨的困境以及兒歌創作的不景氣。在音樂作品侵權行為泛濫、兒歌創作越加式微的今天,吳頌今說:「寫兒歌的人寫得很傷心。」

  三大箱子都是侵權光碟

  吳頌今自1960年代開始從事兒童音樂創作,是國內較早從事兒歌創作的音樂人。粗略統計,他譜寫的兒歌作品已有上千首,這些作品版權都已於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登記。從1970年代的成名作《井岡山下種南瓜》,到1980年代的《小手拍拍》、《走呀走》、《拾豆豆》,再到1990年代的《拾稻穗的小姑娘》和新世紀的奧運兒歌《福娃祝福歌》、《我愛魯西西》等,都陪伴著一代代人走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在吳頌今看到粵語童謠需維權的報導前,一次偶然的購碟經歷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作品版權遭到極大侵害。

  上月,吳頌今偶然經過一家購書中心的音像櫃檯,無意間發現了收錄有自己作品的唱片,但唱片並無對詞曲創作者署名,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查找並留意其他音像製品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結果讓他大為吃驚。「看了發現很多,後來就找大概幾十盒,每個不同品種買了一盒,找了一大堆,最後結帳的時候,紙箱子裝了三大箱,把我們的汽車尾廂塞滿了。我當時很吃驚,沒有想到這麼多(侵權光碟)。」在這堆涉嫌侵權的光碟中,有六百多首歌曲沒有合法署上著作人的名字,有些甚至擅自將作品名改掉,讓人不易辨認。

  音樂著作權亟待保護

  「我現在也很矛盾,一方面想維護自己的著作權,另一方面如果打官司耗時耗力,(根據)著作權法(法院)肯定判我贏,我能勝訴,但要真正得到賠償的話,這又是一個大難題。」吳頌今表示,其實更願意通過媒體呼籲這個社會對音樂著作權給予保護,「本來大家都不寫兒童歌曲了,孩子們幾乎面臨無歌可唱的境地;加上寫兒童歌曲本身就不掙錢,一再被人侵權,勞動果實不能得到保護,這是很悲傷的事情。」

  不過,儘管兒歌作品被任意盜用,對兒歌創作環境的每況愈下甚為感慨,但是吳頌今就表示會繼續堅持歌曲的創作,「只要孩子們在唱、在聽這些歌,我就會繼續創作。錢的問題是次要的,希望能鼓勵更多的人創作兒歌。」

  一種觀察

  版權問題老生常談,聽歌的人要感恩

  兒歌,原本不應用來「緬懷」的,但是當我們重新談及這些兒歌創作人以及現今的兒童音樂環境時,卻多少帶著一些懷念和感慨,那個童謠相伴的年代、那些年代久遠的兒歌早已漸行漸遠。韋然一句「這是一個沒有兒歌的年代」道出多少兒童音樂創作人的無奈與惋惜。

  有人慨嘆兒歌在媒體中露面越來越少,除了一首《喜羊羊與灰太狼》,電視機專門播放兒歌及M V的時段已越來越短,基本是流行歌曲稱霸;報刊中兒童音樂已是被邊緣的內容品種;有人慨嘆當年兒歌多「流行」,「隨口一抓」就是大把流行歌手演繹的兒童歌曲———如範曉萱的《健康歌》和《刷牙歌》、陳奕迅的《超人迪加》、周慧敏的《美少女戰士》、何韻詩的《小丸子的心事》、陳慧琳的《哆啦A夢》、李宇春的《藍精靈》、Tw ins的兒歌專輯等。不過,近年來這些流行歌手身上「大哥哥」、「大姐姐」的印記逐漸模糊,他們演繹兒歌作品的情況越來越少見。而小朋友參加個唱比賽時選唱情歌,雖覺得年齡與歌曲不相符,卻又屬於平常事。

  童謠,理應是一個輕鬆、趣致的話題,但是一與版權掛鈎,免不了讓人多了許多深思和反省。童謠的音樂版權受侵犯,放在華語樂壇,其實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歌曲被傳唱、創作人卻遭淡忘的境遇著實讓人感覺不公平。香港的韋然、內地的吳頌今兩位兒歌創作者遭遇相似境遇,不祈求收回版稅,卻都希望通過媒體發聲獲得一個「名分」。我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唯有希望聽歌的人們不要太「無情」。

相關焦點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當他的作品被翻版印製時,詞曲作者欄常常空白;當這些童謠在許多文藝晚會響起時,視頻字幕要麼沒有標註詞曲作者,要麼標以「廣東傳統歌謠」;甚至當他的部分歌曲被選入兒童教材時,書本裡也不會出現創作者「韋然」二字……面對這些涉嫌侵權的行為,韋然也曾試過「維權」,但並不是每次都能有愉快的結果,甚至還因此受過唱片公司的威脅。從創作到維權,這位粵語童謠創作者有頗多感慨。
  • 粵語童謠 粵唱粵流行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稚嫩童聲唱出了老廣州的童年回憶,一些觀眾不由自主地跟著節拍輕輕哼唱。前天,「愛國愛家鄉,做文化越秀人———粵語童謠,粵唱粵流行」小學雛鷹小隊擂臺賽,在越秀區少年宮火熱進行。今年的雛鷹小隊擂臺賽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每個小隊以主題式的演繹來體現隊員傳承與探究廣府文化的過程。比賽現場各支隊伍盡顯風採,文德路小學的月光story小隊,在《月光光》的童謠裡創新地加入詩歌《古朗月行》和關於月亮變化的小歌謠,使原童謠的意境更加豐滿。
  • 失散嘅粵語童謠
    有乜講乜    □ 貓咪先生君    可能80後系最後一代真系重唱白話歌仔嘅一代人,而家嘅小朋友開口埋口已經唔系我哋細個時候唱嘅童謠了,對於我哋班「老餅」來講,粵語童謠真系陪住我哋長大嘅。
  • 傳唱粵語童謠
    年紀稍大嘅唱情歌,細小小嘅就唱《小蘋果》。問一班小朋友:「你哋唱唔唱兒歌啊?」個個都撒手兼擰頭:「唔識唱喔。」唔識唱系假嘅,《月光光》、《落雨大》、《何家公雞何家猜》呢啲熱門粵語童謠,應該點都識得哼兩句。但系,一班小朋友就冇乜興致。若然你再問佢哋識唔識唱《賣懶歌》、《大笨象揸支槍》呢啲「冷門」童謠,睇怕就更加冷場喇。
  • 粵語童謠你仲識唔識唱?
    現狀:多數「00後」不識童謠有感於童謠創作評選,有不少70、80後把熟悉的童謠在網上列舉了出來,但記者在幼兒園隨機採訪卻發現,許多小朋友都稱很少聽到粵語童謠,只有兩三成小朋友聽過一些經典童謠句段,但也不是個個都能哼得出。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來了!
    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韋然。「在人生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和關懷。我覺得愛最重要的是要和人分享,而且兒歌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和別人分享的。
  • 韋然:粵語童謠之父帶你唱遊童謠世界
    院子裡的嬉鬧,嚴厲的先生,變裝的杜甫,隔壁班的小男生……童謠,或許也是我們創作的第一份藝術作品,印刻著當時社會的點滴,迴響著每個人成長的經歷。充滿童心的韋然先生尤愛童謠能帶給傳唱者的活潑心情,也因此以一己之力開展粵語童謠歌曲化的數十年創作生命。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欲把唐詩歌謠化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    「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
  • 廣東佛山童心向黨童謠築夢 傳唱粵語童謠歌頌美好時代
    「升國旗,齊站立,大家都行注目禮,百鳥唱,國歌奏,國旗飄在彩霞裡……」6月16日,童心向黨·童謠築夢「我和我的祖國」廣東省佛山市優秀童謠徵集推廣傳唱系列活動作品發布會在廣東省佛山市瓊花大劇院舉行。《升國旗》《中國結》《祖國我愛你》等優秀童謠被精心編排創作成歌舞、快板、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登臺亮相。
  • 粵語童謠串燒 ︱ 那些年陪我們長大的粵語童謠,每一首都是童年的記憶 (尤克裡裡彈唱教學+譜)
    aloha~各位童心未泯的琴友們六一快樂今天沙拉老師送上超經典的粵語童謠帶大家提前快樂過節~當你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的時候有沒有想起小時候那些年最美好的回憶你最記得的兒時童謠又是什麼1、何家公雞何家猜2、氹氹轉3、打開蚊帳4、有隻雀仔跌落水5、排排坐6、落雨大7、月光光
  • Infinite賣萌大唱粵語童謠--24小時滾動新聞--人民網
    原標題:Infinite賣萌大唱粵語童謠成員們賣萌齊唱粵語童謠《有隻雀仔跌落水》,更讓粉絲們驚喜不已。  本次的演唱會採用MV作為串場,講述一個拯救音樂的科幻故事。Infinite的成員化身音樂特工隊,與惡勢力抗衡,為音樂發聲。情節富有創意,成員們帥氣的打鬥pose和酷炫的特工裝扮也成為不二看點。七位成員進行了多樣曲風的演繹,時而如火般熱情四射,帥氣辣舞,時而如水般深情款款,柔聲吟唱。
  • 認真臉,不會說粵語的「我」,就是通過這些粵語歌曲學會的
    「猴賽雷」、「母雞呀」、「撲街啦」……早年港劇港樂影響,即使非粵語系地區的人,對這些簡單粵語也能耳熟能詳,「港樂」輝煌不再,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曾經的譚張梅李,四大天王等給我們太多的回憶,而他們的不少經典粵語歌曲,更是我們學習粵語的重要方式。
  • 央廣獨家專訪:西關大少陳一暢的童謠情
    原創粵語歌曲《情系荔枝灣》獲得2013年嶺南新歌銅獎。原創歌曲《邁向夢想明天》獲得「北京2014建國杯」全國音樂展演大賽金獎。兩首原創兒歌被評為2015年中國小金鐘十大金曲,榮獲金曲獎。多首原創粵語兒歌童謠被收錄在《落雨大》全國第一本粵語兒歌書集裡。多年來致力於廣府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粵語兒歌的創作及教學工作。
  • 童謠接了兩部題材相似的電視劇,接連播出口碑反響都不錯
    前段時間播出了一部關於中年剩女難婚題材的電視劇《誰說我結不了婚》,收視和口碑皆不錯,主演是童謠、陳數、潘粵明,該劇以三個中年女性的視角展開劇情。 ​無獨有偶,最近播出的《三十而已》也是中年女性題材,同樣是以三個快踏入三十歲的女性的視角展開劇情,該劇目前正在熱播中,剛播出就是獲得了網友的高分評價,而《三十而已》主演同樣是童謠
  • 【最新活動】穿粵回憶 粵語兒歌分享會---傳承粵語文化Part One
    根據素有「香港兒歌之父」之讚譽的韋然先生的論述,廣東童謠兒歌歌曲化的歷史不長。而在廣東地區,從2000年代末開始,由於受推廣普通話的影響,不少粵語童謠開始出現消失的危險。許多幼兒園教師不會粵語,只教普通話兒歌,導致小朋友不會唱粵語兒歌。
  • 《廣府童謠凼凼轉》粵語注音繁體版近日在香港發行
    點蟲蟲,蟲蟲飛……月光光,照地堂……凼凼轉,菊花園……大笨象,揸枝鎗,去打仗……那些爸爸媽媽聽的唱的童謠,如今仍在傳唱。"廣府童謠大多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取材於民間的日常生活,寄託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表現出兒童的稚趣情感,富於音韻而朗朗上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逐漸成為了廣府人的集體回憶。"中和出版的新書《廣府童謠凼凼轉》編著者之一的勞震宇這樣說。
  • 鄭爽維權為何大反轉?剛剛還理直氣壯,扭頭就公開道歉
    這些年來明星公開維權的事情還真不少,本身他們極具流量和關注度,所以他們公開吐槽和維權的事情就會被很多人關注、議論、很快便會引起很大的反響。最近耿直的鄭爽開始了自己的維權之路,8月14號的時候她發布微博,表示自己家的房子裝修了兩年卻漏洞百出,而且裝修公司連窗簾軌道都能量錯,鄭爽洋洋灑灑指出了很多對裝修公司的不滿。
  • 最經典的粵語童謠64首首發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收聽
    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存,越秀區文聯花了近一年時間進行搜集整理,與「大話國」一幫年輕人合編了一本《老廣新遊之廣府童謠》,書中的童謠不但是最原汁原味的粵語,更配上生動活潑的插圖,並按照「最經典」、「最鬼馬」、「最好玩」、「最家常」、「最特色」、「最簡短」六個部分對廣府童謠進行歸納。昨日該書在越秀區圖書館舉行首發式。
  • 2017欣儀演唱會回顧|粵語童謠《紅蜻蜓》演唱:彭欣儀、黃政滔
    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小歌手彭欣儀在8歲的演唱會上跟黃政滔一起演唱的粵語童謠《紅蜻蜓》!兩位小歌手的同臺演唱,有沒有驚到您呢,那麼,我們小歌手彭欣儀正在為她即將到來的9歲演唱會做準備哦!欣儀有什麼樣的精彩表現呢?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 南徵北戰維權!正式表示張韶涵、楊和蘇唱《我的天空》侵權
    嘻笑堂之前也進行過報導。(請點擊觀看)可沒想到的是,這首歌在節目上播出後,南徵北戰立刻做出了表態。南徵北戰NZBZ創始人胡汀洋直接喊話張韶涵,表示張韶涵對這首歌的宣傳語改變了她的創作靈感。說到胡汀洋,很多讀者知道,他其實是中國說唱史上的傳奇人物FK Moses。不管是遠古的集中營,還是後來的鳳凰鳴和南徵北戰,都無法抹去這位硬核Rapper的故事。但很遺憾,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他的經歷和作品。更別提張韶涵的粉絲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