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童謠之父」韋然欲把唐詩歌謠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唱片中收錄了韋然收集創作的童謠兒歌

韋然自認有一股「傻傻的」精神

    記者 谷體偉

    攝影/魏輝 雍舜

    「排排坐,食粉果」、「小明上廣州,探親友樂同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

    「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近日,年過五十的韋然現身廣州,攜手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舉行「助童為樂」的項目,除了再版經典童謠,他們還將創作一批新歌謠。

    背景

    韋然之前,

    廣東兒歌屈指可數

    據韋然介紹,上世紀70年代之前,粵語童謠一直都是以吟誦、順口溜的方式流傳,能唱的寥寥可數。1956年,香港的周聰作了一首歌叫《一支竹仔》(又名《家和萬事興》),這是有記載的將童謠變成歌曲的第一首歌。

    而廣州出現的首支粵語童謠兒歌出現在1958年,當時音樂人喬飛在廣東童謠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月光光》。就算到現在,都有很多人以為這首歌是祖輩們傳下來的,但其實不是,除了「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訓落床」這句歌詞,其他所有歌詞和旋律都是喬飛自己創作的。

    知多D

    那些經典兒歌

    背後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

    韋然最早創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小朋友都會玩的遊戲:「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火車鑽山洞……」後來,韋然考慮能不能通過這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教香港的小朋友認識祖國大地呢?於是就有了《小明坐火車》:「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1980年,韋然又根據「阿哥行路上廣州,阿妹上船賣桐油」的童謠,創作了《小明上廣州》,反映當時農民出省城賣東西的火熱景象。之所以頻頻以「小明」作為創作對象,韋然說:「這個名字大家都熟,你的十個朋友中肯定至少有一個叫小明的,大家聽到小明也會特別有共鳴。」

    《落雨大水浸街》

    這首歌當時韋然寫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他說:「這個版本寫得很悽涼,因為我小時候沒錢讀書,中學開始就要自己賺錢。但後來社會進步了,就覺得還是不要這麼悽涼了,所以又寫了一個歡樂版的歌詞:『落雨大,水浸街,社會安定哪怕風雨來……』其實這個版本比悽涼的版本流傳得更廣。」

    《何家小雞何家猜》

    韋然當年去小學採風時,見到有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於是問小朋友可不可以讓他加進去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絕,於是他就在一旁觀察他們的玩法,之後站在街邊將歌詞用十分鐘寫好。韋然說,這是他流傳最廣、最傳奇的歌曲,在海外還被翻譯成英文版、國語版。

    《搖到外婆橋》

    韋然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搖到外婆橋》,「因為小時候外婆很疼我,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外婆。我『外婆』其實是我們家傭人,我小時候一直跟她一起住。我出生在廣州,小時候因為動亂與爸媽走散,後來移居澳門之後才重新團聚,之前都是『外婆』照顧我」。

    歷程

    韋然出現,廣東兒歌唱遍全球

    跟老人小孩採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年輕的韋然偶然間從《明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指香港當時完全沒有廣東話童謠兒歌。「文章裡說,英國人對童謠很重視,音樂家會把童謠譜成歌曲,讓童謠得以流傳下來。因為童謠是教育的工具,可以讓小朋友認識很多東西,所以我也動了這個念頭。」韋然說到自己從事童謠創作的初衷。

    當時,韋然在香港大學做圖書管理員,也是社會學系的旁聽生,另外又替兒童節目《荔園小天地》寫兒歌,於是他試圖利用身邊的條件查找廣東童謠資料。諷刺的是,他只找到了一本美國人出版的《流傳美洲的廣東歌謠》。無奈之下,韋然只得通過外出採風獲取素材。他詢問身邊的老人家,又親身走到小孩子的圈子,看他們玩遊戲,聽他們念順口溜,像《狐狸先生幾點鐘》、《何家小雞何家猜》、《轉》等兒歌,便是他從小孩堆中得來素材,然後重新整理,再配上新詞和新曲而完成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當時不支持兒子玩音樂的韋然媽媽,也給他幫了不少忙。韋然回憶:「有一次她見我在傻傻地整理資料,問起我在做什麼,我才知道媽媽也懂童謠。她的記性很好,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歌詞,比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她都能念出來!」

    半年後,韋然覺得自己的資料收集夠了,便開始集中創作。他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一口氣創作出近300首兒歌。「可能因為年輕,每天都有澎湃的靈感,那時一拿起筆便停不了。」韋然說,有時一個晚上便能創作出十多二十首歌,他至今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何家小雞何家猜》更是在十分鐘內創作出來的,沒想到這麼受小朋友歡迎。

    盜版讓兒歌大火

    創作完成後,怎麼把這些作品推廣出去又成了一大難題。當時韋然沒有名氣,也不是什麼作曲家,沒有唱片公司肯幫他出版這些歌曲,直到1978年碰上剛成立沒多久的小型唱片公司「星島全音」,他的心願才得以實現。「不過他們當時開出的條件是不給酬勞,而作為交換條件,我提出所有歌都要我們自己來唱。後來我從香港大學合唱團找了5個最厲害的同學來演唱,正式錄製了這一輯歌。我敢說這是全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甚至全世界首張廣東童謠兒歌專輯。」韋然自豪地說。令他欣慰的是,這盒磁帶推出市場才兩個星期,便賣出了一萬多盒。「由於市場上沒有同類型的專輯,所以賣得很好,當時的香港家庭幾乎一家一盒。」韋然說。

    唱片公司此時見到有利可圖,馬上又找韋然趕錄了3盒磁帶,前後一共錄了80首歌。與此同時,無數盜版商也聞風而動,除了香港本地的盜版,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等有華人的地方,也開始對韋然的歌進行翻錄。1978年到1982年這幾年間,粵語兒歌也借著翻版開始大量傳播開來。雖然收不到版稅,但韋然卻表示要多謝盜版,讓這些廣東兒歌成為傳入千家萬戶的經典。

    據韋然回憶,他傳入廣州的作品約始於1981年,後來在廣州唱到街知巷聞的《狐狸先生幾點鐘》、《雞公仔》、《菊花菊花幾時開》……就是第一批傳進來的。他說:「現在在廣州但凡數得出的童謠,95%都是我寫的,但許多人不知道。其實這些作品在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都有登記證明。」

    童謠仍具生命力

    其後一段時間,因為受盜版衝擊,賺不到錢的粵語童謠唱片日益受到唱片商的忽略。近幾年,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基於《月光光》等童謠創作的《月光光 照羊城》,重新喚起了老廣對經典童謠的記憶。之前,韋然也曾將《小明上廣州》等作品上傳視頻網站,並取得了不俗的點擊量。這兩件事令他感慨:「其實童謠的生命力比流行曲要強很多,因為從這些祖祖輩輩吟誦的童謠中,大家很容易尋得共鳴。」

    韋然坦言,近些年他通過出版老歌、給電臺寫歌等賺到了一些版稅,有時幾萬(港元,下同)、有時十幾萬,但他都會馬上把錢投在音樂上。「如果當初把錢拿來買樓就發達了,我這種不會存錢的人肯定是等著被老婆罵的。」韋然笑言,只有像他這樣的「傻仔」才會不計成本地從事兒歌事業,不過他慶幸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至於讓這些經典的粵語童謠提前消失。

    韋然此次來到廣州,其實身負「助童為樂」的使命。除了為小朋友創作新的粵語兒歌,他還應星外星唱片公司之邀,將一些經典兒歌作品再次結集出版。星外星唱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助童為樂」音樂計劃是希望催生更多適合兒童傳唱的優秀作品。韋然還透露,近年他還做起了將唐詩歌謠化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300首,不久將推上市場。

相關焦點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來了!
    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韋然。「在人生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和關懷。我覺得愛最重要的是要和人分享,而且兒歌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和別人分享的。
  • 韋然:粵語童謠之父帶你唱遊童謠世界
    院子裡的嬉鬧,嚴厲的先生,變裝的杜甫,隔壁班的小男生……童謠,或許也是我們創作的第一份藝術作品,印刻著當時社會的點滴,迴響著每個人成長的經歷。充滿童心的韋然先生尤愛童謠能帶給傳唱者的活潑心情,也因此以一己之力開展粵語童謠歌曲化的數十年創作生命。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提起《小明上廣州》,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演唱者李家仁醫生,卻不太會記得負責作詞作曲的幕後創作人韋然。這位「香港兒歌之父」的知名度遠不及他所創作的歌曲童謠———《小明上廣州》、《何家公雞何家猜》、《氹氹轉》、《排排坐》、《洗白白》、《光陰好》……隨口羅列的熟悉童謠竟然都出自他的手筆。歌曲中趣致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詞早在許多人的心中烙下印記———孩提時「何家公雞?何家?猜!」
  • 【來·現場】「走進校園,相約韋然」香港兒歌之父中大黃埔外語實驗中學分享粵語兒歌
    2015年9月17日,著名音樂人,香港兒歌之父,華語童聲金曲榜評委韋然老師前來廣州中大黃埔外語實驗中學做主題為「走進校園、相約韋然」的粵語兒歌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華語金曲獎與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兒音會共同主辦,兒音會主任、華語童聲金曲榜監製羽善主持,華語金曲獎總策劃遊威也到場做了發言,他介紹了粵語的9聲6調音韻之美,以及韋然粵語童謠對於粵語文化傳承的意義。
  • 《粵語童謠要維權》後續報導:讀者頗大反響
    南都記者 朱燕霞 實習生 黃丹婷  上周三南方都市報刊出「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的獨家專訪(詳見本報5月25日B03- 04版),很少被提及的粵語童謠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勾起不少人對孩童時代所唱歌謠的懷念。自報導刊出後,韋然這位創作人身份重新被認知,耳熟能詳的粵語童謠也令不少人倍感親切,在網上引起很大迴響。
  • 韻味嶺南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廣東童謠的承傳與發展淺說
    一直以來,廣東童謠都是以唸白為主的,只有民間生活小唱,是以類以歌曲的形式出現,但也只是片段式的歌曲,一句起,兩句止。 1950年,香港的黑白電影開始發展,不少電影,亦有引用廣東童謠作插曲用,出現過《噯咕乖》、 《飛機欖》的歌曲,但這些可歌曲,仍停留粵曲腔的小調歌曲,未被群眾廣為接受,直至1956年,香港的周聰先生以民間金句入曲,寫成電影《家和萬事興》的同名主題曲,此曲後經韋然先生修定,成為日後流傳廣泛的《一枝竹仔》了。
  • 韋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當時鄧澈7歲,計劃錄製兩張韋然兒歌專輯,工程做好了,結果發現鄧澈的粵語有許多字咬不準,沒法繼續下去,所有工程白做,一放就是三年。韋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韋然之前,省港基本只有類似打油詩般念出來的粵語童謠,沒有兒歌。如今很少有謠,都是兒歌。
  • 【最新活動】穿粵回憶 粵語兒歌分享會---傳承粵語文化Part One
    根據素有「香港兒歌之父」之讚譽的韋然先生的論述,廣東童謠兒歌歌曲化的歷史不長。 韋然先生說,真正嚴格以粵語入樂的廣東兒歌,應該是從香港「粵語流行曲之父」周聰先生開始的,他在1956年為粵語唱片《家和萬事興》寫了《一枝竹仔》,唱出「一枝竹仔易折彎」、「團結是力量」、「家和萬事興」的道理,是粵語兒歌最早期的作品之一。
  • 童謠文化 香港兒歌閃耀「嶺南童謠節」!
    還有「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先生的點評(前排為上九路幼兒園的小朋友後排中為「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先生)「香港兒歌之父」韋然:《豆丁愛清潔》將我創作的兩首香港兒歌《圖:「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先生與上九路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歌唱!
  • 童謠文化 香港兒歌競逐第二屆「嶺南童謠節」!
    」啟動,上九路幼兒園參與匯演據小編了解,這首《豆丁愛清潔》改編自「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先生的最新力作《小明愛洗手》,聽完之後,小朋友都能學會正確洗淨雙手!圖:「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先生與上九路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歌唱!
  • 首屆嶺南童謠節決賽圓滿收官 新童謠萌醉眾人心
    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長安、「香港兒歌之父」韋然、歌唱家唐彪、崔崢嶸、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楊曉等擔任決賽評委。  經過近3個月的報名、海選,6月1日在星海音樂廳內,初賽勝出的20支優秀隊伍與香港、揭陽、梅州等賽區的精英隊伍進行角逐。
  • 傳唱粵語童謠
    唔識唱系假嘅,《月光光》、《落雨大》、《何家公雞何家猜》呢啲熱門粵語童謠,應該點都識得哼兩句。但系,一班小朋友就冇乜興致。若然你再問佢哋識唔識唱《賣懶歌》、《大笨象揸支槍》呢啲「冷門」童謠,睇怕就更加冷場喇。莫講依家嘅小朋友,我諗佢哋嘅阿爸阿媽都可能未必識唱粵語童謠。有人話依家嘅幼兒園唔注重廣府文化教育,但唱兒歌呢樣嘢就真系同「家庭教育」有關。
  • 失散嘅粵語童謠
    有乜講乜    □ 貓咪先生君    可能80後系最後一代真系重唱白話歌仔嘅一代人,而家嘅小朋友開口埋口已經唔系我哋細個時候唱嘅童謠了,對於我哋班「老餅」來講,粵語童謠真系陪住我哋長大嘅。
  • 《廣府童謠凼凼轉》粵語注音繁體版近日在香港發行
    點蟲蟲,蟲蟲飛……月光光,照地堂……凼凼轉,菊花園……大笨象,揸枝鎗,去打仗……那些爸爸媽媽聽的唱的童謠,如今仍在傳唱。"廣府童謠大多都是集體創作的產物,取材於民間的日常生活,寄託了父母的殷切期望,表現出兒童的稚趣情感,富於音韻而朗朗上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逐漸成為了廣府人的集體回憶。"中和出版的新書《廣府童謠凼凼轉》編著者之一的勞震宇這樣說。
  • 粵語童謠你仲識唔識唱?
    昨日,由佛山市文聯等單位舉辦的「佛山童謠、童話徵文活動」公布得獎名單。《佛山好》、《滴滴答》等一首首具有童年氣息的童謠獲得獎項。佛山不少70、80後網友也在ttx等論壇上發帖感嘆,童謠評選勾起了他們不少快樂的童年回憶,尤其是粵語童謠《月光光》等,更是勾起了他們無數美好記憶。不過記者採訪發現,新一代的「00後」對這些童謠非常陌生。
  • 粵語童謠 粵唱粵流行
    前天,「愛國愛家鄉,做文化越秀人———粵語童謠,粵唱粵流行」小學雛鷹小隊擂臺賽,在越秀區少年宮火熱進行。今年的雛鷹小隊擂臺賽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每個小隊以主題式的演繹來體現隊員傳承與探究廣府文化的過程。比賽現場各支隊伍盡顯風採,文德路小學的月光story小隊,在《月光光》的童謠裡創新地加入詩歌《古朗月行》和關於月亮變化的小歌謠,使原童謠的意境更加豐滿。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用繁體字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上海童謠歌曲 | 兩隻兔子(漫畫版)
    這首著名的法國童謠聞名世界,先後被填上眾多語言版本的歌詞,包括法語、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粵語、普通話等,對中國人而言最熟悉的可能是《兩隻老虎》和《國民革命歌》這兩個版本。《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用繁體字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