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收錄了韋然收集創作的童謠兒歌
韋然自認有一股「傻傻的」精神
記者 谷體偉
攝影/魏輝 雍舜
「排排坐,食粉果」、「小明上廣州,探親友樂同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
「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近日,年過五十的韋然現身廣州,攜手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舉行「助童為樂」的項目,除了再版經典童謠,他們還將創作一批新歌謠。
背景
韋然之前,
廣東兒歌屈指可數
據韋然介紹,上世紀70年代之前,粵語童謠一直都是以吟誦、順口溜的方式流傳,能唱的寥寥可數。1956年,香港的周聰作了一首歌叫《一支竹仔》(又名《家和萬事興》),這是有記載的將童謠變成歌曲的第一首歌。
而廣州出現的首支粵語童謠兒歌出現在1958年,當時音樂人喬飛在廣東童謠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月光光》。就算到現在,都有很多人以為這首歌是祖輩們傳下來的,但其實不是,除了「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訓落床」這句歌詞,其他所有歌詞和旋律都是喬飛自己創作的。
知多D
那些經典兒歌
背後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
韋然最早創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小朋友都會玩的遊戲:「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火車鑽山洞……」後來,韋然考慮能不能通過這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教香港的小朋友認識祖國大地呢?於是就有了《小明坐火車》:「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1980年,韋然又根據「阿哥行路上廣州,阿妹上船賣桐油」的童謠,創作了《小明上廣州》,反映當時農民出省城賣東西的火熱景象。之所以頻頻以「小明」作為創作對象,韋然說:「這個名字大家都熟,你的十個朋友中肯定至少有一個叫小明的,大家聽到小明也會特別有共鳴。」
《落雨大水浸街》
這首歌當時韋然寫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他說:「這個版本寫得很悽涼,因為我小時候沒錢讀書,中學開始就要自己賺錢。但後來社會進步了,就覺得還是不要這麼悽涼了,所以又寫了一個歡樂版的歌詞:『落雨大,水浸街,社會安定哪怕風雨來……』其實這個版本比悽涼的版本流傳得更廣。」
《何家小雞何家猜》
韋然當年去小學採風時,見到有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於是問小朋友可不可以讓他加進去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絕,於是他就在一旁觀察他們的玩法,之後站在街邊將歌詞用十分鐘寫好。韋然說,這是他流傳最廣、最傳奇的歌曲,在海外還被翻譯成英文版、國語版。
《搖到外婆橋》
韋然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搖到外婆橋》,「因為小時候外婆很疼我,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外婆。我『外婆』其實是我們家傭人,我小時候一直跟她一起住。我出生在廣州,小時候因為動亂與爸媽走散,後來移居澳門之後才重新團聚,之前都是『外婆』照顧我」。
歷程
韋然出現,廣東兒歌唱遍全球
跟老人小孩採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年輕的韋然偶然間從《明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指香港當時完全沒有廣東話童謠兒歌。「文章裡說,英國人對童謠很重視,音樂家會把童謠譜成歌曲,讓童謠得以流傳下來。因為童謠是教育的工具,可以讓小朋友認識很多東西,所以我也動了這個念頭。」韋然說到自己從事童謠創作的初衷。
當時,韋然在香港大學做圖書管理員,也是社會學系的旁聽生,另外又替兒童節目《荔園小天地》寫兒歌,於是他試圖利用身邊的條件查找廣東童謠資料。諷刺的是,他只找到了一本美國人出版的《流傳美洲的廣東歌謠》。無奈之下,韋然只得通過外出採風獲取素材。他詢問身邊的老人家,又親身走到小孩子的圈子,看他們玩遊戲,聽他們念順口溜,像《狐狸先生幾點鐘》、《何家小雞何家猜》、《轉》等兒歌,便是他從小孩堆中得來素材,然後重新整理,再配上新詞和新曲而完成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當時不支持兒子玩音樂的韋然媽媽,也給他幫了不少忙。韋然回憶:「有一次她見我在傻傻地整理資料,問起我在做什麼,我才知道媽媽也懂童謠。她的記性很好,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歌詞,比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她都能念出來!」
半年後,韋然覺得自己的資料收集夠了,便開始集中創作。他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一口氣創作出近300首兒歌。「可能因為年輕,每天都有澎湃的靈感,那時一拿起筆便停不了。」韋然說,有時一個晚上便能創作出十多二十首歌,他至今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何家小雞何家猜》更是在十分鐘內創作出來的,沒想到這麼受小朋友歡迎。
盜版讓兒歌大火
創作完成後,怎麼把這些作品推廣出去又成了一大難題。當時韋然沒有名氣,也不是什麼作曲家,沒有唱片公司肯幫他出版這些歌曲,直到1978年碰上剛成立沒多久的小型唱片公司「星島全音」,他的心願才得以實現。「不過他們當時開出的條件是不給酬勞,而作為交換條件,我提出所有歌都要我們自己來唱。後來我從香港大學合唱團找了5個最厲害的同學來演唱,正式錄製了這一輯歌。我敢說這是全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甚至全世界首張廣東童謠兒歌專輯。」韋然自豪地說。令他欣慰的是,這盒磁帶推出市場才兩個星期,便賣出了一萬多盒。「由於市場上沒有同類型的專輯,所以賣得很好,當時的香港家庭幾乎一家一盒。」韋然說。
唱片公司此時見到有利可圖,馬上又找韋然趕錄了3盒磁帶,前後一共錄了80首歌。與此同時,無數盜版商也聞風而動,除了香港本地的盜版,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等有華人的地方,也開始對韋然的歌進行翻錄。1978年到1982年這幾年間,粵語兒歌也借著翻版開始大量傳播開來。雖然收不到版稅,但韋然卻表示要多謝盜版,讓這些廣東兒歌成為傳入千家萬戶的經典。
據韋然回憶,他傳入廣州的作品約始於1981年,後來在廣州唱到街知巷聞的《狐狸先生幾點鐘》、《雞公仔》、《菊花菊花幾時開》……就是第一批傳進來的。他說:「現在在廣州但凡數得出的童謠,95%都是我寫的,但許多人不知道。其實這些作品在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都有登記證明。」
童謠仍具生命力
其後一段時間,因為受盜版衝擊,賺不到錢的粵語童謠唱片日益受到唱片商的忽略。近幾年,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基於《月光光》等童謠創作的《月光光 照羊城》,重新喚起了老廣對經典童謠的記憶。之前,韋然也曾將《小明上廣州》等作品上傳視頻網站,並取得了不俗的點擊量。這兩件事令他感慨:「其實童謠的生命力比流行曲要強很多,因為從這些祖祖輩輩吟誦的童謠中,大家很容易尋得共鳴。」
韋然坦言,近些年他通過出版老歌、給電臺寫歌等賺到了一些版稅,有時幾萬(港元,下同)、有時十幾萬,但他都會馬上把錢投在音樂上。「如果當初把錢拿來買樓就發達了,我這種不會存錢的人肯定是等著被老婆罵的。」韋然笑言,只有像他這樣的「傻仔」才會不計成本地從事兒歌事業,不過他慶幸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至於讓這些經典的粵語童謠提前消失。
韋然此次來到廣州,其實身負「助童為樂」的使命。除了為小朋友創作新的粵語兒歌,他還應星外星唱片公司之邀,將一些經典兒歌作品再次結集出版。星外星唱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助童為樂」音樂計劃是希望催生更多適合兒童傳唱的優秀作品。韋然還透露,近年他還做起了將唐詩歌謠化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300首,不久將推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