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膚色鬥爭中,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這首beyond的《光輝歲月》曾經火遍整個亞洲,是華語樂壇的經典之作,雖然很多人只是被這首歌的旋律所打動,並不了解這首歌是在歌頌反種族歧視的鬥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beyond演唱的《光輝歲月》MV片段
近幾年來在網絡上有人說:「黑人統治下的南非,把一個發達國家逐漸搞成了發展中國家。」確實從經濟數據上來看,南非經濟下滑嚴重,並且在2015年,又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近幾年的南非,似乎也有要開始向它的鄰國辛巴威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重蹈歷史覆轍。
甚至還有人直接說到曼德拉是南非的歷史「罪人」。到底是曼德拉做了什麼事情,難道罪魁禍首真的是曼德拉嗎?那麼我們一起把目光轉向南非的歷史,一起了解南非的過去之後,我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一個判斷。
南非地圖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總面積為121.9萬平方公裡,人口5777萬人,國內擁有豐富的黃金和鑽石,目前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相比其他非洲國家相對穩定。南非自1652年開始,先後成為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1910年5月成立南非聯邦,直到1961年5月31日改名南非共和國。
到了1948年,這個國家的領導階層變成了南非國民黨,一句話了解南非國民黨:就是一個極端的種族主義政黨,其能夠上臺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維護白人的利益,出臺了各類種族隔離制度。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在1954年,南非國民黨內閣總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政策是歐洲人必須保持他們的地位,和必須做南非的主人,歐洲人必須在各方面保持統治南非的權利,並且使南非仍舊是一個白人的國家。」估計在歷史上,從世界各國的政治文獻中,都難以找出比這更厚顏無恥的話了。
被譽為「黃金之城」的約翰尼斯堡
當時的南非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荷蘭和英國殖民者在這建設發展了200多年,出現了「黃金之城」約翰尼斯堡以及開普敦、德班等地區是極度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擁有整潔的街道、美麗的街心花園、高聳的大樓、繁華的商戶、立交橋上下車流密集,和很多人傳統印象中的非洲國家難以對號入座。
此時的南非,多數黑人是生活在農村和礦區的,除非是必要的黑人崗位,否則是不允許他們進城的,即便是進城務工的黑人,也只是在白天可以參加勞動,但是不能居住在城市之中。在城市內工作的黑人,晚上只能回到城市的邊緣,那片被稱之為居住區的惡臭之地。在那裡房子是用麻布袋廢紙板,以及各種堅固的廢品搭成的窩棚,由於低矮和無法封閉,屋內和戶外一樣的塵土飛揚。
這片區域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下水道,並且人口密度極大。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貧民窟中,有3.4萬人共用561廁所,簡陋骯髒到不可形容的地步,並且由於糞池又大又深,還十分的危險,一旦跌入難以生還。於是這樣的衛生條件導致黑人之間傳染病高發,黑人與白人的平均壽命相差可達13歲。
在種族隔離區的南非黑人兒童
而有些小鎮被黑人們努力建設,也逐漸地呈現出適宜居住的景象,建立了黑人獨有的文化娛樂設施,但是這些行為在當地政府看來都是違法的,只因為黑人不配擁有生活和娛樂。1955年居住在索菲亞小鎮四十多年的黑人居民突然接到通知,命令他們10小時之內搬走,政府強令徵收這片土地,隨後黑人們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小鎮,就倒在了推土機的鐵鏟之下,轉而成為白人們的家園。
這可不是咱們認為的拆遷,這是沒有補償款也沒有安穩的新居所,等待他們的只有人貨一起拉走的卡車,與嚴陣以待的警察和一個未知的未來。而對於其他的一些小鎮,政府的推土機剷平了這裡之後,至今仍在荒廢。
那麼他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不讓黑人過上安穩的生活!如果說是政府難以負擔這部分經費,那可真的是說笑,只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黑人當做一個「人」去對待。由於當時處於在「美元金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南非巨大的黃金產量,成為了美國操縱國際金融的重要基礎。
地鐵出口都分為白人通道和非白人通道
1956年美國境內黃金產量,可達五十至六十噸,約佔全世界黃金產量的9%,然而南非的產量則是全世界的56%。雖然國際間對於南非的種族問題,一直進行著指責,但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又不得不對其保持容忍態度。
由於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廉價勞動力的存在,外資對南非的投資收益基本可以穩定在平均40%以上的高回報,而這些投資國為了避免國內反種族運動的指責,對南非的投資很多是不予公開的。就比如南非約有350家美國企業,分布在汽車製造、煉油和電子工業,除了美國之外,德國、日本等國家都保持著對南非投資的極高熱情,這期間南非一直是國際資本青睞的對象。
所以說,當時的南非政府,並不是養不起這麼多的貧困人口,只是出於單純的種族歧視,與白人內心的種族優越感,才屢次對南非當地的黑人進行壓迫。
年輕時候的曼德拉
南非的黑人們雖然在一個極端的環境下苟延殘喘,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真理,絕對不會因此而消失。當時的曼德拉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文明讓我們卑躬屈膝,那麼我們寧願野蠻的高傲著!」
1950年的曼德拉被選舉為南非非洲人民國民大會青年聯盟(簡稱非國大)主席,曼德拉開始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非白人勢力,反抗種族隔離制度。
1952年1萬人應徵參與了「蔑視運動」,他們冒著丟職和坐牢,甚至被擊斃的風險進入城市之中,開始示威反抗。果然全副武裝的軍警迅速趕來,還未等集會者有時間離開,警察就已經開始端著刺刀扎入群眾之中,導致8人死亡傷者眾多。但是暴力事件並未此而得到停歇,直至6月後,曼德拉等非國大領導人全部被捕,失去了領導的「蔑視運動」才不得不被暫停。
遊行示威的南非黑人
所以說蔑視運動是失敗的,但是它號召出了巨大的社會力量,動員並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民,使黑人們從唯唯諾諾轉向毫不妥協的轉折點。從這一刻開始,南非便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之中,隨著反抗勢力的不斷強大,也獲得了來自本國白人以及國際其他社會組織的支持。
在1960年3月,成千上萬的群眾又故意違背種族隔離制度,任由警察逮捕直至監獄被塞滿。鬥爭逐漸激化,在一場衝突中,5000人聚集在警局面前,300名警察和裝甲車與手無寸鐵的示威者對峙,最終警方選擇開槍,一共發射了743發子彈,當場打死69人,打傷180人,而令人憤怒的是死者多為背部中彈,其中還有八名婦女和十名兒童。與此同時,在開普敦的另一個集會區,6名示威者被打死,49人被打傷。
而令人髮指的是政府強迫全國境內的所有黑人學校採用「阿非利卡語」進行教學,徹底粉碎黑人的民族性,這種行為堪比點燃了炸藥桶。「阿非利卡語」是種族隔離者的語言、是統治階級的語言、是壓迫者的語言、是屠殺布爾人的語言,於是在激烈的反抗浪潮中,警方再次射殺了1000多名反抗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學齡兒童。
被警察逮捕的黑人
白人政府對於種族問題,依舊不肯讓步,反而激化的矛盾愈演愈烈,街上到處可見被鞭刑的黑人,各地的監獄依舊是滿負荷的運轉。局部小範圍的衝突不斷,政府也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去維穩鎮壓,最終非國大不得不開始艱難地走向了暴力鬥爭的道路,它們開始學習其他國家的遊擊武裝鬥爭經驗。戰爭永遠都是人類最大的遺憾,是與他們自由的意志相違背的,但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解開黑人身上百年以來沉重的鐐銬。
一代偉人曾說過:「有些東西是靠槍桿子裡面打出來的。」在曼德拉的領導之下,南非全國成立的若干支「民族之矛」戰鬥小組,由於南非的軍警部隊武裝勢力很強大,不可能與其正面對抗,於是民族之矛專刺薄弱的環節,比如發電站、高壓線路、油庫、交通設施等,如此的目的也是儘可能的減少傷亡,包括白人的傷亡,從而嚇跑國際資本,讓經濟受損財政消耗,從而讓選舉人們認真地考慮自己的處境,從而逐步消除種族隔離制度。
抗議的南非群眾
但是這一計劃進行得並不順利,大約持續了九個月左右,曼德拉就被警方抓獲,從此開始了後半生的監獄生活。在曼德拉被捕入獄之後,非國大領導人繼續堅持鬥爭,並且逐漸也獲得了國際的聲援支持。
從1980年起,南非國內掀起了一場釋放曼德拉的運動。由於此前運動的影響,對於政府要求處於曼德拉死刑的消息甚至得到了本地大批白人的強烈反對,這種現象讓更多非洲人民看到了鬥爭的效果,並且南非經濟開始呈現頹勢。
1975年至1985年,南非政府軍費增長500%,政府這樣的做法加速了財富的消耗,逼走外來投資,醞釀外交危機唯一的作用,只是延長了他們遲早要吃棗藥丸的執政期限。其實這一切似乎早已註定,一個生產力發達的社會,必然無法容納這種落後的剝削制度。如果南非的領導人能夠好好學習馬克思主義,或者讀一讀大禹治水的經典故事,可能也不至於走到這樣被動的一步。
被囚禁了27年的曼德拉
在曼德拉被囚禁期間,政府也經常與曼德拉接觸,與其商議讓非國大放棄暴力鬥爭的條件,然而在獄中的曼德拉依舊冷靜地指出:「讓非國大拒絕使用暴力,並不是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是政府還沒有準備好與黑人分享權力。」
最終1989年,白人新總統德克勒克上臺,也是目前南非最後一任白人總統,終於開始展現出與歷屆白人首腦不同的政治姿態。他準許黑人和平的遊行示威,向遭遇警察鎮壓的黑人死難者家屬表示慰問,取消種族隔離設施,並且釋放包括曼德拉在內的政治犯。
相比曼德拉,德克勒克可能鮮為人知,因為歷史總是月明星稀。作為白人也作為南非的當權者,德克勒克頂住了權利的誘惑,和黨派的壓力與叛徒的罵名,打碎了種族隔離制度的堅冰,猶如壯士斷腕,談何容易。因此在1993年,他與曼德拉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所以說在人類歷史之中,永遠都有人性的光輝,也永遠都有黑暗的罪惡。這是不可被否認的,如果沒有白人階級的努力,南非的問題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結束。
德克勒克與曼德拉
1990年2月11日,在監獄中度過了近27年的曼德拉終於重獲自由,當時對於南非來說,由於黑人人口比白人多的多,很多人認為黑人終於迎來了「清算時刻」,他們覺得黑人要對數百年來經受的壓迫採取報復行動。甚至一部分白人依舊錶示,要持續與黑人進行鬥爭,看起來一場國內的大規模內戰似乎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而從獄中走出來的曼德拉早已變成了一個充滿尊嚴和克制與具有和解精神的人,最終在1994年4月,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曼德拉獲勝,成為南非的第一任黑人總統。在其就任總統之後,不斷地在為種族和解奔走相告,呼籲南非人放棄仇恨,走出復仇的深淵。
「無論膚色如何,把長矛扔進大海,讓非洲所有的民眾不再流血和聞到硝煙。」在曼德拉的呼籲下,南非的各方勢力終於籤署了一份互不侵犯的協定,從此國家解除了緊急狀態,一場看似註定要爆發的戰爭,終於以和平的方式走向和解。南非與曼德拉都迎來了自己的光輝歲月,曼德拉終於看到了一個沒有種族隔離的國家誕生了。
南非申請成功2010年的世界盃舉辦權,舉起大力神杯的曼德拉
所以評價曼德拉,我認為他最可貴的並不是解放黑人,而是原諒白人和放棄仇恨。二十七年的監獄時光,不但沒有激化曼德拉的復仇之心,反而是使其更加銘記了初心,真正了解了自由和寬恕的價值。正如曼德拉說的:「當我走出囚室,通往自由的大門時,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
關於曼德拉先講到這裡,對於近幾年來網絡上評價說曼德拉是南非「罪人」的朋友,可能只是不了解南非的過去,想像不到在曾經的南非,一個黑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要被其他人剝削一生的悲慘命運。這也很正常,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包容的文明之中,無法理解到曼德拉他們曾經所經受的痛楚。
最後為大家奉上一曲beyond的《光輝歲月》,一起感受曼德拉在這風雨鬥爭中,所經歷的彷徨和掙扎!
想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可點擊下方卡片搜索【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