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圖片是網絡上網友發的視頻的截圖,遼東的農家製作酸湯子,如今這個美味可口的不多了,說到底也是粗糧,玉米碴子製作的,就說味道得意,也是很有局限性。
遼東鳳凰城白旗的街頭上,買賣鋪面抻吧到這個時候,也就差不多收了,年豬一開始殺,出來在街上吃喝的旗人就少了,解饞也好,交友也罷,坐家裡炕上吃鍋子,吃白肉,怎麼滴也比上白旗街上下館子舒坦,自然買賣店鋪的生意就受了影響。到是大館子不礙,該請客該打點人情的,也沒法在家裡伺候,那還說得下館子,就是好面兒,旗人就這個弱點,面子累死人,一輩子都好講究面子。
白旗街上從北頭到南頭,加上東街和官道街面上,大大小小的館子也得有三十家,秋天剛上場買賣最好的時候,天淨天的那都是高朋滿座。辦事情的大館子,都叫酒店。三倆小聚和改饞過癮的小鋪面,那也都是挨個桌都擠擠插插坐著人兒喝酒。您說這個遼東鳳凰城白旗的人就這麼好吃喝,也到不一定是,旗人還真就不跟走生的高麗人和韃子,還真就不是說有倆錢就喝。遼東鳳凰城白旗的老滿洲旗人這幾年好吃喝,還真就說是日子寬超了,手裡有錢了,吃喝自然也就講究面子了。
從東街頭上算起,大大小小的館子,不外乎也就兩樣。一路是前灶,一路是後灶。這個話呢,好像也就老滿洲旗人能聽懂,京旗人家的老家兒能聽懂。好些個咱們滿洲同胞還聽不懂什麼前灶後灶。
這個話得翻譯翻譯,所謂這個前灶,就是一個幌子的小鋪面,小館子就叫鋪。鋪子不論冷熱,特點都是前灶,也就是這路小飯館子的廚房就一個灶眼。而且這麼一個灶眼的廚房,在這間臨街面的鋪子裡,最靠外面。顧客進門,第一眼看到的就一個灶,廚房間在臨街。往裡邁一步,一進門,是灶間,明灶。再進屋,裡間才是客人坐著吃飯喝酒的桌。這是個啥特點呢?就是本店有啥吃食,本店能做什麼,甚至是說灶上今天做什麼,怎麼的,做誰的,都一目了然。您先生來吃飯喝酒,絕對不需要點菜或者看菜單子,也沒有。就眼瞅著這麼幾樣,甚至就老幾樣,一輩子都不換樣。您就是坐下,店家自然就給您端上來,一聲都不言語,您這頓飯也保證能吃上。小鋪,前灶。
咱們再說後灶。但凡是後灶,就是說這個飯店、酒店設立的是後廚。早前的話說,這得是二個幌子、四個幌子的,叫什麼啊?叫館子,叫樓,叫莊。可就不用說什麼鋪,什麼居了。要是用現在的話翻譯翻譯,這個所謂的後灶,就都是大飯店,灶上設為後灶,廚師師傅是在暗間裡面掌勺子上灶。俗一點說,就是這路大一點的館子人家是有廚藝的,這個所謂的有廚藝,就是有藝,不讓看。就像咱們現在看見的酒店,進店先是大堂,還有雅座包間,而廚房看不見,廚房在後邊。
因為是倆幌子或者四個幌子,您就可以進店點菜,看菜牌啊,看菜樣啊,甚至您還可以隨口點,要是四個幌子往上的大酒店,酒樓。後灶,早前的老滿洲旗人說起來,就是三個灶眼以上的館子,得有專業廚師,去灶和掌勺都是帶著手藝。甚至就連燒火的,您都得經師學徒,摘菜改刀,剔骨煲湯,那都得有名有姓有譜有碟,您才能站在後廚。吃喝席面上,那的說出來,這桌席是什麼席,碗啊,碟啊,盤啊,是山珍,是野味,是海鮮,您都得捋索清清楚楚,得把頭牌和招牌菜說清楚,讓顧客吃的明白,還得能夠經受得起顧客的挑剔和品頭論足。
作者鳳城白旗三臺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