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張桂守】鄭洋,最早是姓鄭人家落戶於此地方,後來,不知何故?姓「鄭」人家,又搬遷出去……後人遷入,就借「鄭」字,作為村名故曰:「鄭洋」。古隸屬(福州府古田縣元和鄉安民裡四十一都八保),今屬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鶴塘鎮,距離鎮區8公裡。管轄四個自然村,坑裡、鄭坑、崗頭廠、流管壠,現合併為主村。
鄭洋村莊,坐落於獅子峰山脈腳下,登頂極目四望,崇山峻岭,層巒疊嶂,群峰高聳,煙嵐雲岫,崔嵬雄渾,氣勢磅礴。一山一勢,既有奇石嶙峋,險峰之雋美,又不失大自然,鬼斧神工,山姿地勢,飄渺朦朧,絢麗壯觀,美如一幅翰墨丹青畫卷緩緩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裡綠蔭碧野,錯落散布,奇景深藏,深坑險壑,潺潺幽谷,泉水甘冽,暄然飛濺,納雲吐靄,飛禽走獸,啼嘯鳥鳴,婑婉動聽;崎嶇山谷間,花木蔥榮,蕾蕊爭豔,自然景觀獨特。擷取前人,其贊「鄭洋十景」之首,曰:「葫蘆奇松」、「母豬臥石」、「公豬下山」、「前鍋後鍋(鐤)」、「米磨石蹲」、「猴王望月」「露坑石橋」、「皇帝架椅」、「狀元筆架」、「後院遺勝」等。
這裡一年四季,異彩紛呈,勝景千般。春色燦爛,奼紫嫣紅。夏雲盤旋,忽淡忽濃。秋風颯爽,林葉丹紅。數九隆冬,遍地殘霜。
這裡是君子遊焉,甚是快哉。仰止之思,感概萬千。覽過千山,此處獨雄。怡心醉瞳,天然氧吧!
諸姓睦鄰和諧
早期有鄭、卓姓先祖肇基於宋代,後入續有張姓、劉姓、黃姓、吳姓、程姓等,從各地遷居於鄭洋,鍾靈毓秀,人丁財旺,淳樸民俗,積澱深厚的千年歷史文化古村落一一鄭洋。
傳說卓姓,早期遷入鄭洋,經過幾代人努力,在當時的發展是相當繁榮昌盛。歷史上鄭洋后街厝都是卓厝裡人家。張姓始祖張仕麟公,當時是在坑頭後門山上燒炭,看了鄭洋鄉村,地勢平坦,自然環境都適合居住就從村頭舉家搬遷鄭洋。自從張姓遷徙鄭洋後,卓姓就開始把部分厝賣給張家,可是張家所蓋房子的都是從卓厝裡買來重建。後來也不知卓厝裡搬遷去哪裡?
鄭洋
美哉鄭洋,物華天寶。壯哉鄭洋,人傑地靈。天增其瑞,地載其祥。千年村邑,萬世昌隆。尊老敬賢,秉承孝道。詩書禮樂,耕讀傳家。村族和睦,四海蒼生。商海蛟龍,政界鴻雁。走南闖北,鑄就輝煌。興邦之人,鄉賢寧聚。攜手共築,並肩同歌。不忘初心,追逐夢想。
古建築千租厝、佛宮、石橋、後院禪寺遺勝、古民居建築等人文古蹟,自然景觀,遍布鄉村各地,隨處可見。
千租厝之發跡
張氏二房,後門壠2幢千租厝,坐北朝南,依山就勢,土木結構,硬山頂,青瓦,封火山牆,始建於明朝年間。
主體建築為木構架,6扇大厝,四角廊柱,鬥拱交錯,簷下左右橫梁鑲嵌雙龍,門楣窗框鐫花刻鳥,精雕細刻,活靈活現,尤為突出特有的民間傳統建築藝術風格,與眾不同,盡顯古色古香。
中軸線依次為大門、隔門、下堂、天井、左右迴廊、廂房、中堂、後廳堂、天井、左右廂房、曲埕等組成。
大門,門環,俗稱響器,是安裝在房屋大門,兩邊上的拉手,並供叩門之用。
傳說,張氏幽洋蜈蚣祖墓,二房,第三代大發財,有一戶,二兄弟,出外開店做生意,剩錢回家買田地耕種,年收入稻穀1000千擔租,後來蓋起2棟厝,俗稱「千租厝」。關請打石師傅,住在家中打柱礎、石板等就花了三年時間,然後蓋好房子,花光家中所有積蓄,二兄弟離開家鄉遠渡重洋漂泊到馬來西亞生發展。
紅麯名聞遐邇
鄭洋紅麯,傳承百年歷史,精湛技術,各家各戶都建有麯埕,都能做紅麯,體現了村民勞動智慧結晶和努力創造精神。紅麯傳統製作方法,須要十餘道複雜程序,包括浸米、蒸熟、拌曲種、放在麯埕裡堆積升溫,通過上鋪、頭水、二水發烤,以18度底溫接種發酵繁殖產生一種天然紅色素,紅麯米皮呈紫紅色,內心紅色。鄭洋紅麯釀造紅酒色澤純紅剔透,清香甘甜味美。鄭洋紅麯,還銷往福州、閩侯、閩清、連江、羅源等,十裡八鄉,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尤為出名。
佛宮文化掇擷
始建於明朝年間「佛宮」俗稱「佛殿」,坐東朝西,重簷歇山頂,古樸戲臺,雕花點綴,飛簷挑角,屋頂「燕尾脊」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造型優美的屋頂,它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陶冶和視覺上美的享受。·
佛宮依次,由大門,照璧,左右廂房,前戲臺,俗稱「前戲臺的戲是唱給大廳神靈聽的「。每逢神誕日,為神靈演戲皆在此處。
大門兩邊一副楹聯曰:
南望筆峰秀,
西來帶水長。
這一副聯意指佛宮風水好,西瞻筆架峰,門對佛宮溪、前閬崗,山脈蜿蜒挺秀,一水如帶,自西而來,恰似腰系玉帶,如「藍田」,子孫官蓋如雲,富貴長如流水。
正殿,面闊三開間,進深為三進。
大廳,神龕供奉祀:中,楊公,右,陳夫人,左,通天公。
每逢楊公(揚八使),六月二十三日神誕,陳夫人(陳靖姑),正月十五日神誕,通天公,五月二十四日神誕,三位人神的神誕,敬各供品。神恩廣大,無感不通。聖澤巍峨,有求必應。祈福許願,六時吉祥。福壽康寧,合境平安。添丁添財,好夢升級。士農工商,興旺發達。由村民自發組織輪流操辦慶典的習俗一值沿襲成規,更是一種職責與榮耀。
楊公,字名「楊八使」,俗稱「楊公拓主,」出生於南宋鹹淳1265年6月23日,1274年敕賜九江州頭節度使。系黃岐半島安凱松皋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下宮鄉松皋村)人氏,為巫師,通秘法。年幼時遠赴江西龍虎山學習道藏及法術,及長返回故裡耕田務農,閒時課童蒙塾,鄰裡鄉親患病,他義務為之針灸,上山採藥療疾,頗受鄉民擁戴,呼之為「活神仙」。當時松皋龍井中有一惡龍,纏住楊八使與之「鬥法」。楊公八使在刺殺惡龍時不幸身亡,村民感念其德,為其立廟祭祀。
陳夫人,生於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十五日,祖籍福州倉山下渡,(今福州市倉山區臨江街道),小名陳十四。父親陳昌為朝廷戶部郎中,陳靖姑受家庭影響,十三歲去閭山(閭山為道教秘境,在福州閩江底)。學法,十五歲學成歸來。18歲時,嫁給古田人劉杞為妻。24歲時(即公元790年),福建大地遭遇旱災,大旱導致糧食歉收,民不聊生。為幫助百姓,陳靖姑不顧自己有孕在身,時值大旱,靖姑急百姓之所急,便墮胎專一祈雨,赤誠動天,終於普降甘霖。但因過度勞累,不幸死去。臨終留下遺言,死後一定要當神仙,拯救難產婦女。死後不久,有一婦女懷孕達十七個月尚不分娩,乃向上天祈禱,陳靖姑立即出現,為其治療,竟產下數鬥蛇,孕婦卻安然無恙。傳說,福建古田縣臨水鄉,有一白蛇洞,洞中盤踞一條大蛇,誰若碰上它呼出的毒氣,即患重病,故而人懷恐懼。一天,一女郎身穿紅衣,手握利劍,將蛇斬殺,村民問其姓氏,答雲福州陳昌之女,言迄不見。陳靖姑得道後,仍然孜孜不倦地護佑著廣大百姓,特別是在保護婦女兒童方面做了許多善事,廣大群眾感其恩德而傳頌她、崇祀她,尊她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女神,並在其殉身成道地古田臨水建廟紀念她。歷代帝王也為她的事跡所感動,給予許多封號,如「臨水夫人」、「通天聖母」、「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等。南宋淳祐年間,理宗皇帝追封她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匾額「順懿」。通天公,生年無考。一生以做田耕種為生,在做深水田時,叫他倒水鋤禾不要?他硬是鋤禾從上坵拔到下坵下來,可是上坵田沒水,他拔出一根蘆尾葉,可從尾坵田水引撿到上坵田去用,因為,他有法術。創建了光輝燦爛農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人民。通天公,孤煢qióng(單獨無依然),最後自己跑去為神,被當地百姓尊稱農業始祖,奉祀紀念。
尤其,五月二十四日,通天公生日,他做為農業始祖,還請戲班來演戲,而且,還去雙洋「仙奶殿」,用轎子抬回馬仙奶,安坐在佛殿與各位神靈一同看戲,熱鬧非凡。
馬仙奶,又名馬娘娘,又稱馬夫人、馬氏真仙、護國夫人馬氏等,俗傳馬仙奶生於元宵節。因其孝順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為「唐孝婦」。宋太祖趙匡胤將馬仙、媽祖、陳靖姑並稱為三大女神,福建民間譽稱為「三姐妹」。宋太祖褒封馬仙「懿正真人,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護國嘉佑真仙,並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靈澤感應馬氏真人」、「懿正廣惠馬氏真人」等。
馬氏成仙的傳說很多,流傳很廣,但大多傳說中都相傳馬仙年輕時多艱辛,遇仙點化,感悟人生,最後修真升天,是一個,極盡孝道、精於醫術、樂於公益事業的孝媳賢婦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聖興雲、驅瘟遣疫、降魔伏寇,保境安民等,這些都是馬仙勩 [yì]於神聖。
關於馬仙娘娘的起源地眾說紛紜,在文中最早記載的是唐代時的縉雲縣令李陽冰撰寫的《護國夫人廟碑記》。據其記載:「護國夫人馬氏,括蒼下邑鸕鷀人也,地之距郡與邑幾三百裡,源深水紓,山高路阻,猿猱紛紛,狼虎相尾,居民鮮少。鸕鷀水鳥善捕魚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因此為最早記載,故馬仙娘娘為鸕鷀人的傳說流傳最廣。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區的馬仙信仰均以浙江鸕鷀(現麗水市景寧縣鸕鷀鄉)為信仰發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鸕鷀的馬氏仙宮的七夕廟會熱鬧非凡,香客甚多。
《萬曆續道藏·搜神記·馬大仙》載,「大仙姓馬氏,衢州府景陵縣人也。家貧養姑孝,傭身以資薪米,恆苦不給,艱險備嘗,略無倦息。一日遇異人授以仙術,祝之曰:感汝孝養,持此代菽水飲,毋輕語。大仙如其術,日給膳養不勞餘力,自是姑得所養善所終。未幾大仙亦隨之以示寂矣。鄉人重之,為立祠以永其祀,凡禱多應,水旱疾疫如轉園然。有李陽冰所撰碑記,及本朝誠意伯劉基重修馬大仙廟記。」
據《霞浦縣誌》載:「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師蝗…….嗣是神智廣運,拓炎如焚,迎仙於鸕鷀而祝之,優湮若景德間焉……」可見,至少自宋元時期馬仙的信仰便從鸕鷀傳播到了福建霞浦。在明清時期,馬仙信仰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關於馬仙的文獻記載在這一時期數量上形成空前的局面。據《八閩通志》載,侯官、古田、建安、甌寧等地區都有了關於馬仙的記載。馬仙的信仰現已遍及閩東、閩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閩中的部分地區。
馬仙,這一偉大的女神誕生在歷史上社會經濟並不發達的,卻給浙、閩,貧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撫慰和力量,成為千百年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精神支柱。經過千百年的傳承,風俗習慣和信仰,包含著大量的民俗事象,馬仙信仰也成為民間文化發展現象之一。這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深刻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馬仙文化。
馬仙奶坐地佑三村。馬仙奶殿,位於雙洋村尾,卻是雙洋、鄭洋、漈頭原屬漈頭洋上面一個鄉村,為三村共有。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什麼仙奶殿要三個村共有呢?馬仙奶,原是落戶屏南縣長橋鎮。在清朝有一年,漈頭有一戶人家的兒媳婦得了重病,請了很多先生看過,都沒有效果。有一天,病人自己說,她夢見屏南縣長橋的仙奶。漈頭這一家人一聽說有仙奶出現,認為這病必定有醫,可以治癒。但是,他們不知長橋到底有沒有仙奶殿。
他們一路爬山涉水來到長橋,一問,果然有座仙奶殿。於是,他們前去虔誠相求,感動了仙奶。管殿的人也很同情,允許他們將仙奶真身抬去治病,待病好了,再將仙奶抬回來。
仙奶真的很靈驗,病了三年的人,經過一番醮事和祈求,身體一天天好起來。這事很快就傳開了,附近的人們有疑難事都到漈頭求仙奶,有求必應。不久,這家病人的病痊癒了,家人也開始準備將仙奶送回長橋去。
仙奶要起駕回長橋了,漈頭、雙洋、鄭洋三村的村民都爭著要抬駕相送。幾經協商,決定三村輪流抬駕,共同護送仙奶回長橋。
當送駕的隊伍到雙洋村水尾的,天降大雨。那雨把眼前的大山全部隱沒了,人們無法繼續前進,只好放下仙奶的仙駕,躲到一塊大石頭下暫避。很快,雨停了。大家渾身溼漉漉的,仙駕卻沒有被雨淋過的痕跡,神龕內的仙奶像依然衣袂飄然,栩栩如生。
此時,所有的人更加認識到仙奶的神工非同一般。就在他們要抬起仙駕的時候,令他們更加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無論如何,那仙架就是抬不起來!
開始,人們以為是大家扔下仙駕,跑去躲雨造成對仙奶的不敬。個個沐浴更衣,在仙奶面前褻瀆。一應事情做完後去抬,還是抬不動。於是,又請了道士前來做道場。一應事情做完去抬,還是抬不動。這時,有人說:「莫不是仙奶想留在這裡保佑我們?」立即有人就在仙奶面前問聖駕,一問就準!這樣,人們就在這裡蓋起了仙奶殿,仙奶就此安坐神龕上。那洋也就被叫作「仙奶洋」。
佛殿,大廳,神龕兩邊抱柱一副楹聯曰:
紺目金容復妙相,
莊嚴威武煥祥光。
紺目,眼睛黑裡帶微紅。
金容,國王全像都飾上金粉,故曰金容。
妙相,猶言佛相。
這一副楹聯意描繪神像的外貌和裝飾,從神的莊嚴、威武的姿態顯示神的威力。
大廳,左右兩邊圓木柱子一副楹聯是秀才張為邦領男書頓拜:
視不見,聽不聞,降福由修身布德;
質在家,臨在上,施恩到保境安民。
視不見,聽不聞:出 處《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 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原 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選自《大學·修身先正心》
忿懥 [fèn zhì],亦作「 忿疐 」。亦作「 忿懫 」。
《禮記·大學》:「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鄭玄 註:「懥,怒貌也。或作懫,或為疐。」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欲。惡乎相忘?於富貴。」
《書·多方》「叨懫日欽」 孔 傳:「故亦惟有 夏 之民,貪叨忿懫而逆命。」
宋 司馬光 《敘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實,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嘗見其有忿懥之色,矯妄之言。」
汪東 《革命今勢論》:「苟有讀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湧雲集,揮之不去。」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降福:亦叫「祝福」。
修身:語出,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
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持身性,(同時)給予(他人)道德和恩惠。
如:詹瀛生《題載敬堂》楹聯:「載福綏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布德:出 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則為你積功累行陰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
布:給予;德:道德和恩惠。
質:本質,實質。
臨:視也。——《爾雅》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詩·大雅·大明》
一一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又如:居高臨下;如臨深淵;臨軒(在
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臨下(從高望下);臨見(居上視下看見)
施恩:給予幫助或好處。也說「施惠」,施恩於人而不圖報。
保境安民:出處,宋元話本《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下》:「但當卑辭下體,保境安民,以待其變耳。」意思是保衛國境,安定人民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
由於年久殘缺,上聯後句與下聯後句,今人張桂守分別補上,上聯後句「修身布德」下聯後句「保境安民」。
這一副楹聯大意是雖然抬頭仰望問:「神靈」?,聽到了,就好像沒見到一樣,卻引導謀求福祉,你得停一下腳步,多修身、行善、積德,就是多做些好事,會照亮他人。從不同角度看,高處朝向低處,給予它人的幫助不圖報,使社會得到安定,人民生活得到安居樂業,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此聯語,富有哲理、趣味、敘事、抒情。聯文工整,節奏鮮明,構思巧妙,情景交融,妙趣橫生。作者用豪邁的胸懷氣概,降福由,施恩到。讀來朗朗上口。加之剛勁挺拔的書法,書寫在高大的楹柱上,為建築陡增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這一副楹聯是在蓋佛殿時,當時張為邦公用墨水直接書寫在圓木柱子上對聯,也是唯一遺留下來一副書法真跡,彌足珍貴。
所以,張為拜書法,直接書寫在柱子上,豎式對聯,用筆凝練,落墨有力,一氣貫之,豪放跌宕,結體嚴謹,以韻相勝,秀麗溫婉,皆得自然。從審美上看字字精美,疏密有致,靈巧生動,精妙傳神,章法渾然天成。突出筆畫神情的豐富與節奏的韻律,給人感覺清新細膩,雅潔明麗的藝術風格。
張為邦書法作品博採諸家之長,功底深厚,筆力蒼勁,字勢飽滿,力透紙背,舒展大方,鐵畫銀鉤,風格獨特,自成一體。楷書兼揉歐柳風格,其:「筆法姿媚,字勢豪健,沉著痛快,獨具風格」。最令我賞識的是,用筆遒勁,婀娜,質樸,細處而不拘小節,求瀟灑而不失常規的風範。欣賞其書法作品,讓人身臨其境,快意頓生,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戲臺,穿鬥式拱架,八角天花藻井,檁上布櫞,蓮花心座,裝飾華麗,或雕、或鏤、或刻,攔扳,梁柱,以及周圍的建築物小品,簷坊彩畫,玲瓏別致,人物、花卉、龍鳳呈祥等飛禽走獸,各種造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精美絕倫,富麗堂皇,生趣盎然。每一塊雕刻的圖案都不盡相同,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初見驚豔,再見依然。在跨越時空的感慨中生發無數的奇景?盡顯傳承閩東傳統建築文化精髓的內蘊之美,令你驚嘆。
後坪奇石
後坪,有著星羅棋布,奇石羅列,千姿百態,詭形譎yù狀,形象逼真的景點石,或大或小,爭相競秀,更令你玩味無窮。
諸如;傳說中的後坪豬母石是塊活形地。是日,豬母、公豬帶豬崽一團,在半夜三更逃跑去浦城偷吃麥不幸,被浦城當地百姓發現,耕地裡種的小麥一夜間不見了。這時浦城人說:「豈有此裡」就憑豬腳印一路格到後坪,原來是一塊活形豬母地,然後左耳朵被浦城人偷襲一槍,只剩下右耳朵,豬母只好臥地長眠不起,在另一端搭起一條石板,讓過往行人來往方便。
猴王望月
猴王望月,位於嶺裡崗,又稱「猴毛彎」。
五言絕句·《猴王望月》
張桂守
斜陽幾道深,
小徑盡通幽。
蒼山日暮遠,
天色晚來秋。
孫悟空能夠72變,自從在菩提祖師處學了筋鬥雲,上天入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孫悟空還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喜歡到處溜達。在花果山時,雲遊四海,結交了許多朋友。在天庭當齊天大聖時,也是到處竄局,稱兄道弟,讓神仙們極為不爽。
孫悟空是個很難殺死的人。他自打從那石頭縫裡鑽出來以後,便一路的蹦躂,在水簾洞稱王,與花果山稱霸。跋山涉水到遙遠的路途去學藝,至此他煉就了一身的法術,普通利器,都傷害不了他。
傳說,有一日,孫悟空大鬧天宮等事。太上老君將悟空帶兜率宮,投入八卦爐中,用三昧真火燒煉,不料過了四十九日,猴王依舊活潑亂跳地蹦出丹爐,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猴王被太上老君貶下凡間,途經去西天取經路過嶺裡崗,扔下「金箍棒」化作一塊石頭,橫空出世,原來這一石頭就是猴王化身。
露坑石橋
露坑石橋,俗稱「石橋頭」,為通往坑裡、崗頭廠後院禪寺必經之路,是宋代建後院禪寺時,由僧人搭建而成。位於古驛道露坑溪,是2墩,單孔,由3塊石板鋪成,高度7米,石板厚度為45公分,長5米,2.10米寬。西是通往坑裡,吉巷鄉崎坑,屏南縣熙嶺鄉,北是通往鄭坑、崗頭廠「後院禪寺」,龍泉、寧德市虎貝鄉,東與厚洋村比鄰。
石橋題記
石橋,踞危崖,不得從容以觀,有三奇樹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結為一。凡樹皆根合而枝分,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飛瀑雷震,從空而下。瀑旁石壁有室,縱橫丈餘,八窗明淨,瀑聞瀑至。橋邊石桌可臥,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筆研,可瀹茗置飲,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於是水聲、棋聲、松聲、鳥聲,參錯並奏。當時建此橋者,其僧乎!
譯文,石橋建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閒得觀看,有三棵奇特的樹,凡是樹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葉分叉,惟獨這三棵樹根部分開成枝葉匯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飛瀉的瀑布像大雷似的轟鳴,從空中一瀉而下。瀑布旁有石洞。長寬有一丈多的距離,明亮乾淨。欣聞瀑布聲,川流而至。人們可以圍坐,橋頭石桌聊天。可以躺臥,可以伸開兩腿坐著,可以仰面朝天躺著,可以放筆墨紙硯,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飲用。以人的安逸,對待水的勞碌,把瀑布放在案幾席上玩弄。於是流水聲,棋子聲,松濤聲,鳥鳴聲,參差交錯,聲聲不息。當年建造這個石橋的人大概是僧人吧!
古驛道
《古道》詩:
古道行人來去,香紅滿樹,風雨殘花。望斷青山,高處都被雲遮。客重來、風流觴詠,春已去、光景桑麻。苦無多。一條垂柳,兩個啼鴉。人家。疏疏翠竹,陰陰綠樹,淺淺寒沙。醉兀籃輿,夜來豪飲太狂些。到如今、都齊醒卻,只依舊、無奈愁何。試聽呵。寒食近也,且住為佳。
崗頭廠後院石橋
崗頭廠後院石橋,俗稱「後院橋」,始建於宋徽宗崇寧乙酉(1105年)歲造。橋高度250米,石板厚度20公分,長350米,寬度210米。
石橋題刻曰:皇宋崇寧乙酉歲造
千年古剎一一後院禪寺
後院禪寺,俗稱「後院」,坐落於崗頭廠。
早期是林家遷徙發展地方。
林家在當朝為官,這裡在當時是相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八街九陌,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生意興隆,絡繹不絕,但是不知何故?被當朝皇帝滿門抄家。
唐鹹通年間來一位雪峰寺高僧看到此地,地勢優越,環境清幽,形似燕窩,就此住錫。始建「後院禪寺」,背靠狀元筆架,面朝金駕椅,左瞻雞冠石,右瞻天頂崗。中軸線由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體建築,布局嚴謹,雕梁畫棟,殿宇宏偉,氣勢巍峨。據悉,在宋代鼎盛時期,有僧侶千餘,房舍百餘間,經版、經書收藏甚多,尤其藏經閣中收錄的佛經最為完整。歷代重修,曾經繁華,香火鼎盛,名聞遐邇,信眾紛至沓來。這座千年古剎是「古田名寺」之一。
歷盡滄桑,1958年人民公社化,體制改革拆除,木料搬蘇洋去蓋蓄牧場。今日只剩遺勝,留下後院石橋、碑刻、石柱楹聯、石水槽、石土籠磨、水車帶石臼等,清新自然,典雅古樸,仔細端祥,歷歷在目,一眼望去,就被那種毫不造作,不掩飾恬淡而深深所感動。
涉路而
去,當願眾生,履淨
石柱楹聯,上聯曰: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口口,口口口口;
石柱楹聯語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四·淨行品第十一》曰: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上一句話大意是,沿著道路走得時候,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這個路也就是我們修道,我們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廢,中道自畫,你就不會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會直達寶所。那麼你要是忍苦耐勞,披荊斬棘向前勇猛精進,涉路而去,不怕苦地來修行。「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這個路上。走到什麼路上呢?走到這個淨法界上。淨法界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佛法,這叫淨法界。「心無障礙」:修行的時候,心裡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後退的心,這是心無障礙。
下一句話,「見升高路」:走路遇到高的路,向高坡走的時候,這又發願,「當願眾生」,「永出三界」:永遠超出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你看!這個欲界,我們人誰能超出去了?修行若超出欲界,就沒有淫慾心了;超出色界,就不著色相了;超出無色界,那更是如如不動了,那時候是超出三界外,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可是修行出三界這個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這個也不許可,那樣也不行。吃肉也不方便,喝酒也不方便,抽菸更是不如法,也不能去種種的娛樂……不歌舞,不嫖娼及故往觀聽,這些個種種的娛樂都不可以做了,也不可以打麻將了,也不可以去賭牌了。你看!一賭牌,人家說:「喔!你知道嗎?他是個信佛的,還是在那兒一天到晚做個賭徒,佛徒變了賭徒了,佛徒變了酒徒了,佛徒變了色徒了,佛徒變了棍徒了,在那兒舞神棍呢!在那兒盡騙人呢!」就被人在背後這麼講。人家這麼一說,就膽怯了,就害怕了:「哎唷!我沒信佛之前,我什麼也不怕;信佛之後,麻煩可就多囉!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你看!這就生了怯弱了,向後轉了。
這個向上就好像所謂「為善如登百尺竿」,我們給它改成「修行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我們要在這個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才能現全身呢!
傳說, 後院禪寺的和尚與幽巖寺的和尚是師兄弟,二人互相不服,一直在暗中比試著誰的本領大。有一天,後院的和尚去接兩個新來的和尚,路過幽巖寺。作為東道主,幽巖寺的和尚就請他進去喝茶。聊天中,講到了寺院的名稱。「你這個寺院什麼都好,就是院名用了『幽巖』二字,顯得偏僻、小氣些。」後院的和尚說我這個名稱的確小氣了些,但是你的寺院永遠都是我寺的『廨院』。」幽巖寺的和尚反唇相譏。「唉,人多了吃飯也多了。我寺內現在的人數正好一千三。」幽巖寺的和尚用另一種口氣顯擺一千三人不多。我寺現在的人數正好一千三百零一人。」後院的和尚答道出家人不打誑語。你那裡不是一千二百九十九人麼? 「你不知道,我現在正是去接兩個新來的。好了,告辭了。」這兩個師兄弟見面,總是這樣在口頭上互相比試。不見面的時候,在內心互相競爭。這樣,兩家寺院都越建越大。後院的和尚為了擴大規模,四處化緣,得到了很多的銀兩。寺院裡用不了那麼多的錢,和尚就把多餘銀子埋在地下。不知在哪個年代,寺院都被剿滅了。在被剿滅前,後院禪寺傳出偈語:「鑼重鑼,鼎重鼎。七茶瓶,八甕仔」,後來,寺院又重新蓋起來,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了。可是和尚把多餘銀子埋在地下,至今無人發現?70年代,張助德,號名:剃頭紅。這個人當時在鄭洋鄉村剃頭,有一日,住在山龍餘德球厝,有一和尚師傅託夢剃頭紅師傅,告訴他?當時在「後院寺」油羅樹,又名「菩提子樹」,下埋藏得經書。第二天,剃頭紅,按照和尚師傅託夢,所言地點去油羅樹樹頭下挖掘就發現石板條,用鋼鍬撬開石板條,果然下面放著1甕瓶,把它挖出來,打開一看瓶子裡面裝得全是五行、佛經書等,整整裝滿一木箱。後來,他讀了這些經書,一心一意就想避世離俗出家。可是就把這些經書帶去送給鼓山寺,暫時又不收他當和尚。和尚師傅,告訴他?你先回家,要當和尚有機會,按照我程序去先坐禪,七天七夜,閉目端坐,凝志靜修。一要發願堅持修煉,二要持戒---最基本的「不邪淫」一定要遵守。同時戒除一切不良生活習慣。用心看著頭腦中紛飛的念頭,念頭會慢慢地靜下來,餓要三天三日,只能喝開水。過了一段時間,鼓山和尚師傅,傳來喜訊,雪峰寺有坐禪比賽就叫剃頭紅去參加,剃頭紅按照坐禪方法,坐了七天七夜,別人有吃東西,他便沒有吃,一切都做到。然後,雪峰寺就收下,剃頭紅當和尚了。後來,雪峰寺和尚,根據這些經書、寺志記載就尋蹤覓跡到「後院寺」。惋惜的是只剩一片荒蕪遺勝!
碾米石磨
碾米石磨底盤
碾米石磨,在早期原始社會用來磨稻穀,可是碾米石磨,磨穀子很重,一壓穀子就碎了。後來人們發現布穀鳥吃穀子,一咬穀子就脫殼,米就跑出來,根據布穀鳥嘴中含有八卦原理,發明了土籠,用土籠來磨稻穀,輕便靈活,去殼留米,
水車帶舂米石臼
石臼是水車帶用來舂米之用,可是稻穀必須通過土籠,磨出穀子脫殼以後,米方可在水車帶石臼舂,才會舂成白米。石臼高度45公分,外圍寬110公分,內徑寬76公分,內深度直徑38公分。
皇帝架椅山
相傳,流管龍對面山,是「皇帝地,金架椅」,這個地方整個山形就如同一把「金架椅」,鍾靈敏秀,琅環福地。橫案面前的山峰上有三塊石頭並立,就像是筆架,俗稱「筆架石」。站在岡頂看,整個形似皇帝坐在龍案前批奏摺,這是一塊皇帝地。也就是說,哪一個人能得到這塊風水寶地,營造一座墓,他的後輩就有人可以當上皇帝。黃巢一心想當皇帝。他造反路過此地,聽說這裡有他夢想得到的寶地,就帶著一幫人馬駐紮在這裡。他請來風水先生,為他尋找可以出皇帝的正穴。可是,找了好幾個先生,都無法確定正穴在哪裡。因為,每一個先生所說的穴位,各有理由,但都有缺陷。有一個先生說,他找的那個穴位只能出一個皇帝。黃巢想:「我造反,自己本身就是皇帝了。如果說只出一個,那我的後代當不了皇帝,不就是說我造反註定要失敗?」他把這個先生給殺了。另一個先生說,他定的那個穴位「要有三代人遭難,如果能堅持到第四代就能當上皇帝」。黃巢想:「如果堅持不了,我不就是絕代了?這麼說,我的造反還是不成功。」他也把這個先生殺了。每天,都有很多的軍情要送達這裡,駐紮在這裡很不方便。他身邊的很多幕僚都極力相勸,要他把大本營前移。黃巢想:「只要能得到皇帝地,子孫就能正經八百地當上皇帝。自己九死一生,不就是為了這個嗎?皇帝地難尋。不能將到嘴的肉吐掉!」他堅持要留在這裡。有一句俗話:風水先生沒地埋。為什麼看風水的先生走遍天下,看遍山山水水,還會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呢?他怎麼不為自己找一塊「皇帝地」或「狀元地」呢?風水先生經常對東家說這樣的一句話:好的風水到處都是,就是看誰有福氣,誰才能得到。也就是說,不是誰知道了,這個皇帝地就會得到。所以,他知道了這裡是個皇帝地,但就是因為每一個正穴都有一點缺陷,下不了決心。這一天,有一個先生找到了十全十美的正穴。黃巢親自去看了,很滿意。他立即命人前往他的老家,把他父親的遺骸請過來。眼看就要當皇帝了,他很激動,下令大擺筵席,招待風水先生。這天晚上,黃巢喝了個酩酊大醉。迷迷糊糊中,他好像自己的兒子做(當)上正經八百的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他這一醉,就整整睡了三天三夜。到了第三天,他被人搖醒了。那被派去取他父親遺骸的大將站在他的面前。他以為是已經取回了他父親的遺骸,問道:「怎麼這麼快?」那大將見到他醒來,連忙跪下,稟道:「不好了,前方兵敗,官軍就要打過來了!」原來,這一段時間,黃巢一心一意想得到風水寶地,疏於指揮,軍中號令不一,他的隊伍被官軍各個擊破了。黃巢大驚,下令拔營走人。他怕皇帝地正穴被別人得去了,臨行前把那位先生也殺了。後來,這個風水破了,黃巢的大本營也剿滅了。
狀元筆架
狀元筆架,又稱「筆架峰」,俗稱「筆架石」,位於崗頭廠後門崗。
前人題贊《筆架峰》詩:
北上筆架峰,
夕陽窮登攀。
造化鍾靈秀,
直出浮雲間。
衹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手可近月,
前行若無山。
這首詩大意是向北攀登筆架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神奇大自然秀麗美景,我願乘那清風而去,飛行於那浮雲之間。只有天,才能與之比高,在也沒有一座山和它齊平。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堪稱最奇。
歲次辛丑年元旦 藝樂齋隨筆
足跡遊遍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夢為馬 以汗為泉 不忘初心 不負韶華」。拙作及藝術作品散見《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美術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閩東日報》等,易見網絡平臺《藝術雜賞》、《詩詞軒》、《古村記》、《環球網·文旅》、《周寧現場》等發布。
(作者:張桂守 書法楹聯評論家、《書法導報》社 記者 福建工作站 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