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張桂守】祠堂,又稱宗祠、宗室、家廟,是古代儒家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芝南街,「芝山祠」,又稱「餘氏宗祠」。始建於明弘治十年(1499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1986年兩度重修。祠堂坐北朝南,為單簷硬山頂結構,落落升階,中軸線依次是門樓、天井、華表亭、仕宦廳,天井、主祠廳等,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蔣介石,為芝山《餘氏宗祠》題寫匾額「禮義廉恥」書法欣賞。
蔣介石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書法學習了歐陽詢、柳公權,其書法頓挫分明,結體有度,骨力雄強,章法嚴謹,用筆以方筆為主,橫斜豎直,撇低捺高。表現出瘦硬挺骨、險絕森嚴之風。蔣介石,筆耕不輟,書法功底紮實,作品以行楷見長,用筆嚴謹規整,結構俊秀飄逸。潛移默化,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如黃庭堅有詩曰:「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匾額「禮義廉恥」,是一幅楷書作品。用筆上比較精到,筆力十足,沒有拖沓,沒有滯筆,線條粗細比較勻稱,始終透著一種美感,雖然沒有那種強烈對比下的強烈衝擊力,但是整體上觀之,效果甚好,點畫安排也非常到位,既有延續了歐楷的瘦長之形,又融入了柳楷之神韻,寫出了一派清新之象,點畫之間又見精彩之處,既有相互關照和顧盼,又有相互揖讓和穿插,這種水平在當今書法界都很難找到類似的大家,從書法的角度看,在藝術成就是下面的蔣介石,道德成就是上面的君王。別開生面,是千載不朽的,也可能更不為人所知呢。萬事無情,美好的寄託:看到他的書跡情趣,或者作書而得名聲傳揚,行貴明高潔,然而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豈可盡知?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歲次庚子年小陽春 藝樂齋隨筆
足跡遊遍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夢為馬 以汗為泉 不忘初心 不負韶華」。拙作及藝術作品散見《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美術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閩東日報》等,易見網絡平臺《藝術雜賞》、《詩詞軒》、《古村記》、《環球網·文旅》、《周寧現場》等發布。
作者:張桂守 書法楹聯評論家
現任:《書法報》社 福建寧德工作站 站長
《書法導報》社 記者 福建工作站 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