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孩子們眼中乾淨的光」
講述人:顧亞 海嘎小學教師
▲ 顧亞與他的妻子、女兒。
▲ 校長鄭龍與同為小學教師的妻子阮續仙
但是鄭龍希望能找到老師把海嘎小學建起來。我當時覺得這事做起來很「搖滾」,馬上決定去海嘎,立志把海嘎小學建成完全小學,減輕當地家長負擔,讓更多的孩子就近入學。沒想到海嘎的條件這麼艱苦。當時的海嘎村只修通了土路,距離鎮子約有20公裡,整所小學只有兩名老師、兩間教室,因學生太少,其中一間留給村委會辦公用了。我住的教師宿舍在學校二樓的辦公室,沒有自來水,要和其他老師步行十幾分鐘,到對面的山後抬水。房子保暖性很差,被子睡到半夜還是冰涼的,早上起來想洗漱,卻發現水桶裡的水已經結上冰了。最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們的狀態,他們內向、怕生、不自信,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改變他們。一天,我在宿舍待著,抱著吉他彈奏了一小段。停下來時,突然發現學生們正擠在我宿舍門口。他們很好奇地看著我,眼神裡閃現著渴求的光,那是一種乾淨的目光。那一刻,我想起當年看到舅舅彈奏吉他時,自己內心的那種激動和嚮往。於是我就想:那就用音樂試試?我把自己的幾把吉他都拿到了學校。每天中午,和音樂老師胡靜一起教孩子們彈奏。這些彝族孩子對音樂和樂器好像具備天然的感知力,學起來也很刻苦。有的孩子下午放學後還跑來找我學琴,纏著我一直練到天黑。▲ 顧亞帶著孩子們學習音樂
我和鄭龍商量,把樂器教學作為學校的「第二課堂」。鄭龍聯繫鎮上的其他學校,借來一些樂器:兩個手鼓、兩把吉他、一把貝斯和幾臺音響設備。每天午飯後,孩子們開始學習樂器。很快,我就看到這些學生變了,他們開始有說有笑了,跟老師交流也不那麼害羞了。我請朋友捐贈樂器,徵集來20個手鼓。後來一家公益組織聽說了,先後捐贈了15把木吉他、20把尤克裡裡。現在,學校又有了電吉他、貝斯和架子鼓。就這樣堅持了一年,我們建好了一個個年級,越來越多的孩子來上學,這裡真的是一個學校了,不用關停了。但是我也注意到,等學習時間長了,新鮮感會被日復一日的練習代替,一些孩子會把學習樂器當成額外的學習任務。怎麼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堅持學習呢?有一次,我看到5個女生在一起排練了幾首歌,我覺得很好,就建議她們組成樂隊。幾個女孩兒為樂隊取名遇樂隊,寓意是「遇到」。她們說,能遇到願意為她們付出的老師是一種緣分。於是海嘎小學有了第一支樂隊。現在,未知少年樂隊也成立了,也是由5個女生組成。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到音樂能為學生帶來這麼大的改變,我就是希望通過音樂讓他們感受到美好的東西,但音樂帶來了更多。去年,海嘎小學的平均成績拿到了大灣鎮第一。近3年,學校的平均成績都名列全鎮前三。2018年,我開始把孩子們排練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本想作為紀念留給自己看,沒想到看視頻的網友很多。有網友說,這裡發生的事情就像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音樂是可以改變孩子們的人生的。「希望我能走出這座山」
講述人:黃玉梅 未知少年樂隊鼓手
▲ 未知少年樂隊鼓手黃玉梅(中)與妹妹黃玉蘭、弟弟黃長富。
我叫黃玉梅,今年14歲。馬上我就要離開海嘎小學去鎮上的大灣中學就讀了,我們樂隊的其他人都在幸福學校上中學。我們要分開了,但我一定會回來,跟她們一起排練。在樂隊裡,我是比較活躍的那一個。我覺得自從學習架子鼓之後,我好像更「好動」了。我喜歡在演奏的時候按自己的感覺加點不一樣的動作,有點炫技的意思。有時候太活躍了,老師和樂隊的小夥伴都叫我「小鄧紫棋」。很感謝老師和校長。聽說架子鼓不是我們這種大山裡的小學能用上的東西,但我們有。我接觸到這個樂器後,發現能找到快樂。每次敲打架子鼓,我都感覺特別幸福,想把這種快樂傳遞給別人。音樂帶給我快樂,我有自己的夢想。我希望走出這座山,賺很多很多錢。「向著夢想前行,因為遇見你」
講述人:晏興麗 遇樂隊主唱
▲ 兩個樂隊的主唱——晏興麗(左)與晏興雨。
我叫晏興麗,今年15歲,在樂隊擔任主唱。我的妹妹晏興雨在未知少年樂隊擔任主唱。去年,我們樂隊的成員已經小升初。這次因為要舉辦一場屬於我們的演唱會,我又回到海嘎小學跟小夥伴一起表演,很開心。過去在小學學習音樂的時光很有趣、很充實。顧亞老師讓我們有了演唱、比賽的機會,讓我們看見了更大的世界。一個月前,我為這次演唱會寫了一首歌,叫作《遇》,歌名代表了我們的心聲:能跟顧老師相遇,是我們心裡認為最珍貴的事情。歌詞裡有一句:「暖慢慢飄進心窩。遠方吹來一陣風響,它曾多次想吹散暖氣。」我想說,這是寫給老師的歌,「暖」是老師給我們的溫暖,而「風」則是一開始組樂隊時,外面的人對顧亞老師、對樂隊、對學生們玩搖滾這件事的爭論。不管別人怎麼看,我覺得我們很幸運,這份暖意至今還在我們心裡。我將來想做一名音樂老師,像顧亞老師一樣,為山裡打造更大的舞臺。「我考了全鎮第二,沒人再說學音樂耽誤學習了」
講述人:羅麗欣 遇樂隊鼓手
▲ 遇樂隊鼓手羅麗欣(左)、貝斯手羅春梅(右)、五年級樂隊鼓手羅超(中)。
我叫羅麗欣,今年15歲。我不是太愛講話,但打鼓讓我感覺很自由,擺脫了很多束縛。我是在從來沒接觸過鼓的情況下,一下子被這個很霸氣的樂器吸引的。同學們都說我安靜、不愛講話,倒選了一樣最「噪」的樂器。我喜歡打鼓時候的感覺,會讓你感到很自由、很帥氣。我們當時在學校裡是用課餘時間排練的。家人對我的學習寄予厚望,有時候會擔心排練耽誤功課,但我覺得其實是音樂讓我學習起來勁頭十足。那時候,我們湊在一起排練的間歇,大家休息,我就看書,看《呼蘭河傳》。現在我在鎮上的初中上學,考了全鎮第二名。沒有人再說學音樂會耽誤學習了。雖然在海嘎小學畢業了,但是鄭龍校長還在關注我在初中的學習成績,他希望我考上清華、北大。我會像打鼓那樣用力、再用力,不辜負老師的期待。觀看這場屬於11個山裡孩子的演唱會,記者被這些真實、生動的音樂和夢想打動……任世間繁華喧囂,在這些充滿稚氣的演唱和演奏中,記者聽到了純淨的、從內心生發出的音樂,看到了堅持的力量。▲ 左:未知少年樂隊、顧亞與新褲子樂隊合唱。右:參與演出的孩子們的家長在舞臺一旁加油助威。
當天晚上,演唱會在顧亞創作的當地童謠《海嘎之歌》中開始。遇樂隊和未知少年樂隊分別登臺表演了《歌聲與微笑》《童年》《平凡之路》《為你唱首歌》等歌曲,新褲子樂隊作為嘉賓與兩支樂隊分別合唱了《最後的樂隊》和《你要跳舞嗎》。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對這些孩子讚嘆有加:「你們的演奏很穩,彼此之間很有默契,看得出在臺下付出了很多時間練習。比現在很多搖滾樂隊都要厲害!」彭磊說,與這些孩子的相遇很奇妙,是因為「神奇」的顧亞老師,讓這些孩子實現了很多音樂人從小就有的夢想——站在更大、更華麗的舞臺為觀眾唱歌。新褲子貝斯手趙夢說:「跟孩子們一起演出的時候,覺得他們的力量比自己強大。我有這種感覺,好像我們不足為道,未來是他們的時代。」採訪時,樸素的孩子和老師都沒有太多華麗的表達,但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堅定。新褲子樂隊告訴他們,學習音樂也好,未來生活也好,會遇到很多困難,希望孩子們以堅韌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孩子們默默點頭。相對於大山外的孩子們,他們每走一步都在克服困難,堅持、勇敢從來都是他們生活的信條。顧亞清楚:「音樂並不一定要成為他們的夢想,只要人生中有過這樣一段經歷,感受過音樂的美好就夠了。」不過,說不定真有那麼一天,當人們談起這些孩子,說的不是「大山裡的娃」,而是遇樂隊的晏興麗、未知少年樂隊的黃玉梅……關注更精彩內容,歡迎下載登錄「文旅中國」App「報說」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