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鈔票是紙幣的別稱。我國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年間,應無疑義,但對於「鈔票」一詞的由來,卻有不同看法。
據《宋會要輯稿》《宋史》記載,宋代已有大鈔、小鈔的概念,例如《宋會要輯稿》說:「人戶合鈔之弊,往往有之。蓋緣攬納之家利於快便,不肯分作小鈔。」又據《宋史》記載,淳熙八年陳峴「請從榷貨務自立五十斤至百斤,分為五等,造大、小鈔給買」。自金代發行交鈔以後,「鈔」作為錢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元明兩代的紙幣多以「鈔」為名,因此有人認為「鈔票」一詞是來源於宋、金時期,例如編於清末民初的《辭源》就說:「今謂紙幣曰鈔票,蓋猶沿宋金之舊耳。」
實際上,無論是宋代的大鈔、小鈔、金代的交鈔,還是元代的中統鈔、至元鈔、至大銀鈔、至正鈔,或是明代的「大明寶鈔」,均只提到了「鈔」,只能說明鈔票的起源和發展,並不能說明「鈔票」一詞就來源於上述時期。
一般認為,「鈔票」一詞是來源於清代鹹豐年間發行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鹹豐初年,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導致國庫空虛,為籌措軍費、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鹹豐三年(1853)清政府相繼發行了「戶部官票」、「大清寶鈔」。「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雖然通行時間不長,但自鹹豐年間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以後,「鈔票」一詞在晚清文獻中頻繁出現。
起初「鈔票」一詞是「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合稱,例如黃鈞宰《金壺浪墨·熙朝財賦》提到:「軍興以來,行鈔票、鑄大錢。」其中的「鈔票」就是特指「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鑄大錢」則指鹹豐年間鑄造鹹豐重寶、鹹豐元寶之事。後來,「鈔票」一詞逐漸演變為紙幣的通稱,例如惲毓鼎在《澄齋日記》中說:「郵傳大臣復欲停止京津火車,一時人心搖惑,市面大擾,銀行、錢店紛紛兌取銀洋,周轉不靈,遂致接踵閉門,鈔票竟成廢紙,甚至大清銀行鈔票亦不收用。」其中的「鈔票」就是各種紙幣的通稱。自清末以來,「鈔票」成為紙幣的別稱,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聲明:未經本人同意,其他公眾號或其他平臺不得轉載、複製本文,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