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耐心管教孩子?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2020-12-21 虎爸虎媽熊娃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中午聊天的時候,同事抱怨自己前兩天又胖揍了孩子一頓。當天,孩子回到家後,一直坐在客廳看動畫片,同事叫孩子吃飯,孩子也不為所動。同事看到孩子沒回應,頓時火冒三丈,衝孩子大喊了一通,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於是梗著脖子和同事頂了幾句嘴。這讓同事更加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耐心,於是孩子被同事揍了一頓。

同事平時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數據報表都不會讓她煩躁,偏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事總是沒有耐心。「全天下找不到比我家孩子還不聽話的孩子了!」同事一說起孩子的教育就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其實在外人看來,同事家的孩子依然很乖巧懂事了,可是同事卻不以為然。

一、什麼是鯊魚音樂?

丹尼爾·西格爾教授在自己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效應。他為觀眾們播放了一段田園到海邊的視頻,視頻的背景音樂安靜平和,觀看的觀眾們情緒也比較放鬆。

隨後他又播放了一遍一模一樣的視頻,但是這次視頻的背景音樂變成了帶有恐懼色彩的恐怖音樂。此時觀看的觀眾們目光都被視頻所吸引,情緒也更為緊張。當鏡頭貼近海面時,觀眾的情緒緊張度更是達到了高潮。

教授把這種同種視頻,不同背景音樂導致的心理上的差別定義為「鯊魚音樂」效應。

由此他提出,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會受到「背景音樂」的影響,如果父母們沒有從中剝離出來,那麼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會有偏差。

二、鯊魚音樂,會帶來哪些弊端?

1.影響了父母教育的初衷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開始的想法是讓孩子承認錯誤,並且引導孩子改正,但是在鯊魚音樂的影響下,父母們變得情緒化,對於孩子大家指責,甚至忘了自己最開始不過是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而已。

2.影響父母們與孩子的溝通

當父母變得非常情緒化,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父母們採用過於激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使得孩子沒有傾訴或者是申辯的機會。親子間的溝通因為鯊魚音樂而無法實現。

3.損耗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父母的情緒化讓自身愛的表達變得「鋒利」起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變了味的管教中被一點點破壞。父母的情緒化讓孩子覺得不安,在打擊與否定中孩子的安全感被消耗殆盡。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更加應該平心靜氣一點,觀賞鯊魚音樂才能夠聽到孩子的想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情緒化的表達只會把孩子從父母身邊推得越來越遠。

三、家長應該怎么正確跟孩子溝通?

在徐州一名9歲的小學生通過給媽媽發工資的方式成功地「抑制」住了媽媽的暴躁脾氣。原來,此前媽媽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時常會情緒上頭,忍不住就會衝孩子大喊大叫一通。於是孩子便想到了這個發工資的辦法,並且強調「只要不打不罵,還可以加工資」。就這樣雞飛狗跳的課業輔導變成了母慈子孝的溫馨場景。

1. 避免過於情緒化

父母在保持理智的狀態下和孩子溝通,孩子會更加容易接納。拒絕溝通中的情緒化,父母的思維更加清晰,在表達上也更加能夠就事論事。顯然這樣簡單明了的溝通方式孩子會更容易回應。

2. 保持對孩子的合理預期

父母對孩子抱有預期是很正常的,但是過高的語氣只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所以父母只有保持恰當的、合理的預期時,才不會因為期待落空而對孩子大加指責。父母對孩子多一點了解,更加有助於為孩子設定期待值。

3. 允許孩子犯錯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不要輕易地放大犯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犯錯是很正常的,孩子在其中獲得了成長的力量。所以父母不要覺得孩子犯錯就是「壞孩子」,父母要把這當成是教育的契機。

父母教育的情緒化只會讓孩子越發地想要逃離,沒有冷靜和理智的心態支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難成行的,親子間的溝通也會由此障礙頻發。聰明的父母懂得從反省自己入手,而並非是把責任歸結於孩子。大家對於鯊魚音樂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虎爸虎媽熊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媽媽喊了好幾遍,小明還是眼睛瞅著電視,一點反應都沒有,最後還是爸爸走上前去把電視機關掉,小明才很不情願跟著父母去餐廳吃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正在開心玩玩具的小明也完全忘了要洗漱的事情。媽媽又催促了好幾遍,可小明還是拿著手裡的玩具,就像沒有耳朵一樣。小明媽媽實在忍無可忍了,大聲的吼了小明幾句,強迫著孩子立刻去衛生間洗漱準備睡覺。
  • 孩子長了一口「鯊魚牙」送去醫院,醫生怒訴家長:無知害了孩子
    孩子的健康分為很多種類,比如,身體發育、飲食營養等,今天我們說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家長們容易忽略的「牙齒健康」。 孩子的牙齒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小時候把牙齒保護好了,孩子長大才能擁有一口大白牙,笑起來也能陽光,自信!
  • 父母正確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做一名老師敢管教的學生,才會有以後
    孩子上學以後,每天回來都給我講學校的點點滴滴,這也就是低年級的孩子還願意回來跟分享,要是溝通的方法對了,孩子會一直跟你無話不談。如果家長只聽孩子回來匯報學習內容,其它事情不願意跟孩子溝通交流,甚至是質問孩子,在學校都不能學點好的,看你回來記得都是啥,老師講的內容記這麼好,作業就不用愁了等等。
  • 家長要控制焦慮和顏悅色與孩子溝通,才能讓孩子收到你的想法!
    在前幾天我接到了一個家長的諮詢,他是說孩子有的時候特別的不聽話,然後我就跟他簡單地聊了一下。我說:什麼叫做聽話?你確定的聽話是這樣,他比如說我想讓他8點起床,然後我讓他晚上10點必須睡覺,如果他做不到的時候,我就會非常的憤怒,我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跟他溝通了;他說我感受到我對他的態度可能有一些要求,但是我覺得我是為他好。
  • 跟孩子溝通有障礙,父母懂得「同等交流」,孩子才願意吐露心聲
    現在有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家長眼中,孩子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於是就會運用極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也正是因為家長沒有辦法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才導致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尷尬。餘女士和自己的兒子相處關係就非常尷尬,別人家的父母和孩子相處起來就像是朋友一樣,而餘女士和自己的兒子相處在一起就像是陌生人一樣。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但是把握不好尺寸,會讓孩子的惡作劇變得令人生厭,有時甚至是惱人。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惡作劇時,先不要急著打罵孩子,而是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孩子為什麼喜歡惡作劇,最後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家長應該怎么正確引導孩子?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明代·周希陶《古今賢文》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最終成為一個有德賢的人。隨著孩子的年齡漸增,很多家長都在反映孩子的叛逆,說孩子越來越會抬槓了,說一句頂十句,都不知怎麼辦才好。轉變溝通思路,示弱不會消減光芒我們對孩子進行的教育主要是語言溝通,但大多數家長溝通的內容都是以問詢、命令為主,傾訴類的溝通很少。家長們很少在孩子面前示弱,因為他們永遠是孩子的榜樣。但是,人無完人,榜樣的優秀之處人人可見,弱點不會消減榜樣光芒,反而會讓他更有人情味,更容易接近。2.
  • 家長如何跟老師諮詢孩子學習問題?溝通技巧掌握不好,問了也白問
    收到家長們的諮詢,作為語文老師,我常常感到無措。一方面是你需要在和家長的溝通上,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明白家長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有可能家長並不是想問孩子的學習問題,他只想得到老師一句:我會對孩子嚴加管教。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在諮詢學習問題的時候,常常找不到重點。
  • 青春期孩子不跟你溝通,怎麼化解?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遠離我們了,有話不跟大人說,甚至逛街買衣服也不和大人一個眼光,吃飯閒聊也是嗯嗯啊啊,沒有營養。你想來個親子時光?別逗了,給個背影給你,自己體會。家長的玻璃心又蠢蠢欲動,孩子到青春期了,他會不會做什麼偏激的事情啊,有沒有談戀愛啊,上課是不是認真聽講啊,關著的房門裡面到底在幹什麼啊,這不溝通怎麼行啊?
  • 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我家的孩子已經有四歲了,在我家周圍也有很多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孩子,我經常跟這些寶媽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這樣的聊天中,我覺得自己能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的育兒經驗。
  • 家長應該正確的管教孩子,而非打罵或驕縱孩子
    家長應該正確的管教孩子,而非打罵或驕縱孩子01引言語言上道理行為尚不制止:這種教育方式也是非常奇葩的,有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會跟孩子講道理,也不管孩子聽沒聽進去,聽沒聽懂,反正已經跟他講過道理了,哪怕以後在犯錯,家長也只是把道理重複一邊,並不會在行為上制止孩子。
  • 放養≠放縱,正確「放養」才能解放孩子天性,培養真正的興趣
    這樣的情況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能畫出什麼樣的東西家長要給予相當的輔導,才能避免孩子畫歪或者畫錯,而學習和行為糾正其實也是一個道理。綜上所述,放養≠放縱,正確"放養"才能解放孩子天性,只有培養真正的興趣和認識到什麼才是正確的放養。
  • 會跟孩子溝通的媽媽,加1000分!
    這段話引起了群裡很多家長的共鳴,大家多多少少都碰到了類似問題。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正常溝通呢?查看他們的日記本?側面打聽消息然後正面審訊?相信現在的爸爸媽媽們都不太會採取這麼不明智的舉動。怎麼才能讓孩子們和我們進行有效溝通?
  • 還在用說教方法養孩子?父母的正確示範,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成長
    也就會影響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對家長感到恐懼,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生疏,無法建立有效順暢的溝通交流。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有一些不當的行為,頻繁的說教容易為孩子帶來各種負面影響。如果想要糾正這些不當的行為,家長可以嘗試通過自己的示範來讓孩子學會應該如何正確的做事。這種方式反而能讓孩子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自己的錯誤,明白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 放學回家後,家長問孩子這4個問題,實現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很多時候,家長一回到家看見自己的孩子,首先問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有些孩子一邊看電視,或者一邊玩遊戲,愛理不理地應付了事。接下來家長開啟「複讀機式」的提醒,可孩子那邊卻沒有任何反應。家長可以讓學習了一天功課的孩子們簡單休息一下,吃點水果或零食。然後可以問第二個問題:老師們今天都給同學們安排了哪些作業?這個問題讓孩子進行休整後的孩子清楚他有責任去記住並完成老師們部署他的作業任務,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家長會說,孩子不知道哪些作業,老師沒告訴他,直接把作業發到了家長群裡。
  • 到底怎樣說話孩子才願意聽?家長應該學會「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因為害怕兒子不認真,不能夠及時地完成任務,所以家長不厭其煩地提醒著孩子,但是家長的苦口婆心經常換來的是孩子一句"完成了,完成了,你能不能別一直念了",有時候家長重複的次數多了以後,孩子乾脆不理家長,任憑家長怎麼念,他都無所謂。為什麼家長跟孩子交流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家長的提醒呢?
  • 家長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你覺得是對的,就有多錯!(深度好文)
    「以後不要跟小濤玩了。那個孩子,從小爹媽不管,學習又差。你跟他一起玩,能學到什麼?還是和小歡、小閆玩吧,那倆是好孩子。」 類似的話,當家長的你們有沒有說過?
  • 6~18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強烈建議家長收藏!
    這12年中,孩子會從懵懂的小屁孩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有思維能力的青少年,實現智力、認知能力的大越級;他的性格也進一步突顯,基本人格進一步成型。 作為老師和父母的我們,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至關重要的12年,首先得了解孩子這段時期獨特的認知和心理特徵,還得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 奇點大學—家長錦囊|孩子青春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何打開心扉?
    有的時候我特別想跟他聊聊,聽聽他的想法,就叫他和我面對面坐下談一談,他雖然也配合但是能看出態度上還是抗拒的,特別敷衍,回答我的話就一個字、兩個字,最多三個字解決。我發覺我越來越不了解他了,就好比養了個陌生人一樣,還是挺心寒的,請問怎樣才能讓孩子像小的時候一樣願意和我溝通呢?1.
  • 初中生早戀的危害,發現孩子早戀要如何和孩子溝通
    豐富初中生的生活學習是枯燥的,早戀是新奇的,很多孩子接觸早戀,其實是因為想尋找一點新鮮感。這時,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想著辦法去豐富孩子的生活。很多家長就容易犯這樣的錯誤,遇到孩子早戀,就覺得孩子不要臉,丟人顯眼,對著孩子一頓臭罵,甚至回去學校和對方家中吵鬧。這會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在學校無顏面對同學,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待孩子早戀,要用冷靜的態度,溫和的手段,長時間的教育幫助孩子一點點走出早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