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分享,會分享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朋友,對別人分享自己的美好,也會收穫到別人送給我們的祝福。
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我家的孩子已經有四歲了,在我家周圍也有很多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孩子,我經常跟這些寶媽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這樣的聊天中,我覺得自己能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的育兒經驗。
前幾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一位寶媽說最近發現孩子有點自私,以前孩子吃什麼東西或者有什麼好玩的都會第一時間跟媽媽分享,給媽媽吃一口自己喜歡的零食,或者跟媽媽分享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
對待朋友也是十分熱情的,媽媽給買的小零食也會帶到幼兒園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最近媽媽卻發現孩子不愛分享了,很多事情只想到自己,不為別人著想,這位媽媽為此很著急,也很擔心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好。
雖然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一種品質,但是孩子畢竟還小,他不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有時候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意識,很多家長也不完全清楚應該怎么正確地教孩子學會分享,有時候很多家長還會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性地叫孩子去分享,孩子就會產生牴觸心理。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讓孩子自己做主,發揮孩子主動性
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先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家長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孩子的東西包括零食或者是玩具,都是孩子私有的東西,孩子有支配的權利,孩子是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是物品的主人,如果孩子不想分享,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就不要強迫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孩子自然就願意去分享,如果家長情緒不好,一味地強制孩子,孩子就會發生牴觸心理,從而產生厭惡的心理。
2.家長要帶孩子找個分享的樂趣
孩子還小,有時候不懂得分享的意義,也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反而是覺得我把我的東西分享給了別人沒有得到任何一點的好處,反而自己的東西還少了,孩子就會不喜歡分享。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比如當孩子分享給你一顆糖時,你可以回贈給孩子一袋薯片,並且有好的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誼。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分享給別人一個東西,又得到了別人送給我的另一個東西,我就得到了兩個不一樣的事物。
有時候孩子不想分享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手裡的糖果不夠了,或者是本來就很少,孩子自己都捨不得,又怎麼想到去分享呢?曾經聽過一句話說,如果孩子有一百顆糖,你可以讓孩子去分享,可是如果孩子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孩子去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