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2020-12-27 樂樂媽媽育兒筆記

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分享,會分享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朋友,對別人分享自己的美好,也會收穫到別人送給我們的祝福。

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我家的孩子已經有四歲了,在我家周圍也有很多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孩子,我經常跟這些寶媽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這樣的聊天中,我覺得自己能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的育兒經驗。

前幾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一位寶媽說最近發現孩子有點自私,以前孩子吃什麼東西或者有什麼好玩的都會第一時間跟媽媽分享,給媽媽吃一口自己喜歡的零食,或者跟媽媽分享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

對待朋友也是十分熱情的,媽媽給買的小零食也會帶到幼兒園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最近媽媽卻發現孩子不愛分享了,很多事情只想到自己,不為別人著想,這位媽媽為此很著急,也很擔心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好。

雖然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一種品質,但是孩子畢竟還小,他不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有時候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意識,很多家長也不完全清楚應該怎么正確地教孩子學會分享,有時候很多家長還會完全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性地叫孩子去分享,孩子就會產生牴觸心理。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1.讓孩子自己做主,發揮孩子主動性

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先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家長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孩子的東西包括零食或者是玩具,都是孩子私有的東西,孩子有支配的權利,孩子是有物權意識的,孩子是物品的主人,如果孩子不想分享,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就不要強迫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孩子自然就願意去分享,如果家長情緒不好,一味地強制孩子,孩子就會發生牴觸心理,從而產生厭惡的心理。

2.家長要帶孩子找個分享的樂趣

孩子還小,有時候不懂得分享的意義,也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反而是覺得我把我的東西分享給了別人沒有得到任何一點的好處,反而自己的東西還少了,孩子就會不喜歡分享。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意義,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比如當孩子分享給你一顆糖時,你可以回贈給孩子一袋薯片,並且有好的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誼。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分享給別人一個東西,又得到了別人送給我的另一個東西,我就得到了兩個不一樣的事物。

有時候孩子不想分享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手裡的糖果不夠了,或者是本來就很少,孩子自己都捨不得,又怎麼想到去分享呢?曾經聽過一句話說,如果孩子有一百顆糖,你可以讓孩子去分享,可是如果孩子只有兩顆糖,你又憑什麼要孩子去分享呢?

相關焦點

  • 這本書引導孩子適應有弟弟妹妹的生活,學會分享與寬容
    想要免費領取這本書的朋友可以私信我。隨著二胎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計劃給家中增添新成員,家裡添了弟弟或妹妹,讓原本圍著一個孩子轉的父母,變成了要照顧兩個孩子,時間被分走了一半,精力也被分走了一半,大寶的心理難免會有落差,這時候最讓人棘手的就是如何引導大寶適應新生活。
  • 孩子叛逆期怎麼辦?別硬碰硬,家長要懂正確引導方式
    #善於觀察,避免嘮叨進入初二年級的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將逐漸變少,尤其對家長一味的說教非常反感。因此,家長要善於觀察,切忌嘮叨。不要總是糾正孩子說話中出現的問題,要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表達。善於在言語中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找到交流的切入點再去引導。如果孩子與你衝突時,等雙方冷靜下來,先用柔和的方式緩解情緒,待心情平復後,再傾聽孩子要說什麼。謹記一個道理,情在前,理在後。#尊重理解,換位思考了解初二現象的共同特點,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就會多一分理解。孩子到了初二,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需要家長和老師及時正確引導。
  • 孩子這個年紀會說謊,父母應該高興,學會正確引導你的「匹諾曹」
    有個經典的童話故事形象《匹諾曹》就講了小男孩只要撒謊鼻子就會變長,撒謊指的是有目的性的說假話來為自己謀取利益。每個小孩子都是單純且天真的,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呢?當孩子開始說謊的時候,父母先不要生氣,小匹諾曹需要正確引導。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為什麼孩子會偷東西?家長如何引導?
    一、對於孩子「偷拿」的行為,家長請不要貼上「偷竊」的標籤 家長們第一次發現孩子有「偷拿」的行為時,第一反應往往是:這孩子怎麼學會偷東西了?
  • 孩子喜歡惡作劇,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正確引導才能解決問題
    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但是把握不好尺寸,會讓孩子的惡作劇變得令人生厭,有時甚至是惱人。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惡作劇時,先不要急著打罵孩子,而是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孩子為什麼喜歡惡作劇,最後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家長應該怎么正確引導孩子?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活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面對這些性格各異的孩子,家長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於那些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關係和正確的引導,可能會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化變得孤僻、社會困難等不良後果。第一:為什麼孩子們孤獨?
  • 孩子出現這3個表現,可能是叛逆期來了,家長要及時引導
    成年人大多都經歷過青春期之後的叛逆,實際上在寶寶2歲的時候,也會有一個幼兒的叛逆期,在這個叛逆期是媽媽最難熬的日子,也是孩子性格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對待幼兒的叛逆期時,家長一定要謹慎。切勿被孩子的各種行為打的手足無措,亂了方寸。
  • 不願分享的孩子,就是小氣嗎?也許只是家長好面子吧
    然後把女兒抱回臥室,告訴她,要讓哥哥先玩兒,要學會分享,懂事。結果當然是小姑娘哇哇大哭,我兒子也嚇得不敢再靠近, 當時混亂的場面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尤其是那時自己內心說不出的困惑和糾結,使我更加焦慮。閨蜜的做法對嗎?雖然分享是美德,可是這樣強迫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真的對孩子好嗎?我們曾經也都是孩子,應該也特別討厭,家長自作主張地將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吧!
  • 孩子,媽媽允許你自私一點,但是你要懂得分享的意義
    當孩子出現自私的行為時,很多家長都會感覺到難堪,甚至也會認為孩子的做法很丟人,於是有不少家長強行讓孩子對此做出改變,用強迫的方式來讓孩子去分享,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更不應該譴責,而是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然後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進行自我構建。
  • 內心脆弱的孩子有這3個特點,家長一定要重視,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的內心脆弱,其實離不開家長,因為家裡實在是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從來沒有讓孩子受過傷。所以讓孩子受到一點點小挫折,就無法接受了,這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會特別艱難。像是在學校,受到了一點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指點,就會傷心欲絕開始自閉,不想接受外界的信息。在咱們發現孩子有「玻璃心」的跡象,就要好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堅強。
  • 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學會分享是每個孩子從小的必修課,愛分享的孩子在群體中更受歡迎,能更快地交到朋友,並在此過程中通過和同齡人的交往,促進孩子心智發展,鍛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困難的能力。而且樂於分享也是禮貌和修養的體現,反映著教養家庭的處世風格,因此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表現。
  • 孩子愛模仿是好還是壞?到底該不該制止?學會正確引導孩子更聰明
    所以現在才會感到非常的痛,而豆豆的媽媽把他的經歷分享出來之後,遭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媽媽群瞬間就沸騰了起來,很多媽媽都表示自家的孩子也有這個情況,學狗叫,學貓叫,學奧特曼,學喜洋洋,各種各樣的都有。雖然有些時候,孩子模仿起來的確很可愛,但是也確實會給爸爸媽媽帶來一些困擾,也會產生一些疑問,那麼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喜歡模仿呢?這到底是孩子天生的行為?還是正在引導孩子走向錯誤的道路呢?今天就來仔細地談一談為什麼寶寶會如此喜歡模仿,以及家長應該正確持有的態度。
  • 過度攀比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今天和家長們聊一聊孩子的攀比心理。 梵雲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您認為攀比和競爭有區別嗎? 看似這兩個概念似乎很相近,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心理反應。 適度的攀比是競爭,屬於正面心理,有利於一個人的成長。
  • 孩子輸了就哭?好勝心強是好事,關鍵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所以孩子有「只想贏,不想輸」的心態是件很正常的事情,這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好勝心強是好事,家長要理解孩子,並加以正確引導。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造成孩子輸不起的幾個原因!
  • 你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學會分享是每個孩子從小的必修課,愛分享的孩子在群體中更受歡迎,能更快地交到朋友,並在此過程中通過和同齡人的交往,促進孩子心智發展,鍛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困難的能力。
  • 孩子嘴笨不僅是情商低,教孩子學會表達到能說會道,家長要用3招
    教孩子會說話,家長需要從小教起。1.教會孩子「察言觀色」簡單來說,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境下的對話,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注意對方的心情,探究對方的心理想法。引導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孩子容易說出傷害別人的話,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學會理解別人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感受,不要在別人傷心的時候強行開玩笑,也不要在別人開心的時候潑冷水,要適當表達出自己對所處情境的情緒,或是開心或是難過,注意安慰別人。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總是希望他們學會所有的傳統美德,這樣就能變成他人眼中有教養和素質的孩子。可是,每個孩子的心性不同,他們在成長中所受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同,最後的行為習慣自然也會迥然不同。對於毛毛這樣自私的行為,其實媽媽也很無奈,也曾無數次教育過孩子,希望他能變得大方起來,可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想要改變孩子自私的行為,首先得要弄清楚他們為何會自私,這才是父母當下的重點。孩子為何會變得如此自私?
  • 孩子吵鬧加尖叫?怎麼樣正確引導孩子?分享我的故事給大家
    孩子們總有用不完的精力,當遇到事情時,他們會以最原始的方式「尖叫」「吵鬧」來表達。而這種表達方式簡直是對家長耐心的一種挑戰。刺耳的聲音會讓我們感覺煩躁。如果在外面他們發出尖叫聲,真的是太丟臉了。在公交車上面就有一個孩子因為情緒問題大聲尖叫。孩子的聲帶本來就細,然後大叫,這使我們整個車廂裡的人都望向他。而他的母親就在旁邊面露囧色。不停地跟我們道歉。坐在我旁邊的兩個阿姨就是在相互討論。說這個孩子有問題,肯定不是健康的孩子。(阿姨們的竊竊私語,總是那麼雷人。)因為孩子不停地尖叫,他媽媽怎麼哄都沒用,可能也比較著急,就直接動手打了孩子。
  • 不懂分享不是好孩子?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對於寶寶來說,學會分享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不過很顯然,家長們讓寶寶學會分享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的「快樂」。或許家長們忽略了,這個過程之所以並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對寶寶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了解。
  • 孩子情緒崩潰,家長別急著安慰,不妨試著從四個方面引導
    即便是孩子,他們也會有崩潰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有忍耐極限,對於不善於管理情緒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忍耐限度更低。所以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有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悲哀的是,有些家長居然強行要求孩子聽話,甚至連哭泣的權利都不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