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電腦音樂與傳統作曲的區別
摘 要:計算機系統與電子樂器的結合,使得傳統音樂創作發生了質的飛躍和革命性的變化。電腦音樂創作具有區別於傳統音樂創作的特性。
關鍵詞:電腦音樂 MIDI MIDI控制信息
電腦音樂是音樂藝術與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相交融的結晶。隨著高科技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電腦音樂作為計算機系統與電子樂器的結合,使得傳統音樂創作發生了質的飛躍和革命性的變化,電腦音樂創作本身也具有區別於傳統音樂創作的特性。
電腦音樂----正悄然出現於中國的音樂生活中。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她是怎樣出現的,但她確確實實的來了,不可阻擋的來了。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廣播、電視、電影、音帶、唱片,出現在專業音樂家的創作和普通人的音樂生活中。六、七十年代以來,數位技術進入電子樂器領域,引起了電子樂器的演奏技術、表現能力以至樂器觀念等方面的重大變化;七十年代末期以後日本率先推出小型電子合成器,使得電子樂器走出了實驗室,迅速滲透到社會音樂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的電腦技術飛速發展,成功地與音樂相結合,在同時發展起來的「MIDI」技術的基礎上,電腦音樂系統逐漸發展、成熟,並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那麼,什麼是MIDI呢?實際上MIDI是80年代初發明的一種數字樂器的通訊標準。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樂器數位化接口」的首字母的縮寫,音譯「迷笛」,是處理電子樂器之間數據的發送和接收)是在多個電子樂器之間傳遞電子信息的技術。而電腦音樂是運用電腦音樂製作系統創作的音樂,叫做電腦音樂。電腦音樂製作系統是指安裝有音樂軟體的多媒體電腦為控制中心的、利用MIDI技術的數字音頻系統,它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錄音師為一身,可以一個人獨自完成一部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電腦音樂製作軟體,我傾向於把它們分為五大類,分別是:音序軟體、樂譜列印軟體、音色編緝軟體、自動伴奏軟體和音樂教育軟體,而電腦音樂製作系統有多種構築方案,但基本上都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多媒體電腦、音源、MIDI鍵盤、錄音設備、監聽設備。見下圖:
MIDI和電腦音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層次。弄清這個區分才能真正了解電腦音樂最本質的東西、最本質的優點。傳統的作曲過程就是作曲家將出現他的「內心聽覺」的一個個「樂思」用樂譜方式記錄下來,成為作品。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其一:迄今為止所有的樂譜記錄方式都是非常簡略的和不夠精確的,也就是說,傳達的音樂信息很不充分,而且遊移不定;其二:由於內心聽覺具有的模糊性,使得它和實際發出的音樂聲音總是有差異的,即使是最優秀的作曲家,筆下寫出來的樂譜也未必就是他所真正追求的聲音,只不過是無可奈何罷了!作曲家在傳統的音樂傳播方式中所能完成的工作其實極為有限,他所留下的只是作為視覺符號的樂譜而不是音樂本身。因此必須有演奏家和指揮家的參與,才能「還原」成人耳可以感知的音樂。但是對於作曲家來說,是不是能真正「還原」成他所想像、所創作的那樣,就很難說了。尤其在我們目前這種音樂演奏力量嚴重不足而且水平不高的狀況下,相信許多作曲家都有這方面的感受。對於現代音樂傳播來說,又增添了一個錄音和製作的環節,則作曲家所能控制的部分就更少了。
電腦音樂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它能夠集作曲、演奏、指揮、錄音四項功能於一體。對於電腦音樂來說,作曲、演奏、指揮、錄音是不可分割的,創作和製作是不可分割的,藝術和技術是不可分割的。對於音樂的創作和製作過程來說,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電腦音樂能夠真正實現作曲家的想像、演奏家的技巧和欣賞者實際聆聽的音響的重合和統一。這是電腦音樂的優勢,也是電腦音樂的特點。正是由於這種優勢和特點,電腦音樂在創作方面給我們提出了特殊的,與傳統音樂創作不同的要求和原則。電腦音樂的創作的任務已經不象傳統音樂創作那樣僅僅是交出幾頁總譜,而是要完成最終的音樂音響。因此我們一定要建立「三維」的觀念,即縱、橫、深。縱:即高低,這是傳統作曲家在總譜紙上必須考慮和安排的,再由指揮家和演奏家在演奏的過程中調整和完成的。橫:即左右,也就是聲相關係,要確立每種樂器出現在立體聲聲場中的良好的位置,它在傳統音樂中不是很重要,較少刻意安排,更少在音樂過程中著意變化,因為每一種樂器都有自己的位置。
深:即前後,在傳統音樂中基本上不予考慮,獨奏、獨唱一般在最前面,基本上沒有變化。可是在電腦音樂製作中,這「三維」都是應該考慮和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段,這就是空間立體感。其次,由於電腦音樂完全依靠電聲樂器,由於電腦音樂的最終結果本質上是一種音樂音響、也就是說音響技術深深地介入了電腦音樂創作過程,所以「清晰」和「均衡」的要求更加重要。電腦音樂的「清晰」包括:
①配器功能的清晰;
②聲部和音色細節的清晰;
③織體的相對獨立性和可分辨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器功能的清晰。輸入的每一個聲部,究竟是旋律、副旋律還是低音、和聲,必須非常清楚。這是基礎。電腦音樂的「均衡」包括:
①配器功能的均衡
即旋律、和聲、低音、副旋律和打擊樂相互之間的音量均衡。與傳統樂隊不同,電腦音樂的均衡完全是人為控制的,單旋律的幾個音完全可以處理得比10個音的和弦聲部更響。既然人為控制的能力大大加強了,那麼人為控制所能造成的音響混亂也就更加嚴重了。所以,不象傳統配器能有一個自然的大致比例關係,要從聽覺出發,尋求各功能相互之間的動態均衡。只要能建立明晰的配器功能觀念,這一點不難做到。
②空間-立體感的均衡
電腦音樂空間-立體感的均衡,必須建立在「三維」觀念的基礎上。其中的關鍵是聲像。簡單地說,一是要把各聲軌的聲像擺開;二是要有意識地把聲像作為增強配器功能對比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基本的聲象分配主要是依照配器功能而不是依照樂器種類;三是要謹慎使用非常規的混響之類的音響效果,如果使用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更要有節制。
電腦音樂創作要特別注意運用以下幾個不同於傳統音樂創作的特殊原則。
1. 音色分離
大家知道傳統交響樂隊的樂器一般分為四個「功能組」,即木管組、銅管組、弓弦樂器組和打擊樂組,除打擊樂組外,每個功能組再按樂器的音高排列。民族管弦樂隊的分組一般是彈播組、管樂組、弦樂組和打擊樂組。但是在以合成器音色構成的電子樂隊裡,套用這樣的分組就不一定合適了。由於電子樂器的特殊音色和構成原理,我建議我們要建立一種電腦音樂音色分類的新觀念,不管它的音色類似傳統樂隊的管樂、弦樂、打擊樂或是樂器中從來沒有的特殊音色,都要按照以下的分類:
①復蓋性音色(例如多數管樂器,弦樂中低音區等厚重的音色);
②點描性音色(例如鋼片琴、鐘琴之類的「玲瓏剔透」的音色);
③透明性音色(例如弦樂高音區等「稀薄」、「朦朧」的音色)。
這樣三種音色劃分對於電腦音樂編配有著特殊意義,有助於實現上一節提到的電腦音樂配器「三原則」、尤其是「清晰」的要求。在安排配器功能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音色因素,例如旋律用了復蓋性音色,副旋律就不要也用復蓋性音色,可以使用點描性音色,而背景和聲使用透明性音色,等等。
其次,在電腦音樂中要特別強調個性音色,慎用音色重疊。對於電子樂器來說,音色重疊往往是磨滅特色的一種方法,而不是突出聲部的方法,過多的音色重疊,會使音樂的色彩暗淡、平庸而且厚重。
2.音區分割
交響樂隊配器對於音區的安排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在電腦音樂創作中尤其重要。
第一個要點是音區要依照配器功能分別安排,而不是根據別的因素(例如音色、織體、聲軌)去安排。
第二個要點是音區的安排一般不重疊,如果一段音樂同時有旋律、背景和聲、華彩和聲、低音和副旋律這樣多種成分,必須儘可能各自安排各自的活動音區,僅在相臨部分有一些重疊。
3.織體分明
織體的安排,主要依據同樣是配器功能,而不是樂器音色或其他。不同的配器功能,切忌有相同或相似的織體,一段音樂中間的幾種織體要有通盤考慮,對比適當,疏密有致。音樂的總體效果可以複雜、豐富,可是分解到每一種織體,都是要求單純,獨特,明確,不要含混不清,不要模稜兩可。
電腦音樂的興起,是世界音樂發展的共同走向和必然趨勢。當前,儘管在我國對於電腦音樂的認識還比較陌生、比較茫然,但是這個潮流的興起,已經是聽得見、看得著、盼得到,它的到來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
推薦閱讀
傅聰論郎朗、霍洛維茨等大師的鋼琴演奏姿勢:「肢體動作是服務於音樂的」。
作曲學生的「心理扭曲」:一邊崇拜著歌星,一邊寫著不得不寫的室內樂和管弦樂...
成為音樂大師原來是有捷徑的,現在才明白.
「不要輕易把鋼琴作為專業,因為就業面有局限」,來自中國鋼琴教育家們的忠告。
郎朗、李雲迪和沈文裕早年採訪,鋼琴家們年輕時原來這麼個性!
乾貨|西貝柳斯打譜軟體使用百科全書
申請美國音樂學院的流程是怎樣的?這套完美的方案送給你!
美國20所音樂學院錄取率排行榜,看看你的Dream School有多難申請?
美橋音樂同時成立於美中兩地,團隊成員和導師們均為美國和中國各著名音樂學院在校任教的教授和校友們。我們致力於中美音樂文化交流和提供最專業的音樂留學申請指導。
歡迎關注我們獲取最前沿、最「乾貨」的音樂知識和更多音樂留學、國際比賽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