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弱女子對施暴男的反殺,比《末路狂花》更爽!

2021-02-10 電影爛番茄

它不同普通的類型電影,但卻有著廣泛的受眾,甚至官方的標籤。

對,拖住你的下巴,它就是——女性復仇片

沒錯,很多被打入另冊的經典影片都是這個類型的代表。

這類影片誕生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很多故事被拍過無數遍,在一代代導演的鏡頭中,留存到了今天。

IMBb甚至專門為這個類型片列了一個榜單,原始榜單前十位是這十部——

1、《我唾棄你的墳墓》(1978)

2、《性女暴力日記》(1973)

3、《猛龍怪客》(1974)

4、《四五口徑女郎》(1981)

5、《撥雲見日》(1983)

6、《強我》(2000)

7、《上帝的憤怒》(1993)

8、《不可撤銷》 (2002)

9、《末路狂花》(1991)

10、《以牙還牙》(1986)

今天安利的這部電影,正好屬這種類型,而且在2017年9月的多倫多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復仇

Revenge

劇情簡單無腦。

一個姑娘和一個高富帥,乘著假期乘坐私人直升機,來到位於沙漠的別墅偷情。

一晌貪歡後,高富帥遲到的兩位夥伴突然來訪,原來他們三人相約沙漠打獵,女孩是高富帥私自帶來的,並不在計劃之內。

為了便於區分,我們將這三個人分別命名為出軌男(圖中),肥胖男(圖左),強暴男(圖右)。

第二天,出軌男出去辦事,強暴男對女孩(瑪蒂爾達·魯茨 飾)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強姦,可恨的是,這中間被肥胖男撞見了,卻置之不理。

珍身心俱灰,在出軌男回來後,將事情告訴他,並讓他叫直升機帶自己回家。

不想出軌男是個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傢伙。他不僅拒絕了珍的請求,還動手打了她。

珍光著腳撒腿就跑,試圖逃離魔掌,被三個男人追至懸崖邊,

出軌男一邊安慰要送她走,一邊接近她,然後一巴掌——將她推下了懸崖。

從血泊中醒來的珍,發現自己命大不死。

於是,好戲開場。

這部電影和所有的此類電影有著一樣的特點——

帶著腦子來看片,會受不了它的遍地槽點。

一個女孩,從十幾米的高空墜落,腹部貫穿,流了好幾升血,手無寸鐵,衣不遮體,在晝夜溫差30度的沙漠,三天水米未進,怎麼可能反殺三個全副武裝的成年男子?


但這種吐槽顯然不是重點,它和你以往碰到的妖豔賤貨(爛片)並不一樣。

豆瓣6.5分,高於及格線之上。

就連IMBb,也有2941位觀眾,也給出了6.4的平均分。

對,它們唯一不需要的就是真實。

柔弱的女性反殺不真實?可是《殺死比爾》還是《末路狂花》就真實嗎?

《復仇》導演是女性復仇片的原教旨主義者,她將這種類型片的極致精髓展示出來。

包括但不限於誇張的暴力、性的誘惑,以及復仇的快感。

是的,所有B級片有的,它都有。

《復仇》中的性,關乎女權,被導演上升為一種女權宣言。

影片一開場,就開始用鏡頭語言給觀眾下套。

你會發現,大多數鏡頭都儘量用極低的視角來描摹女性。

剛下飛機時,大多數鏡頭聚焦在短裙而不是人臉上。

女主離開時,視線很低。

甚至被騷擾時,鏡頭依然很低。

如此運鏡,絕非導演趣味,而是有話要說。

第一,因為強暴女主珍的,其實是一個十分軟弱的男人。

他內心自卑,外強中乾,只能通過欺負珍這樣的弱女子獲得男人的徵服感,同時迎合自己那點可憐的自尊心。

在女主面前,他像個罪犯,可到了出軌男面前,他卻像個聽話的孩子,任由差遣和虐待,打不還口罵不還手。

導演用低位鏡頭展示他的作案動機,要讓觀眾相信,面對這樣一個女孩,即使是個慫包,也會在荷爾蒙爆表的那一刻失控。

當珍遭受凌辱的那一刻,復仇的種子在內心燃燒,過程中珍對玻璃的拍打,就像是女權覺醒的號角。

第二,你會發現,導演女主珍從頭到尾穿著泳裝,卻無裸露鏡頭。

看似極為強勢的男性角色,卻動不動就果體,用以表現男人的外強中乾。

導演是個徹頭徹尾的女權主義者——看海報上這句話,就再明顯不過了。

類似2000年的《殉難者》,導演用非常冷靜克制的鏡頭,向你展示各種殘酷——

比如女主治療傷口時血流如注的腹部(圖片,略,以免引起不適)


比如被玻璃割破的腳心(圖片,略)


再比如這個——(算了,還是不上圖了)

越是殘酷的鏡頭,導演越是要慢慢悠悠得放給你看。

有意思的是,同是這類鏡頭,女性的都是在治癒,復活,男性的確是意味著死亡。

比起大多數血漿片,它顯得更加純粹,更加酸爽。

它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與極致美感的構圖風格,讓我覺的它有點像一部劇作極簡的文藝片。

看這構圖——

文藝的當然不僅僅是構圖。

首先,就是劇情的前後完全呼應,之前說過,幾乎所有的劇情都是為導演所要表達的主旨服務,這個呼應,也不例外。

挑兩個最經典的說一下吧,當出軌男的兩個夥伴找上門的來的時候,他們兩個拿著槍,鏡子對面恰恰是穿著暴露的女主——

而到了女主復仇的最後,只剩下自己和出軌男的時候,人物空間關係就恰恰相反——

第二處,也是劇情最bug的一處,摔下懸崖的女主沒死,幾個男人開車去追的時候,順著她的血跡追了很遠——

到了女主獵殺強暴男的時候,一槍打中卻沒打死,同樣是追隨血跡尋找了許久——

甚至連背景的電子音都一模一樣。

這種呼應,增加了影片美感的同時,起到了強烈的寓言作用,曾經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劇一樁樁反施在男性身上。

前面提到,男主Kevin Janssens演完了最後一場高潮動作戲,導演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跟拍,跟著男女主在房間裡玩起了貓鼠遊戲,難度不亞於《東方的承諾》裡的維果·莫滕森那場全果動作戲。

07年懸疑驚悚片《東方的承諾》中也有類似戲份

這場戲的場面調度,完全是教科書級別。

女主端著槍順著血跡在環形的別墅中追殺男主,兩個人如同貓捉老鼠一般足足纏鬥了十分鐘,卻絲毫沒有減弱緊張氛圍。

看下邊這張構圖和站位,有沒有想起《槍火》——

滿牆滿地的血跡,暗喻兩個人生死掙扎的內心世界。

在一遍一遍的改變方向,心理鬥爭中,導演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完成了全片最高潮的段落,堪稱精彩。

血腥的詩意,女權的暗喻,構圖的精美,調度的精彩,都是這部電影的優點。

導演科拉莉·法爾雅是個美女,這僅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她在電影中展示的男人如此不堪,什麼樣的經歷讓她如此堅定地主張用暴力解決問題。

女性侵害並不是簡單的社會道德指數問題,而是上帝設計人類的最大bug。

女主最後的回眸,凌厲的目光讓人不敢直視。

我想起那句話,讓人最憤怒的往往是讓人最無能為力的。

電影爛番茄為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內容合作聯繫微信號:flytigerman

商務合作微信號:lin217973

相關焦點

  • 《末路狂花》:當代娜拉出走後……
    1991年,雷德利希特導演了電影《末路狂花》,這部電影給了兩個離家出走的人額外的選擇:在美國西部的荒野中飆車,衝出懸崖,飛向天空。《末路狂花》是一個大的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票房。
  • 末路狂花2016版
    引子:Thelma & Louise 《末路狂花》
  • 觀影《末路狂花》,沒有返程的旅途,是最好的歸宿
    《末路狂花》以理想化的女權主義思潮,最偉大的女權主義電影,最美的公路片之一。兩位女性最後縱身一躍的豪氣,令所有男性汗顏。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活著的每一刻的質感,飛蛾撲火前內心或許也是充滿了興奮和激動。
  • 忙完一周,去喝杯「小豬佩奇」和「末路狂花」吧!
    在這個又黏又悶又鹹的周五,走在廣州街頭的你,找到地方去獎賞自己了嗎?如果還沒有,不如上車去荔灣區的方糖 Sugar Cube吧,它的出品非常有特色,調酒師以經典電影和世界各國城市為靈感,設計出一系列有趣的雞尾酒,有「末路狂花」,有「東京計劃」,甚至還會把小豬佩奇藏到酒裡……煩躁乏味了那麼久,周末就讓自己有趣一點吧!
  • 《末路狂花》之感,最好的旅途是不歸路
    面對烏黑陰森的槍口,這個外貌英俊體格健美的強姦犯,還能夠帶著一絲悻悻的表情,故作鎮定地說,給我口交。這句粗鄙的美國俚語引來的後果是,幾乎同一時間,砰,他中槍倒地,死不瞑目。這是末路狂花裡最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性鏡頭,也成為女主人公路易絲和塞爾瑪的命運分水嶺。
  • 《末路狂花》與沒有「花」掉的記憶
    當年這麼精彩的電影,有飆車,有搖滾,有放縱,有女權,有極端的自我毀滅,還有剛出道的小布在電影裡的半裸演出,這麼多可供中文系的文青們討論和分享的話題
  • 永不凋零的女權之花!25年了,《末路狂花》結尾依然那麼讓人動容
    時年54歲的雷德利·斯科特在《末路狂花》中寫實描繪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男權社會,但同時也為影片賦予了《虎豹小霸王》般盪氣迴腸的浪漫情懷。可謂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2010年的法國電影《尚塔爾和末路狂花》就是對它的效仿和致敬。
  • 《末路狂花》:為自由綻放的生命之花背後,是對自我價值的追尋
    《末路狂花》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由美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冒險公路類影片。影片榮獲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以及其他五項奧斯卡獎提名,並獲得美國第49屆電影金球獎電影類的最佳編劇獎。與其他許多公路冒險類影片不同,《末路狂花》的主題並沒有以男女之間的愛情冒險為主,也沒有一貫地追尋個人英雄主義的老套故事
  • 重溫經典之《末路狂花》
    今兒是來重溫《末路狂花》的哦~《末路狂花》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7的女性題材的影片,曾經入選「百年經典影片」。影片主要講述了酒吧服務員路易斯和家庭主婦塞爾瑪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旅行且在暫短的旅行中發生了一系列顛覆傳統的事情。塞爾瑪是一名家庭主婦,她的丈夫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
  • 《道子與哈金》末路狂花
      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會想到那部電影,只是看第一話時這個詞便脫線而出——末路狂花。
  • 公路電影中的「另類」《末路狂花》:玫瑰雖凋零,卻揮不散芳香
    電影《末路狂花》海報《末路狂花》導演雷德利在經典公路電影路途反映人生的內核之上,增加了新的內涵: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是為了結束促進女性階層平等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而《末路狂花》正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用塞爾瑪和路易斯的一段旅程為女性平權振臂吶喊。
  • 《末路狂花》裡的主角最後為什麼選擇死亡?
    兩位女主角本性並不邪惡,相反她們在走上這條不歸路前都只是再為普通不過的美國婦女,然而是巧合,更是對命運不公的抗爭才衍生出了這部電影,《末路狂花》裡主角最後選擇死亡則正是它們對自由高於生命的篤信,對男權社會不公的最後反抗。
  • 公路電影中的「另類」《末路狂花》:玫瑰雖凋零,卻揮不散芳香
    電影《末路狂花》海報《末路狂花》導演雷德利在經典公路電影路途反映人生的內核之上,增加了新的內涵:女性主義《末路狂花》中的塞爾瑪和路易斯用以沉痛的代價,才換來了瀟灑與自由,而可悲的是,這樣的事情現在還在發生。表面上看,《末路狂花》是塞爾瑪和路易斯為了躲避追捕的身體逃亡,實則是塞爾瑪和路易斯對女性精神的解放。
  • 末路狂花|Take My Hand
    我很喜歡這個譯名,末路狂花,很酷很帶感。忠於原文] / 達 [通順明白] / 雅 [語言得體]比起直譯原片名:塞爾瑪和路易絲(Thelma & Louise)(cctv6翻譯腔朗讀)末路狂花開著一輛1966年的福特雷鳥(還是綠色的真××好看)
  • 978電影美樂蒂今日推薦——《末路狂花》
    目前來看,依舊唯有1991年5月24日上映的美國電影《末路狂花》,才真正擔得起「最好的女性電影」這幾個字的分量。和譯名《末路狂花》相比,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更直接的片名《塞爾瑪與路易斯》。影片的兩朵驚世之花塞爾瑪和路易斯,千轉百回,風情萬種,整部片子都瀰漫著一種高度統一的、寫意的審美風格。
  • 魏如萱新專《末路狂花》來襲 師姐王若琳祝狂賣
    ­  騰訊娛樂訊 近日,創作歌手魏如萱(waa)三喜臨門,在11月11日推出最新專輯《末路狂花》,發布會當天她神清氣爽出席專輯記者會,並宣布她加盟Sony唱片、好多音樂,以及首攻高雄巨蛋。索尼音樂派出大師姐王若琳(Joanna)送上狂花留聲機,祝魏如萱這張《末路狂花》大賣,事實上未發片已狂售,預購首日已空降博客來當日榜冠軍,成績非凡!
  • 《末路狂花》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電影
    《末路狂花》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電影《末路狂花》家庭主婦塞爾瑪生活很不如意天她和同樣孤獨的女友餐廳女招待路易斯商量去別墅度周末散心。平常被丈夫管束不得自由的塞爾瑪給丈夫留了字條臨行,塞爾瑪帶上了一把槍,這個冰冷的鐵傢伙似乎給這次快樂出遊帶來了一絲隱隱的不安。
  • 公路冒險電影《末路狂花》
    《末路狂花》是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蘇珊·薩蘭登、吉娜·戴維斯主演的公路冒險電影。
  • 《直美與加奈子》:微注水日式《末路狂花》
    >>>>了解更多日娛資訊,請進入搜狐視頻日劇頻道日系非本質公路片 其實沒跑多遠路  在播出之前宣傳就表示要將這部作品拍日本版《末路狂花》的富士臺在改編奧田英朗原作的這部懸疑推理小說時頗費心機,正如宣言中提及的美式「原版」一樣,《直美與加奈子》雖然沒有正面直擊女權話題,卻通過直美與加奈子對於家暴的反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貫徹了
  • 看懂100部經典電影:《末路狂花》
    看懂《末路狂花》 和好友周末出去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