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事的開頭。
1月23日,就在除夕的前一天,《姜子牙》首先官宣退出春節檔,接著所有春節檔種子選手紛紛跟進。
《奪冠》說的是:「 電影為小,生命為大。」
206天之後,《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官宣定檔9月30日,成為繼《姜子牙》之後,第二部殺入國慶檔的「春節檔」電影。導演陳可辛轉發官宣微博,稱:「謝謝大家206天的等待,9月30日影院見!」
他還寫道,「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
至此,2020國慶檔除了擁有兩部春節檔種子選手,還擁有了去年最終拿下31億票房的《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以及劉昊然彭彭等主演的《一點就到家》和國產動畫《木蘭:橫空出世》,再加上傳言很可能定檔國慶檔的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這個國慶檔的影片陣容,某種程度上超越了2019國慶檔。
那個史上最強國慶檔,從9月30日三部重量級獻禮片正式公映,到10月7日假期結束,內地影市票房大盤總共收入超過50億票房,創下了內地影史大檔期增長幅度的歷史紀錄。
而當各大種子選手齊集今年國慶檔,既在一個特殊的節點獲得了某種意義上的重生,又仿佛與中國女排奪冠的經歷形成了某種有趣的呼應。
國慶檔毫無疑問會成為點燃影市的引信,真正的懸念在於:2020國慶檔最終能夠拿下多少票房,是30億、40億,還是50億,這不僅關乎每部影片的收益,更關乎影市復甦的程度,以及接下來還會有多少電影定檔,多少電影投拍,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國慶檔的成績可能直接影響未來兩到三年的中國電影。
所以不如直接這麼問:這是不是又一個最強國慶檔?
《姜子牙》和《奪冠》定檔國慶檔,當然意味深長,將失而復得的電影作為和觀眾重逢的載體,這種重逢就有了雙重的含義。而對於電影人來說,正如陳可辛說的,這當然是一段漫長的煎熬,「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
為什麼這些春節檔大片齊聚國慶檔?首先是國慶檔近年來早已成為主題鮮明的頭部製作集中地,背後是觀眾觀影習慣日趨成熟。
但今年國慶檔的「蓄勢」效應格外明顯——在《哈利波特》的帶動下,屬於暑期檔的8月16日單日大盤僅為近6000萬。唯有大檔期才能承載大體量國產大片,而如果不定檔國慶檔,可以選擇的可能就只有明年的春節檔了,隨著影市逐漸復甦,國慶檔千呼萬喚始出來,「史上最特殊國慶檔」的定檔戰就此打響。
就目前定檔的情況來看,今年國慶檔形成了「三強爭霸」的格局。據燈塔數據顯示,《奪冠》以183萬想看人數暫時領先,《姜子牙》159萬想看人數居於第二位,接下來是《木蘭》和《我和我的家鄉》,而你追我趕的勢頭仍在繼續。
而作為春節檔第一梯隊的《奪冠》和《姜子牙》,無疑肩負扛起國慶檔大盤的責任,一旦兩部影片票房都未達預期,那麼整個國慶檔大概率也就懸了。
陳可辛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極具國民話題度的題材,擁有鞏俐、黃渤等帝後陣容,還有女排隊員們本色出演,之前幾波物料宣傳中,都將中國女排與真實歷史緊密結合,喚起全民回憶。
但最引發好評的還是鞏俐的拍攝路透,實在是太像郎平了。影片預售成績不佳,一個原因是上映歷經跌宕,《中國女排》改名為《奪冠》,初期預售的落後是正常的。
而決定《奪冠》能否票房奪冠的,很可能還是影片上映後的口碑,此前媒體提前觀影,許多都認為影片的內容質量超出預期,強情緒、感染力十足。尤其在國慶這個特殊時刻,一旦影片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共鳴的力量就是國民級的,那麼《奪冠》就有望憑口碑逆襲,甚至有機會國慶檔「奪冠」。
至於《姜子牙》也很可觀,官宣定檔消息瞬間衝上熱搜第三足以證明:國漫擁躉真的是很堅挺。
但影片的風險也在於此,作為《哪吒》的姊妹篇,觀眾註定將影片與前者對比,而封神榜人物的還原,也一定被置於觀眾多重凝視之下,這種高預期和全民關注,也預示著影片上映後的如履薄冰。
結合過往經驗預測,2020國慶檔冠軍的席位很可能在前三天發生變化與趕超:《奪冠》機會不小,但也有可能遭遇口碑反噬,而《姜子牙》要達到《哪吒》的市場高度,必須建立在它絕佳的品質,甚至高人一等的品質上,這裡的變數相當大。
但從兩部影片定檔開始,就註定加入國慶檔的賭局,只是這一次它們不僅為自己的票房前景而賭,也是在為國慶檔的票房成敗下注,而這些春節檔種子選手最強大的對手,則很可能是目前觀影期待值還並不高的《我和我的家鄉》。
為什麼說目前想看指數落後於《木蘭》的《我和我的家鄉》才是2020國慶檔的隱形王者?
回憶一下去年國慶檔點映開跑之前,三強中預售最差、想看指數最低的是哪一部?《我和我的祖國》。
有的人可能會說,影片有七大導演外加50多位明星的加盟,這麼大的流量是影片大賣的重要原因,但其實全明星陣容的影片近年來在內地影市也曾誕生過,但都沒贏得獲得過如此高的關注度。
事實是,建國70周年的絕佳氛圍,成為影片制勝的關鍵點,而影片的內容又完美契合了這種觀影預期。想一想去年國慶一首經典老歌成了風靡全國的「神曲」,無論大街小巷,仿佛都在傳唱那簡單動人的旋律,就能理解這種情緒感染力帶來的票房海嘯。
那麼問題來了:《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喜劇片,主要講述的是更加接地氣的家鄉親情故事,能契合2020國慶檔的氛圍嗎?
答案是:太能了。
儘管將影片定位為喜劇只是妙手偶得,但事實是:沒有任何一部影片,比集合了國內所有喜劇導演好手和一線喜劇演員的《家鄉》,更適合走出疫情陰霾之後,急需給生活添一分溫情和歡笑的普通觀眾。
從影片陣容看,寧浩執導《北京好人》單元,由葛優、劉敏濤主演;
徐崢執導《最後一課》單元,由範偉、張譯、「少年英雄冬冬」韓昊霖主演;閆非、彭大魔執導《神筆馬亮》單元,由沈騰、馬麗主演;鄧超、俞白眉執導《回鄉之路》單元,由鄧超、閆妮主演。
看牌面,除了寧浩葛優的陣容令人格外放心,沈騰馬麗終於再合體之外,陳思誠執導、由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主演的《天上掉下個UFO》很可能成為最吸粉的部分。
這個單元中 「唐仁」王寶強和「秦風」劉昊然改走科幻路線。去年春節剛大戰完「瘋狂外星人」的黃渤無意間引來了「唐探」組合鍥而不捨的追逐。
這個題材和陣容,即使作為單片推出也絕對有可能成為票房大熱門,接下來就看唐探組合跟瘋狂外星人陣容能夠激發出怎樣的化學反應。
總的來說五部短片的陣容已經將國產喜劇好手全部涵蓋,因此它所覆蓋的,也應該是國產喜劇最大的觀眾群,包括新一代觀影主力00後、90後,70後、80後則是經歷過深刻家鄉薰陶的一批人群,家鄉情懷直接刺激觀影消費。
同時,《我和我的家鄉》依然採取以小見大的創作方式,以小人物故事為重心,用平民化視角展開,也很可能引發普通觀眾的記憶共鳴。
只要影片品質過硬,愛國情懷+鄉土情懷+後疫情時期渴望大笑的觀影氛圍,都將推高這部《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關注度與票房續航力,所以一切都取決於:國產喜劇夢之隊,到底能端出五盤怎樣的喜劇大餐?
那麼今年國慶檔最大贏家,會在這三強之中嗎?
作為國內電影市場的重要檔期之一,又是極易出現票房黑馬和口碑之作的檔期,國慶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今年,各種因素疊加之下,這個檔期註定不會平凡。
作為近年來國產電影新的奇蹟的誕生地,國慶檔早已成為一個巨大的逆襲舞臺,構成這種局面的最大原因,還是網際網路的興起構成了口碑發酵的加速,尤其是近兩年,在維持了首日的體量之後,往往次日便會出現重大的格局變化。
開心麻花就是以《夏洛特煩惱》逆襲成為國產喜劇新的王牌。而博納一貫都是國慶檔的逆襲王,從《湄公河行動》到《無雙》,都是靠著逆襲最終成為當年國慶檔的票房冠軍, 2017年的《追龍》雖然未能拿到冠軍,但最終斬獲了近6億票房。《中國機長》也幾乎追平了一路領先的《我和我的祖國》。
首日冠軍不見得是最終冠軍,想看指數最高未必票房最高,這便是國慶檔有趣的地方所在。今年依然大概率會是一個逆襲年,但情況比較特殊,因為看起來個個都有冠軍的品相,個個都有逆襲的實力。
首先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即今年國慶檔首日冠軍將在《我和我的家鄉》和《奪冠》之間,因為影片首日體量,絕大部分是由它的IP、陣容、宣發等外部因素所決定。
但是接下來,不僅三強的位置可能變動,甚至其他影片也有可能逆襲上位。
比如國漫大作《木蘭—橫空出世》,相對於顛覆傳統的《姜子牙》,影片出現口碑爭議的風險更低,並且傳承古典文化。如果真能以當代年輕人視角重新解讀的「中國花木蘭」,在濃厚的家國情感和國風情懷加持下,影片取得票房神話也不足為奇。
而劉昊然、彭昱暢、尹昉領銜主演,號稱青春喜劇版「中國合伙人」的《一點就到家》,擁有陳可辛監製,《穿越火線》許宏宇執導的強陣容保證,以新生代偶像與出演正能量「草根」故事,對整個市場而言,帶有巨大的新鮮感,真的玩嗨了,反超陳可辛親自導演的大作也並非絕無可能。
至於傳說可能定檔的張藝謀導演的諜戰懸疑片《懸崖之上》,一旦上映必然成為國慶檔的壓艙石。
影片物料表現出的卓越品質,張譯于和偉的強演技發揮,抗日故事自帶的觀眾緣和《懸崖》積累的觀眾口碑,都可能令影片穩穩拿下5億+的票房,但這很可能並非國慶檔單片能拿下的最大票房蛋糕。
2020國慶檔,到底能拿下多少票房?這是核心問題。
國慶檔被寄予厚望的最大原因,已經不僅是2020年年度大盤的KPI,也不僅因為這是2020市場回暖的最後一個「賽點」。真正的原因在於:國慶檔爆了,2021年大盤就有救了,國慶檔萎了,2021年票房恐怕也不樂觀。
你沒看錯,是2021年,因為市場如同一條前浪後浪融匯的河流,2019年的票房收成影響2020年的票房預期和資本投入,2020年的票房收成影響2021年的投入。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院線市場錯過了春節檔、錯過了五一檔,暑期檔又正好處於影院陸續復工的過渡期,情況也不容樂觀。
國慶檔就是2020年最後一個也是唯一個大檔期了。國慶檔之後,下一個大檔期就已經是2021年的「春節檔」,作為眾多電影公司2020年最後的機會,如果國慶檔幾部大片票房全部折戟,對中國電影工業的打擊很可能是一記心臟重擊,也必然影響後續產能。簡單來說,要是今年國慶檔撲街了,接下來再讓電影公司拍大片就更難了。
而如果國慶檔打出2020年電影市場的第一個高潮,那就能重啟整個行業的信心。
能贏嗎?
影院復工後,觀影人次的緩慢上行、整個大盤的吃力以及票房增量的放緩,都成為電影市場客觀存在的危機與挑戰。
決定成敗的是什麼?首先是大片,其次是口碑。
為什麼7月20日全國影院恢復有序開放之後,電影票房逐日遞增,終於上周五和周六,分別達到6326萬元和6318萬元?關鍵就是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3D版,影片上映次日即破億,成為影市重燃的引線。
而另一部備受關注的管虎導演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於14日晚開始全國點映,斬獲將近1500萬元的單日票房,這就是大片的威力。
之前真正讓影院焦慮的是,復業後,沒有大片上映。
沒有大片上映,不是製片方不想上,而是不敢上。
上遊的片方在觀望,下遊的觀眾也還沒做好走進影院的準備,而國慶檔的大片齊出,肯定會徹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吹響影市復甦的集結號。
但2020國慶檔能多大程度推動影市復甦,關鍵還是口碑。
2019年國慶檔創造歷史,除了觀影氣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這是近年口碑最好的一個國慶檔,甚至是口碑最好的一個檔期。
《我和我的祖國》豆瓣7.7、貓眼9.7分,淘票票9.5分。《中國機長》豆瓣6.7,貓眼9.4分,淘票票9.3分緊隨其後。《攀登者》豆瓣6.1,貓眼9.4分,淘票票9.3分,雖然專業影迷評分一般,但觀眾評分非常出色。
接下來就看,今年的國慶檔種子選手,能否用過硬的實力,引發觀眾遲到的「報復性消費」。
一旦2020國慶檔再度創造出最強國慶檔的氣勢,黑馬、爆款不斷湧現,釋放的無疑是最好的影市回暖的信號。
而從具體票房來看,正常市場環境下,《我和我的家鄉》是30億量級,《奪冠》《姜子牙》都是20-30億量級,《木蘭》《一點就到家》都是有可能逆襲的黑馬,跟《懸崖之上》同屬5—10億量級,也就是說,2020年國慶檔,在去除去年的70周年紅利和疫情依然存在的負面影響下,依然完全可能衝擊40億票房。
也許從大環境上,我們無法做到複製去年的最強國慶檔,但至少從影片質量上,中國電影可以貢獻出又一個沒有爛片的大檔期,而觀眾對口碑電影的良好反饋,也許比票房捷報來得更鼓舞人心。
如果將這個國慶檔看作一部電影,這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一定會在各個方面充分展示著它的可能性。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是《八佰》開頭打出的字幕,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對今年國慶檔最好的祝福,從《八佰》吹響影市反擊的衝鋒號,到國慶檔吹響大片集聚的集結號,影視行業在上半年觸底之後是時候開始反彈了,2020年國慶檔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無論是不是又一個票房最強國慶檔,這終究是來之不易的反擊,是所有人都有權享受電影的時刻,而這個中國電影的復甦時刻,當然就是最強國慶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