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老崔說畫:龜茲壁畫----克孜爾石窟壁畫之佛本生故事圖欣賞

2021-02-08 老崔說畫

【老崔說畫】


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如來佛前生的故事。

       本生,是梵語闍陀伽(Jataka)的意譯。佛教相信輪迴輪生,認為一切生物包括人類,都處在永無止息的輪迴轉生之中。輪迴轉生有六道(或五道),即天、人、阿修羅(魔鬼)、畜生、餓鬼、地獄道。一個生物自生至死,所行或善或惡,有因必有果,這就決定了它下世轉生好道或壞道;同樣,今世在那一道,也是上世為善為惡的果報,這就是佛教所提出的「三世二重因果說」。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也沒有跳出生死輪迴界,他必須經過無數次的輪迴轉生,才脫離輪迴,才成為佛。這些無數次的轉生經歷,便是佛本生故事。

        克孜爾石窟佛本生故事畫,絕大多數都繪製在固定位置,即繪製在佛堂券頂正中的天象圖的左右兩方。每個佛本生故事用一個菱形格來表達,也就是選取該故事中最具典型的情節,以故事中佛前生的形象-或是人物,或是動物為中心,配以其他必須有的人物或動物、背景、道具等,構成一幅畫面,再用菱形格作為框架,與其他畫相隔離。

     克孜爾石窟壁畫是龜茲石窟壁畫的代表,其佛本生故事畫,內容之豐富,數量之多,繪畫時代之早與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我國現存的諸石窟中居於首位,而且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克孜爾石窟中的佛本生故事壁畫,已辨識題材的就有72種以上,總數當在100種以上,畫面達400餘幅,可謂是佛本生故事的畫廊和寶庫。

      克孜爾石窟壁畫,在畫法上的主要特徵是:「屈鐵盤絲「般的線條和凹凸暈染之法。今人要欣賞古代「屈鐵盤絲」的線描,以及凹凸暈染的天竺遺法,克孜爾石窟幾乎是唯一的去處。

       在此遴選其中數幅佛本生故事壁畫,以供欣賞。箇中意味,盡在不言之中。

          (文/崔大中)


摩訶薩埵投身飼虎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左側

佛生前為摩訶薩埵太子。

摩訶薩埵遊於林間,見有一虎哺乳二子,饑渴所逼,欲食其子。薩埵王子興大勇猛,以悲願力增益其心,即上高山,投身於地,以血肉供餓虎。



猴王捨身救群猴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左側

佛前世為猴王。

猴王與猴群入御園食果,國王令獵人捕殺。眾猴逃至一深澗邊,無法得渡,猴王即一身作橋,群猴得以逃生,猴王力疲墜澗而亡。



鹿舍己救兔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左側

佛前世為鹿王。

森林忽起大火,眾獸紛紛逃生,受阻於一河。一鹿以身作橋,眾獸從鹿身過河,鹿身皮破肉爛,仍堅持把一蹇兔送至對岸,終因力竭而亡。



鹿舍己救兔本生

克孜爾114窟主室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鹿王。
森林忽起大火,眾獸紛紛逃生,受阻於一河。一鹿以身作橋,眾獸從鹿身過河,鹿身皮破肉爛,仍堅持把一蹇兔送至對岸,終因力竭而亡。 



婆羅門捨身聞偈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婆羅門。

一婆羅門於雪山中修行,求索正法,帝釋化作羅剎,為其說前半偈法。為求後半偈,婆羅門願捨身。羅剎說後半偈,婆羅門從樹上投身,帝釋恢復原形,接婆羅門身。



鋸陀獸施皮救獵師本生

克孜爾38窟主窟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鋸陀獸。

波羅奈國王梵摩達,兇暴好殺。一日於夢中見有一獸,身毛金色,其毛端出金光,照於左右,亦皆金色。夢覺,王敕令諸獵師務必捕得此獸,不然就誅滅獵師族黨。眾獵師愁苦煩悶,一人甘為眾人捨命捕獵該獸。正當此人乾渴將死之時,身毛金色的鋸陀獸將其救活,並以己皮,施於此人。




鬱多釋偈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鬱多。

大勝王貪婪非常,徵服閻浮提後,又向海外擴張,帝釋天化作梵志,自薦為王嚮導。王積極準備,而至時梵志不來,後梵志為王說一偈,無人能解。時有一少年鬱多,為王釋偈。王始知貪痴之害。



馬璧龍王本生

克孜爾114窟主室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馬璧龍王。

五百客商入海,取得珠寶欲回。海中諸龍欲加害客商,奪取珠寶。馬璧龍王以身渡救諸客商出海。



虔闍尼婆梨聞法剜身燃千燈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左側

佛前世為虔闍尼婆梨王。

虔闍尼婆梨王宣令,誰有妙法,說與我者,當隨其所欲求。時有婆羅門勞度差,來至王前說,我有妙法,只要王能在身上剜燃千燈用作供養,便與你說。王即於己身剜千孔,各放脂炷,絕而復甦,以身投地,求先聞法,然後燃燈。聞法已,即點火。王自立誓,後成佛時,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結束黑暗。



慈力王施血本生

克孜爾38窟主室券頂左側

佛前世為慈力王。

疫鬼以人有惡行而能吸食人的血氣,慈力王以行善教化國人,致使諸疫鬼無法再吸食人的血氣。時有五夜叉為飢餓所逼,來至王所,求王施食。王即刺身五處,讓五夜叉吸食己身之血氣。



跋摩竭提施乳本生

克孜爾114窟主室券頂右側

佛前世為跋摩竭提夫人。

不流沙國王夫人跋摩竭提,至天祠祭祀,返途中聞路邊屋內有哭聲,入內見一產婦飢逼欲食其子。跋摩竭提告以回宮取食送來,產婦私下不信,仍要食子充飢。為救母子,跋摩竭提自割兩乳,施與產婦。跋摩竭提兩乳平復如故,並變為男身,後國王死,繼位為王。


 如下方法皆可關注或閱讀老崔說畫:
1.點擊右上角標題下藍色字「老崔說畫」,直接關注公眾號。
2.點擊右上角按鍵箭頭,再點擊「查看公眾號」,再點擊下方的「關注」。
3.點擊右上角按鍵箭頭,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朋友分享閱讀。
4.如何查看更多好文,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
5.在通訊錄欄內,點擊「添加」,查找公眾平臺號laocui688,點擊關注。
6.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關注老崔說畫: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關注老崔說畫,共享藝術人生。
微信平臺公眾號:laocui688

【崔大中(老崔),又名崔慶忠。現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從事中國山水畫創作、美術批評和藝術品鑑定等工作。】 


相關焦點

  • 龜茲壁畫:用色彩記錄佛經故事
    原標題:鑑賞|龜茲壁畫中的智慧,看「猴王智鬥水妖」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 新疆龜茲壁畫聖僧形象差異反映佛教部派變遷(圖)
    佛教在線新疆訊 新疆庫車地區的龜茲石窟壁畫中的比丘多為佛家弟子,在因緣佛傳類敘事性壁畫中予以表現。除此以外,比丘大略可分為四類。5—7世紀龜茲壁畫中的非故事性比丘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站在供養人前面的引導僧,為現實僧人之再現(圖一);第二類比丘常常繪製在券頂中脊,身份不明。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圖十二 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券頂伎樂天人圖十三 克孜爾石窟第175窟右甬道內側壁供養比丘 圖十四 克孜爾石窟第8窟龜茲供養人壁畫在克孜爾早期(公元3-4世紀)壁畫中人物形象具有明顯的西來印記,尤其是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圖十二)公元5世紀人物造型風格近似印度秣菟羅藝術;公元6-7世紀壁畫人體造型曲線即「三屈法式」的增強,顯示出印度笈多佛教藝術風格的影響;(圖十三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善與愛:看燃臂引路、殺生濟眾等故事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 鑑賞|觀龜茲壁畫,古人如何祛病除瘟,與自然和諧共生?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情感寄託。壁畫中有關於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龜茲壁畫中就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克孜爾石窟第80窟、101窟、171窟都繪有「陶輪師洗佛」故事畫,故事講的是:一天,佛得了傷害病,就讓弟子阿難去陶輪師家乞求酥油和蜜漿。陶輪師欣然允諾,帶著兒子來到佛前,虔誠地跪在佛的腳邊,用酥油、蜜漿塗抹佛身,用溫水為佛洗浴,還捧上一碗清涼的蜜汁糖水獻給佛。在他的精心調理下,世尊的傷寒得到了痊癒。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首,是我國修建時間最早的石窟寺群,集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向東啟迪著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具有無限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享有「藝術寶庫」的美譽。
  • 九色鹿,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好人故事我們見得不少,但如《九色鹿》這般情節單純、直擊人心(尤其是孩童)的故事並不多。你可能只能去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爾石窟等古代石窟壁畫裡尋找。無對比無傷害,較克孜爾和印度的圖,敦煌的九色鹿壁畫首先以「量「取勝——篇幅的長度,情節的延伸,都是之前的石窟無法比擬的。再看「質「,紅綠色彩的運用,人物和鹿的靈動刻畫,成為動畫片的原型真是眾望所歸。但若你仔細去看這圖,便會發現它並非按故事的時間順序從左到右的敘述,而是讓故事從壁畫兩端分別前進發展。
  • 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新疆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從于闐到龜茲到高昌,從絲綢之路上的壁畫風格演變看出佛教的傳播
    在絲綢之路上,誕生了壁畫藝術,壁畫藝術主要表現在佛寺牆壁和石窟建築巖壁上,佛教壁畫是以藝術圖像訴說佛經中的故事,主要有本生畫、佛傳畫、因緣畫等等,以這樣的藝術形式,也可以起到傳播佛教的作用。不同的佛教派別,所講述的故事也不同,這樣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壁畫和壁畫風格。
  • 新疆克孜爾石窟將免費開放
    10月10日,筆者從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了解到,該石窟從2020年10月12日—2021年4月30日期間,執行疫情防護政策情況下免費開放。 根據新疆冬季作息時間的安排,克孜爾石窟開放時間調整為:10:00—18:00。
  • 新疆阿克蘇的龜茲文化,開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阿克蘇地區除了擁有中國「四大名窟」之一的克孜爾千佛洞外,境內還有拜城縣的溫巴什石窟、臺臺爾石窟、阿克塔什石窟等;庫車市境內的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阿艾石窟等;新和縣境內的託乎拉艾爾肯石窟;烏什縣境內的沙依拉木石窟;溫宿縣境內的喀拉尤勒滾石窟等眾多石窟寺。
  • 新疆克孜爾石窟自10月12日至明年4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13日電(記者李志浩、張曉龍)中國現知開鑿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遺址——克孜爾石窟,自2020年10月12日至2021年4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記者從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獲悉,為確保石窟文物安全且能得到及時修護,克孜爾石窟自2020年10月12日(周一)起實行每周一閉館維護制度,閉館當日暫停對外開放(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同時,根據新疆冬季作息時間安排,克孜爾石窟開放時間調整為北京時間10:00-18:00。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南印度佛塔不同於其他地方佛塔之處。阿瑪拉瓦提大塔現已不存,佛塔上的雕刻大部分收藏於印度的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和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阿瑪拉瓦提大塔的浮雕大部分內容是有關禮拜佛塔、菩提樹、法輪等內容,還有很多佛傳故事,後來也出現了佛像。
  • 音樂會《意象絲路·龜茲盛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和景意象(北京)音樂文化有限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承辦的民族管弦樂原創作品音樂會《意象絲路·龜茲盛歌》於昨晚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 西域龜茲古國最絢麗的文化印痕
    蘇巴什佛寺遺址被庫車河水從中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故有東、西寺之稱。「蘇巴什」維吾爾語意為「水頭」之意。「蘇巴什佛寺遺址」是由遺址的地理位置而得名。蘇巴什故城是龜茲古遺址中之一,其中包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蘇巴氏故城、克孜爾尕烽火臺等景觀並列,久負盛名。
  • 麥客藝術|中國佛教藝術家鄧敬民-敦煌壁畫現代觀世音菩薩像欣賞
    鄧敬民 敦煌壁畫現代觀世音菩薩像欣賞中國佛教藝術家鄧敬民敦煌壁畫現代觀世音菩薩像欣賞文 字 /鄧敬民圖 片 / 麥客專業攝影制 作 / 麥客藝術鄧敬民,1964年生於成都武漢大學文學學士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師預告:新書《國色天香一鄧敬民寫意牡丹選》已經完成出版社選題、作品篩選、畫冊前期籌備等工作,預計該書2021年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 敦煌石窟千年壁畫 文殊菩薩三次現身五臺之謎
    《五臺山圖》所揭示的《文殊化現》,每一個化現靈跡都隱含著一段重要佛教故事或歷史。是我們巡禮、朝聖五臺山必須了解和前往朝拜的聖地。《五臺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臺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臺山圖》是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臺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
  • 神秘之地 | 揭開麥積山千年石窟與壁畫美學密碼之旅【環球觀築】
    探索麥積山尚未被大眾挖掘的石窟彩塑與壁畫美學藝術獲得文化藝術創新的力量之源這是中國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淨土變。這一時期的壁畫中的人物服飾趨於世俗化,人物形體修長,面容削瘦清秀。畫法古拙,色彩強烈,風格獨特。北周洞窟數量也較多,出現了以繪為主、繪塑結合的新形式。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而導演安秋就是這場視覺盛宴的締造者之一。她和總導演秦川等5人,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著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讓我們一起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探尋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