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龜茲壁畫聖僧形象差異反映佛教部派變遷(圖)

2021-01-18 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新疆訊 新疆庫車地區的龜茲石窟壁畫中的比丘多為佛家弟子,在因緣佛傳類敘事性壁畫中予以表現。除此以外,比丘大略可分為四類。5—7世紀龜茲壁畫中的非故事性比丘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站在供養人前面的引導僧,為現實僧人之再現(圖一);第二類比丘常常繪製在券頂中脊,身份不明。他們虛空飛行,身體兩側冒出火焰或水(圖二)。回鶻龜茲時代,以庫木吐喇79窟為代表,引導僧依舊出現。同期庫木吐喇75窟也繪製了非故事性的禪定比丘。前後兩期比丘圖像既有形象差異,也有主題不同,可窺石窟壁畫的語境——佛教部派及其政治環境之轉變。

早期龜茲壁畫引導比丘衣著體現小乘有部特徵

早期龜茲壁畫中的引導比丘中,克孜爾第205窟壁畫最具代表性。此壁畫中,僧人身穿坦右袈裟,腳穿黑色靴子,靴筒上沿朝前的位置有開口。佛陀對於僧衣的剪裁、染色、穿著,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部派分裂之後,部派間為相互區別,形成各具特色的著裝特點。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描述了「說一切有部」的僧衣,雲「然四部之殊。以著裙表異。一切有部則兩邊向外雙褶。大眾部則右裾蹙在左邊。向內插之不令其墮……上座正量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插為異」。此外,「說一切有部」關於僧裝的規定還包括「下擺要在腳踝上部四指」,不允許「下擺高至過膝」、「系帶在臍下」、「裙一角下垂像象鼻」、「兩角下垂像多羅葉」及使用乾陀色等要求。霍旭初將克孜爾壁畫比丘服飾與佛教部派的不同衣制進行了比較,認為其衣制帶有小乘有部的特徵。

在筆者看來,圖像有趣之處在於引導僧和供養人衣著在季節性上的反差。克孜爾壁畫中比丘皆坦右肩。很難想像在龜茲寒冷的冬天,供養人已經穿上了厚重的套裝,僧人仍然坦露右肩。合理的解釋是:正如供養人喜歡以一種體面的狀態被繪製(身份越是尊貴,套裝越是複雜),早期龜茲僧人喜歡將自己的形象表現為印度比丘的狀態。「說一切有部」約在公元前3世紀脫離自上座部,經由罽賓、犍陀羅傳入龜茲。一方面,壁畫圖本保留了較多印度元素;另一方面,和大眾部及大乘佛教相比,「說一切有部」原教色彩濃鬱。龜茲比丘的圖像特徵可能正是這種意識的反映。

以克孜爾118窟為例,克孜爾券頂的飛行比丘可確認為僧人神變之態。佛經常常提及佛陀或其弟子神變時「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由於石窟同樣位置有時繪製世尊,這些神變比丘可能也屬於世尊時代的歷史人物。有學者提出,這些神變比丘意指禪定,表現僧人禪定後獲得神通。但除了修行,佛陀和弟子常常為了教化而顯神通(如世尊降服六師外道,及優樓頻螺迦葉為頻婆娑羅王所表現)。恰恰是這類故事,而非禪定構成了早期龜茲石窟的壁畫主題。出現在相同位置的「須摩提女緣」故事亦如此,壁畫把神變飛行的阿羅漢繪製在了一起。總的來說,克孜爾壁畫中神通比丘的表現沒有超過小乘範疇。神通證明了阿羅漢的成就,也證實了其對涅槃的追求。它的展示價值在於召喚和鞏固大眾對於佛法的認同。

回鶻龜茲壁畫深受漢傳大乘佛教影響

漢傳大乘佛教和之後回鶻人進入龜茲後,壁畫展現出不同氣質的比丘。以庫木吐喇79窟(圖三)為例,留有漢字榜題「法行律師」的僧人內穿領口寬鬆的交領右衽長袍,外披坦右袈裟,腳穿低幫鞋(鞋尖向上翹起)。這種僧裝本來在漢地及高昌流行。僧人姿態及其與供養人的關係也和早期龜茲壁畫有所不同。龜茲供養人朝拜世尊,比丘則回首言語,不同動態暗示出世尊、比丘與供養人的微妙關係。在克孜爾205窟,引導比丘和供養人的不同還體現為足部差異。供養人足尖點地以示虔誠,引導比丘足部則為常態。庫木吐喇第79窟壁畫與之不同,由於比丘和供養人姿態統一,人物關係的重點在信眾和偶像,以及童子和成人之間。僧人和供養人相向展開的隊列表明,比丘不僅主持,也參與了供養祈禱。僧侶和供養人位置一致,都將目光轉向具有神性的菩薩及淨土崇拜,這表明,他們和阿羅漢的關係變得疏遠。

然而 「大乘」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這並不能表達大乘佛教內部不同維度的區別。庫木吐喇75窟(圖四)亦為回鶻人贊助開鑿,側壁排列繪製禪定比丘,正壁滿鋪畫一禪定僧人,旁有地獄、畜生、人趣及須彌山天宮圖像。禪定僧人腹部放出數道墨線,連接五趣人畜。壁畫表現禪僧觀想內容:觀想自身從頂至胸為色界廿八天,從胸至小腹為六欲天、須彌山大海四洲,從此至足為三惡道眾生;又在小腹想一乳海,其冷乳注入地獄滅盡炎火,又流注至人道令王臣庶民等悉皆飽滿。壁畫中的五趣觀想與毗盧遮那法身世界相互關聯,同時以往生西方淨土為主旨,反映出回鶻龜茲時代的宗教特點主要是漢地顯宗,同時夾雜陀羅尼。後者流行於唐代河西地區並常常體現出針對顯宗偶像的兼容性。

克孜爾壁畫中的比丘神變可作為阿羅漢精神狀態的一種譬喻。而回鶻龜茲壁畫中,帶有陀羅尼屬性的觀想將比丘自身幻化為救世主,乃至宇宙真理本身。觀想內容較直觀,其難度不在於抽象的思辨,而在於被刻意隱藏的咒密。藉助對回向理論的發展,大乘教派滿足了「佛法」對現世苦難更為積極的幹預。因而,回鶻龜茲時期的壁畫已深受大乘教派的影響。

回鶻龜茲壁畫顯示小乘有部逐漸失去優勢

5—6世紀的龜茲石窟多為龜茲王族資助。7世紀,漢僧和大乘佛教隨著唐朝西域都護府的進駐開始在龜茲立足。8世紀末,形勢再次改變。由於安史之亂,以及吐蕃對西域及河西的入侵,唐朝和龜茲的聯繫中斷。旅行僧人悟空大約785年至788年期間在龜茲居住了一年。依據他的筆記,當時安西副大都護郭昕仍然和龜茲王白環共同堅守此地。隨後,回鶻人展開對龜茲的爭奪。歷史上漢朝、唐朝又或匈奴、突厥控制龜茲,主要是確保龜茲成為己方屬國。但回鶻人最後成為龜茲之主。這個過程如何開始不甚明確。庫木吐喇75窟和79窟漢僧和回鶻王族作為石窟供養人取代了過去龜茲僧人和龜茲王族,一定程度彌補了史料不足。帶有偶像性的禪定比丘繪製為石窟主尊,此形制未見於龜茲小乘時代。壁畫表明,回鶻立足龜茲之時,與大乘佛教互為輔佐,長期依賴龜茲王族供養的小乘有部逐漸失去優勢。(文:任平山)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龜茲壁畫:用色彩記錄佛經故事
    原標題:鑑賞|龜茲壁畫中的智慧,看「猴王智鬥水妖」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 從于闐到龜茲到高昌,從絲綢之路上的壁畫風格演變看出佛教的傳播
    這裡以塔裡木盆地于闐、龜茲和高昌三地的壁畫為例,來查看佛教壁畫的風格演變,這三地因為都在塔裡木盆地附近,壁畫風格還會相互影響,先傳入佛教之地會影響後傳入佛教之地,具體來說就是,于闐的壁畫會影響龜茲的,龜茲的會影響高昌的。于闐是佛教的第一站,佛教壁畫風格更加原始,沒有經過太多的變形,具有古印度的犍陀羅藝術風格。
  • 鑑賞|觀龜茲壁畫,古人如何祛病除瘟,與自然和諧共生?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情感寄託。壁畫中有關於佛陀現身說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有一些反映治病的佛教故事。壁畫中反映的佛教輪迴觀念儘管與我們現在科學揭示的世界萬物的關係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它認為我們生活世界中的萬物具有共生關係,都是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的,卻依然具有其現實意義。因為這種共生關係的破壞會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的災難。
  • 新疆阿克蘇的龜茲文化,開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前言】:龜茲文化,指的是西域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之前,或者說新疆的史前文明,並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吐火羅文字算是新疆最早的文字之一,除此之外,就是原始人類遺留的巖畫和一些象形文字,再者就是出土的各類文物。而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西域後,經過交匯與融合後形成了具有本地域的特色文化。
  • 西域龜茲古國最絢麗的文化印痕
    蘇巴什故城是龜茲古遺址中之一,其中包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蘇巴氏故城、克孜爾尕烽火臺等景觀並列,久負盛名。    文明之殤  史料記載,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至此,見寺廟僧侶雲集,香火甚盛,便在這裡滯留兩月餘講經弘法。
  • 佛教聖僧鳩摩羅什的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導語:說道佛教傳人,人們大多了解的都是玄奘西天取經。之後還被改編成為經典著作《西遊記》被後人所流傳至今,但是事實上玄奘的取經是他對於佛教的信念堅持,真正將佛教傳入中原並且發揚光大的則是西域高僧鳩摩羅什。
  • 【263】老崔說畫:龜茲壁畫----克孜爾石窟壁畫之佛本生故事圖欣賞
    佛教相信輪迴輪生,認為一切生物包括人類,都處在永無止息的輪迴轉生之中。輪迴轉生有六道(或五道),即天、人、阿修羅(魔鬼)、畜生、餓鬼、地獄道。一個生物自生至死,所行或善或惡,有因必有果,這就決定了它下世轉生好道或壞道;同樣,今世在那一道,也是上世為善為惡的果報,這就是佛教所提出的「三世二重因果說」。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也沒有跳出生死輪迴界,他必須經過無數次的輪迴轉生,才脫離輪迴,才成為佛。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善與愛:看燃臂引路、殺生濟眾等故事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 學術|北魏平城佛教藝術與後秦長安的關係
    背光上方後部有傘蓋,兩側邊呈銳角展開,內繪褶紋。背光與傘蓋兩側飄著單瓣與多瓣蓮花〔圖十三〕。在炳靈寺169窟西秦壁畫中,著通肩式大衣施禪定印的結跏趺坐佛像可見於B8、B15,相似的頭光與背光可見於B9的無量壽佛像〔參見圖九,圖十〕,相似的傘蓋樣式可見於B5中的釋迦牟尼佛傘蓋和B18中的主佛傘蓋,且都是背光尖部遮蓋傘蓋少許〔圖十四〕。
  • 新疆考古證明,龜茲故地的庫車,土著居民有這三個人種組成
    直到近幾十年來,中國考古專家和學者對新疆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和文化考察研究有了很大突破,尤其是龜茲故國境內的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一些問題才逐漸明朗起來。從1980年以來,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多處墓葬遺址中挖掘出100多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類遺體,其中年代最早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大約公元前2000年。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首,是我國修建時間最早的石窟寺群,集建築、壁畫、雕塑為一體,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向東啟迪著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具有無限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享有「藝術寶庫」的美譽。
  • 《天山腳下》:關於新疆最美的紀錄片!
    除了美到窒息的新疆美景之外,我看到了關於哈薩克族小騎士、沙漠女子足球隊、維吾爾族裁縫姐妹、臨摹壁畫的漢族青年、跨國婚姻夫妻等22個人物的生活故事,每一個故事有著別樣的味道,或是激動、或是感動、或是震撼。總之,這裡可以打翻你的心情五味瓶,也能讓你下一秒就想背上行囊說走就走去新疆。
  • 新疆禮物 · 新疆之韻 文創產品 用奇思妙想展現新疆韻味
    此外還有高昌故城元素的筆記本、印章、手繪本、手機殼、明信片等文創產品,琳琅滿目,開發者都是新疆末胡營文化傳媒公司(以下簡稱末胡營)。「我們公司開發的『高昌智慧』系列文創產品很受歡迎,公司現在正在打造網上的旗艦店,讓更多人通過文創產品了解新疆歷史文化。」末胡營總經理路兵劍介紹,高昌王與王后形象取自柏孜克裡克千佛洞第二十窟壁畫供養人像,是回鶻高昌貴族供養壁畫。
  • 龜茲高僧牛魔王
    西域國小力微,無法和中原對抗。在人生最後的12年,鳩摩羅什翻譯了經典35部共294卷,信達雅俱全,糾正了舊典中無數的紕漏與錯誤,還善於比較漢語與梵文修辭上的異同,在我國翻譯史上寫下了濃厚一筆。另外,在翻譯的過程中,鳩摩羅什還培養了大批高僧,極大推動了漢傳佛教的發展。傳說鳩摩羅什曾遊此地,因以建寺。據《重修戶縣誌》載,寺內有淨土樹一本六株。
  • 鳩摩羅什,龜茲高僧牛魔王
    西域國小力微,無法和中原對抗。在人生最後的12年,鳩摩羅什翻譯了經典35部共294卷,信達雅俱全,糾正了舊典中無數的紕漏與錯誤,還善於比較漢語與梵文修辭上的異同,在我國翻譯史上寫下了濃厚一筆。另外,在翻譯的過程中,鳩摩羅什還培養了大批高僧,極大推動了漢傳佛教的發展。傳說鳩摩羅什曾遊此地,因以建寺。據《重修戶縣誌》載,寺內有淨土樹一本六株。
  • 音樂會《意象絲路·龜茲盛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和景意象(北京)音樂文化有限公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承辦的民族管弦樂原創作品音樂會《意象絲路·龜茲盛歌》於昨晚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 敦煌五代宋時期壁畫中的女性形象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壁畫中所描繪的內容包羅萬象,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生活。因此,雖然作為佛教藝術的敦煌壁畫,其中描繪的女性形象與男性形象相比,相對較少,但與其他出土文物相比,則可以說是非常豐富多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婦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們就敦煌五代宋時期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作初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