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新疆克孜爾石窟

2020-11-19 騰訊網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克孜爾千佛洞的窟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供僧徒禮佛觀像和講經說法用的支提窟,一種是供僧侶居住和坐禪用的毗訶羅窟。支提窟中有的是大像窟,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還有的是方形窟。毗訶羅窟又稱為「僧房」,多為居室加兩甬道式的結構,室內有灶炕等簡單的生活設施。這些不同類型和用途的窟,有規律地修建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個的小單元,從配列的情況來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克孜爾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畫都繪在支提窟內,雖然塑像多已毀壞,但壁畫尚保存約有5000多平方米。壁畫的題材主要是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有兩類:一類是描述佛的傳記,主要布置在方形窟的四壁,以連續性的方格畫面,將佛的一生從頭到尾繪出,從而加以表現。另一類是說法圖,主要布置在中心柱窟主室的兩側壁,雖多採用方格畫面的形式,但卻是單獨成幅,一幅有自己的一個主題,幅與幅之間沒有相互承接的關係。因緣故事主要表現了眾生對佛所作的種種供養和顯示了佛的神通廣大。本生故事則是表現佛前世行菩薩道時的種種難行和苦行。這些因緣和本生故事,除少數繪於方形窟的四壁,其它大都布置在中心柱窟的主室和方形窟的券頂上,採取單幅構圖的形式,將券頂劃分成許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繪一則故事。由於菱格的空間較小,所以畫面採用少量的人物和襯景,並選取最能概括故事內容的典型情節來表現,從而顯得十分簡潔明快。僅第17號窟的窟頂就繪有38種本生故事畫。

此外,壁畫中也有反映當時生產、生活和民間習俗的內容,如第38窟所繪的伎樂圖,圖中樂工或彈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橫笛,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圖,則是展現出了當時生產勞動的場景,是研究新疆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

十九世紀初,清代學者徐松在他的《西域水道記》中曾對克孜爾石窟做了一些記載。1903年,日本人渡邊哲信和崛賢雄,到克孜爾石窟切割壁畫,盜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榮三郎、吉川小一郎對石窟進行調查。1906年和1913年,德國人格林韋德爾和勒科克又進行了長時間的測繪、記錄、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塑像和龜茲文文書等珍貴的文物。此外,俄國人奧爾登堡、法國人伯希和、英國人斯坦因等都先後到過這裡。1928年,中國學者黃文弼對克孜爾石窟的140個洞窟進行了編號,並測繪、清理了部分洞窟。1953年西北區文化局新疆文物調查組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測繪。1973年克孜爾石窟文物保管所又發現了一座洞窟。

相關焦點

  • 「世界之美 盡在新疆」 ——阿克蘇拜城縣克孜爾石窟
    一、基本簡介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裡,木扎提河北岸卻勒塔格山對面的明屋塔格斷崖上。石窟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約三公裡。按照自然地形,洞窟分為四個區,谷西區、谷東區、谷內區、後山區。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在絲綢之路上,古龜茲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首站,也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古絲路文明雙向交流的重要樞紐。佛教作為古龜茲地區的主流宗教,在這一地區流行了一千多年。目前保留在古代龜茲境內的石窟被統稱為龜茲石窟群。
  • 高昌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峪溝石窟
    吐峪溝石窟,古稱"丁谷寺",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鄉吐峪溝村。據考證,千佛洞開鑿年代為兩晉、前涼,延至唐代,是吐魯番地區現存高昌時期最早、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群。2006年5月,吐峪溝石窟作為南北朝至唐時期的石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新疆克孜爾石窟自10月12日至明年4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13日電(記者李志浩、張曉龍)中國現知開鑿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遺址——克孜爾石窟,自2020年10月12日至2021年4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記者從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獲悉,為確保石窟文物安全且能得到及時修護,克孜爾石窟自2020年10月12日(周一)起實行每周一閉館維護制度,閉館當日暫停對外開放(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同時,根據新疆冬季作息時間安排,克孜爾石窟開放時間調整為北京時間10:00-18:00。
  • 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地處絲綢之路黃金地帶的甘肅,是全國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全省共有大小石窟群205座,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半壁江山。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巴基斯坦以北的中亞大部分地區和中國西部的一些地區,就是古代中國文獻中所說的「西域」。這一地區在佛教傳播中,主要受到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又有本地的地域文化特點,與印度本土的佛教藝術有較大的差別。由於這一地區的土質不是像印度本土那樣堅硬的巖石,雕刻幾乎沒有,大多是泥塑加彩繪。中亞一帶最著名的就是巴米揚石窟。從阿富汗往東,進入中國西部,就有龜茲石窟群,新疆東部又有吐峪溝、柏孜克裡克等石窟。
  • 新疆克孜爾石窟將免費開放
    10月10日,筆者從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了解到,該石窟從2020年10月12日—2021年4月30日期間,執行疫情防護政策情況下免費開放。 根據新疆冬季作息時間的安排,克孜爾石窟開放時間調整為:10:00—18:00。
  • 喀什三仙洞: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
    它位於中國最西端的一個城市——喀什市。喀什的居民以維吾爾族人為主。那裡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也是維吾爾族人的宗教文化中心。但我今天要講的還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起源問題,也就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窟在哪裡?根據專家們多年的研究,喀什市邊上的三仙洞可能是中國境內現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它在石窟藝術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 精品自駕路書|去新疆!開啟天山世界遺產之旅,品味自然與人文的饕餮...
    非遺體驗: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維吾爾族達瓦孜,阿凡提故事,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維吾爾族花氈、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坎兒井開鑿技藝,新疆羊羔肉烹飪技藝,布偶和乳製品加工技藝,蒙古族長調民歌,花兒(新疆花兒),維吾爾族鼓吹樂,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柯爾克孜族刺繡,蒙古族服飾,維吾爾族服飾,哈薩克族服飾等。
  • 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5月10日至13日每晚21時20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 該片由著名紀錄片人周兵、蔡小敏任藝術指導,秦川任總導演,安秋任導演、撰稿,分為《石窟鼻祖》《敦煌丹青》《東方微笑》《國家寶藏》四集,聚焦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地區孕育出的多彩多姿的佛教藝術文化。
  • 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10日登陸央視
    記者7日獲悉,5月10日至13日每晚21時20分,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的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中國石窟走廊》據悉,《中國石窟走廊》分《石窟鼻祖》《敦煌丹青》《東方微笑》《國家寶藏》4集,全片聚焦了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展示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全過程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而導演安秋就是這場視覺盛宴的締造者之一。她和總導演秦川等5人,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著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讓我們一起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探尋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 中國佛教石窟,絲綢之路上經久不衰的藝術
    佛教提倡隱逸清淨,因此部分僧侶們會在崇山峻岭中擇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中國在其瀚若星河的歷史中,也積累下了無數的石窟洞穴財富,在絲綢之路上熠熠發光。在公元一世紀,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石窟和壁畫藝術也隨之在中國傳播開來,數百個宏偉的洞穴藝術遺址遍布中國。
  • 1月16日《中國石窟走廊》觀影分享暨同名圖書發布會將在百安影城舉行
    掃碼購書書號:ISBN 978-7-5423-4943-9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出品,秦川、安秋執導,該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聚焦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尋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
  • 雲岡石窟,是如何開鑿的?
    在這遍布大地的石窟寺中有一處最為與眾不同那就是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不同於其他的石窟雲岡石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次以皇家的力量主持開鑿的在長達一千多米的崖面上開鑿有大小洞窟有源于波斯的獸形柱頭▽雲岡中期洞窟中的波斯獸形柱式雕刻,第12窟前室西壁丨 圖片源自@雲岡石窟研究院也有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鬥拱與飛簷▽雲岡中期洞窟中的中國木結構建築雕刻,第2窟中心塔柱丨 攝影師@清明穀雨還有起源於印度與中國木結構樓閣結合形成的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走完「佛光大道」到湖邊,到了電瓶車起點,上電瓶車不到幾分鐘到石窟群。其實步行也不遠,從湖邊的石橋穿過湖中的靈巖寺廟宇建築群,不到十分鐘就到石窟群。 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據說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
  • 關於克孜爾石窟實行冬季開放時間及每周一閉館維護的公告
    關於克孜爾石窟實行冬季開放時間及每周一閉館維護的公告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冬季作息時間的安排,自2020年10月12日——2021年4月30日,克孜爾石窟開放時間調整為:10:00——18:00。
  • 這才是中國的石窟寺!
    石窟寺起源於3世紀的古印度,阿育王時期開始鑿山開窟,佛教創立後,佛教徒借用這種適應印度當地炎熱氣候的寺院形式,而後逐漸流行,最有名的是阿旃陀石窟。 隨著佛教傳播,石窟寺及其藝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 七夕檔票房創復工以來新高;諾蘭新片《信條》發布中國獨家海報
    講述福爾摩斯家族最小的妹妹伊諾拉·福爾摩斯在母親意外失蹤後,以一己之力衝破陰謀的故事。(我的小EL!引進引進!搞快點!)>(阿湯哥你收斂一下自己的帥氣)【毒家薦片】今天早毒君給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
  • 新疆阿克蘇的龜茲文化,開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佛教文化之前,或者說新疆的史前文明,並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記載,吐火羅文字算是新疆最早的文字之一,除此之外,就是原始人類遺留的巖畫和一些象形文字,再者就是出土的各類文物。而佛教文化,自印度傳入西域後,經過交匯與融合後形成了具有本地域的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