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口碑上佳的印度電影有不少
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到《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都是叫好又叫座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豆瓣8.2分的印度電影
《起跑線》
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
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
《三傻》裡調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
《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
《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
現在,又有一部具備這樣特質的印度神作誕生了
片名叫做 Hindi Medium
我國將它譯作了《起跑線》
這個譯名可謂是相當傳神
這是一部幽默諷刺劇
在搞笑中讓人們去思考現實
我們有一句著名的口號,叫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有趣的是,看來很多印度人也認同這個觀點
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印度雖然是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
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
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
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
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拉吉(影片中的男主人)是月光集市一家高檔服裝店的老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妻子米圖娘家家境優渥,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印度,會講英語,受高等教育,就算是體面的上等人了。可是偏偏拉吉是裁縫出生,連單詞都拼不出幾個。即使現在住著豪宅,僱著女傭,在別人眼裡也是上不了臺面的暴發戶。
米圖為此耿耿於懷,她的同學各個在社會上有頭有臉,就她是土財主家的老婆。米圖也知道拉吉是個好丈夫,就是」敗「在他出身不好。
所以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兒皮雅身上 ,對孩子的教育傾注了全部。
在印度,公立學校教育水平低、硬體設施差。但凡有點條件的家庭,都想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
米圖想讓孩子上排名第一的德利文法學校,可他們不住在學校的片區,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買學區房。拉吉不同意,米圖告訴他:
劇中,妻子米圖和一幫中上產太太們在一起,大家的聊天,讓她很受刺激。
我們送他們到德裡的頂尖學校
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為
構建他們的未來
搬入富人區之後,不管米圖怎麼努力,鄰居們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和皮雅玩。
於是,拉吉和米圖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在期間,他們遇到了不計其數和他們一樣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們可謂是不辭辛勞。
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時,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吃了這麼多苦頭,往往還是無功而返。
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面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因此,父母覺得自己也要接受訓練:
如果你們不接受訓練
那皮雅就不能進好的幼兒園和學校了
如果她進不了頂尖的學校
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的大學
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的大學
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於是,來自中產階層的拉吉夫婦,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為,洋相百出。
拉吉英語說得不好,米圖則在衣著搭配上,被嘲笑太土;兩人出席上等社會派對時,和四周的「假斯文」格格不入.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後,拉吉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闆)。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學校還說,孩子的智商夠格,問題出在拉吉夫婦身上,這夫妻倆的智商不夠,說明孩子的未來智商發展前景堪憂,這也是拒絕的一個理由。
就這樣,打入上流社會,給孩子爭取名額的道路,就被堵死了。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在印度,政府還是要提倡所謂「教育公平」的。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
於是,拉吉夫婦又想出一招,搬到貧民區,開始了扮窮生涯,為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
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當拉吉對貧困生活表現出不適應時,他的貧民鄰居熱心的告訴他:做窮人,也是一門代代相傳的「藝術」,好黑色幽默啊!
這位貧民鄰居的孩子和冒充窮人的拉吉的孩子通過抽籤爭取學校給窮人的名額,結果拉吉的孩子抽到了名額。
鄰居發現拉吉冒充窮人佔據了自己孩子名額的時候,說:
「我們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機會沒了,你們把那機會給偷走了,為什麼?是因為如果我們的孩子受教育了,他們會說英文了,那就沒人伺候你們了,是吧?你不是同情我的孩子嗎?你為什麼剝奪了他的權利?現在你卻在做慈善,我們不想被施捨,我想要我孩子的權利,他的權利被你奪走了,給了你女兒。」
總之,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擇校比賽中,他們面對重重關卡勇於各種嘗試,也手忙腳亂地製造出諸多笑料,甚至變得有些滑稽。但他們絕對不是「小丑」式的人物,回到初衷,無非是抱著一個極為樸實的願望,「我只想我的孩子能被錄取」。
太多家長在孩子就學這件事上感到身心俱疲,感到無力無奈。電影裡的拉吉夫婦,不過是無數被擇校困擾的父母群體中的一個縮影。
至此,《起跑線》的現實意義,其開掛的第二個必備因素也浮出水面。
電影很有分寸地用喜劇手法包裝了一個看似荒誕的擇校故事,而荒誕中卻又處處閃現著對社會現實的呼應。
從胎教到早教,再從進口奶粉到學區房,正是越來越多家長操心的事,生怕哪裡稍微做不到位,會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起跑線》抓住了當代家長的這種心理,刻畫了他們的良苦用心,同時又對造成這種心理的根源進行梳理探究,最終把矛頭清晰地指向了教育。
這不是寶萊塢第一次叩問教育了。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指出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針對教育方式揮出一記重拳。而《起跑線》的著眼點更加全局化,就教育資源分配、教育體系腐敗、以及教育的真正意義等多個層面展開探討,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藉此引導反思,我們對「起跑線」的定義是否出了偏差?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是否出了偏差?
不妨帶著孩子和思考在電影《起跑線》中、在生活中找找答案。
寶貝書單(shudan100)
已經提供上百個適合各年齡段孩子的書單
掃碼關注,回復關鍵詞「書單」即可免費獲取!
—投稿或其他合作—
請發郵件至:shudan100@qq.com
QQ:341432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