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伊爾凡·可汗 Irrfan Khan 飾)與太太米塔(薩巴·卡瑪爾 Saba Qamar 飾)為了讓女兒皮婭(蒂希塔·塞加爾 Dishita Sehgal 飾)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如果說,重視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為孩子求學的心情,讓中國觀眾覺得有共鳴的話,皮雅入學時,校方對父母的嚴苛考核,則讓中國觀眾覺得扎心了,因為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新氣象,孩子由於父母「不夠格」而無法進入好的學校,正逐步成了一種隱患。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只招收學區內的小孩,那就搬到學區房;孩子的社交有困難,那就為他爭取上流社會的相處機會;上學難,那就利用各種渠道和學識爭取一個入學資格: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就為了贏得一個「概率稀缺」的貧困生名額。
家長被擇校理念牽著鼻子走,母親口中「孩子最後吸毒」的悲慘結果,成為父親頭頂的魔障,只要稍一閃失,厄運降臨,「望子成龍」抓住了父母在教育心理層面的弱點,找一個好學校至關重要。
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起跑線》用喜劇的方式包裝,但內裡都是「深深的話要淺淺的講」,很多人看到了影片中的教育認知,並以此當作影片的核心重點。
《起跑線》用幽默諷刺的敘述手法,完成了一部具有荒誕戲劇效果的高級喜劇。教育問題固然重要,但我覺得高級的喜劇,通常講的是優秀的人性。而這種優秀的人性,只能躲藏在喜劇片裡暗自發酵,很難得,那就是「善良」。
為了得到「貧困生入學資格」,一家人搬到貧民區,對外還要堅稱是出國度假,那些上流社會告訴他們出國遊玩的要義在於,社交網絡上Po照片,於是習慣於奴役自己的父母,舉家製造假象。
但學位總是有限的,批准你進來,就得有人被擇出去,選誰呢?肯定是那些父母沒背景,學費需要靠貧困補助的窮孩子。這種教育之殤,存在於我國社會的每個角落,但鮮少有人敢觸及,說不好就惹到什麼達官權貴,引火燒身。連電影,都沒有人敢拍。
反倒是走入我們視線的外國電影,不斷地用敏感的題材來揭示腐敗的教育制度,像前不久的《天才槍手》就用「作弊」來告訴我們,在當下的體制中,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改變一切的。
探討了印度的教育問題,卻再次切中了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該片用一種印度電影格外擅長的戲劇化演繹去觸碰最堅硬的社會現實,誇張手法沒有削弱它的真實感。影片的前半段竭盡浮誇搞笑之能事,與拉吉夫婦打入貧民窟內部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也讓後半段的故事更有人情溫度。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與拉吉夫婦對孩子的升學不斷犧牲,卻並未注意到父母與小孩的互動關係,對女兒皮雅身上的性格特徵的塑造幾乎為零,著實有些遺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沒錯。
2015年《人民日報》就曾發表長篇通訊,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嘆,貧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越發嚴重。文章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8倍多,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與此同時,諸如「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詞的湧現,昭示著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拼爹時代」,教育被商品化後待價而沽的趨勢,則無疑更是雪上加霜,讓人絕望,因為它曾被認為是對抗階級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渠道。
看完這部電影,我真的是連呼過癮,印度人居然能從教育的環節,深入到階級固化的議題,並且還將這樣沉重、嚴肅的內容,拍的妙趣橫生,又擲地有聲,印度電影人這種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的能力,真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