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中國家長在教育面前的眾生相, 被這部印度電影全拍出來了

2021-03-02 美國式家庭教育

印度電影《起跑線》,沒有華麗特效,也沒有流量明星,上映以來卻憑藉同檔期最強口碑貢獻了傲人的票房表現,成功逆襲為清明檔的一批黑馬。

故事關於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塔為讓女兒上個好學校,演繹現代版「孟母三遷」,結果「空降」陌生環境的不適,卻引發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種烏龍事件。

「這部電影挺神奇的,明明是印度人拍的,講的是印度人的生活,但是,我們看的時候,卻覺得這講述的就是當下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所以,這真的是一部印度人拍給中國父母看的電影。」

文 | 伊姐

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在熱映。影片首周票房斬獲1.34億,第二周依舊保持著不俗的票房勢頭,蟬聯同檔期新片第一,更打破「非阿米爾·汗」印度電影在國內的同比最高紀錄。

影片聚焦當下熱門的教育話題,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闔家觀看,並發出「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的感慨。

這一次,作為同樣人口大國、教育資源緊缺的印度,把踩著起跑線的殘酷現實赤裸裸撕給你看。

01

主人公拉吉夫婦是靠自己奮鬥實現階層跨越的新中產。

男主人翁拉吉原是學徒,做設計,開店,完成了原始積累,並一躍到富豪階層。最重要的是,他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生了個可愛的女兒,妥妥「人生贏家」的標杆。

然而這種揚眉吐氣遇到孩子上學問題時,突然就洩了氣。

妻子很早就開始思考教育問題,如國內一樣,印度也講究「學區房」。 為了教育,拉吉夫婦做的第一個犧牲:

離開熟悉環境,一擲千金,在富人聚集區買了房子。

為了進入上流社會圈層,夫妻倆組活動搞派對,表面一團和氣、賓客皆歡,但事實是——

在舞會上熱情地晃動屁股,被認為不體面,得到大家心照不宣的嘲諷;

餐桌上禮儀知識不精通,也暴露了出身。

錢不是階級的全部,《了不起的蓋茨比》對這個問題有一句深刻的臺詞,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農嘲諷把家變得金碧輝煌的傑伊·蓋茨比——

「表面上我們相同,但實際我們不同,我們是藍血的(貴族自稱藍血),你永遠不是。」

這種隱形的差異,使得他們的孩子在上學問題上,面臨各種羈絆和煎熬——

孩子們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勢利者,他們自覺抱團,排斥拉吉的孩子。

到了升學考試,這一切變得更加嚴重。

面試是要排號的。 拉吉大半夜就去排隊,結果漫漫長隊,直到第二天中午也不見挪動位置。

為應付面試,夫妻倆花錢去參加「精英父母培訓」,由裡到外,從言行到著裝進行「整容修葺」。目的只有一個——

看起來跟擁有「藍血」的父母們一樣。

他們甚至開始迷信,把希望寄托在未知力量上。

如此費盡心力,結果卻鎩羽而歸。

孩子落選,理由是:爹媽沒有受過良好教育。

02

補充一個背景,印度所謂的「良好教育」僅限定在優質教育資源聚集的「私立學校」。

而如拉吉夫婦倆一樣從小就讀於公立學校的普通人群,直接被劃歸為「爹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看到這裡我簡直倒吸一口冷氣,我就是那個從小沒讀國際幼兒園,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去到常青藤大學的「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媽媽啊。

太扎心了。

和大多數中國父母一樣,為了孩子的教育,拉吉夫婦絞盡腦汁,正門走不進,那就曲線救國,走後門。

政府為了保證貧困孩子受教育權,私立學校有25%的名額留給貧困孩子。

迫於媒體曝光,審查制度的嚴防死守,拉吉一家為了在這25%中搶到名額,直接搬到貧民窟生活。

於是他們接觸到底層社會被逼無奈的生存智慧,沒有有機食品,放棄汽車代步,告別首飾……

去接納「貧窮的藝術」。

審查後,拉吉的孩子成功入選,但仍要上交不菲的活動費用。

原來,所謂的免費也只是免學費,總有其他名頭讓你拿錢才能順利入學。

就像《天才槍手》中的學霸女主一樣,縱使你再優秀,也要交出幾十萬的「贊助費」才能踏過「貴族學校」門檻,在貴族學校,學費只是最低的門檻,那些隱形的……

置裝費、夥食費、交通費、國際夏令營交流費、馬術課程費、冰球課程費……

才是真正的重頭。

在整個過程裡,最讓人難忘的一幕是,貧民窟父母的真誠、樂觀和善良。

熱心的鄰居對拉吉一家真實情況一無所知,還拿生命去碰瓷兒換錢幫助拉吉的孩子入學。

卻未曾想,就是這一家「假」貧民,竟然搶走了自家孩子的名額。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拉吉的內心,掙扎再三,他做出了讓人難以相信的決定,整部電影也在這個決定裡升華,讓人去反思——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為了什麼。

而另一面,當初靠這一政策福利從貧民窟走出來爬到現階層的校長,卻變成冷漠,自私的成年人,道出了扎心的真相:

同樣名額,招貧困家庭學生能給學校帶來什麼呢?

貧困生進入班級也不會順利融入,要面對的還是被孤立排擠。

03

這部電影給我觸動極大,是因為,中國家長在教育面前的眾生相,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拍出來了。

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教育鄙視鏈、八百萬學區房……

在教育這件事上,誰不是一邊勸自己「順其自然」,一邊「焦慮至死」?

電影裡提到的階級問題,公立學校還是國際學校的問題,我一直都在思考。借這個片我分享一下。

重新定義資源,做一個認知上的裁判

拉吉妻子一開始堅持送孩子學英文,念私立學校,就是因為連語言都成為劃分階層的標準,精英階層孩子說英文,說印地語的孩子無法和他們做朋友。

熟悉嗎?國內的鄙視鏈,有英文名字的孩子不和沒英文名的做朋友,假期去歐美夏令營的鄙視去東南亞自由行的,在家看原版迪士尼的鄙視看喜羊羊灰太狼的...

 

你可以生氣可以覺得不公,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客觀的確是存在的。

而優質教育和醫療,的確是稀缺資源,徹底的教育平等,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包括發達國家歐美,要正視它。

以及,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於精英階層,這也是事實。

就像今年北京高考狀元所言,在北京從小到大佔據了最優質的學習資源,父母又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各方面優越條件下,考狀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理所當然。

重新定義階層,做一個認知上的裁判

片子有一幕很好笑,細想卻讓人難受。

拉吉一家在貧民窟生活的鄰居告訴他們,之所以深諳「貧窮的藝術」,因為他們的爺爺是窮人,爸爸是窮人,自己也是窮人。

然後,有錢了,一切就好了嗎?電影最深刻的就是揭示了,富一代是多麼艱難。

為了「求學」而輾轉於社會三個階層生活的拉吉一家,既無法進入上流社會,也無法融入底層生活。

被夾在中間的新中產階層左右為難,沒有歸宿感,舉步維艱。

那奮鬥就沒意義了嗎?我反而覺得,正因為如此,我們自己更要奮鬥,而不是拼了全力,押上所有賭注,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

我們今天吃的苦,只不過這些孩子們的爺爺奶奶,提前吃了而已。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也在身體力行,「比你拼的父母比你更努力」——

躺在雞湯裡,假裝歲月靜好,是沒意義的。教育是什麼?閉上嘴,抬起腿,示範你的人生路。

重新定義成功,做一個認知上的裁判

給孩子尋找適合的大環境,不是最好,而是適合。因為一個環境,可以成就一種人;也可以毀滅另一種人。

為了孩子建立最重要的小環境,家庭環境。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永遠是父母本身的價值觀,關係,以身作則的能力。

我不會因為沒有讓孩子去成國際學校,感到失敗。因為我很清楚,階級提升,本來就不是一代該完成的事兒。

不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終其一生,你站在了比出生和起點好的地方,你就沒有辜負自己,更沒有辜負孩子。

所以我建議大家看看電影的結局——

拉吉是如何重新建立了內心的秩序,重新定義了成敗,重新幫自己和孩子,看清楚生活和奮鬥的意義。

04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

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熱愛和價值,這一點,任何標籤都不能取代。

價值觀不健康的孩子,就算進了常青藤,40歲以後的中年危機反而比一般人嚴重,因為信仰的迷失,和成就感的落差。

社會上,對外賣小哥,快遞員唾罵、甚至拳打腳踢的「社會精英」還少嗎?

霍老爺說得好,「窮人才追求稀缺物,而精英追求永恆之物,即美德、責任、真理。精英並不是按照收入、學歷、職業地位被劃分成某一群體的那些人,而是那些決定追求幸福、追求實現幸福社會的人。」

但當我們理解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就不會再被過度焦慮所綁架,更不會把自身夙願的未完成轉嫁在孩子身上。

「教育的資源」是有寡眾的,但「教育」本身不分階層。

是人心有了執念,才出現了貴賤。

相關焦點

  • 電影《起跑線》:拍的是印度,反思的卻是中國家長
    4月4日,又一部印度寶萊塢電影登入中國影院,票房與口碑齊高,觀影評分高達9.0分。這就是《起跑線》,一部印度現象級電影,關注點為印度的教育。小麗強烈推薦大家去看,從影片中可以得到啟發,反思或指導中國式教育的發展。
  • 中國家長的痛,竟被印度片《起跑線》拍了出來!
    在教育問題上,印度似乎和中國有著同樣的難題,但各方面不比我們領先的印度,卻拍出了這麼一部既可以寓教於樂,又可以發人深省,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令人欽佩和讚嘆的電影,這足以令華語片的工作者去反思。 入學的難題與其說《起跑線》是一部教育題材的影片,倒不如說這是一部講述適齡兒童「入學」波折過程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服裝店老闆拉吉和他的太太米塔。這兩人在印度算是「暴發戶」階層。憑藉著自己的經商天賦,拉吉賺的盆滿缽滿。
  • 印度電影《起跑線》引起中國家長共鳴,讓我們深思真正教育的意義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文/方媛 【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起跑線》這部電影是由薩基特喬杜裡導演,由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主演的一部關於父母費盡心機想讓孩子上名校的電影。這部電影曾獲得2017年度的印度最佳影片。電影的開頭主要講述了由伊爾凡可汗飾演的裁縫店老闆的兒子拉吉,和由薩巴卡瑪爾飾演的米塔的愛情故事。
  • 揭露教育現實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自從2018年以來,黑仔才開始慢慢的接觸了印度的電影,才了解到原來電影可以如此自然的揭露社會現實,就2018年來講就有較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比如《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而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與教育現實相關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 印度電影起跑線影評分享
    這部片子要比之前引入中國的寶萊塢電影,如摔跤爸,神秘巨星,神猴爸爸等,都更具現實意義,值得人們深思。等正式上映後再返場看一遍。5窮人爸爸為了幫助皮婭爸爸故意被車撞;在沒有得到入學資格的情況下,窮人爸爸說的那句話「窮人就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直太扎心了;印度的貧富差距、教育公平問題,都是直戳社會痛點的主題;劇情不斷迴轉,看得人百感交集;影片幾乎拍出了我們對現在上學難的所有日常認知。6《起跑線》之於中國,其現實意義遠超《摔爸》,基本鎖定本年印度電影年度最佳。
  • 這部印度電影是所有中國父母2018年的「起跑線」
    今天這部影片,名字叫《起跑線》,2017,豆瓣:8.2,這名字聽著耳熟嗎
  • 印度新電影《起跑線》,擇校大戰,多少家長感同身受!
    爸爸》《神秘巨星》到《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是叫好又叫座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豆瓣8.2分的印度電影《起跑線》>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我們有一句著名的口號,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趣的是,看來很多印度人也認同這個觀點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印度雖然是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
  • 擇校、學區房……印度電影《起跑線》熱映,聚焦「教育」引共鳴
    爸爸》收穫近13億票房以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變得「餑餑香」,不僅題材受歡迎,票房也取得不俗成績。這幾天,又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式公映。影片以一對印度父母所面臨的擇校難題為故事,由此引發的教育話題也在觀眾中產生熱議。《起跑線》關注教育與探討「填鴨式」教育的弊端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相比,《起跑線》則是以和觀眾息息相關的中小學教育為話題。
  • 清明檔 | 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印度電影《起跑線》?
    無論是聚焦印巴衝突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是抨擊教育不公的《起跑線》,在「嬉笑怒罵」間「人情練達」。如果說卓別林是默片時代的喜劇之王,那麼以《起跑線》為代表的印度電影就是有聲片時代的不朽豐碑。聚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世界性議題人的一生就像跑馬拉松,起跑線是母親的妊娠期。而在孩子未真正走向獨立前,這場比賽的代跑者卻是眾多含辛茹苦的家長!
  • 《起跑線》上映 聚焦現實題材印度電影引共鳴
    原標題:聚焦現實題材印度電影引共鳴自去年《摔跤吧!爸爸》收穫近13億票房以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變得「餑餑香」,不僅題材受歡迎,票房也取得不俗成績。今日,又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式公映。影片以一對印度父母所面臨的擇校難題為故事,由此引發的教育話題也在觀眾中產生熱議。
  • 電影鑑賞:《起跑線》這部最新的印度神片,真是扎心了!
    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 【印度良心】這部印度電影是所有中國父母2018年的「起跑線」
    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三傻》裡調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小編今天想要推薦的是一部印度喜劇電影《起跑線》
  • 印度電影《起跑線2》上映,依舊關注孩子教育,但狗尾續貂了
    文/馬慶雲印度電影《起跑線》第二部,已經可以看到漢語字幕版本了。這部電影印度本土上映於2020年3月13日。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其本土口碑反饋情況亦不如前作。三年前其本土上映的電影《起跑線》,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後,也引發了影迷巨大的討論興趣,並且獲得非常不錯的口碑。
  • 印度電影《起跑線》,竟然是中國的真實現狀!
    印度電影《起跑線》在中國上映後,連續兩天獲得新片上座率、觀影人次、票房第一,累計票房破6000萬。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最近,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國內上映。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 印度話題電影《起跑線》折射當下家長的現實焦慮
    印度電影《起跑線》將於4月4日全國上映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將於4月4日全國上映。在終極預告片及海報中,印度家長拉吉和米塔夫婦為女兒擇校費盡心思,最後甚至假扮窮人騙取入學名額的行徑。故事折射出現實壓力,通過啼笑皆非的情節讓人反思。
  • 這部印度電影竟變成了中國所有父母的「起跑線」
    中國有一句熱門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 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窮人是沒有資格大喜大悲的!」
    02豆瓣評分8.1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拉吉和米塔是一對剛進入中產階級的夫妻,雖然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知識文化卻達不到上流人士該有的水平。他們不希望女兒皮婭重蹈自己的覆轍,便決定將她送進全印度最好的私立幼兒園,然後再考進名校實現階層躍遷。
  • 我們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印度電影說:錯!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拉吉夫婦假扮別人的生活,因此鬧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笑話。
  • 電影《起跑線2》是關於教育的。歐文是主角。父母擔心孩子
    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部印度的高分電影《起跑線2》,由伊爾凡印度表演巨星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對渴望出國留學的父女之間的故事。這也顯示了父親實現女兒夢想所面臨的困難以及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假設在2020年4月29日,印度表演巨星歐文因病去世。他是我的最喜歡的印度演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