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過年了,這讓不少單身朋友感到焦慮,害怕又要被親朋好友各種「催婚」。在寧夏做了6年青年交友活動的活動策劃人張琰介紹說,每年一到過年前,前來諮詢找對象問題的青年就會比往常增多。如今,很多95後已逐漸成為被催婚的對象,這讓這些年輕人十分苦惱。對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魏軍萍以近期接到的個案諮詢為例,做出了分析。
先弄清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
魏軍萍說,不久前,銀川女孩小李來找她諮詢。小李今年26歲,很漂亮,因為被父母催婚催得急了,便以相親的方式找了一個男朋友。對方外在條件都可以,但相處半年後,小李發現對方和自己很多方面不合適,想分手。可父母不同意,說小李都快三十了,還挑三撿四的。這讓小李陷入自我矛盾中,非常痛苦。「今年元旦剛過,父母又開始催婚,還說希望過年的時候就能聽到好消息。」
」其實像小李這樣的情況現在是很普遍的,父母的期待和年輕人自己的現實狀況,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這樣的矛盾感,讓不少年輕人感到非常難受。」魏軍萍說,對於父母的催促,很多年輕人只是被動應對,順從父母的會去相親,不順從的就對抗。去相親的心理上十之八九不情願;而不去相親的,就無法和父母和諧相處。
「這是因為很多年輕人還並不清楚自己真實的狀態,如果能認清自己,同時了解父母的觀念形成與自己觀念形成的差異點,就可以消除自己的一些焦慮,從容面對找對象的事情了。」
對此,魏軍萍說,在眾多類似案例中可以看到,長期單身的群體,一類是自願單身,一類是被迫單身。自願單身的人通常更享受單身狀態,更有可能體驗到滿足感。不過,自願單身和被迫單身有時界限並不分明,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
不安全的依戀,讓親密關係變困難
「對一些人而言,保持單身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對於另一些人,則是反映了建立親密關係的困難。」魏軍萍說,很多案例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對此,寧夏婚戀網婚戀服務策劃人張琰說,在組織單身青年們參與交友活動的過程中,的確有很多人既想認識新的朋友,但同時又害怕開始一段新的關係。
「尤其是一些經常來參加交友活動的人,反而更多的是這樣的矛盾體。」張琰說,其中有一些年輕人,他們一方面對愛情抱有過於完美的幻想,如果對方不能滿足條件,就不願意接觸;另一方面自己卻不願在戀愛中做出任何努力。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此,魏軍萍解釋說,這多半是和個人經歷有關。比如有女孩在前一段戀愛中可能受到傷害,不敢開始新的戀情。「一個人想要脫單,首先要認識到自己長期單身背後的原因是否起源於無意識因素。因為無法脫單在行為上也許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害怕承諾、要求太高、工作太忙、遇不到合適的……但歸根結底,是因為性格裡存在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所導致的。」
安全型依戀的人更易與人交往
什麼是安全型依戀?魏軍萍解釋說,比如嬰幼兒,撫養者在場時,嬰兒自在探索;撫養者離開時嬰兒會不安,撫養者再次回來時,嬰兒會主動表達親密需求。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容易建立並享受親密關係,也更容易選擇自願單身。他們的依戀需求,也能在伴侶之外的關係裡獲得滿足,也可以適應獨處,不會患得患失。
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如何改變?
魏軍萍說,首先,多花時間去深入了解自己情緒、感受和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為什麼我總是忘不掉前任,為什麼我總是無法信任新的人……當了解發生的原因,那些存在於無意識中的障礙,也能被覺知。
在此基礎上,再試著去接納自己的弱點,接納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接納在感情中犯的錯誤……不再因此自我怪責、內疚。「接納,能夠讓我們擺脫曾經的模式,創造新的可能。」魏軍萍說,青年人還需要有嘗試新選擇的勇氣,要相信不安全型依戀也可以轉變為安全型。尤其是當遇到一個有足夠安全感的伴侶,那麼這段關係會更容易帶動自己去轉變。「不管父母是不是催婚,在婚姻問題上,一定遵從自己的心,做自己的主人。」(記者 王敏)
【來源:塞上清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