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隱居?《辭海》一書解釋為,不願為官的人蟄伏於山野之中。自古以來,隱居便被定義為三種境界。其一是淡出紅塵,在鄉村野居中自得其樂;其二是身在俗世,卻不受其擾,甘之如飴;而最後一種,則是位居人臣,仍可遠離複雜的人心,出淤泥而不染。所以道家思想中有「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的說法,由此可以得出,解甲歸田的做法實為小隱的結論。
可事實是,偏偏還有許多的人只願意小隱於鄉野,不願做那所謂的上層隱士。從堯舜時的隱士祖師爺許由,以水洗耳不願做官;到戰國時的道教創始人鬼谷子,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再到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均是捨棄富貴,甘願與清苦為伴的名士。所以,古來隱者,似皆具超凡脫俗的能力與品質,究其原因,大抵是這樣的人都心性淡泊,對於名利已然是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隱士歷朝歷代均有,唐朝也不例外。其中尤以「詩佛」王維最有名,他寫的田園詩「身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裡」、「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不但道出了隱居的事實,還幾度生出遁入佛門的想法;更有詩人韋應物,年少時紈絝放縱,所幸後來看透了繁華世俗的淺薄,「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終究於山中幽居時,留下了無數經典的山水詩作。
而在眾多的唐朝隱士中,不得不說到的還有詩人孟浩然。出生於湖北襄陽的孟浩然,家境富有,且從小飽讀詩書。襄陽附近有座鹿門山,山勢險峻,風景極幽。山上有著佛教聖地鹿門寺,也曾是東漢名人龐德公的隱居之地。這座家鄉的名山,讓孟浩然極其嚮往,青年時便與同窗好友張子容一同隱居此山,苦讀詩書,以求他日入仕可以實現男兒志向。
可人生沉浮,際遇難知,直到孟浩然四十歲的時候,仍未達成心中所願。深思熟慮之後,詩人回到了家鄉的鹿門山,開始了隱士生活。今天我們要讀到的,便是孟浩然隱居後的詩作。全詩充滿了遠離俗世的怡然自得,同時也有著離群索居的悽苦寂寥。
讓我們來品一品:
《夜歸鹿門山歌》唐 孟浩然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詩的首聯和頷聯描寫鹿門山外的喧鬧場景。每到黃昏時,鹿門寺的鐘聲就會響起,而此時漢江邊的漁梁碼頭卻人來人往,吵吵嚷嚷,人們都搶著過河準備往家趕。河岸邊的行人沿著兩岸走向各自的村落,詩人也坐著小船要返回鹿門山。這兩句詩用寺廟的鐘聲襯託寧靜的黃昏,用渡口的喧鬧比照詩人的形單影隻,佛門之地滿是禪意,與紅塵俗世中的熱鬧紛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詩人與岸邊的行人各自歸處的不同,也反映出詩人不慕繁華,與世無爭的隱逸之志。
詩的後兩聯繼續書寫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想。月光照到了鹿門山,讓原本霧氣朦朦的景物逐漸清晰起來。詩人沿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到了當年龐德公隱居之處。只見山門對開,四周無人,一片寂靜,只有詩人獨自走在林間小路中。這兩句詩生動細緻地描寫了鹿門山的夜景,幽靜深遠的意象仿佛讓人身臨其境。而這樣的「靜」,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除了山中隱士,能從心底裡遠離塵世,才會甘願與這寂靜為伴。詩人以龐德公為榜樣,山中歲月雖寂寥清苦,卻也樂得享受這份恬淡自然。
縱觀詩人孟浩然的一生,因為沒有做官,所以其人生有相當多的時間都在老家襄陽度過。而這些時間裡面,又以鹿門山隱居為主。究其原因,除了孟浩然嚮往自然的天性,也與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品質有關。正如《論語》中所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想來無數的隱逸之士正是遵循著這樣的為官為人之道,寧願隱居,也不願與非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這樣一份高潔脫俗的心境,其背後必然也有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寂與無奈。對此您怎麼看?歡迎關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