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對本片理解到了第一層,認識到除了「奇幻漂流」,還有另一個血淋淋的故事。閱讀了一些影評和解讀,理解到第二層,發現「奇幻」故事中的絕大多數情節,都有現實隱喻,這讓故事背後的真相愈發驚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對本片的理解進入了第三層。少年派就是無名,為我們講了一個奇幻故事,而「食人」故事的支持者們就是秦王,根據自己的理解,講了一個更為合理可信的故事。然而,事實卻依然還隱藏在迷霧之中。「奇幻」故事肯定不是真實的。這自不必說,但「食人」故事也一樣並非全然可信。
例如,「食人」故事有一個漏洞,它忽略了少年派在救生艇的外部刻制日曆的事實。救生艇,這是派的漂流所存在的唯一物證,但在船的外部刻制日曆,這極為反常——幹嘛不刻在裡面?刻在外面不僅難度較大,而且還有手滑致使刀具遺失汪洋的風險,況且船漆損壞的地方也可能加劇海水的侵蝕,完全沒有必要。再加上,通過刻痕,也可以判斷雕刻時的刀具走向,進而判斷他的姿勢——特別是豎痕,若少年派身在船內,探出船體進行雕刻,豎痕走向應是由下至上,而若是飄在船邊雕刻,則走向應是由上至下。
作為唯一的物證,沒理由不被仔細調查,我們有理由相信,調查結果支持了刻痕是在飄在船邊雕刻的結論。因此,即便來自日本的調查員並不相信那個「奇幻」故事,但「食人」故事卻也無法解釋少年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飄在海面上,倚靠在救生船邊生存的理由。兼聽則明,調查員最後從兩個故事各取了一部分,認定了派與老虎共處到最後:沒有奇幻,沒有食人,但卻有老虎。這是從有限的證據和證言中,能夠歸納出的最低限度的事實。——老虎,確實是存在的。
憑這點就足以否定「食人」說。既然老虎是存在的,那麼斑馬、猩猩和鬣狗呢?這可就沒法繼續「奇幻」下去了。如「食人」解說中的分析,這幾隻動物之間的衝突非常經不起推敲,完全是派的想像。這三種動物分別代表廚子、華人和派的母親,這與「食人」說一致。真相是,他們先後上了船,在上船後,廚子殺了華人和派的母親。然而此時,老虎登場,將廚子殺死,派及時跳海得以生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和「奇幻」故事大致相同,除了那些不科學的奇幻情景。少年派建造浮筏,與老虎分治,而老虎,則食用了三名死者的屍體(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之後的日子裡,派與老虎有過衝突,有過共存,有過相依,但最後,派應該是在彈盡糧絕之下,把老虎吃了。畢竟,既然老虎的存在是事實,那麼後來老虎不在了,也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自己跑掉了」這種敷衍的說法。況且,老虎被吃了,這也符合它名字中的隱喻。派先前面臨若不吃魚(開葷破戒)就會餓死的局面,為了讓吃魚的行為合理化,使用了「魚是神的化身,吃魚是神的旨意」這樣的藉口。這有如我們做著違心的事情時,為了心安理得就必須自我安慰。他使用這樣的藉口,目的是為了心安理得地吃肉,但這個藉口繼續拿來解釋他吃老虎的話,會產生一些問題。
畢竟老虎吃了廚子、華人和派母親(的屍體),如果老虎「吃了那三人並得以倖存」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吃,那麼派吃了老虎便等同於吃了那三人。進退兩難,他吃老虎時的罪惡感是無法用任何藉口掩蓋的。(我說的是吃老虎的罪惡感,不是殺老虎的罪惡感,他未必要殺老虎,也可以是老虎過於虛弱,先死了)他曾經與老虎共存,是老虎激發了他的求生欲望,如果沒有老虎,他也撐不到最後。因此,他對老虎是感激的,不願意承認自己吃了老虎——這就是他編造出一整套「奇幻」故事的理由。他的兩個故事,一個有老虎,但是荒誕。
另一個雖然更為可信,卻掩蓋了老虎的存在。說到底,要隱瞞的,是他吃了老虎(這個同伴)的事實。這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但是,這並不影響那兩個故事的存在。相信奇幻故事的,你與神明同在,相信食人故事的,你有勇氣直面內心的黑暗。就如派與記者的問答:「你相信哪個故事」「那個有老虎的」「這說明你信神」。你對故事如何解讀,是由你的內心所決定的。片中對神性,人性和獸性的描寫也並非捕風捉影,因為這也是成年的派,或者說李安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希望我們思考的。只不過,「食人」故事到底是過度解讀,還是預設的陷阱,就只有李安本人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