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第一期剛播出的那晚,五條人樂隊就火了。
沒有歌詞展示的方言歌曲,雖然讓觀眾們一頭霧水,卻也讓大家記住了這倆畫風奇異的大哥。因為他們真的太接地氣了!
大概是因為見慣了奇裝華服的表演,以及這半年經歷過太多魔幻事件,我們現在反而更容易被最單純的質樸所觸動。越「土」越火,也成為了一種很普遍的文化現象。
下面這支在2016年火遍世界的泰國樂隊,就帶有這樣一種特殊的魔力,乍看「土」掉渣,但是怎麼越聽越覺得特別棒呢?甚至還特別高級……
看著場面,亂七八糟的鄉間小路、低矮破舊的房子、穿著綠襯衫戴著大蓋帽的大哥……沒想到居然是個錄音現場?
相比簡陋的天然錄音棚,他們的設備更叫一個「土」。長得跟玩具有一拼的架子鼓、音色特別塑料味兒的電吉他、還有酷似收廢品垃圾箱的大喇叭……說他們在玩音樂,是認真的嗎?
這畫面一度讓我想起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描寫的那個叫「馬孔多」的村莊,明明看起來是個與現實社會完全脫節的彈丸之地,卻藏著這樣一個土味傳奇。
Khun Narin樂隊的日常畫風就是這樣的。
這是一支泰國北部碧差汶府的迷幻搖滾樂隊,最初為村子裡的婚禮做伴奏工作,成員由各個年齡段的本地音樂家構成,跨越了好幾代人,既有十幾歲的高中生,也有60多歲的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要外出打工,有的要成家開始家庭生活,所以陣容不斷在更替變化。
這是一群質樸的農民,風吹日曬下形成的黑黝黝的皮膚;
不會迎合觀眾的撲克臉;
夜市地攤兒風的衣服;
廉價的音樂設備,滿屏幕都溢出一股土味兒;
再加上泰語本身就帶著一種喜感,更為他們的畫風增加了一種荒誕感。
可就是這樣一個只為婚禮伴奏的草臺班子,後來竟變身成可以開展歐洲巡演的知名樂隊!其成名之路,真的可以寫一出魔幻現實主義大戲了。
據樂隊的創始人Viroj回憶說,他小時候當過音樂家,彈過吉他,也當過雜工。
在外工作十多年後他決定回到家鄉,在那裡他看到村裡的失業少年在業餘時間裡演奏音樂。於是萌生出一個想法:幫助他們用音樂賺錢。
所以他把大伙兒召集到一起組了個樂隊,專門接些婚禮伴奏和寺廟儀式的活兒。這有點像《百鳥朝鳳》裡專接紅白喜事的焦家班。只不過,Khun Narin玩的主要是西洋樂器。
有一次,Viroj的兒子回家看到老爸的樂隊玩得有模有樣,就拍了個視頻放在油管上。沒想到,樂隊的命運就此改變……因為,萬裡之外,一個滿懷理想的瘋子出現了!
2014年,遠在美國的聲音工程師Josh Marcy偶然間看到這個視頻,被Khun Narin樂隊具有衝擊力和侵略性的原始聲音驚嘆到,於是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去泰國偏遠的鄉村尋找他們,為他們出專輯。
美利堅的精英人士,泰國鄉村的農民,音樂串起了這段飄洋過海巡音的故事,是不是特別扯?
Marcy先是辭掉高薪工作,然後拜訪了獨立唱片公司Innovative Leisure的朋友。
對方不僅答應要為Khun Narin樂隊出專輯,還願意出資資助他的泰國之行,對他們來說:「僅聽一聽這次旅行中的故事就值得花這筆錢。」
不會說泰語的Marcy到了泰國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機緣巧合認識了在曼谷居住並且經營著泰國音樂博客的美國人Peter Doolan。
Peter說得一口流利的泰語,在他的幫助下Marcy終於來到了碧差汶府的村莊找到了Khun Narin。
起初,樂隊並不願與Marcy合作,但當大家第一次一起演奏了音樂之後,所有的溝通障礙都不存在了。這事兒,成了。
錄製當天,Marcy將樂隊安排在房屋和稻田之間的一條泥濘小路上,並用一根長的延長線從房屋延伸到田野,為整個設備供電。
錄音過程持續了一個半小時,每首歌曲之間,他們都會停一下喝點威士忌,然後再抽兩口煙,隨意又自然的樣子。
沒有現代化的錄音棚,和大手筆的策劃宣傳,Khun Narin的首張專輯《Electric Phin Band》發行後依然大獲成功,而且被評價為「難以形容的美麗迷幻」。樂隊也因此獲得了去法國音樂盛會Trans Musicales上演出的機會。
之後也頻繁出現在歐洲各大音樂節上,沒過多久又出了第二張專輯。
其實,泰國能出現這樣優秀的搖滾樂隊並不新鮮。
作為一個旅遊業國家,早在70年代,泰國就進入了搖滾樂的萌芽期,孕育出諸如Carabao這類專門用作品描繪勞動人民疾苦和社會現狀的樂隊,頗有60年代美國民歌圈的樣貌。
80年代初期,泰國人基本只聽西方的搖滾樂,而本土的搖滾樂市場尚存一片空白。唱片公司瞄準了這一空白,開始製作本土搖滾樂。
自此,一大批重金屬、民謠搖滾、重型音樂、EMO等風格的樂隊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
雖說Khun Narin樂隊看起來很土,但他們的音樂及樂器配置還是很講究,有意思。
有別於一般的泰國民間樂隊和「Molam」音樂(泰國及寮國地區慢節奏的音樂風格),傳統泰國琵琶(Phin)是編制的核心,他們把琵琶接上電,還加入了貝斯、交響樂的鼓,增添了獨特的節奏鋪墊和旋律色彩。
時至今日,泰國的樂隊文化依然非常濃厚,上至都市舞臺,下至鄉野村莊,都是臥虎藏龍。
有位美國音樂人曾在文章中寫道自己去泰國旅行的經歷:
「我在整個城市看到如此多的音樂。有一次,我偶然遇到了一個警察樂隊,在演奏一些讓人熱血沸騰的音樂,同時嘗試為海嘯災民籌集捐款。簡直不敢相信,如此令人敬畏的事物如此普遍。這讓我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泰國了。」
這也是我開頭說的,為什麼越「土」越容易紅的原因吧。誰不會被平凡中最純粹真實的東西打動呢?
常去泰國旅行的朋友請注意!
那裡的蚊子又大又多
你太需要這樣一臺便攜驅蚊器了
更多美好製造優選好物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