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妖辛十四娘
他塑造的主人公都曾經是像你我一樣正常的人類,故事的靈感卻是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安與惶恐、人性的扭曲和不堪。就算不是伊藤潤二的粉,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我想大家或許也看過一個絕望美麗的少女化作蛞蝓爬在樹上的圖片。《蛞蝓少女》的靈感,僅僅是伊藤潤二有某次曾對著鏡子伸出舌頭,覺得這個畫面很有趣,便想到舌頭是人體最常用到的一塊肌肉,卻常常被人遺忘,就畫了像舌頭一樣柔軟並且黏溼的蛞蝓。成名作《富江》則是因為他的中學好朋友車禍過世,作為最親近的朋友之一,他覺得對方隨時會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翻翻百科全書,看到日本曾經的民俗文化,算命師經常出現在路口給人佔卜,就畫出了《至死不渝的愛》。夢裡夢見過在機場被人形的熱氣球吊走,就在畫面中將夢裡出現的人行飛行物變成氣球吊著死屍漂浮在空中的場景,最終描繪出被和自己相同長相的氣球追擊的故事。他的故事總是突然開始,沒有漫長的鋪墊,卻能迅速將讀者代入詭異的氛圍,洛夫克拉夫特式的那種突然結束的結尾手法,和開放的結局更是讓讀者欲罷不能。
雖然篇幅都不長,但正是那種突如其來讓你驚出一身冷汗。
對於伊藤潤二來說,恐怖就在於未知。而恐怖的氛圍對於塑造世界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確保整體風格不至於崩壞。他會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記下來,將創意恐怖化,就像料理食材一樣把模糊的印象描繪成具體的故事。人性的醜惡、愛情的執念、自我的救贖、現實的異化,伊藤潤二用畫筆將喜怒哀樂愛懼恨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伊藤潤二的畫風並不像是典型的日本漫畫,他的筆法細膩,寫實感也更強一些。描繪環境嚴格遵循真實比例和透視關係,人物五官也要按照三庭五眼的法則進行漫畫式的誇張。他善於刻畫人物身上精緻的紋理與細節,乾淨利落的線條使得畸形扭曲的身體、長滿疙瘩的臉、深陷的眼窩以及布満獠牙嘴巴的畫面更有衝擊感。齒模師的經歷更是讓他畫畫時喜歡把人物的牙畫得更清晰一些。未知的不安和恐懼透過寫實風格的筆觸,悄然無息得滲透到讀者身邊的真實環境中。說實話,看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比看恐怖片能帶來更持久的酸爽體驗,這與漫畫本身只有黑白二色不無關係。科學家曾證明,色彩的明度不一會帶來負殘像現象。比如白色的負殘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負殘像則為白色。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在看這樣色彩對比強烈的漫畫時,由於神經興奮所留下的痕跡作用,又會帶來心理上的反應,總讓你忍不住腦補畫面動起來會是什麼樣子。伊藤潤二「寫實」的畫風,更是引發「恐怖谷效應」,讓你情不自禁地對畫面產生排斥和恐懼。恐怖谷理論來自於森政弘教授對類人機器人的研究與製造實踐,一個實體「足夠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分,視覺上的畸形相似,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圖註:在這幅曲線圖中,橫坐標代表仿真物模擬的逼真程度,縱坐標代表仿真物與人之間的親和程度。實曲線代表人們對靜態仿真物的好感度隨著其逼真性變化而發生的變化,虛曲線代表人們對動態仿真物的好感度隨著其逼真性變化而發生的變化。兩根曲線的下凹區間代表好感度的最低水平,如山谷狀,所以被命名為「恐怖谷」2011年,美國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合作在嬰兒身上進行了相關實驗。他們把人類面孔(humanface)、仿真面孔(realistic avatar face)、低仿真面孔(unrealistic avatar face)三種類型的影像呈現給6、8、10、12個月大的嬰兒觀看,然後進行相關數據記錄。最後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對高仿真面孔的注視時間呈減少趨勢,而對真實人類面孔的注視時間則線性增加。簡單的說,就算大黑眼圈,不畫到細膩入微也就沒那麼嚇人了作家斯科特·麥克勞德在他的作品認識漫畫(Understanding Comics)中也提出,一些結構簡單的卡通人物,更能為讀者保留想像空間、增強認同感,像是深海作案團夥海綿寶寶和派大星,你不會覺得它們有多嚇人。相反地,要是結構漸趨複雜甚至到接近照片的程度,人們會感到那是遠離自己的「他」,對認知感到困難。畫面越是細膩入微,越是毛骨悚然。因此用「細思恐極」評價伊藤潤二的作品,再合適不過。1.張經武.恐怖谷理論及其對於數碼影像藝術角色設計的意義.《文化藝術研究》.2014.12.Mayer·R.最新英漢美術名詞與技法辭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記得「分享、點讚、在看」三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