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奧納德•伯恩斯坦(1918——1990)是二十世紀美國古典樂壇最傑出的代表,他集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帶來了無數精彩的音樂演繹和令人難忘的經典唱片。 話說伯恩斯坦學音樂的時間並不早,他開始正式學習鋼琴已經10歲了,但這並沒有阻礙他在瘋狂地愛上這件樂器。鋼琴徹底改變了伯恩斯坦的生活,他由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向少年,變成了一個陽光開朗的無敵「學霸」,不僅音樂專業突飛猛進,中學成績也名列前茅,甚至在體育運動和社交領域都遊刃有餘。伯恩斯坦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堅決要求作為長子的他繼承家業,但年輕的伯恩斯坦頂住一切壓力,到紐約打拼求學,他一邊自己教課賺錢,一邊再找名師深造,終於進入了哈佛大學音樂系,並為學校的音樂專欄寫稿。 1943年,年僅25歲的伯恩斯坦頂替生病的指揮大師布魯諾•瓦爾特執棒紐約愛樂樂團,演出大獲成功。觀眾們給予這位年輕帥氣的美國小夥最為熱烈的肯定,他們終於看到了美國本土音樂教育結出的碩果,《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報導了音樂會的盛況,一夜成名的故事在現實中上演。
1951年至1956年之間,伯恩斯坦擔任了布蘭德斯大學的音樂教授,講授作曲。與此同時,他藉助電視的普及,以音樂教育家的身份舉辦了系列電視講座《為年輕人的古典音樂》,該節目獲得美國電視領域的最高獎——艾美獎,並成為古典音樂教育的經典教材。在日後成為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的任期內,他堅持音樂普及,演出前的「曲目導賞」由於他的出眾口才成為了人們對演出期待的一部分。
1958年,40歲的伯恩斯坦成為了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頂級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也是樂團歷史上第一位本土首席指揮。
他擔任樂團總監的11年,被評論界普遍視為紐約愛樂樂團的黃金時期。他們合作演繹的馬勒交響曲、貝多芬交響曲被樂迷們珍視,對二十世紀音樂作品的精妙闡釋也使紐約愛樂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這支「世界之都」的音樂名片以桀驁不馴著稱,那裡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樂手,對指揮家的挑剔與苛刻也是盡人皆知。但伯恩斯坦憑藉出眾的才華與平易親和的作風與這支樂團保持了融洽的合作關係。
同為猶太人的伯恩斯坦對作曲家馬勒無比崇拜,後者也是一位顯赫的指揮家,但沒有留下音像資料,但憑藉其不朽的音樂作品,在去世半個世紀後被國際樂壇重視。
伯恩斯坦同樣將很大的精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甚至因此在51歲後便不再擔任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但稍顯尷尬的是,他並沒有因嚴肅深刻的音樂作品寫作而被後人膜拜,反倒是憑音樂劇《西區故事》和《奇妙的小鎮》為人們熟知。《西區故事》在百老匯的演出場場爆滿,1962年拍攝的同名電影同樣堪稱經典,橫掃當年的奧斯卡獎。
作為鋼琴家的伯恩斯坦同樣不能忽視,我們這就給大家帶來他「自彈自指」的格什溫作品《藍色狂想曲》。
點擊左下方
「閱讀原文」,收聽《音樂蟲聊天室》「偉大指揮家之——伯恩斯坦」如果你有關於古典音樂的獨到觀點,如果你了解名家名作與樂壇趣事,如果你關注國際樂壇動態資訊,加入我們的撰稿團隊吧!把稿件發送至郵箱:ilove_classic@126.com,小編會聯繫你喲~(稿費在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