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歡樂頌到自由頌 | 伯恩斯坦致敬貝九的歷史巨獻

2021-02-19 古典音樂

1989年聖誕節的柏林,有過一場如天賜般禮物的經歷:「自由頌」。一起由席勒、貝多芬和倫納德·伯恩斯坦帶給世人的綜合性事件,可以說是跨越了好幾個世紀。當時是以一種能在人們心中永遠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慶祝柏林圍牆的倒塌,但歌頌「自由」——正如伯恩斯坦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中指揮獨唱演員和合唱團所歌詠的那樣——對許多德國人來說確實象徵著一種迄今不為人所知的深度喜悅:自由,是來自上帝的禮物。

一直有人猜測席勒所玩的是一種文字上的捉迷藏遊戲:他的詩作真正所指是自由,而不僅僅是歡樂。在專制暴虐的時代,似乎更容易宣稱(並且領悟)所有人都會在快樂中成為兄弟,而不是只存在於理性自由中那無所不包的兄弟情誼。當涉及到政治統治者時,那個危險又可愛的單詞 「自由」總是被置若罔聞。

席勒因此被認為是在歡樂中詩意地繞道而行,這確實是神性的火花。新音樂缺乏樂趣,可能是普通人逐漸對其失去興趣的眾多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貝多芬則繼續保持著他們的興趣,貝多芬知道如何快樂。問題在於無論席勒是真的在思考自由還是單純的快樂,伯恩斯坦對這兩者都了如指掌。

正如伯恩斯坦傳記作者漢弗萊·伯頓所說,柏林音樂節的演出正是為了標誌世界公民倫納德·伯恩斯坦在公共生活中所達到的絕對巔峰。沒有比柏林御林廣場更像是上天安排的一個合適場所,由普魯士建築師卡爾·弗裡德裡希·辛克爾設計的美妙臺階(伯恩斯坦也許已稱之為「自由臺階」)通往皇家劇院,前面是德國雕塑家賴因霍爾德·貝加斯設計的席勒紀念館。在一片戰爭廢墟中起死回生之後,皇家劇院現在已被重新命名為「柏林音樂廳」。

正是在這座建築物裡,德國國家歌劇院得以創建,德國和法國教堂莊嚴而優雅地位於側翼。1821年韋伯歌劇《自由射手》在此首演。被言語刻薄的柏林人稱為「手提箱」的這座建築物,取代了1817年被燒毀的劇院,莫扎特訪問柏林期間,曾在這裡出席了歌劇《後宮誘逃》的演出。由此可見這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建築物。

皇家劇院有著寬大的外殼,德國戲劇導演古斯塔夫·格朗根斯曾在這裡指揮著他那無與倫比的樂團直至戰爭結束,這裡也曾是一座著名的音樂廳,這是當時東柏林的一種稀缺資源。現在它已經準備就緒接納伯恩斯坦對德國統一的音樂慶祝。

不僅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前往參加,世界上最為重要交響樂團的音樂家們也參加了這場演出。他們來自德勒斯登、列寧格勒(現在又恢復為古老的名字聖彼得堡),倫敦、紐約及巴黎。在倫納德·伯恩斯坦構想出的這一偉大歷史時刻裡,所有人都要團結起來,實現敲響情感與歡樂之鐘的共同目標。伯恩斯坦已確實不僅僅是一位指揮家,指揮臺上的他喚醒眾人向貝多芬的音樂傾服,同時又全身心地向世人展現這部偉大的作品。

聆聽伯恩斯坦是一種令人沉痛的經歷。而看到他在工作、跟隨他的努力、體會他在保守和極度專注之間的交替,細察他的溫柔與快樂以及重新創造的活力,無不同樣感人至深。我們開始意識到並且享受著伯恩斯坦的內心世界,他是激情的化身,是音樂熱情和奉獻精神的化身。貝多芬很久以前就曾說過,音樂是以感性的方式傳達精神信息。而伯恩斯坦則生動地向我們描述了這一過程。

不是一個而是三支合唱團在這場偉大的柏林音樂會上擁戴著伯恩斯坦:巴伐利亞廣播合唱團;曾經的東柏林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好合唱團之一的廣播合唱團成員們;以及屬於德勒斯登愛樂的大型兒童合唱團。讓孩子們參與並把他們的演出經驗帶到日後的成人生活中去是件自然之事。四位獨唱演員分別是:美國女高音茱恩·安德森(June Anderson),英國女中音莎拉·伊莉莎白·羅伊爾·沃克(Sarah Elizabeth Royle Walker),德國男高音克勞斯·金(Klaus König)以及德國男低音簡-亨德裡克·盧特林(Jan-Hendrik Rootering)

團結在伯恩斯坦的指揮棒下,音樂家們的合作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他們點燃了一支熱愛自由、渴望自由的火炬,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當時的場合。廣場上,成千上萬的觀眾安靜且動容,人們屏息觀看著這場通過電視從音樂廳裡傳放出的音樂盛況,加入了對自由的呼喚。

倫納德·伯恩斯坦於1990年8月19日在美國坦格伍德擔任指揮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和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了彼得·格裡姆斯、班傑明·布裡頓的作品和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在貝交第三樂章中,他咳嗽得很厲害,但他繼續指揮這首樂曲直到其完成,並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開舞臺。當時顯得筋疲力盡,痛苦不堪。這位長期吸菸的大師,在50多歲時就患有肺氣腫。

10月9日他正式宣布告別舞臺,但五天後因間皮瘤導致心臟病發作在他位於達科他州的公寓中去世,終年72歲。在曼哈頓街道舉行的葬禮遊行的那天,建築工人脫下帽子,揮舞著,喊道:「再見,蘭尼」。伯恩斯坦被埋葬在紐約布魯克林的格林伍德公墓他妻子旁邊,隨葬的還有馬勒《第五交響曲》的譜本。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世界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一年,他本來打算率領紐約愛樂來我國訪問演出的,但因為眾所周知的事件,遺憾地未能成行。不過那年之後11月,一件讓東西方對峙了幾十年的事情突然發生,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合併。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組織劍拔弩張的局勢徹底緩和了。

這一事件使伯恩斯坦歡呼不已。在那年聖誕節,他與整個柏林、整個德國一起慶祝。12月23日晚22時30分和24號上午10:30分別在西柏林的音樂大廳、東柏林的大劇院指揮演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泉水的笑聲響在驟雨之晨,
節律歡樂持久、心志英勇自由,
光輝萬物的樸素光澤,
逼視著樂觀的群神!

高貴的天秤星座閃耀星宇
遠離殘暴、陰險、虛偽、自私與毒惡
善良、純潔、忠誠與勇敢
請群神隨清晨之夢蒞臨!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曲是採用席勒的《歡樂頌》,但在這兩場演出中,伯恩斯坦把《歡樂頌》改成了席勒的另一篇著名詩歌《自由頌》。對此伯恩斯坦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麼幹的」

超過20個國家的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世紀音樂會。之後DG專門為此製作了一張唱片。

兩場音樂會全部結束後,伯恩斯坦匆匆趕往布蘭登堡門。他請求一位正忙著從柏林圍牆往下鑿磚的人也給他一塊。這位先生和他的家人還陶醉在剛才電視轉播的音樂會中,一看是伯恩斯坦,激動地立馬將自己手中的磚遞過去,一邊不知所措地說:「是他本人!」。

相關焦點

  • 貝九:全人類的同一首歌
    樂團的弦樂減少到正常編制的三分之一,演奏員之間的兩米距離要用尺子嚴格丈量,合唱團也僅有數位團員參演,而且還分散站在空曠音樂廳的各處。日本音樂家和工作人員特別擔心的是,用德文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德文的一些特殊發音會產生很多飛沫,會增加可怕的新冠病毒傳染概率,但這種危險並不能阻礙演出實驗的進行。合唱團團員以戴口罩和面罩的形式演唱。
  • 伯恩斯坦,在這裡 | 傳記電影《大師》即將開拍
    為了讓我們在2022年的某一個時間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能更好進入到劇情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一下伯恩斯坦的故事吧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
  • 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精靈丨紀念伯恩斯坦
    一次採訪中,伯恩斯坦說:「天知道,我怎麼會活到現在。我抽菸、喝酒、整夜不眠……我在25歲時就被診斷患有肺氣腫。醫生告訴我如果不戒菸,35歲就得死。不過,我福大命大,一直活到現在。」 笑容燦爛,手擒香菸,琴案上放一杯加冰的威士忌,在那個被稱為「古典音樂」或者「嚴肅音樂」的領域裡,伯恩斯坦給人留下的,始終是快樂、隨意、輕盈、不羈的形象。
  •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席勒的《歡樂頌》
    「貝九」的前兩樂章都是d小調,悲壯而富有鬥爭精神,是貝多芬個人命運的寫照。第三樂章降B大調慢板,轉向富有哲理的沉思。第四樂章D大調急板,剛毅堅強,樂曲與合唱交相輝映,充滿理想主義的陽光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不但是全曲的精髓,也是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 音樂精靈伯恩斯坦丨他是美國古典音樂代言人,他長著英俊而不輕浮的面龐,他關心全人類的耳朵與心靈,又思考於世界的和平與寧靜……
    音樂劇《西區故事》錄音彩排製作紀錄片音樂精靈伯恩斯坦他是美國古典音樂代言人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伯恩斯坦的身體狀況開始下滑。一次採訪中,伯恩斯坦說:「天知道,我怎麼會活到現在。我抽菸、喝酒、整夜不眠……我在25歲時就被診斷患有肺氣腫。
  • 貝森朵夫與伯恩斯坦的故事
    鋼琴家、指揮家
  • 【今日指揮大師】伯恩斯坦
    ▲ 馬勒第五交響曲(維也納愛樂)  1943年11月13日,布魯諾·瓦爾特生病,瓦爾特打電話給助理指揮伯恩斯坦通知改由他指揮,並召他至寓所指點他即將上演的幾個曲目的要點,翌日,伯恩斯坦在紐約交響樂團完成了舒曼、華格納、施特勞斯等作品(當時的曲目有《唐吉訶德》、舒曼《曼富雷》序曲與華格納的名歌手序曲)的演出。第二天《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消息報導此事。
  • 「美國偶像」伯恩斯坦:從臨時頂替,到聲名遠揚
    紐約愛樂樂團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樂隊之一,是美國成立時間最長的樂團,位列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紐約愛樂、芝加哥交響、波士頓交響、費城交響以及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之首。1958年,當代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開始指揮該團,使該團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時代。在西方,最早是由離開宮廷的樂手們為在民間演出而自發組成的演奏團體。久而久之,這個名字成為音樂愛好者、熱愛音樂藝術的代名詞。
  • 馮小剛致敬經典巨獻!《原始傳奇》全新大片即將上線
    領銜主演馮小剛致敬經典巨獻9月25日讓我們一起致敬經典,致敬不變!
  • 《再現伯恩斯坦》百歲冥誕紀念專輯
    「再現伯恩斯坦」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 (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NewYork Philharmonic哥倫比亞交響樂團ColumbiaSymphony收錄諸多古典名家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的個人創作。誕生於1918年的音樂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2018年冥誕100年。為此,SONY唱片公司特別將旗下所擁有的伯恩斯坦創作樂曲之錄音,集合成這一套100CD的專輯以為緬懷與紀念。
  • 漂亮得不像實力派——伯恩斯坦
    鋼琴徹底改變了伯恩斯坦的生活,他由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向少年,變成了一個陽光開朗的無敵「學霸」,不僅音樂專業突飛猛進,中學成績也名列前茅,甚至在體育運動和社交領域都遊刃有餘。伯恩斯坦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堅決要求作為長子的他繼承家業,但年輕的伯恩斯坦頂住一切壓力,到紐約打拼求學,他一邊自己教課賺錢,一邊再找名師深造,終於進入了哈佛大學音樂系,並為學校的音樂專欄寫稿。
  • 貝多芬《歡樂頌》氣勢輝煌 震撼人心 213
    貝多芬《歡樂頌》伯恩斯坦指揮九個世界著名樂團
  • 自由、平等、博愛
    他把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追求、自由、平等、博愛 。他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感召力,鼓舞力,在他的音樂弦律中,記錄著他的良知,凝聚著他的理想和思想乃至他人生的全部歷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徵。
  • 揚頌斯談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發此譯文悼念指揮家,並附短序)
    其中,揚頌斯談「貝三」,加德納談「貝五」,MTT談「貝七」,夏依談「貝九」。昨日驚聞揚頌斯做了古人,享年76歲,如今這實在算不得長壽。然而近十年來,我始終感到這位大師真的太累、太累了,因此驚愕過後,也唯有惋惜。翻出幾年前的譯文,寄託哀思,也作為致敬。
  • 總臺出品《跨過鴨綠江》曝「熱血」版片花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跨過鴨綠江》,將於12月27日晚登陸CCTV-1黃金時間首播。史詩大劇、央視巨獻。宏大的戰爭場景、激烈的戰鬥背後是5個攝製組,300多角色演員,4萬多人次群演的超規模製作,只為全景展現7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致敬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