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頌斯談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發此譯文悼念指揮家,並附短序)

2021-03-01 品古典音樂之樂

編譯:張可駒

本篇是2016年,三聯《愛樂》約我編譯的九位指揮家談貝多芬全部交響曲的一部分。其中,揚頌斯談「貝三」,加德納談「貝五」,MTT談「貝七」,夏依談「貝九」。昨日驚聞揚頌斯做了古人,享年76歲,如今這實在算不得長壽。然而近十年來,我始終感到這位大師真的太累、太累了,因此驚愕過後,也唯有惋惜。翻出幾年前的譯文,寄託哀思,也作為致敬。

揚頌斯(Mariss Jansons)的職業生涯,從早年在列寧格勒做穆沙皇的助理,到奧斯陸時代的踏實苦幹,再到競逐柏林愛樂的「王位」而中途離場,最終執掌歐洲兩大最頂尖的名團,在當代的指揮臺上,實可謂英雄般的一生。如今人們的哀悼洶湧澎湃,但細思之下,對於揚頌斯的指揮藝術,國內樂迷長久以來的質疑何其之多。有人質疑其風格平庸,有人總是指責他無乃父之風(揚頌斯之父Arvid Jansons是蘇聯時代的指揮大家),凡此種種。

並且,揚頌斯當年與拉特競逐柏林愛樂的「王位」時,自己選擇離場,而後數年,拉特風頭之勁,當真一時無二。可隨著時間的發展,拉特的重心完全移至BPO,揚頌斯則同時職掌音樂廳管弦樂團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不說,還將其作為客席指揮的脈絡延伸至無窮之廣,BPO也在此範圍之中。漸漸地,揚頌斯的音樂版圖使他成為當代真正的「英雄人物」,其所受之尊崇,唯有年高德勳的哈農庫特、海廷克等人可能超越。可惜,這樣的英雄事業也帶來沉重的負擔,最終將指揮家壓倒,使他無法作為這一代的楷模而繼續走下去了。

然而,揚頌斯成就的事業終歸不會被遺忘,在一個「後巨匠時代」,他締造的音樂版圖更顯得熠熠生輝,無懼任何懷疑指摘。以下是揚頌斯談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正文:

當然很難說哪一部貝多芬交響曲是我的最愛,它們都是奇妙的作品。可倘若你一定要我選出一部,《第三交響曲》最得我心。對我四十餘年的指揮生涯來說,該作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當我於2012年,在東京灌錄這首交響曲時,並不想刻意在自己的演繹中留下特別的,或是歷史性的痕跡;但與此同時,那也是我與貝多芬聯繫特別緊密的一刻。

我相信《第三交響曲》代表了古典傑作所跨出的一大步,在第一和第二交響曲中,的確,你會感受到這是貝多芬的作品,但音樂同莫扎特、海頓的作品有很深的聯繫。儘管你在《第二交響曲》中已經能聽到我願稱之為貝多芬之魂的東西,真正帶來革命性轉變的卻是《第三交響曲》。該作使交響樂創作的方向完全改變。我觀察作品的和聲結構及全曲的構思,發現在你能想到的每一方面都有革命性的手筆。或許你會指出,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中已經寫過類似的諧謔曲了,但卻是在《英雄交響曲》中,他寫出了十足紀念碑式的理念。

第二樂章包含著難以置信的深度,採用變奏曲形式寫成的末樂章則顯示出一次大踏步的前進(譯註:應指特別相對於古典時期的變奏曲傳統)。第二樂章是一首葬禮進行曲,但首先,它是一首進行曲。在這首進行曲中,首先需要確認音樂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而非以八分音符為一拍。因為當你以八分音符踏出行進的每一步(每一拍),就會使音樂變得難以置信的緩慢。同樣,你需要注意避免使音樂聽上去激動不安。

或許,該作有些「浪漫主義」的氣息,譬如在第三樂章,圓號表現出自然的意象(譯註:以圓號象徵自然是浪漫派交響樂的特點),但我不會因此稱它為第一部浪漫主義交響曲。對我而言它是古典的,僅是在其內心世界及暴烈的音樂語言中,有著無比磅礴的思想。例如在末樂章,貝多芬表現第二主題所構成的宏偉高潮時僅用了三支圓號,雙倍的木管樂器以及弦樂,聽起來卻仿佛包含了整個世界,這是馬勒的風格。難以置信,這個人是怎樣做到的?通過如此有限的手段,到達這樣的精神世界。這是他曾經用過的樂隊(編制),僅僅多了一支圓號。究竟是怎樣的天才使他在「資源」如此有限的情況下,能夠引入,並最終實踐如此磅礴、深邃,宇宙般宏闊的理念呢。有些作曲家採用了成群的木管與打擊樂器,音樂的內容與氣概中的力量卻無法與之相匹配。

臨時記號(accidental)及半音散布於該作之中,可第一樂章清楚地以降E大調寫成,第二樂章是關係緊密的c小調。第三樂章又是降E大調,所以在調性方面沒有非常戲劇化的轉折。在這方面,它是相當、相當古典的。在第一、第二交響曲之間,出現了如此巨大的不同,而在該作之後的「第四」,可能不是那麼戲劇性的交響曲,貝多芬還是在每部交響曲的音樂語言中表達了一些新東西。

甚至在創作《第二交響曲》的時候,貝多芬已經寫了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他在其中表示自己已不想再活下去。這份遺囑我讀了很多次,它總是讓我熱淚盈眶,然而在同一時期,他寫出了如此難以置信的音樂,充滿了光明與樂觀的情緒,有時甚至是幽默的。他擁有極為成熟、強健的心智,超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之上,伴隨著巨大的精神力量。當然,他曾希望將侅作獻給一位偉人,所以這裡出現的、音樂語言中的感受與理想之偉大,或許是因為他想要表達偉大的、革命的理想。

儘管這是純粹的音樂(譯註:相對於標題音樂而言),作品卻超越了貝多芬的時代所常見的傳統風格的界限。它進入到更寬廣的境界,是一部宏大的作品,是人類創作的最偉大的交響曲之一。音樂本身表達了如此之多,以至沒有什麼詞彙可以表達我指揮這部交響曲時的感受。它是如此偉大和深邃。

我們可以假設和猜想,卻永遠無法確實的知道,該作在作曲家本人的時代是如何演奏的,因為同時代的註解,以及貝多芬身邊的人所留下的標記非常難於判斷。直到節拍器的標記受到關注,有人堅持它們是正確的,有人則認為並非如此。我們從貝多芬寫給車爾尼的信中得知,當作曲家自己擔任指揮的時候,整體上很難按照節拍器的標記來演,因為他運用自由速度非常頻繁。有太多彼此衝突的指示,及其它許多證據證明,對於該作的演奏很難找到某種「決定性的」指導。我只能說,我們努力跟隨樂譜的內容,但我反感那種單憑對於過去的假設而作出的教條性的決斷。在演奏中,哪怕是演奏這部深入我心的作品,關鍵也並非是我想要什麼。大家同心協力,僅是想闡明作曲家的願望和他心中的音樂。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交響曲中的《愚人頌》丨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闡釋
    》交響曲中的《愚人頌》——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闡釋(一)因信稱義的告白    儘管是布魯克納最流行的交響曲,多數人可能並不知道這首第七交響曲有「英雄」的綽號。因為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與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在精神氣質上如此截然不同。    我不敢說這是一部「反英雄」的交響曲,但至少是一部「非英雄」的交響曲。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簡單化地把西方文明解析為「英雄與聖徒」的二元論。然而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也不能稱之為「聖徒」交響曲。    我願意它稱之為「凡夫俗子」交響曲,這是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的「心路歷程」或「天路歷程」。
  •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英雄交響曲》是標誌貝多芬創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裡程碑式的、劃時代的不朽名曲。這部交響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大大超出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它完全確立了貝多芬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徵。
  • 英雄交響曲賞析
    英雄交響曲賞析《英雄交響曲》分四個樂章,與以往的交響曲不同的是它的規模增加了很多,海頓的後期交響曲演奏時間約為25分鐘,而這部交響曲需要演出45分鐘左右。這是對失去生命的悼念和對英雄獻身的肯定。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擴展的三部曲式,這個諧謔曲樂章以大量的四分音符和跳躍的節奏,讚頌了充滿活力的生命脈動,作為與肅穆的第二樂章的對比,正因為生命的活力的可貴,才證明英雄主義的無畏和值得尊敬,同時也是作為樂曲進入第四樂章省裡的讚歌的一種準備。
  • 帶你欣賞,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E大調第三交響曲,又稱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4年創作的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中,第一樂章,描繪了戰鬥英雄的戰鬥雄風;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第三樂章,諧謔曲;第四樂章,凱旋式終曲。這部交響曲,感情奔放,篇幅巨大,起承轉合處,體現了貝多芬對拿破崙的敬佩和遺憾,交錯的感情。
  • 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 《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第三部交響曲,創作於1803年。說到這部曲子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拿破崙,這個十九世紀初叱吒風雲的法國人。
  • 151位偉大指揮家票選的10大交響曲榜單
    這批世界上最棒的指揮家們選出的第一名,是貝多芬那令人戰慄的《英雄交響曲》。這部原本獻給拿破崙的作品,後來用於歌頌橫掃整個歐洲的革命英雄精神。位於《英雄交響曲》之後的,是貝多芬的另一部作品第九交響曲。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朱庇特》位列第三。馬勒的第九和第二交響曲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
  • 寧波交響樂團 再次奏響貝多芬交響曲
    昨晚,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執棒寧波交響樂團,演繹貝多芬第二、第五交響曲。(周建平 攝) 本報訊(記者陳青 通訊員姚棟)昨晚,《長樂未央——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音樂會》再次在寧波大劇院上演,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執棒寧波交響樂團,演繹貝多芬第二、第五交響曲。生於1989年的俞潞,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優秀的青年指揮家、華人指揮中的希望之星。
  • 收藏指南 當代指揮家心中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
    調查詢問了151位指揮家,讓他們每人列出自己心中最偉大的3部交響曲作品。然後雜誌編輯部進行統計整理,得出了被提及最多的20部作品,根據得票多少排隊,得出了「20部最偉大的交響曲」的指揮家民調結果,刊登在該刊今年九月號。這個排列可以看作是當代主流音樂家對西方龐大豐富的交響音樂寶庫及其當今音樂人口味的一次調查。雜誌編輯部只統計了前20位。如果有並列,順序則由編輯部編輯確定。
  • 加德納論貝多芬交響曲
    無疑地,如果沒有他們的影響,貝多芬交響曲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形式。    在實際意義上,莫扎特的精神滲透在貝多芬早期音樂中,特別是《第二交響曲》,如終曲第二小節中突然的八度變化,是從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開始部分得來的。人們從英雄交響曲中也能得到同樣的感覺,只是更強烈。
  • 《交響情人夢》主題曲為何選擇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酒醉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聽著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燦爛的快板》,看著德國指揮家克萊伯揮舞著指揮棒,時而是他招牌的甩棒過肩動作,時而優雅卻帶有更多的狂放,讓現場觀眾恨不得舉起冰涼的啤酒杯高呼乾杯。
  • 卡拉揚《貝多芬交響曲》| 「欣賞貝多芬9首交響曲的基準」
    得天獨厚的音樂環境和天賦,以及對音樂的熱愛和極高的自我要求,卡拉揚成長為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更被稱讚為「指揮帝王」。  從最初發行開始,五十多年以來,這套唱片一直都是有史以來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最為暢銷的唱片,時至今日,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仍舊被全世界古典樂迷視為必備的經典版本收藏。
  • 貝多芬的遺產︱《「英雄」交響曲》:寫給拿破崙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本文作者揚·斯瓦福德(1946— )系美國作曲家、作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後於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取得碩士以及博士學位,主要以一系列音樂家傳記而聞名,這些傳記包括《查爾斯·埃夫斯傳》《勃拉姆斯傳》等,並著有《古典音樂經典指南》等。
  • 貝多芬不可不聽的交響曲《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
    今兒,小睿我給大家推介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這個版本是迄今為止個人感覺演奏和錄製最好的版本,是由維也納愛樂演奏的,指揮卡洛斯·克萊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是二十世紀著名指揮大師之一。
  • 「回憶」中的貝多芬交響曲
    庫塞維茨基是從沙俄帝國走到美國的指揮家,是波士頓樂團的音樂總監之一,對波士頓樂團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他也是伯恩斯坦的導師,是美國在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他一直沒有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商業錄音,貝多芬的作品相對他指揮得不算太多。幾乎沒有不彈蕭邦的鋼琴家,也極少不指揮貝多芬的指揮家。這次Memories首次披露史上第一套庫塞維茨基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可以說是填補了他的一個空白。
  • 風格獨特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是否可以用10多件樂器演繹?來自德國北威州的Compagnia di Punto古樂團以極簡主義的風格,獨特而完美地詮釋了貝多芬的英雄及前第一第二交響曲這支來自德國古樂聖地科隆的樂團繼承了前輩們創造的本真演奏傳統
  • 誰的交響曲能與貝多芬一較高下?答案竟是他
    有哪位作曲家,可以同貝多芬競爭世人最愛之交響曲作者的位置?莫扎特、勃拉姆斯,還是柴可夫斯基?答案是馬勒。世界上許多樂團的演出數據已證明,當代聽眾對馬勒交響曲的熱愛完全不亞於對貝多芬的青睞。今年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160周年誕辰。他在音樂中,表達了自己對愛與生命的思考。
  • 貝多芬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 Op.55》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是貝多芬在1803年至180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原本貝多芬將該作品題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後者稱帝,憤而改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英雄交響曲」(義大利文:Eroica)之名亦由此得來。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
  • 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挑戰貝多芬全集音樂會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交響音樂會首場演出。(陳挺 攝) 本報訊(記者林旻 通訊員姚棟)昨日起至12月17日,連續5天演奏9部貝多芬交響曲,寧波籍青年指揮家俞潞和寧波交響樂團正在進行一項在國內史無前例的音樂挑戰。
  • 東藝四場音樂會聚焦貝多芬,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
    9月-12月,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便將邀請四支樂團登臺,聚焦貝多芬,上演四場貝多芬主題音樂會,由曹鵬、陳燮陽、楊洋、俞潞等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老中青三代指揮家掛帥9月5日,蘇州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陳燮陽的執棒下打響頭炮,獻演貝多芬《第三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