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音樂》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的一個有關古典音樂的月刊。它最近在當代活躍在歐美的指揮家中,作了一個「你心中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品」的調查。調查詢問了151位指揮家,讓他們每人列出自己心中最偉大的3部交響曲作品。然後雜誌編輯部進行統計整理,得出了被提及最多的20部作品,根據得票多少排隊,得出了「20部最偉大的交響曲」的指揮家民調結果,刊登在該刊今年九月號。這個排列可以看作是當代主流音樂家對西方龐大豐富的交響音樂寶庫及其當今音樂人口味的一次調查。雜誌編輯部只統計了前20位。如果有並列,順序則由編輯部編輯確定。下面是前20:
第一名: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
第二名: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
第三名:莫扎特第四十一《朱皮特》交響曲
第四名:馬勒第九交響曲
第五名:馬勒第二《復活》交響曲
第六名: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第七名:伯遼芝《幻想交響曲》
第八名: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
第九名: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
第十名:馬勒第三交響曲
第11名: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第12名:勃拉姆斯第三交響曲
第13名: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第14名:西貝柳斯第七交響曲
第15名:莫扎特第40交響曲
第16名: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第17名: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第18名: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
第19名: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
第20名: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 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克裡斯蒂安·蒂勒曼/維也納愛樂)
貝多芬獨佔鰲頭,不僅佔據這個排行的第一二名,而且在這二十大中佔有五席,可見樂聖在西方音樂史上的中心地位。他的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雄踞榜首不出意外。這部作品不僅在交響樂中,而且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式的意義。而緊隨其後的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則被很多專業評論家和愛樂者看成交響音樂作品的珠穆朗瑪峰。他在其創作生涯的「英雄時期」創作的第五(中文媒體中常稱《命運》),第六《田園》,和第七交響曲,排列在第十一到二十位之中。這位在西方音樂史上承前啟後,登峰造極的巨人,實至名歸。毫無疑問,無論再過多少年,無論人們的音樂口味如何變化,他的交響曲作品在全世界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是不可逾越的。
▲ 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馬裡斯·楊松斯/巴伐利亞交響樂團)
勃拉姆斯四部交響曲全部入選,其中第四和第一進入前十,第三和第二在隨後的十名中。他不愧是在貝多芬所開創的藝術道路上,努力耕耘並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獲得成果豐碩的交響音樂大師。他的四部交響曲都是獨具藝術匠心,音樂性格豐富,結構形式完美的作品,受到歷代指揮家們和音樂評論家們以及廣大愛樂者的普遍喜愛,不出意外。
▲ 馬勒第二交響曲(杜達梅爾/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
馬勒有三部交響曲入選前十,包括第九,第二排在第四第五位,是在前十名中作品最多的作曲家,甚至超過貝多芬,可能代表了當代音樂人和愛樂者音樂口味上的一種發展和變化。他那部充滿夢縈,牽動心魂與情思的第三交響曲排在第十位,對尤其喜歡這部作品的作者,非常合意。馬勒的十一部交響曲的每一部,都有廣泛的追捧者,可能每個愛樂者心中都有自己特別偏愛的馬勒交響曲作品。今天是實實在在的馬勒時代。他的預言「我的時代終將到來」,早已經實現了。查看任何一個樂團演出季的節目編排,很容易看到,如今一個樂團的音樂會季節,都會包括幾部馬勒作品。一個指揮家如果不將馬勒作品包括在自己的曲目中,不僅會讓人感覺不完美,也讓人懷疑指揮家的能力。
莫扎特有兩部作品進入前20。他最後的那部C大調第四十一號《朱皮特》交響曲緊跟在貝多芬兩部之後列第三位,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排在第15位。《朱皮特》交響曲通常被認為是莫扎特全部約40部交響曲作品中最偉大的作品,它恢弘的氣勢仿佛預示了貝多芬的到來,而貫穿整部作品的優雅,則是莫扎特音樂中的獨特氣質。第四十號交響曲是莫扎特少有的小調作品之一,整部作品尤其是第一樂章中瀰漫的騷動氣息,也預示著浪漫主義時代的未來,它是莫扎特交響曲中,另一些人心目中的最愛。
▼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艾倫·吉爾伯特/紐約愛樂
另一位有兩部作品進入前20的作曲家是布魯克納。他的第八排在第十三,第七排在第二十。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被普遍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也是很多音樂愛好者心目中最偉大的交響音樂作品之一。相對來說,布魯克納的作品並不屬於那些耳熟能詳,讓人過耳不忘的音樂作品行列,但他的交響曲中寬廣的氣息,稠密獨特的聲音質體,悠長而捉摸不定的旋律線,卻讓喜歡他的愛樂者們欲罷不能,越聽越喜歡。
這幾位偉大的德國和奧地利交響樂作曲家的作品,在前二十中,就佔據了16名。他們的創作和作品跨越從古典時期的高峰(莫扎特)到浪漫時期(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再到後浪漫時期(馬勒),構成了當今世界各國音樂會中的基石。這樣的結果看上去合情合理。
前20中剩餘的四部作品則分別為法國作曲家伯遼芝的《幻想交響曲》,列第七位,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排在第九位。另有民族樂派代表人物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第七交響曲和蘇聯時期的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分別排在第十四和第十七位。這幾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也是多年來世界各國音樂會節目中經常上演的主要作品。蕭士塔高維奇也是這個名單中唯一出生在20世紀的作曲家。
這個單子中明顯的遺漏是海頓、舒伯特、德沃夏克、舒曼等的偉大交響曲作品。海頓被稱為交響曲之父,他作有104首交響曲。其中最後12部被稱為「倫敦交響曲」,作於莫扎特死後,是他在這個音樂體裁中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他開創的這個偉大音樂體裁,在他的時代被莫扎特發揮到極致,隨後在他的學生貝多芬手上得到革命性發展,並在其後百餘年中取得豐碩累累的成果。如果說海頓可以被莫扎特在前二十中代表,那麼,我所喜愛的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響曲和第九《偉大》交響曲,是可以比肩這個單子中的多部作品的。
而舒曼的四部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九部交響曲中的最後三部,尤其是他那部著名的第九《自新世界》交響曲,應當在20之後不遠吧。
《BBC 音樂》還給出了這151位指揮家各自的提名,我根據他們的提名,將這20位之後的作品列出來時發現,得票非常分散。151位指揮家投票,如果一部作品被所有指揮家選中,那會得151票。但事實上,排在第一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僅獲得近四十票,而排在第二十的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獲得七個指揮家的提名。獲得兩票以上但沒有進入前20的作品大概有30部左右,另有約20部作品獲得一人提名,這些作品中不乏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我感覺有點奇怪的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弗蘭克的那部獨特的D小調交響曲,居然沒有人提及。
由此可以看到,這些專業行家對經典作品不同程度和角度的認知以及偏好的多樣性。可能正是這種多樣性,為我們今天的音樂會和錄音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節目。不過,象我這樣口味保守的愛樂者,讓我掏錢買機票音樂會票去聽音樂會的最大因素,除了樂團和指揮,主要還看演奏的曲目。那些在這個20大行列中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無疑是永恆的魔力所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莫扎特第四十一交響曲》(尼古拉斯·哈農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