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席勒的《歡樂頌》

2020-12-20 五道口的顏學姐

本文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為香港科技大學的榮休教授,清華物理系的教授,現為北大客座教授。獲得葛教授的授權發表此文。

屢屢構思《讀書筆記》,記錄讀書、賞文之所見、所得,卻總是難於下手,主要礙於時間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終提不起筆來。現再試以《散記》形式,不拘時間,有則記之,無則加勉。

德意志民族盛產哲學家和音樂家,創造的都是嚴肅的精神作品。她同時還以嚴謹、精確和強悍、彪勇,而聞名於世。唯獨在浪漫的氣質上,她似乎與法蘭西和義大利相比,顯得「稍遜風騷」。不過不要忘記,她也貢獻了偉大的歌德和席勒這對燦爛的文學雙星,而他們也都共同帶有德國人的氣質,就是在作為文學家和詩人的同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 —— 1827,3,26)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1,10 - 1805,5,9)

在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古典音樂家中,貝多芬是無可置疑的大師中的泰鬥。在貝多芬最負盛名的「d小調第九交響樂」(俗稱貝九)的第四樂章中。他與詩人席勒攜手,為全人類貢獻了永垂不朽的,史詩般的《歡樂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d小調的交響樂中,第四樂章卻採用了「D大調」,這是因為小調和大調的主音不同,音階結構不同。大調一般明朗豁亮,而小調一般柔和淡雅。大調的主音用首調聽起來是「1」,即「do」音,特別是最後一個音,一般都是以主音結尾;而小調的主音用首調聽起來是「6」, 即「la」音。「貝九」的前兩樂章都是d小調,悲壯而富有鬥爭精神,是貝多芬個人命運的寫照。第三樂章降B大調慢板,轉向富有哲理的沉思。第四樂章D大調急板,剛毅堅強,樂曲與合唱交相輝映,充滿理想主義的陽光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不但是全曲的精髓,也是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讓我們來看一看「貝九」第四樂章合唱部分《歡樂頌》的主旋律:

在兩個反覆處,都是拉長的do音「1 –」 收尾,顯得磅礴有力而意味深長。《歡樂頌》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板雄壯的旋律,唱出了人類不懈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心聲。《歡樂頌》給人以無與倫比的奮進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在這一樂章的尾聲,這種「歡樂」氣氛被烘託到了極致,整部作品的高潮為人類呈現出光輝燦爛、蓬勃向上、世界大同的美麗景象。

貝多芬選擇席勒的《歡樂頌》作為「貝九」的結尾和高潮,是因為他認同席勒的理念。席勒是偉大的德國戲劇家、詩人和哲學家,他舉世聞名的大作有《陰謀與愛情》、《威廉·退爾》和《歡樂頌》等等。《陰謀與愛情》被改編成無數戲劇和影視作品,而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改編的歌劇《威廉·退爾》,也因其恢弘的序曲音樂而聞名遐邇。這兩部作品的主題都是反抗等級制度和專制統治,歌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悲壯。

席勒的文學創作直接反映了他追求民主自由和獨立精神的哲學思想。在美國哲學家 FrankThilly 的名著《A History of Philosophy》1(中文譯成《西方哲學史》)中,席勒被認作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的繼承者之一:「通過席勒、倫霍爾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的努力,哲學在德國變成了最受人尊重的研究學科之一」。德國哲學家弗雷德裡希·貝瑟(FrederickBeiser)更有一本專著《作為哲學家的席勒(Schiller as Philosopher)2》,作者為席勒正名,駁斥了新康德學派對席勒的漠視。他認為席勒作為詩人和哲學家是一體的,席勒是一位把藝術和哲學結合起來的美學大師。席勒的哲學嚴謹深刻,不但繼承了康德的批判哲學,也深入研究了前康德的美學發展,包括英國的休謨和法國的狄德羅、盧梭等等。所以席勒的論文涵蓋廣泛而深刻,被認為是最難讀的哲學之一。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席勒的美學思想深刻影響和激勵了浪漫主義藝術和德國理想主義流派;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席勒試圖回答一系列基本的美學問題:「藝術的價值在哪裡?」「什麼是造成悲劇的壓力?」「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以及「藝術和道德有什麼關聯?」等等。貝瑟認為席勒承繼了康德倫理學的合理內涵,但卻剝去了它神秘的外衣;換言之,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嚴謹和理性,但拒絕了所謂超越塵世的至高無上,而代之以完全內在的和世俗的感受。

mmanuel Kant,1724,4,22 - 1804,2,12

席勒關於自由的美學概念也突破了康德對自由所設的道德界限。席勒把自由看成是人類所有的力量、感性和理性的自動的訴求;而道德是要遵從自然的,是歷史和教育的產物。

在追求自由的理念上,席勒也深受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的影響。盧梭是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倡導者,他有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6,28 -1778,7,2

席勒的曠世之作《歡樂頌》,集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理想,謳歌歡樂,宣揚博愛。被貝多芬譜曲之後,更加意境深邃、磅礴激昂,成為一曲不朽的人類頌歌。

讓我們看看貝多芬節選的席勒的《歡樂頌》詩句:

「啊,朋友,何必老調重彈

還是讓我們的歌聲

匯合成歡樂的合唱吧

歡樂,歡樂,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燦爛光芒照大地

我們心中充滿熱情

來到你的聖殿裡

你的力量能使人們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輝照耀下

四海之內皆成兄弟

誰能作個忠實朋友

獻出高貴友誼

誰能得到幸福愛情

就和大家來歡聚

真心誠意相親相愛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沒有這種心意

只好讓他去哭泣

在這美麗大地上

普世眾生共歡樂

一切人們不論善惡

都蒙自然賜恩澤

它給我們愛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讓眾生共享歡樂

天使也高聲同唱歌

歡樂,好像太陽運行

在那壯麗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進

歡樂,好像英雄上戰場

億萬人民團結起來

大家相親又相愛

朋友們,在那天空上

仁愛的上帝看顧我們

億萬人民虔誠禮拜

敬拜慈愛的上帝

啊,越過星空尋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貝多芬把席勒美好的的詩句以輝煌的音樂表達得淋漓盡致,宏偉的樂曲震撼人們的心靈,展現出世界大同、人間大愛、無限美好的願景。《歡樂頌》激勵和鼓舞了無分種族、不計國籍的無數大眾,為世界和諧、國際和平做出無形的貢獻。很多偉大的人物,例如美國前總統裡根和最近一位選擇安樂死的澳大利亞百歲科學家,都把《歡樂頌》選在自己的葬禮上播放,寄託他們的期望和理想。

「貝九」和「歡樂頌」以藝術的形式,體現了人類共同的夢想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就是世界大同。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小我的努力,都應該為實現人類大我這個崇高的夢想有所貢獻。

席 勒 塑 像

參考文獻

1,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ank Thilly, Henry Holt andCompany, 1914.

2, 「Schiller as Philosopher」, Frederick Beise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2005.

相關焦點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 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史無前例地把《第九交響曲》轉變成哲學法典與個人抒懷;《歡樂頌》幾乎就代表貝多芬自身的道德觀。
  • 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背後的故事
    上周的美文朗讀介紹了席勒的《歡樂頌》,這部德語文學經典也因被運用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章的大合唱中為人所熟知。現在大家應該都猜到了,這就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和他的《第九交響曲》。Beethoven hat mit seinen ersten acht Symphonien die Gattung immer weiter entwickelt und ausgereizt.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音樂會——「歡樂頌」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歡樂頌》是貝多芬為德國詩人席勒詩歌而創作的樂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也是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在這部前所未有的曠世巨作中,貝多芬對交響曲的寫作規則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除了加長作品的篇幅和擴大樂器的編制,最重要的是首次在交響樂中加入了人聲,並成為整部作品的高潮和中心。
  • 貝多芬《歡樂頌》賞析
    早在1795年貝多芬就草擬了這部交響曲最後樂章的主題,經過多年的探索,貝多芬決定破天荒地在交響中加入人聲,用席勒的《歡樂頌》詩句,來表達他畢生的夙願:歌頌英雄和美德,歌頌神的普世光耀。      這部交響樂思想深刻,結構廣闊,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加入了人聲的合唱,譜寫了齊唱、合唱、四重唱和獨唱。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樂曲概述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 歡樂頌---貝多芬
    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
  • 貝多芬:歡樂頌
    ▽ 把席勒的《歡樂頌》譜寫旋律,是我20年來的願望!——貝多芬 我們現在聽到的《歡樂頌》,並不是一首單純的歌曲,它出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歡樂頌》的歌詞是取自德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席勒。
  • 貝多芬電影片段《歡樂頌》
    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創作背景編輯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
  • 貝多芬的《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 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的旋律從這裡...
    出於對席勒作品的理解,當時的人們將席勒本人視為自由詩人,他的詩歌《歡樂頌》 在反對拿破崙統治的德意志解放戰爭中激起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貝多芬在波恩期間讀到過這首詩,並很早就打算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它。事實證明,貝多芬對它的改編的確從當時眾多的流行小調中脫穎而出。從184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貝多芬具有激進的自由主義思想。
  • 一生必聽的音樂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兄弟們,星空的高處,定住著慈愛的天父。擁抱吧,萬民!這一吻送給全世界!歡樂,天國的火花,極樂世界的仙姬。歡樂,天國的火花!        1824年5月7日,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首演結束了最後一個音符後,長久等待的歡呼聲重新回到了貝多芬什麼都無法聽見的耳中。
  • 秋帆導讀:走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還記得上次小編為大家介紹了,新年音樂會上的演奏曲目之一,《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嗎?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是他在1819年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這部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其中它的第四樂章,因為加入了大合唱的緣故,使《第九交響曲》又多了一個名字「合唱交響曲」。
  • 貝多芬《歡樂頌》,歡樂即永恆
    ——貝多芬《歡樂頌》又稱《快樂頌》,是1785年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是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2014-12-25 12:28:3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在1826年出版的版總譜的曲名記為「以席勒《歡樂頌》作為終了的合唱,為大管弦樂隊、四聲部獨唱、四聲部合唱而作曲……"。不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方面來說,《第九交響曲》都是交響曲史上金字塔,是裡程碑式的名作。《第九交響曲》表現了貝多芬「通過鬥爭取得勝利」的信念,集中體現了貝多芬的藝術觀與世界觀,是名副其實的對人道主義的不朽的讚歌。
  • 經典名曲賞析 ——貝多芬與《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它出自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第四樂章的主題,採用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譜成,藉以表達了他平等、自由、博愛、歡樂和神聖的理想追求! 經過近十個年頭的醞釀和思索,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九(合唱)交響曲》,作品史無前例地加入大合唱,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