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貝多芬

2021-02-06 薇薇巴赫音樂學校

歡樂頌(貝多芬作品)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創作於1785年,並收錄於隔年出版的雜誌《Thalia》中 ,這首詩是共濟會的詩歌。席勒於1803年對《An die Freude》進行修改,刪減了部分詞句,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中所使用的歌詞,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為基礎。

詩人席勒

創作背景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實《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少年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的創作手稿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歷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但情況恰恰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進行。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聲的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在1824年5月7日,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

社會影響

《歡樂頌》是歐盟盟歌,已被寫入《歐盟憲法》。歐盟之父理察·尼古拉斯·馮·康登霍維-凱勒奇建議了《歡樂頌》作為歐盟盟歌。

電影複製貝多芬選段

相關焦點

  • 貝多芬:歡樂頌
    ▽ 把席勒的《歡樂頌》譜寫旋律,是我20年來的願望!——貝多芬 我們現在聽到的《歡樂頌》,並不是一首單純的歌曲,它出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歡樂頌》的歌詞是取自德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席勒。
  • 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史無前例地把《第九交響曲》轉變成哲學法典與個人抒懷;《歡樂頌》幾乎就代表貝多芬自身的道德觀。
  • 貝多芬的《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 貝多芬《歡樂頌》賞析
    Beethoven - Symphony No. 9 :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歡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 貝多芬電影片段《歡樂頌》
    您今天回覆:歡樂頌給您看歡樂頌的鋼琴教學視頻和鋼琴譜《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 《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
  •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2014-12-25 12:28:3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 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貝多芬22歲時(1792年)就有把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但當他53歲完成第九交響曲時(1823年),他僅挑選了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前半、第三節和第四節的後半作為末樂章的歌詞。《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
  • 貝多芬《歡樂頌》,歡樂即永恆
    ——貝多芬《歡樂頌》又稱《快樂頌》,是1785年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是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 經典名曲賞析 ——貝多芬與《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它出自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第四樂章的主題,採用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譜成,藉以表達了他平等、自由、博愛、歡樂和神聖的理想追求! 經過近十個年頭的醞釀和思索,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九(合唱)交響曲》,作品史無前例地加入大合唱,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歌劇的強大衝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進行。
  • 貝多芬《歡樂頌》氣勢輝煌 震撼人心 213
    貝多芬《歡樂頌》伯恩斯坦指揮九個世界著名樂團
  •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席勒的《歡樂頌》
    在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古典音樂家中,貝多芬是無可置疑的大師中的泰鬥。在貝多芬最負盛名的「d小調第九交響樂」(俗稱貝九)的第四樂章中。他與詩人席勒攜手,為全人類貢獻了永垂不朽的,史詩般的《歡樂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d小調的交響樂中,第四樂章卻採用了「D大調」,這是因為小調和大調的主音不同,音階結構不同。大調一般明朗豁亮,而小調一般柔和淡雅。
  • 貝多芬的《歡樂頌》,為什麼經常被用來當大反派的BGM?
    比如電影《發條橙》中,暴力血腥的畫面搭配的音樂,就有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歡樂頌》是詩人席勒1785年所寫的詩歌,我們耳熟能詳的那段旋律,出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貝多芬青年時期便想為席勒的《歡樂頌》譜曲,它的詩句傳遞了當時的時代理想:建立一個以自由、歡樂為底色的理想社會,全人類在響徹雲霄的合唱中建立完美的兄弟情誼。
  • 小提琴演繹【貝多芬《歡樂頌》】,再譜一曲成長歡樂頌.
    小提琴演繹【貝多芬《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
  • 中年失意的貝多芬,為什麼後來還能創作出《歡樂頌》?
    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可能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知名古典音樂樂評人焦元溥在節目《焦享樂·貝多芬Plus》裡,詳盡地介紹了貝多芬的作品以及他的一生。
  • 貝多芬的《歡樂頌》,為什麼常被用來當大反派的BGM?
    比如電影《發條橙》中,暴力血腥的畫面搭配的音樂,就有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歡樂頌》是詩人席勒1785年所寫的詩歌,我們耳熟能詳的那段旋律,出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貝多芬青年時期便想為席勒的《歡樂頌》譜曲,它的詩句傳遞了當時的時代理想:建立一個以自由、歡樂為底色的理想社會,全人類在響徹雲霄的合唱中建立完美的兄弟情誼。
  • 孕中期胎教音樂之西方經典系列:歡樂頌-貝多芬
    貝多芬,路德維希·馮(1770-1827),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情感表現的張力和藝術氣質都是他人無與倫比的。貝多芬的音樂講究音響的強弱對比。《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
  • 德國人的陽臺音樂會,為什麼選擇貝多芬的《歡樂頌》
    他們用演奏或歌唱的形式,完成了貝多芬的《歡樂頌》,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全世界人共同見證了這場疫情裡的特殊記憶。》的德國人 圖片源自網絡那麼,為什麼德國人要選擇《歡樂頌》呢?《歡樂頌》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後來,貝多芬為之譜曲,將其編入生前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激情澎湃的唱詞和宏大莊嚴的旋律,象徵著人類經過艱苦奮鬥之後,必將找到了通往自由歡樂的道路。直至今日,它被當作歐盟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在歐洲有著悠久的傳唱基礎。貝多芬樂曲中流露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對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 《歡樂頌》照常響起——探訪貝多芬故鄉德國波恩
    中新社柏林10月22日電 題:《歡樂頌》照常響起——探訪貝多芬故鄉德國波恩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裡!」正午時分站在波恩老市政廳前的廣場,耳畔響起的不是德國城市常見的教堂鐘聲,而是貝多芬《歡樂頌》的旋律。圖為當地時間8月27日,波恩老城的貝多芬雕像。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今年是這位誕生在德國波恩的偉大音樂家250周年誕辰,中新社記者近日來到當地進行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