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歡樂頌》氣勢輝煌 震撼人心 213

2021-02-19 託尼經典音樂

貝多芬《歡樂頌》

伯恩斯坦指揮九個世界著名樂團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大約在1824年完成,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樂曲第四章的合唱是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歡樂頌》譜曲而成,並且以合唱、獨唱、重唱的形式呈現出來,樂曲宏偉壯麗、氣勢輝煌撼動著人們的心靈,全曲充滿著歡樂而莊嚴的氣氛。

1989年11月兩德統一,德國人民一起慶祝了那堵將德國人民分割開的、充滿敵意的柏林圍牆的倒塌。於聖誕節,伯恩斯坦在12月23號晚22時30分和24號上午10:30分別在西柏林的愛樂大廳、東柏林的大劇院指揮演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這次演出由九個著名樂團、合唱團,包括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東柏林廣播交響合唱團、德勒斯登國家劇院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和列寧格勒基洛夫劇院樂團,德勒斯登愛樂樂團童聲合唱團參加了演出。

領唱演員有美國的女高音歌唱家瓊·安德森、美國女中音歌唱家沙拉·沃克、東德的男高音歌唱家克勞斯·柯尼希和西德著名男低音揚-亨德裡克·魯特林。

這次紀念演出十分震撼,為世界和平的重要裡程碑兩德統一記錄下重要的一筆。託尼把第四樂章呈獻給大家一起分享,從音樂中感受那和平、團結、統一的美好歡慶的時刻。

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節選:

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

音樂店鋪節目更新

《陳立講音樂》第一季(音樂導賞節目)

最新更新:第098期

《「帶有獨奏聲部的」交響曲》

(小提琴協奏曲)

點擊這裡收聽更多節目

相關焦點

  • 歡樂頌---貝多芬
    詩人席勒創作背景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
  • 欣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 《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
  •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
    童謠:貝多芬作曲——歡樂頌2014-12-25 12:28:3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 結。1=F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 貝多芬電影片段《歡樂頌》
    您今天回覆:歡樂頌給您看歡樂頌的鋼琴教學視頻和鋼琴譜《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席勒的《歡樂頌》,因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而為人所知。
  • 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史無前例地把《第九交響曲》轉變成哲學法典與個人抒懷;《歡樂頌》幾乎就代表貝多芬自身的道德觀。
  • 貝多芬《歡樂頌》賞析
    早在1795年貝多芬就草擬了這部交響曲最後樂章的主題,經過多年的探索,貝多芬決定破天荒地在交響中加入人聲,用席勒的《歡樂頌》詩句,來表達他畢生的夙願:歌頌英雄和美德,歌頌神的普世光耀。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貝多芬曾多次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前後琢磨30年,作品最終於1824年春當他54歲才最後得以完成,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於維也納。
  • 孕中期胎教音樂之西方經典系列:歡樂頌-貝多芬
    貝多芬,路德維希·馮(1770-1827),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情感表現的張力和藝術氣質都是他人無與倫比的。貝多芬的音樂講究音響的強弱對比。《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
  • 貝多芬:歡樂頌
    ▽ 把席勒的《歡樂頌》譜寫旋律,是我20年來的願望!——貝多芬 我們現在聽到的《歡樂頌》,並不是一首單純的歌曲,它出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歡樂頌》的歌詞是取自德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席勒。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音樂會——「歡樂頌」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歡樂頌》是貝多芬為德國詩人席勒詩歌而創作的樂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也是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維也納的精英都參與了此次演出,高音和中音部分的獨唱由貝多芬親自招募的兩位著名年輕歌手演繹:18歲的德國女高音亨麗特.桑塔格和21歲的維也納女低音卡羅琳.昂格爾。由於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首演的指揮家則是麥可·烏姆拉夫,而貝多芬親自在舞臺全程監督,時不時跟著樂感揮動著雙手。
  • 貝多芬的《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 經典盛宴:《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
  •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和席勒的《歡樂頌》
    在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古典音樂家中,貝多芬是無可置疑的大師中的泰鬥。在貝多芬最負盛名的「d小調第九交響樂」(俗稱貝九)的第四樂章中。他與詩人席勒攜手,為全人類貢獻了永垂不朽的,史詩般的《歡樂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d小調的交響樂中,第四樂章卻採用了「D大調」,這是因為小調和大調的主音不同,音階結構不同。大調一般明朗豁亮,而小調一般柔和淡雅。
  • 貝多芬《歡樂頌》,歡樂即永恆
    ——貝多芬《歡樂頌》又稱《快樂頌》,是1785年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份,是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 經典名曲賞析 ——貝多芬與《歡樂頌》
    《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它出自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第四樂章的主題,採用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譜成,藉以表達了他平等、自由、博愛、歡樂和神聖的理想追求! 經過近十個年頭的醞釀和思索,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九(合唱)交響曲》,作品史無前例地加入大合唱,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 中年失意的貝多芬,為什麼後來還能創作出《歡樂頌》?
    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可能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知名古典音樂樂評人焦元溥在節目《焦享樂·貝多芬Plus》裡,詳盡地介紹了貝多芬的作品以及他的一生。
  • 德國人的「陽臺音樂會」:用貝多芬《歡樂頌》抗擊新冠
    義大利人在陽臺唱歌劇,德國人在陽臺演奏《歡樂頌》,新冠疫情期間,這兩個以音樂聞名的國家,都選擇用音樂解壓,用音樂抗擊新冠病毒。當地時間3月22日18:00,德國多個城市上演「陽臺音樂會」,不少人聚集在自家陽臺,同時奏響了《歡樂頌》。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
    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 一生必聽的音樂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將近兩百年前橫空出世的這部經典作品一直以來被各大交響樂團反覆演出,長盛不衰,幾乎所有後來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壯麗的作品所傾倒。今天,無論你是一個權貴一世的帝王、首富或凡夫俗子,只要你聽到第九交響曲的旋律,你一定會被這部作品中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震懾、所感染。
  • 【周末交響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