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它出自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第四樂章的主題,採用德國詩人席勒的詩譜成,藉以表達了他平等、自由、博愛、歡樂和神聖的理想追求!
經過近十個年頭的醞釀和思索,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九(合唱)交響曲》,作品史無前例地加入大合唱,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1824年5月7日,維也納凱倫特納託爾劇院名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終於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因為排練不理想而得不到貝多芬認可,首演時間不得不一推再推,所以當音樂會演出當天,很多熱愛貝多芬音樂的人都慕名從四面八方趕來,盛況空前。人們被這部交響曲的旋律所打動,當最後的《歡樂頌》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響起時,每一位在場的人都激動不已,臺下的觀眾好像得到了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最後一個音符剛落下,熱烈的歡呼立即響起來,觀眾們站起身來,近乎瘋狂地鼓掌,謝幕五次仍掌聲如雷,很多人留下激動的淚水!但是當時貝多芬已失聰,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他什麼都聽不見,幸而女低音歌手牽著貝多芬的手轉過身來,他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首演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功,給晚年的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伴隨著莊嚴而又激昂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情,也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平等的明燈!撰稿:林 洪
編輯:蔡恆捷
審稿:吳恩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