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
據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教授洪浩介紹,當前臨床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主要基於單胺類神經遞質學說研發,雖然種類較多,但也存在效率低、起效慢、副作用大、停藥易復發的問題。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從新角度揭示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尋找新的分子靶標,開發更有效的藥物。」洪浩說。
洪浩告訴記者,近年來,團隊一直關注TGR5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在出現類似抑鬱症狀的小鼠中,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其下降程度與抑鬱嚴重程度相關;如果提高CA3錐體神經元TGR5的表達水平,則能夠顯著改善小鼠的抑鬱樣行為。
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了病毒追蹤、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及光纖鈣信號記錄技術,結果顯示,TGR5通過激活一神經環路產生抗抑鬱作用。
「這些結果表明,CA3錐體神經元TGR5參與並調控抑鬱行為,增加腦內TGR5可能有抗抑鬱作用。」洪浩說,接下來,團隊將尋找中樞TGR5激動劑,進一步明確中樞TGR5激動劑的抗抑鬱作用,以期開發出安全高效的新型治療抑鬱症藥物。
網友評論
網友:太好了!
延伸閱讀:
最小抑鬱症患者才8歲 出現這些症狀家長要留意
如今,精神疾病的發病年齡已經越來越低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接診的抑鬱症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8歲,他表示,我國抑鬱症識別率只有20%,不到10%接受過藥物治療。
如何儘早地識別孩子是否患有抑鬱症或者雙相情感障礙呢?潘集陽表示,失眠、焦慮、性格改變等都是身體發出的報警信號,家長一定要注意。
比如,孩子這段時間老是鬱鬱寡歡、很焦慮等;或者出現跟同齡人、周圍人不一樣的行為,比如大冬天的,只有他穿一件短袖等;或者突然不想上課,對上學很恐懼等,家長就要留意了,最好找醫生做個排查。
「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積極預防或治療,消除偏見。」潘集陽介紹,需要服藥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精神狀態不好、失眠、肥胖等副作用,甚至會出現病情反覆,有些患者就擅自停藥了,「這是萬萬不可的。」潘集陽說,一定要堅持服藥,才可以提高治癒率和降低復發率,同時患者和家屬一定要有信心,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癒率越來越高,比如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癒率就高達92%。
(原標題: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新華社 網友評論 廣州日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