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觀影·回放:《綠光》侯麥(第177期)

2021-02-09 大隱於書

(第177期)大隱小眾電影觀影會

——《綠光》侯麥

(以下每段內容整理自本期觀影會成員分享)

綠光是一種選擇。

女主細膩敏感,有點詩意、比較浪漫、有些拉扯,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因為失戀,她對身邊的人事產生了一些抗拒,這種抗拒源於她堅持的驕傲和對再次受傷的害怕。

觀影過程中,常常聽見大家的笑聲,那是看到了自己而發出的自嘲。正是因為女主身在其中的固執,有點傻、有點蠢、有點神經質,所以女主特別可愛特別真實。

電影的轉場是以日記的形式,就是在表現女主每天的生活,很日常,卻非常精準的娓娓表現了女主的個性與狀態,完美的表現出一種女主在一種尷尬狀態下的困境。大部分鏡頭並沒有戲劇化的情節,但總能通過細節抓住一個最打動人的瞬間。他會用一個象徵性的方式給你展現出一個共性的東西,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導演在用一種寓言式的方式在呈現人生哲理。最後讓綠光真正出現了,也就是導演內心對光明的期望,跟人生的和解。

也許綠光是一種幻覺,或許短暫的綠光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一切都是幻想,最後遇見的男人也許真是個變態,那又怎樣呢?你會怎樣選擇?

導演對自然景色的拍攝,通過風物傳達的情緒也非常到位,沒有人造光,也許除了最後那一點綠光,在鏡頭中,他用繪畫般的視角去呈現每幀畫面,同時也用動態的畫面去表現一種靜態的意象,很美很有意境。

 

這部電影的前半部非常的現實,後半部像一場童話。開始時女主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聖人」,顯得格格不入。但這種狀態,也是很多現代人的狀態,看上去接觸了很多人,但內心卻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中還有更深的對關係的渴望與不可及。但長期的單身,會讓自己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的,還好她沒有放棄,選擇抓住了綠光,也就是希望。

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表現了不同的感情觀,非常豐富。想到很多社會文化中對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之類的言論,其實是很不符合人性的,那更多是為了生育,而不是真心的喜歡,又或者那是對安全依戀的需求。女主和那個隨性的瑞典女人的感情觀很不同,也可以通過她們看到什麼樣的性格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這部電影也像是一部輕鬆的小品。除了孤獨,還有一個引起共鳴的點,在於她的素食主義。很少看到電影裡有討論這個話題,素食是對殘忍的工業化食物生產鏈的自律,是對生物的尊重與敬畏。對於最後那個男生要求女主去陪他,有個更合適的回應是:你不陪我的話,我可能會有一點傷心,但是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

 

綠光是一種相信。

女主其實並不是通過綠光來尋找真愛,而是用一些東西來驗證自己找到的人。雖然,那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但是那種確認感的錨定也是很重要的。而女主從自我封閉到去勇敢嘗試的過程就是自己去創造和看見綠光的過程。相信,就會看見。至少,導演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希望。

 

從另一個角度看,女主為什麼選擇最後一個男生。之前的朋友也好,男性也好,都在訴說自己的觀點,沒有人真的看見女主的需求,同理到她的擔心、痛苦和掙扎。最後,她終於遇見了一個願意認真聽她說話的人,那是一個被看見被傾聽被理解的過程。

相關焦點

  • 06·19(第177期)大隱小眾電影觀影會·招募:綠光
    導演: 埃裡克·侯麥編劇: 埃裡克·侯麥 / 瑪麗·裡維埃主演: 瑪麗·裡維埃 / Amira Chemakhi / Sylvie Richez / María Luisa García / Basile Gervaise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1986-08-29
  • 觀影 |《綠光》獲獎名單公布
    留言者暱稱留言內容,,,#綠光 確認參與# 電影院看侯麥想必和電腦上看全然不同(來自一個在電腦上看了侯麥後毫無感觸的人的發言。。#綠光 確認參與#想把綠光的傳說講給他聽。_浪花.#綠光 確認參與# 來晚了,剛剛結束給我翅膀的觀影,很感謝為展映付出的每一位工作人員。綠光,去年山一錯失與它大屏幕見面的機會,希望這次可以在影院裡,寬屏幕上尋找綠光!侯麥我來啦!
  • 侯麥《綠光》:等待之後、日落之前,一種顛覆傳統的新喜劇愛情
    由此作為前設,即使《綠光》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電影仍然從若隱若現的日落斜光中,窺見愛情甚至人生的虛幻與真義。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在《綠光》中提到,誰能看見綠光,便能得到幸福。侯麥便是以此小說為靈感拍攝這部電影,而內心充滿矛盾的女主角也以這份虔誠、真摯卻又害怕傷害的心情打動銀幕前的觀眾,使這部電影至今仍是侯麥作品中最經典難忘的一部。
  • 北影節展映6部侯麥經典電影 《綠光》將亮相大銀幕
    北影節展映6部侯麥經典電影 《綠光》將亮相大銀幕  今年正值法國電影大師侯麥的百年誕辰,北影節「北京展映」也誠意策劃了「侯麥之約」單元,帶領大家一起回顧這位新浪潮旗手的創作生涯。此次「侯麥之約」單元則選取了侯麥的六部經典作品,其中四部來自「道德故事」系列,分別是《女收藏家》、《慕德家一夜》、《克萊爾的膝蓋》與《午後之愛》;一部是「喜劇與諺語」系列裡特別出名的《綠光》,以及一部「集錦影片」《雙姝奇緣》。看起來不是那麼均衡的選片,實際上可窺見隱藏的深意。就一定程度來說,直到《慕德家一夜》之前,所謂的「侯麥組」看似還沒完成組建,當然,這是以演員的角度來看。
  • 《綠光》亮相大銀幕 北影節展映集齊6部侯麥經典
    此次「侯麥之約」單元則選取了侯麥的六部經典作品,其中四部來自「道德故事」系列,分別是《女收藏家》、《慕德家一夜》、《克萊爾的膝蓋》與《午後之愛》;一部是「喜劇與諺語」系列裡特別出名的《綠光》,以及一部「集錦影片」《雙姝奇緣》。看起來不是那麼均衡的選片,實際上可窺見隱藏的深意。就一定程度來說,直到《慕德家一夜》之前,所謂的「侯麥組」看似還沒完成組建,當然,這是以演員的角度來看。
  • 從綠色時光到藍色時光 | 不一樣的侯麥,更真實的侯麥
    於是我們看到在《綠光》和《雙姝奇緣》中,當女主人公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們能感到一種罕見的自然和「真實」感。因為這「意見」並不是臺詞,而是演員即興講話的真實想法。《綠光》女主角戴爾芬的飾演者瑪麗·瑞萊正是那個憧憬愛情又容易陷入情緒兩極的人。
  • 會員大會暨電影展播 | 《綠光》海外影評翻譯
    live stream at Dingtalk APP《綠光》(1986)是法國新浪潮「左岸派」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的「喜劇與諺語」(Comedies and Proverbs)系列的第五部電影。影片由16mm膠片拍攝,全部取景於法國,按照時間順序拍攝完成。
  • 侯麥誕辰100周年:他的電影中的文學與哲學
    2020年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雖然關於侯麥的生日說法不一,十分注重隱私的他給出了不同的日期,有說是1920年3月21日,也有資料顯示是1920年4月4日、12月1日,但百年誕辰是無疑的。
  • 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今年正值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將於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1日為深圳、廣州兩地影迷帶來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邀請觀眾共同回味這位愛情哲學大師曾給予我們的點滴智慧。
  • 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為什麼不做愛?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縈繞影迷心頭多年的一個影史謎團。今天是電影大師侯麥去世11周年的紀念日,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而最不得不提的,自然是侯麥唯一囊獲歐洲三大影展最高獎的電影《綠光》。這部誕生於1986年的傑作,曾一舉贏得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影片以假期日記的形式,事無巨細地講述了女主角戴爾芬在馬賽四處尋覓情人的故事。
  • 06·12(第176期)大隱小眾電影觀影會·招募:永恆和一日
    05-23片長: 137 分鐘又名: 永遠的一天(臺) / 一生何求(港) / 永遠與一天 / 永恆的一日 / 永恆的一天 / 比永遠多一天 / Eternity and a Day 活動時間:06月12日周五晚19:15--22:00 活動地點:大隱於書書屋內
  • 關於侯麥紀念影展,這些你必須知道
    侯麥通過前後呼應的結構以及不同視角的切換來豐富影片敘事,充分彰顯導演功力,為他贏得了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電影《沙灘上的寶蓮》劇照  《綠光》(1986)圍繞著女主角戴爾芬對於「綠光」傳說的追逐與等待來展開。影片選用大量實景以及自然光,又一次完成了色彩美學的大膽實驗。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那麼著力於幽微表達的電影,一般看慣商業電影的人很難有耐心去完全領會,但喜歡的人卻會十分痴迷於侯麥的電影藝術。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了侯麥的6部影片,很多電影發燒友為之歡呼。最近管虎的電影《八佰》上映,很多觀眾說,這才是真正的電影!我知道這些人在說什麼。他們指的是視覺效果突出的電影才是「好電影」「真電影」。若如此,侯麥電影簡直是太不電影了。
  •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人不做愛?
    雖然洪尚秀常被看作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繼承者,但兩者不同的是,洪尚秀電影中的欲望往往是身體性的,而侯麥的作品中卻從未出現過主人公做愛的場面。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一個影史謎團。
  • 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到了後兩個系列,侯麥的情感和重心明顯開始轉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為人物關係網的中心。同時,獨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麥」對話電影「的風格漸趨成熟並達到頂峰。1967年,侯麥憑藉《女收藏家》獲得了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這是他成為重要導演的開始。
  • 侯麥,春夏秋冬又一年
    解決的辦法從來沒那麼簡單,哪怕理應如此——菲利茜應當忘掉過去,《綠光》(1986)中的達芙妮需要停止悲傷投入這個世界。侯麥懂得,人們就是不能遵從可能正確的辦法。賈斯伯不能選擇瑪戈特,《與慕德的一夜》(1969)的讓路易絲也不能選擇慕德,僅僅因為觀眾希望他們這麼做。他們就是他們,任何人都只能在自我的界限中掙扎。你無法讓自己快樂,或並非不快樂。
  • 侯麥:一朝弄潮兒,終生弄潮兒
    1時運不佳的「大莫莫」1959年的侯麥,在做些什麼呢?那時他剛接替《電影手冊》雜誌主編的位置一年,和戈達爾合作了短片《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戈達爾導,侯麥編),10月份拍攝完成了他的長片處女作《獅子星座》。侯麥與戈達爾與新浪潮二十啷噹的小年輕相比,侯麥比他們要大個十歲左右。
  • 侯麥誕辰100周年,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這位寶藏老男孩
    而在其靜水流深般的影像背後,侯麥個人的魅力也如同一座寶藏,越挖越讓人陷入其中——1.「雙重人生」侯麥並不是其本名,他的真實姓名是莫裡斯·謝赫,埃裡克·侯麥是其年過三十才開始使用的筆名。其實,侯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大量短片就頗具Vlog風——內容有創意,表達有個性,而且拍攝、剪輯、配樂樣樣行。總結其風格就是日記體並碎碎念地記錄不加修飾的日常,並充斥著大量畫外旁白。即使是諸如《綠光》《夏天的故事》等長片代表作,也是將戲劇性隱藏在日常的「流水帳」中。
  •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 埃裡克·侯麥
    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侯麥有意讓音樂在他的電影中缺席只留下對話或是內心獨白只表現生活中應該有的各類聲響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讓觀者集中精力去發現和聆聽聲音後面的聲音當Jaceques_Doniol-Valcroze邀請他加入新創刊不久的《電影手冊》時,他很激動侯麥是從第三期開始寫的
  • 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生平簡介
    在拍攝了《O侯爵夫人》(1976)和《柏士浮》(1978)兩部非常有特點的歷史片之後,侯麥於1980年的《飛行員的妻子》開始了他的「喜劇與箴言」序列。這一系列還有《好姻緣》(1982)、《沙灘上的寶蓮》(1982)、《巴黎的滿月》(1984)、《綠光》(1986)、《我女友的男友》(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