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期)大隱小眾電影觀影會
——《綠光》侯麥
(以下每段內容整理自本期觀影會成員分享)
綠光是一種選擇。
女主細膩敏感,有點詩意、比較浪漫、有些拉扯,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因為失戀,她對身邊的人事產生了一些抗拒,這種抗拒源於她堅持的驕傲和對再次受傷的害怕。
觀影過程中,常常聽見大家的笑聲,那是看到了自己而發出的自嘲。正是因為女主身在其中的固執,有點傻、有點蠢、有點神經質,所以女主特別可愛特別真實。
電影的轉場是以日記的形式,就是在表現女主每天的生活,很日常,卻非常精準的娓娓表現了女主的個性與狀態,完美的表現出一種女主在一種尷尬狀態下的困境。大部分鏡頭並沒有戲劇化的情節,但總能通過細節抓住一個最打動人的瞬間。他會用一個象徵性的方式給你展現出一個共性的東西,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導演在用一種寓言式的方式在呈現人生哲理。最後讓綠光真正出現了,也就是導演內心對光明的期望,跟人生的和解。
也許綠光是一種幻覺,或許短暫的綠光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一切都是幻想,最後遇見的男人也許真是個變態,那又怎樣呢?你會怎樣選擇?
導演對自然景色的拍攝,通過風物傳達的情緒也非常到位,沒有人造光,也許除了最後那一點綠光,在鏡頭中,他用繪畫般的視角去呈現每幀畫面,同時也用動態的畫面去表現一種靜態的意象,很美很有意境。
這部電影的前半部非常的現實,後半部像一場童話。開始時女主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聖人」,顯得格格不入。但這種狀態,也是很多現代人的狀態,看上去接觸了很多人,但內心卻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中還有更深的對關係的渴望與不可及。但長期的單身,會讓自己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是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的,還好她沒有放棄,選擇抓住了綠光,也就是希望。
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表現了不同的感情觀,非常豐富。想到很多社會文化中對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之類的言論,其實是很不符合人性的,那更多是為了生育,而不是真心的喜歡,又或者那是對安全依戀的需求。女主和那個隨性的瑞典女人的感情觀很不同,也可以通過她們看到什麼樣的性格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這部電影也像是一部輕鬆的小品。除了孤獨,還有一個引起共鳴的點,在於她的素食主義。很少看到電影裡有討論這個話題,素食是對殘忍的工業化食物生產鏈的自律,是對生物的尊重與敬畏。對於最後那個男生要求女主去陪他,有個更合適的回應是:你不陪我的話,我可能會有一點傷心,但是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
綠光是一種相信。
女主其實並不是通過綠光來尋找真愛,而是用一些東西來驗證自己找到的人。雖然,那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但是那種確認感的錨定也是很重要的。而女主從自我封閉到去勇敢嘗試的過程就是自己去創造和看見綠光的過程。相信,就會看見。至少,導演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希望。
從另一個角度看,女主為什麼選擇最後一個男生。之前的朋友也好,男性也好,都在訴說自己的觀點,沒有人真的看見女主的需求,同理到她的擔心、痛苦和掙扎。最後,她終於遇見了一個願意認真聽她說話的人,那是一個被看見被傾聽被理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