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2020-10-05 倒映電影

人間侯麥,四季男女。

關於侯麥,我們似乎總是知道的太少。

他的電影裡有最繽紛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傑作,動靜之間吐納著世界的精巧。

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會驚訝於他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如此臻入化境。

如果說阿爾莫多瓦電影中的色彩是濃烈而張揚的,那麼侯麥鏡頭下的色彩則是含蓄而平衡的。

他的電影中有著法國形形色色的美人,每一個女子都是如此生動而鮮靈,完美地詮釋著「巴黎女子」所特有的氣質。

侯麥就像是一個「美女收藏家」,他的品味是如此豐富和犀利,以致於那些或青澀或妖媚或單純或衝動的女性,總是時時刻刻牽動著觀眾的愛美之心。

他的電影裡有海明威筆下那個被稱為「流動的盛宴」的巴黎。如果要從導演中選出一個最愛巴黎的,那麼侯麥無疑高居榜首。

他的電影永遠都離不開巴黎,他的人物永遠要麼是來自巴黎,要麼是嚮往巴黎。

電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館、博物館、公園、住宅……都在侯麥的電影裡熠熠閃光,成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寓居之地。

他的電影裡也有著如此不同種類的關於愛情的探討和詮釋。

侯麥似乎一直在談論愛情,但他從來沒有試圖給愛情下定義,而是不停地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關係和一個個故事來試圖找到通往愛情不同的路徑。

「侯麥的人物不是在出軌,就是在走向出軌的途中」,他極少談到完美的愛情或是完美的愛人,他總是在越過倫理的界限去展露愛情的不可能性或是黑暗面,以此來勾起觀眾的思索。

2010年,侯麥不幸去世後,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讚美他:「古典而又充滿浪漫,睿智而又不落俗套,詼諧而又不失嚴肅,多愁善感而又注重道德,他開創了`侯麥'風格,並將永傳後世。」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侯麥。

1.並不是所有人都愛侯麥。

亞瑟 · 佩恩在其執導的《夜行客》(1975) 中描繪了私家偵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蘇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觀看侯麥電影的一幕 :

「我不想看,」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

「我看過一部侯麥的電影,感覺就像等待油漆變幹那樣漫長乏味。」

侯麥作為「法國新浪潮」中的一員,他的名聲似乎遠不如同期的戈達爾和特呂弗那樣大,他的電影作品也沒有前兩者所具有的那種創新性和突破性,收穫的評論也總是褒貶參半。

埃裡克 · 侯麥原名莫裡斯 · 舍熱,他的筆名是根據默片導演埃裡克 · 斯特勞亨的名字和小說家薩克斯 · 侯麥的姓氏組合而成。

光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電影和文學對於侯麥來說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影片具有極強文學性的原因。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侯麥曾從事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文學創作。他曾發表過長篇小說《伊莉莎白》,包括三個系列(「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箴言」、「四季故事」)在內的影片都是由侯麥先寫成小說再拍成電影的。

米歇爾·塞爾索曾經這樣形容侯麥:「作為批評家和電影愛好者,埃裡克侯麥首先是一位作家,其次才是電影人。」

上世紀50年代末,法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以巴贊創辦的雜誌《電影手冊》為基地,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裡維特等人成了影評家。

因此,在寫小說之外,侯麥同時也為《藝術》、《當代》和《電影雜誌》等專業刊物撰寫文章,並且憑藉以《茂堪的浮士德〉中的空間組織》一文獲得博士學位。

不過,這群年輕人的目標是拍電影,侯麥也不例外。

在接下來的 50 年中,侯麥總共拍攝了 26 部故事片,其中很多部屬於三大電影系列,即「六部道德故事」系列、 創作於 20 世紀 80 年代的「喜劇與箴言」系列以及跨越整個 90 年代的「四季故事」系列。

侯麥的最後一部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上映於2007 年,當時他已經87 歲高齡了。

以下是侯麥三個系列所包含的影片:

在獲得極大成功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中,此時的人物性別定位還是男性,男性是人物關係網的中心,是獨白的是所有者,在若干女性中流連徘徊,此時期為風格探索階段。

到了後兩個系列,侯麥的情感和重心明顯開始轉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為人物關係網的中心。同時,獨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麥」對話電影「的風格漸趨成熟並達到頂峰。

1967年,侯麥憑藉《女收藏家》獲得了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這是他成為重要導演的開始。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侯麥屬於大器晚成的那一類。

早在8年前,特呂弗就用一部《四百擊》拿下了當年的坎城金棕櫚,而1960年,戈達爾憑藉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的《精疲力盡》獲得了柏林銀熊獎

但侯麥並沒有急於像自己的先鋒同僚看齊,而是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

2.絮絮叨叨的侯麥

如果要選擇一個場景作為侯麥的標誌,那麼一定是一群法國男女在一個屋子內或立或坐,你一言我一語地針對某一問題發表著各自的看法。

一不留神,我們就跟不上節奏,結果看了個昏昏欲睡。

這就像個「電影沙龍」,適合中產階級或是知識分子躺在沙發上喝著飲料抽著煙發表意見。

如果說伍迪·艾倫的喋喋不休還夾雜著各種俚語和冷笑話,門外漢還能湊個熱鬧,那麼侯麥長時間的對話片段極其容易失去觀眾的耐心,讓人覺得漫長乏味。

這就是侯麥獨特的「對話電影」

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以對話的形式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

得益於侯麥小說家和影評家的背景,他總是試圖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辨性。

這種文學性和思辨性並不是排斥性的或是異常嚴肅的,而是從小人物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來的,隱藏在影片人物對話背後的是作者對生活和社會倫理的厚重思考。

侯麥的影片異常強調畫面與對白的差別,他對話語,特別是對白作了如下的闡釋:「畫面製作出來並非為了意指,而是為了展示……為了意指,存在一種極好的工具,那就是對白。」

侯麥的電影都是自編自導,由小說改編而來,裡面對於細節,尤其是人物的語言進行了深度的精雕細琢,那些看似隨意的談話,實則早已經規劃好。

「侯麥在文本上所下的功夫要多於聲音,如果把《綠光》和《雙姝奇遇》兩部影片排除在外的話,大部分影片的對話都是預先寫好的。」

這就使得侯麥的電影有一種奇異的混合感,一方面場景和空間都是異常生活化的,另一方面人物的對話雖然口語化,但又處處是玄機,讓觀眾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才能跟得上。

例如在大受好評的第一部長片《慕德家的一夜》中,三個主要人物就圍繞帕斯卡爾對於宗教的態度進行了討論。

令人感覺法國都是文化人,沒有文盲的存在(哈哈)。

在《當代法國電影史》一書中,祝虹將當代法國電影史劃分為「法國電影新浪潮與現代電影運動的醞釀和爆發」以及「「紅五月風暴』與激進電影運動」兩個階段。

祝虹將侯麥的《獅子星座》以及《麵包店的女孩》《蘇珊娜的故事》《女收藏家》等幾部早期影片歸為「現代心理劇」,處在法國主流電影之外。

在此之後,「六個道德故事」後期的創作以及「喜劇與箴言」前期的創作雖然也在電影發行中處於劣勢,但逐漸豐富了視聽的表達。

由此可以發見,侯麥的創作是一個逐漸進入主流電影的過程。

3. 「侯麥電影的成本是思想的成本」

侯麥幾乎沒有大成本大規模的電影製作,創作大多屬於小成本生活喜劇的範疇。

所以說,最大的成本,就是侯麥先生的腦細胞,而這些腦細胞,多死在「愛情」這個古老的話題上。

你可以在侯麥的電影中找到各種各樣的愛情,當然大多數是負面事例,因此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侯麥電影的主題總結為「道德」。

比如現代人之間對於情感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飛行員的妻子》、《圓月映花都》等。

比如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和大膽追求,如《好姻緣》、《雙姝奇遇》、《綠光》等。

比如有了男女朋友還在外面找小三玩得不亦樂乎的,如《人約巴黎》等。

比如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對十幾歲二十歲的小姑娘進行無恥追求的,如《克萊爾的膝蓋》。

比如完美的「典雅愛情」,如侯麥的遺作《男神和女神的愛情故事》

其餘各種狗血的、突破倫理常規的愛情,在侯麥的各種電影裡隨處可見。

他通過年輕人或是中年人神秘莫測的情感糾葛為題材,集中筆墨揭示了當代人的複雜的心理狀態,以及面臨的倫理困境。

片中那些複雜的三角關係,使得侯麥的鏡頭能夠更加逼近個體的精神生活,不斷突破倫理界限,考察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的話語和細微動作,從而達到深層的目的。

這些情感上的道德問題,在今天依舊拷問著現代人,例如不倫戀、約炮、開放性性關係等。總是,男女之間那些暗搓搓的關係,在侯麥的電影裡得以呈現和闡釋。

在看過他的電影之後,你會驚嘆於一個人居然可以對愛情關係如此了如指掌,堪稱「愛情宗師」。

不過即使是這些愛情題材,侯麥並沒有依據好萊塢的傳統模式,使用開端、高潮和結尾的套路,而是最大程度接近流水般的生活,以一種散文式的方式展現人物,講述故事,即「石沉湖心,表面平靜,內裡早讓人七上八下,泛起無限喜悅或嘆息」。

他的人物大多為大學生、藝術家以及教師,或者是中產階級,他們針對愛情、哲學、藝術、異性等發表著評論和自省,態度中不乏欺騙、炫耀和指責。

侯麥的「道德」不僅指劇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觀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劇中人物對自己行為動機的思考、分析,並且把自己的這種思考和分析用語言表達出來。

他們關心自己的內心感受,感興趣於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要將這些說給周圍的人聽,和他們討論。

如此一來,語言便成了侯麥電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這也使他的電影更多地觸及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對話的大量運用也使他的電影散發出濃鬱的文學氣息。

對此,摩納哥稱讚道:「侯麥最令人興奮的並不是他高舉的文學性,而是他成功地為顯然不適合拍電影的題材,找到電影化的影像。」

侯麥所營造的對話場景中包含著故事本身以及電影的主旨,對話並不是孤立於場景而存在,而是與場景共生,對話產生了電影的第四維,即精神維度。

4.「法國新浪潮」中最接近巴贊的人

侯麥就曾說過:「我不關心發生了什麼事,只在乎事情發生時,當事人的心理狀況。我電影中的角色不在表現抽象意念—沒有或很少有`意識形態'—而是透露他們對男女之間關係、友情、愛情、欲望、生活、幸福、無聊、工作、休閒怎麼想……」。

敘事上,他最大程度避免了三段式的傳統情節劇模式,而是直面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巧合,賦予電影以生活化。

侯麥的電影都根植於被大多數電影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火車上的閱讀、與朋友聚會、與戀人遊公園等……

侯麥如同電影界的巴爾扎克,構建了一部宏大的人間喜劇,它基於社會牢不可破的根基,旨在探索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的經驗與衝突。

巴爾扎克創作小說,侯麥編寫劇本——這些有關生命的小寓言雖篇幅有限,卻暗含更深遠的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侯麥電影中的空間是將繪畫空間和建築空間轉換而來的,這使得其電影呈現出一種繪畫般的面貌,同時又不乏真實感。

侯麥對於空間的真實有一種物戀般的痴迷。

《獅子星座》中,塞納河兩岸的巴黎風光以及街道;《午後之愛》弗雷德裡克到了下午會在大街上遊蕩;《冬天的故事》裡的理髮店以及《好姻緣》中的辦公室場景……

度假地是侯麥的故事最常發生的場所,《女收藏家》、《克萊爾的膝蓋》、《沙灘上的寶琳》、《綠光》《夏天的故事》、《雙姝奇遇》……

這些場景是欲望的鋪展之地,人物的關係與欲望在此交織纏繞,最終抵達侯麥關於「道德」的深層討論。裡面每一個咖啡館、每一個空間線路、每一個時間變化都經過了真實的考察,竭力做到最完美。

關於這一點,侯麥說:「我希望觀眾被打動,但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注意到這些。」

而這種真實性,是與巴贊所提倡的「心理的現實主義」相接近的。

結語

侯麥的電影,就像是一款關於巴黎的香水,曖昧又迷人。

他營造了屬於自己的「侯麥空間」,裡面的色彩、人物、環境、生活,每一處都是如此細緻和真實,仿佛觸手可及。

去看一部侯麥電影吧,為了那些色彩,為了那些美人,為了侯麥。



文/倒映電影作者:映映原創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 埃裡克·侯麥
    都符合著東方人的審美習慣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從那些激進衝動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的那一群特立獨行的導演中脫穎而出侯麥是不可複製的如經歷過時間琢磨的溫玉一般侯麥的他的場面調度方式樸實無華卻常常透露出對生活對巴黎的熱愛巴黎這一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從他的鏡頭展現出來宛如巴黎版的清明上河圖
  • 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去世 享年89歲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去世。(資料圖)網易娛樂1月12日報導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 致敬絲路大師——埃裡克·侯麥的人間四季
    西安網訊(記者 黃敏)本屆絲路國際電影節的「絲路大師」單元中,除費德裡科·費裡尼之外,我們還將為大家展映另一位世界著名電影大師的四部經典作品——埃裡克·侯麥與他的「人間四季」。·侯麥1920年出生於法國南錫,2010年逝世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 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生平簡介
    埃裡克-侯麥(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生於法國東部的南錫,原名讓-馬裡-莫裡斯·舍熱(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  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1950年他成為著名的《電影手冊》的創始編輯之一,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雅克-裡維埃等後來著名的「新浪潮」導演一起工作,並做了7年的主編。他大力推崇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希區柯克、羅塞裡尼、茂瑙等人。整個50年代,他與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合作拍攝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
  • 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作品在中國香港展映
    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作品在中國香港展映 1905電影網訊 2020年12月10日,香港電影節協會發燒友Cine Fan精選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兩位大師的經典作品,為2021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法國的侯麥導演十年前就去世了,但他的影響力持續存在,而且他所影響和塑造的電影脈絡十分清晰。按說他是一個冷門導演,他的電影表達過於內斂了,基本都是著力刻畫人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戲劇性在於人物的動作性、行動性,侯麥電影人物的行動性是十分微弱的,就像評論家所說的,他的電影是「思考的而非行動的」。
  • 深圳BC為你呈現侯麥電影獨家海報
    埃裡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 法國新浪潮旗手巨星隕落 大師侯麥逝世享年89歲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海報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 Eric Rohmer)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侯麥的死訊是他的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戈(Margaret Menegoz)對外宣布的,侯麥的親屬透露,他已經入院一個星期了。  埃裡克·侯麥(Eric Rohmer)生於法國南錫,是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與戈達爾、特呂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導演的作品超過四十部,2001年,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宣布今年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將會頒給81歲的法國導演埃裡克·侯麥。
  • 關於侯麥紀念影展,這些你必須知道
    埃裡克·侯麥自法國電影新浪潮時期就已經開始他漫長的電影創作生涯,他以戲劇化的色彩使用、充滿文學性的對白,以及對於愛情、道德和哲學主題的堅持形成了作者性凸顯的「侯麥美學」。  「箴言篇」囊括了侯麥的11部重要電影作品,有選自「喜劇與諺語」和「四季故事」兩個重要系列的八部長片外,還有兩部「侯麥美學」的重要代表作《雙姝奇緣》、《人約巴黎》,以及導演的最後一部長片《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
  • 【影視沙龍4月23日預告】侯麥電影《春天的故事》
    侯麥把這段春情安排在巴黎郊外的度假小屋中,這裡繁花似錦,美妙清新,萬物發生的季節,愛與欲也自然發生。——衛西諦《春天的故事,先驗的愛情》春天的故事導演: 埃裡克·侯麥編劇: 埃裡克·侯麥主演: Anne Teyssèdre / 休格·奎斯特 / Florence Darel / Eloïse
  • 侯麥:一朝弄潮兒,終生弄潮兒
    展出的影片裡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位代表作外,還有「左岸派」阿涅斯·瓦爾達、阿倫·雷乃,「手冊派」埃裡克·侯麥、雅克·裡維特以及「後新浪潮」人物卡拉克斯的代表作。這幾組人物及其作品幾乎涵蓋了新浪潮所有的內涵與外延。埃裡克·侯麥今天,我們聊聊其中一位特殊人物,特展中唯一展映兩部作品且直到60年代後期才慢慢進入影迷和影評人視野的「大器晚成」者埃裡克·侯麥。
  • 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為什麼不做愛?
    雖同為「一輩子只拍一部電影」的導演,但與韓國名導洪常秀電影中頻頻出現做愛場面有所不同的是,誕生於浪漫法蘭西的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電影中
  • 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
    這是屬於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屬於你,屬於我。埃裡克·侯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慕德家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他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充滿對人生的敏銳觀察和細微捕捉。你是否知道在埃裡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裡斯.謝赫的男子?他低調、神秘,過著一種平行生活,總是喜歡藏匿在其電影作品背後。他母親臨去世前都還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
  • 侯麥:我和非常小的團隊工作,沒有助理導演,沒有場記
    他北上巴黎,連續兩次考取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失敗,後又在戰時應徵入伍。1944年6月,他和弟弟聽信朋友的消息,一同騎車去來桑德德利找雞蛋,卻被德國士兵認為是「法方間諜」,被抓住並關押了一夜。埃裡克·侯麥的誕生埃裡克·侯麥誕生於莫裡斯·謝赫對文學與電影邊界的探索中。
  • 侯麥:我和非常小的團隊工作,沒有助理導演,沒有場記
    首先成為莫裡斯·謝赫莫裡斯·謝赫是隱藏在「埃裡克·侯麥」背後的一位真實男人。他出生在一個傳統天主教信仰的家庭,文學、音樂、繪畫、表演藝術與戲劇填滿了他的課餘時光,當時,莫裡斯立志要成為一名舞臺劇導演。中學時,莫裡斯碰到這樣一道作文題目「戲劇與電影,你比較喜歡何者?」莫裡斯的答案是:「戲劇」。
  • 深圳| 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排片公布
    埃裡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 洪尚秀與侯麥
    他是韓國第一代留學導演,善於將國外學到的實驗電影精神融會貫通到本民族的電影之中。1996年,他憑《豬墮井的那天》一鳴驚人,現已成為韓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生活的發現》《夏夏夏》《豬墜井的那天》。
  • 侯麥首席剪輯師雪美蓮與「夏天的故事」主演阿曼達·朗格勒映後大師班
    雪美蓮(Mary Stephen),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首席剪輯師。她出生於中國香港,後隨家人移民加拿大,於七十年代遠赴巴黎學習電影,至今已參與製作六十餘部影片。儘管侯麥的電影經常在蒙特婁頂級的歐特蒙劇院(the Outremont)上映,但我通常只會將一整晚時間花在特呂弗的回顧展上。我還夢想過有一天能跟特呂弗在巴黎共事。但造化弄人,我在巴黎住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沒能在特呂弗去世之前跟他見上一面。根據美國這個碩士課程的規定,我們首先用了兩個月反覆地學習法語。
  •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人不做愛?
    雖然洪尚秀常被看作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繼承者,但兩者不同的是,洪尚秀電影中的欲望往往是身體性的,而侯麥的作品中卻從未出現過主人公做愛的場面。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一個影史謎團。
  • 侯麥: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無法帶來的幸福
    12月18日至1月17日,在電影導演埃裡克·侯麥的百年誕辰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特別策劃了「箴言與迴響——埃裡克·侯麥百年誕辰紀念放映」。其中,「箴言篇」包含了侯麥備受喜愛的「四季故事」系列四部影片、「喜劇與諺語」系列四部影片,以及代表作之一的《雙姝奇緣》和最後一部電影長片《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迴響篇」則將放映一組世界電影作者與侯麥共享創作靈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