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生平簡介

2021-01-17 搜狐網

  埃裡克-侯麥(E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生於法國東部的南錫,原名讓-馬裡-莫裡斯·舍熱(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

  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1950年他成為著名的《電影手冊》的創始編輯之一,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雅克-裡維埃等後來著名的「新浪潮」導演一起工作,並做了7年的主編。他大力推崇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希區柯克、羅塞裡尼、茂瑙等人。整個50年代,他與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合作拍攝了一些插曲式的短片。但逐漸地,他離開了這些「新浪潮」導演乃至整個現代電影的方向,朝著自己個人的目標暗暗接近。

  自1950年代開始,侯麥開始拍攝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爾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後來也成為新浪潮主將的高達(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麥導演了其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但票房失利。

  60年代初,侯麥著手拍攝他的「六個道德故事」計劃,1962年推出第一部《蒙索的女麵包師》,此後,相繼推出《蘇珊的職業》(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莫德的一夜》(1969,這也是他首部標準長度影片,引起評論界和觀眾的熱烈反響,據說此片對路易·馬勒的《與安德烈共進午餐》影響很大)、《克萊爾的膝蓋》(1970)、《午後之愛》(1972)。通過「道德故事」的捆綁計劃,他成功地實現了引人注意的企圖,特呂弗為他大聲叫好。這是兩個被視為「新浪潮」叛徒的額手相慶。

  對於「道德故事」的概念,他解釋道:「這不是探討人們做什麼,而是探討他們做事情時腦子裡想什麼。與其說是行動的電影,毋寧說是思想的電影。」侯麥10年中全部道德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種標準的對抗——「一邊是自然,另一邊是人性;一邊是情慾,另一邊是英雄主義的優雅。」(侯麥語)道德結構深埋其下,它的中心是自我沉湎的男性,最初總是過於自信和驕矜;環境被精心設置成可以反射出人物的道德處境;主人公是智性的,自省的,能夠辨認出事件所蘊含的重大意味,並在故事進程甚至旁白中自我評價(然而這種評價並不總是可靠的)。他們可能通過沒完沒了的理性思考將自己陷入歧途,這時他們只消放棄過於自負的智性和自我中心,簡單地接受這個世界,一切便都突然明了了。

  侯麥的影片技術從來不是暴力的或引人注目的,他很少採用奇特的角度和運動,甚至很少採用作曲,但充斥片中的粘稠的情慾味道和令人沉湎的優雅對真正喜愛他的觀眾是巨大的享受——人們樂於看到諸如一個沉迷於少女膝蓋的中年男人是如何擺脫這種困境的,或者一個已婚男人如何與一個女相識共進漫長的午餐的,或者一個矛盾重重的男人是如何拒絕被「收藏」的。侯麥的影迷不能同時是史匹柏的影迷。

  在拍攝了《O侯爵夫人》(1976)和《柏士浮》(1978)兩部非常有特點的歷史片之後,侯麥於1980年的《飛行員的妻子》開始了他的「喜劇與箴言」序列。這一系列還有《好姻緣》(1982)、《沙灘上的寶蓮》(1982)、《巴黎的滿月》(1984)、《綠光》(1986)、《我女友的男友》(1987)。評論界注意到他的人物從能夠看透自己困境的古典型中年男人轉向了充滿迷惑的情感糾葛、不能正確解釋自己處境的現代年青人。「人在18至25歲時即已擁有了自己的思想,接下來整個一生都用來發展它。」老侯麥的這段話可以解釋他對青春和美的獨有偏好。這種微妙的變化也反映在對背景情調的利用上:巴黎的滿月增加了情慾的不安、海灘上的綠光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迷惑——色彩成為這一時期侯麥的法寶,他的光譜可以從最暗端直達最耀眼的強光,情調繽紛,從容細膩,曖昧無比。人類中所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變化都可以歸結到「情慾」的曖昧那裡。

  在70歲高齡的時候,侯麥開始了他的第三序列:「四季故事」,這一序列以1990年的《春天的故事》開始,然後是《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6)、最後結束在《秋天的故事》(1998)並達到了侯麥電影形式的頂峰,該片在美國被多家報刊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四季故事」繼續了侯麥對人類內心地圖的測繪,繼續了對人與人之間惱人遊戲的多樣性探索。四季的輪迴構成了一個圓圈,同時也是一個更新。這一序列中充滿了具有「季節性個性」的人物,導演籍此探討人類內心真實的情慾:「當幻想轉向愛的時候,直覺卻並不總是跟隨。」(侯麥語)

  迄今為止,侯麥共拍攝了50多部影片,其中大部分影片都在處理關於男女情慾的糾葛。這是浪漫主義的領域,但並不妨礙侯麥做一個內心的古典主義者。他以笛卡兒式的精確描繪出他的人物情感變化的無理數,這個領域風光無限,並且永遠不會得出某個常數。不能說侯麥不關心他的時代。他是一個謙遜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影片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寫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時刻」(相對於大時代的大事件)脆弱、迷惑和煩躁不安的一面。同樣不能說侯麥是個電影藝術的保守派。他是個古典型的男人,喜歡優雅的法國傳統。對他來說,真正新穎的不是形式,而是隱藏在這些形式後面那些永不會過時的思想——對人類永恆的矛盾境遇的個人化思索。他是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侯麥影響了世界上很多電影人,從他的同胞伯那德·塔弗涅爾,到香港的王家衛。但侯麥是獨一無二的。

  侯麥的一些影片在歐洲特別是美國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對此侯麥似乎有點矛盾:他熱愛法國的影片傳統,可是對法國現代電影的走向卻抱有疑問。這是一種在政府扶持下的孤芳自賞的電影。他認為高雅藝術必須依賴大眾藝術才能生存。「我不把我的成功歸功於國家的補貼,而是歸功於忠實的公眾,他們一貫支持我,」他苦澀地說,「雖然這種支持不很巨大,但也足以讓我前進,因為我的影片花費並不多。」

  侯麥對新聞界嚴守私生活的細節。對他的傳聞有時近乎偽造,比如說他拒絕乘坐計程車,因為他不願意對空氣汙染有所貢獻。還有一次,他請一位作曲家寫一部交響樂,並準備在影片中以人耳不能聽見的音量來使用。在拍攝《我在莫德的一夜》時,他將開機日期推遲了一年,因為他堅持必須在聖誕節時拍攝他的關鍵場景。所有這一切都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中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侯麥主要作品年表

  1959《獅子星座》(獅子的標記)(Le Signe du Lion)

  1962《蒙梭街的麵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26分鐘短片)(「道德故事」系列)

  1963《蘇珊的愛情事業》(La Carriere de Suzanne,60分鐘)(「道德故事」系列)

  1964《塞爾旺特的唐吉訶德》(Don Quichotte de Cervantes)(紀錄片)

  1965(Paris vue par...)(短片合集,與讓-呂克·戈達爾、克羅德·夏布羅爾、讓·杜謝、讓-達尼埃爾·波萊、讓·魯什 聯合指導)

  1967《女收藏家》(收藏男人的女人)(La Collectioneuse)(「道德故事」系列)

  1969《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e)(「道德故事」系列)

  1970《克拉之膝》(克萊爾的膝蓋)(Le Genou de Claire)(「道德故事」系列)

  1972《下午的戀情》(午後之戀)(L'Amour de l'après-midi)(「道德故事」系列)

  1976《O女侯爵》(La Marquese d'O)

  1978《高盧人帕希伐爾》(Perceval le Gallois)

  1980《飛行員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2《好姻緣》(Le Beau Mariag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3《沙灘上的寶蓮》(寶琳在沙灘)(Pauline a la Plag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4《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6《綠光》(Le Rayon Vert)(「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7《雙姝奇遇》(蕾芮特與米拉貝爾的四個奇遇)(Quatre A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9《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2《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3《大樹、市長和文化宮》(L'Arbre,le Maire et la Mediatheque)

  1995《巴黎的約會》(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0《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1《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3《三面間諜》(Triple Agent)

  2005《紅色沙發》(Le Canapé rouge)

  2007《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Les )(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愛情》)

  

相關焦點

  • 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去世 享年89歲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去世。(資料圖)網易娛樂1月12日報導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 法國新浪潮旗手巨星隕落 大師侯麥逝世享年89歲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海報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 Eric Rohmer)於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侯麥的死訊是他的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戈(Margaret Menegoz)對外宣布的,侯麥的親屬透露,他已經入院一個星期了。  埃裡克·侯麥(Eric Rohmer)生於法國南錫,是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與戈達爾、特呂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導演的作品超過四十部,2001年,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宣布今年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將會頒給81歲的法國導演埃裡克·侯麥。
  • 致敬絲路大師——埃裡克·侯麥的人間四季
    西安網訊(記者 黃敏)本屆絲路國際電影節的「絲路大師」單元中,除費德裡科·費裡尼之外,我們還將為大家展映另一位世界著名電影大師的四部經典作品——埃裡克·侯麥與他的「人間四季」。  埃裡克·侯麥1920年出生於法國南錫,2010年逝世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
  •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 埃裡克·侯麥
    埃裡克·侯麥Eric Rohmer(1920.4.4 – 2010.1.11)法國電影導演、編劇又譯:羅麥爾或羅默但不久就轉向電影評論1946曾用筆名吉爾伯特·科迪埃發表小說《伊莉莎白的小屋》埃裡克-侯麥是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與戈達爾、特呂弗等比肩的重要人物他導演的作品超過40部他最喜歡的導演包括希區柯克、霍華德·霍克斯、羅伯託·羅塞裡尼、讓·雷諾瓦
  • 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如果要從導演中選出一個最愛巴黎的,那麼侯麥無疑高居榜首。他的電影永遠都離不開巴黎,他的人物永遠要麼是來自巴黎,要麼是嚮往巴黎。電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館、博物館、公園、住宅……都在侯麥的電影裡熠熠閃光,成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寓居之地。
  • 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作品在中國香港展映
    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作品在中國香港展映 1905電影網訊 2020年12月10日,香港電影節協會發燒友Cine Fan精選比利·懷爾德及埃裡克·侯麥兩位大師的經典作品,為2021
  • 【影視沙龍 本周放映】侯麥《秋天的故事》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法國的侯麥導演十年前就去世了,但他的影響力持續存在,而且他所影響和塑造的電影脈絡十分清晰。按說他是一個冷門導演,他的電影表達過於內斂了,基本都是著力刻畫人的內心世界。電影的戲劇性在於人物的動作性、行動性,侯麥電影人物的行動性是十分微弱的,就像評論家所說的,他的電影是「思考的而非行動的」。
  • 侯麥:如果能成為小說家,為什麼還要做電影導演?
    即將到來的2020年3月21日將是導演埃裡克·侯麥(1920-03-21~ 2010-01-11)的百年誕辰,不過因為疫情的原因,國內的影展尚無紀念這位偉大導演 的相關消息傳出。2010年03月04日 ~ 26日,中國電影資料館曾舉行侯麥學術放映精品展。
  • 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
    這是屬於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屬於你,屬於我。埃裡克·侯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慕德家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你是否知道在埃裡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裡斯.謝赫的男子?他低調、神秘,過著一種平行生活,總是喜歡藏匿在其電影作品背後。他母親臨去世前都還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你是否知道對於絕大多數電影作品,他都親自參與編劇、導演和剪輯?
  • 深圳BC為你呈現侯麥電影獨家海報
    埃裡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 深圳| 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排片公布
    埃裡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 法國電影大師展下月開幕,侯麥短片、13小時《出局》來了
    法國電影大師展(上海影城)2021年是法國著名影評雜誌《電影手冊》創刊七十周年,這本刊物由法國影評人安德烈·巴贊創立,通過發表電影評論,聚集了一批青年評論家,日後成為了享譽世界的電影導演,共同開創出法國電影新浪潮。
  • 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為什麼不做愛?
    雖同為「一輩子只拍一部電影」的導演,但與韓國名導洪常秀電影中頻頻出現做愛場面有所不同的是,誕生於浪漫法蘭西的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電影中
  • 侯麥:我和非常小的團隊工作,沒有助理導演,沒有場記
    原創 Lens WeLens「您好,我是埃裡克·侯麥,我想見您一面。」這是侯麥在選角時的開場白。侯麥在《夏天的故事》劇組侯麥是導演,也是維持謝赫家族生計的父親和丈夫——莫裡斯·謝赫。直到侯麥去世時,侯麥家族(即侯麥電影的工作夥伴), 與謝赫家族(即侯麥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成員,妻子與兩個兒子)才首次見面。《秋天的故事》,1998侯麥電影的關鍵詞是「樸實」,但他的人生關鍵詞是「神秘」。
  • 侯麥:我和非常小的團隊工作,沒有助理導演,沒有場記
    侯麥是導演,也是維持謝赫家族生計的父親和丈夫——莫裡斯·謝赫。埃裡克·侯麥的誕生埃裡克·侯麥誕生於莫裡斯·謝赫對文學與電影邊界的探索中。文學性是侯麥的電影的立身之本,也是莫裡斯·謝赫和埃裡克·侯麥的連接點。
  • 【影視沙龍4月23日預告】侯麥電影《春天的故事》
    侯麥把這段春情安排在巴黎郊外的度假小屋中,這裡繁花似錦,美妙清新,萬物發生的季節,愛與欲也自然發生。——衛西諦《春天的故事,先驗的愛情》春天的故事導演: 埃裡克·侯麥編劇: 埃裡克·侯麥主演: Anne Teyssèdre / 休格·奎斯特 / Florence Darel / Eloïse
  • 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今年正值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將於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1日為深圳、廣州兩地影迷帶來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邀請觀眾共同回味這位愛情哲學大師曾給予我們的點滴智慧。
  • 明日放映|侯麥最後的長片
    :埃裡克·侯麥主演:瑪麗·裡維埃/碧翠絲·羅曼德類型:劇情/愛情製片國家/地區:法國上映日期:1998年片長:111分鐘=劇情簡介=秋日的法國莊園,溫暖浪漫如醇厚的紅酒。:埃裡克·侯麥主演:夏洛特·韋裡/弗裡德裡克·范登德裡舍類型:劇情/愛情製片國家/地區:法國上映日期:1992年片長:114分鐘=劇情簡介=菲利茜和夏爾勒在海邊浪漫相戀,他們約好再見但是菲利茜因為一時不留神寫錯了自己的地址,與夏爾勒失去了聯繫。
  • 侯麥:一朝弄潮兒,終生弄潮兒
    那一年,被譽為「第一位」新浪潮導演的夏布羅爾率先推出《表兄弟》,拿下當年的柏林金熊獎;5月份,特呂弗的《四百擊》亮相坎城,一舉拿下最佳導演獎。《表兄弟》《四百擊》《精疲力盡》那一年,特呂弗的好哥們戈達爾正在籌備、拍攝來年驚豔四座的《精疲力盡》;那一年,有24位法國新導演推出了他們的電影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