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網訊(記者 黃敏)本屆絲路國際電影節的「絲路大師」單元中,除費德裡科·費裡尼之外,我們還將為大家展映另一位世界著名電影大師的四部經典作品——埃裡克·侯麥與他的「人間四季」。
埃裡克·侯麥1920年出生於法國南錫,2010年逝世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今年,是他誕辰一百周年。侯麥在30歲那年,以短片《流氓日記》開始了自己的電影創作生涯,之後便成為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並在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上屢次獲獎,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
侯麥的電影風格,在世界電影當中獨樹一幟。他的電影中沒有劇烈的動作、奇詭的情節,有的只是普通人之間的閒聊與辯論,而且話題往往是哲學與愛情。欣賞他的電影,就是接受一次話語的轟炸、思想的衝擊,既可以說是在看電影,也可以說是在讀文學。
「人間四季」,即《春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每部中分別以一至二人為主人公,圍繞著他或她的生活,講述一段或幾段細膩的情感關係。想要概括侯麥的電影故事十分容易,但正如他自己所說:「Jene dis pas,je montre」(我不說,我呈現)。作為觀眾的我們,只需要進入到影片的情境中去用心感受,必然能夠體驗到其他影片無法給予的美。
《春天的故事》:色彩中的萌動與思辨
聚會上,讓娜結識了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為暫無去處的讓娜提供了住處。讓娜因此認識了娜塔莎的父親及其女友,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對話。娜塔莎因為討厭父親的女友,竭力撮合讓娜與父親,這令讓娜很不樂意,四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
能夠創作文學作品的侯麥,不僅思辨能力令人稱奇,也十分注重畫面中的色彩搭配,其影片的選景和構圖都非常講究。本片中餐桌上討論康德的一場戲,已被影迷們津津樂道多年,色彩的運用也同樣值得稱道。在讓娜的幾處居所中,侯麥運用不同的顏色來體現人物的不同心境。大家不妨進入影院,來一場色彩的漫遊。
《冬天的故事》:不一樣的神秘之作
儘管講述的是「冬天」的故事,但本片在拍攝順序上卻是「人間四季」的第二部作品,曾獲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影片主要講述了年輕女子菲利茜與三名男性之間的愛情故事。菲利茜最初與夏洛相戀並生下一個孩子,然而兩人再未相見。後來,菲利茜與馬桑和路易分別產生戀情,並在二人之間徘徊不決,但她始終堅信自己會與夏洛再相見。影片的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利奧·博薩尼在一篇論述侯麥電影的文章中稱:「此片或許是侯麥最神秘的電影。它的神秘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其主角與典型的侯麥式主人公不同,她一開始就知道一個極其快樂的愛情。」的確,無論是在「四季」系列,還是侯麥的其他電影中,「愛情」雖然永遠被人們談論,但卻始終沒有被哪位擁有……
《夏天的故事》:青春之歌
本片與「人間四季」另三部的不同之處是終於從男性視點出發,且片中人物都是朝氣蓬勃的青年,洋溢著青春的荷爾蒙,與夏天的季節特徵形成了呼應。
年輕的作曲家賈斯帕來到布列塔尼亞的海灘,說是為了與女友拉娜在此地相見,其實是為了尋找另外的情人。在這裡,他先後遇到了女服務員瑪戈和她的朋友蘇琳,兜兜轉轉,他與三位少女的緣分最終都沒能繼續下去……
從道德上來說,賈斯帕的行為是應該被譴責的,但侯麥的意圖顯然不是要創作一部道德訓誡的故事,而是要探索男女關係之中的可能性,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應以這樣的視角欣賞這部充滿趣味的影片。
《秋天的故事》:愛情的果實
本片是「人間四季」系列的最後一部,曾在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中提名最佳影片,最終斬獲最佳編劇獎。
葡萄園女主人瑪嘉莉已近中年卻沒有伴侶,兒子的女朋友蘿欣將自己的情人、也是自己的哲學老師艾蒂安介紹給了瑪嘉莉,瑪嘉莉的朋友伊莎貝拉則偷偷在報紙上刊登徵婚廣告,招來了熱拉爾。自己的生命中突然多出了兩個男人,這讓瑪嘉莉又高興又苦惱。在最後的葡萄園宴會中,她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青年的蘿欣拒絕再與哲學老師繼續交往,而中年的瑪嘉莉最後也收穫了愛情。就像一朵鮮花,歷經艱辛和磨難後終於在秋天結成果實。侯麥以《秋天的故事》作為「人間四季」的終結,不像在暗示未來是冰封的寒冬,更像是要用一對終成眷屬的戀人來對前三個季節做出甜蜜的收尾。
編輯: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