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大師侯麥鏡頭裡的愛情四季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北京和上海的侯麥電影回顧展的時節,讓我們來談談他。侯麥在法國導演中獨樹一幟,曾經被當作新浪潮的一員,但是後來又與這個圈子比較疏遠。他的電影不像其他法國藝術電影那樣鋒芒畢露,有人說他的風格是簡約,然而我卻更覺得是複雜。雖然他的鏡頭和敘事都是慢節奏,像小津一樣,緩緩地講述家長裡短,溫情脈脈。不同的是,他更喜歡愛情的主題,對倫理提出的問題更直接,他的嘲諷比小津更犀利,甚至有時候可以說得上尖酸。

  從1990年到1998年,侯麥用將近十年時間拍了四季的故事,都與愛情相關。當我看完《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卻感到無話可說。並不是不喜歡,並不是電影沒有風格,相反,我被侯麥獨特的風格吸引,無論是敘事,還是看上去平淡而安靜的鏡頭和剪輯,都有潛藏的力量。然而他講述的故事都不浪漫,甚至不那麼溫情,不冷不熱,夾雜著看穿人心的嘲諷。每個主角都有許多綜合的小側面,歡樂是小小的,糾結也是小小的,溫柔或一點點殘忍,都不觸目驚心,也沒有什麼價值觀的凸顯與鬥爭。畫面和故事就擺在那裡,難以評論。即使如《夏天的故事》裡那個彷徨的花心少年賈斯伯,在三個女孩的豔遇糾葛中也更多地是顯得天真,而不是令人討厭。侯麥太生活,太日常,太具體,太多面化,而且似乎一點也不抒情,是浪漫主義的敵人。

  但是《冬天的故事》比較特殊。侯麥的《四季》並不是按照季節的順序拍攝的,1992年完成的《冬》在拍攝時間上是《春》之後的第二部。《冬天的故事》是侯麥電影中少有的抒情和浪漫的作品。美髮師菲麗絲與夏爾瘋狂地戀愛,他們偶遇,相愛,兩人分手的時候,女孩寫下了錯誤的通信地址,從此兩人音訊失散(當年還沒有微信和臉書)。她生下了他的孩子,但是找不到孩子爸在哪裡,她唯一能確認的是夏爾曾經想聯繫她,卻沒找到。她在後來的生命中遇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男人,一個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羅伊克,圖書管理員,整天掉書袋,溫文儒雅,他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而另一個是她的髮廊老闆馬克桑斯,雖世俗但是聰明伶俐。兩個人共同的特點是無限熱愛和寬容菲麗絲,他們都知道她和夏爾的過去,也知道那才是她心底深處的最愛。

  電影從菲麗絲決心離開羅伊克開始,她的髮廊老闆也離開家,在巴黎附近的小城開了一家新髮廊,跟她共築愛巢。她的母親對羅伊克很滿意,覺得她這樣做很傻。而她說羅伊克不諳世事,不像她的老闆,雖然讀書沒有那麼多,但是人情練達,會辦事也是一種魅力。而且,她對於在巴黎尋找夏爾已經絕望,希望乾脆走遠一點,斷了心中熬人的牽掛。就這樣,她在聖誕節跟老闆來到小城安家。然而,剛剛安頓下來沒幾天,菲麗絲又決定離開發廊老闆,回到巴黎,她沒有回到羅伊克身邊,雖然他完全不計前嫌,希望她回去。而她決定自己一個人過。

  這時我們才明了,無論她說不喜歡羅伊克的掉書袋,還是老闆的俗氣,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導演特地設置了深愛著她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好人,只是要讓菲麗絲說出來真正的問題:她不能跟他們在一起生活,原因不在於他們愛不愛她,他們的人品好不好,甚至他們的性格、能力和修養好不好(兩款不同類型),唯一的原因就是:雖然她愛他們,但是對他們的愛還不足以讓她可以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三個男人的設置是一個特殊的三角:羅伊克和髮廊老闆分別是兩類愛她的人,電影描述了他們的優缺點(都是優點比缺點多的好男人),而菲麗絲銘刻在心,深愛不忘的夏爾,導演特地迴避了對他性格的所有描述,儘可能不提及這個人的任何特徵,除了他的職業(廚師)。在侯麥的電影中,這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純符號化的角色,他唯一的功能就是:這是菲麗絲偶然遇到的最愛,或者說,他就是她的愛情。

  按照大多數藝術電影(反好萊塢)的走向,菲麗絲應該永遠也見不到夏爾,似乎在現實的生活邏輯和藝術的邏輯上,這都更加合乎情理。但是侯麥此時溫情爆發,居然讓他們在公共汽車上相遇,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恰遇太俗套,太歡喜,太好萊塢,怎麼會出現在侯麥電影中?這是個問題。

  探討導演的意圖是愚蠢的事,也許只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這裡真正特殊的是,菲麗絲在侯麥的愛情主題電影中,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事實上,在侯麥的愛情電影中,無論是《四季》,還是《人約巴黎》,每個人都是處於一種複雜的情感狀態中,他們愛,但是對愛人又有不滿意,或者面臨其他的誘惑,或者身份的制約,或者不安全感。《春天的故事》中,娜塔莎戀父,跟父親的女友吃醋,父親雖然寵愛女友伊芙,但是卻非常明確他們的關係不會持久,娜塔莎想撮合自己的朋友讓娜和父親,父親也對讓娜動心,每個人都處在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中。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有特殊的意味。其中有一場戲很有趣,他們四個人一起吃晚飯,討論康德哲學中的先驗和先天的概念。一個長鏡頭,四個人不停饒舌,討論最抽象的、遠在天邊的哲學問題,但是鏡頭下反映的卻是飯桌上日常生活的複雜的愛恨糾結。最普遍的問題與最具體的人際關係之間構成的強烈反差,在一個不變的長鏡頭和不停歇的法國式嘮叨之下,顯得格外有戲劇性,然而這種戲劇性又那麼有節制,沒有一種感情徹底壓倒別的感情,他們終於吃完了這頓既哲學又日常的晚飯。春天已經到來,花園修整一新,娜塔莎的項鍊最後被找到了,然而故事依然撲朔迷離,依然不能肯定是不是娜塔莎做局陷害她討厭的伊芙,也不能肯定這四個人最後的關係會如何發展。每個人都在複雜的情感中糾結。

  《秋天的故事》則是另一番味道,充滿小小的誤會和哲學嘮叨。因為講述的主要是中年人的故事,每個主角都是複雜的。唯一的姑娘羅欣,這個年輕的女大學生就像人們心目中想像的充滿浪漫主義的法國女孩。她愛上並且追求到了自己的中學哲學老師,後來又轉變成一種特殊的朋友關係,雖然那個老師一直還愛著她。她和現在的男友的母親馬嘉麗相互欣賞,這是一位寡居的葡萄園主。她想把那位哲學老師介紹給馬嘉麗,也就是說把前男友和她欣賞的朋友撮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控制住身邊的關係,也可以控制住自己對前男友殘留的愛情。現在的男友覺得她瘋了,這種關係太奇葩。可是她卻覺得沒問題,因為她根本就不覺得自己會跟這個男友有什麼長期的未來,分手只是時間問題,馬嘉麗也認為自己的兒子配不上羅欣。

  馬嘉麗的閨蜜伊莎貝爾也在策劃給她找個男人,她代替馬嘉麗登了徵婚啟事,跟傑拉約會了三次。問題來了,傑拉喜歡伊莎貝爾,伊莎貝爾對傑拉也有了好感,不過她自己家庭幸福,一點也沒有想過出軌,她還是忠實地承擔把傑拉介紹給馬嘉麗的職責。幸運地是,她撮合傑拉和馬嘉麗之後,兩個人相互欣賞。

  伊莎貝爾和傑拉在廚房對話的一幕非常精彩,演員非常精準地把這種微妙的情緒表現出來:她不能愛傑拉,也不想對馬嘉麗不忠誠,但是她心裡希望傑拉愛她。那一刻恰好處在動了情(佔有欲)和不能愛之間。她對傑拉說:自己幸福,為了你,為了馬嘉麗,也為了我。她催促傑拉趕緊去找馬嘉麗,最後擁抱傑拉作為告別,卻被馬嘉麗撞見了。這個撞見把法國式吻臉頰的禮儀所可能具有的意義都混合在了一起。最後的結果還是皆大歡喜,馬嘉麗和傑拉在誤會之後又碰到一起,傑拉終於可以把她送回家。伊莎貝爾女兒的婚禮上,人人都在起舞……

  最後回到《冬天的故事》,這一部在《四季》系列中的最特殊之處在於菲麗絲雖然也有複雜的感情生活,與三個男人之間的關係讓她有時理不順也看不清,彷徨迷惑。然而她最終聽從了心底裡的聲音,就像她自己說的,她有信仰。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懂得理論和哲學,然而她更加純真。複雜的關係和現實生活的糾結,都沒有完全破壞她的純真的直覺和聽從內心的勇氣。菲麗絲與愛人偶遇重逢的驚喜,是導演對這個角色的喜愛。幾乎可以說,在侯麥的愛情電影中,這是他唯一真正熱愛的角色:唯一在複雜中找到了自己的單純和天真的人。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焦點

  • 致敬絲路大師——埃裡克·侯麥的人間四季
    西安網訊(記者 黃敏)本屆絲路國際電影節的「絲路大師」單元中,除費德裡科·費裡尼之外,我們還將為大家展映另一位世界著名電影大師的四部經典作品——埃裡克·侯麥與他的「人間四季」。他的電影中沒有劇烈的動作、奇詭的情節,有的只是普通人之間的閒聊與辯論,而且話題往往是哲學與愛情。欣賞他的電影,就是接受一次話語的轟炸、思想的衝擊,既可以說是在看電影,也可以說是在讀文學。
  • 在影院中感受四季!侯麥「四季」系列8月在臺重映
    在影院中感受四季!侯麥「四季」系列8月在臺重映 時間:2020.06.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分享到:
  • 侯麥「人間四季」系列之《冬天的故事》
    1992年的作品,是「人間四季」系列中的第二部,在《春天的故事》之後上映。「人間四季」系列電影包含著侯麥對於四季的理解,每一部都精準地觸摸到了四季的痕跡,帶給觀眾圓滿的四季想像。看完侯麥的「人間四季」,就像是走過人生的四季——如獲新生的春日,浪漫大膽的夏日,葡萄豐收的秋日,暗藏希望的冬日。
  • 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為什麼不做愛?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縈繞影迷心頭多年的一個影史謎團。今天是電影大師侯麥去世11周年的紀念日,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埃裡克·侯麥當然,侯麥電影裡的男男女女也並不是毫無兩性慾望的「衛道士」。他們的相處模式雖然並非乾柴烈火的床上歡愉,卻總是以某種更迫近於靈魂交流的高級方式帶給我們別樣的精神慰藉。
  •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人不做愛?
    侯麥誕辰百年,我們再聊一聊他電影裡的那些情慾。雖然洪尚秀常被看作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繼承者,但兩者不同的是,洪尚秀電影中的欲望往往是身體性的,而侯麥的作品中卻從未出現過主人公做愛的場面。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一個影史謎團。
  • 侯麥的愛情箴言
    16日晚帕斯卡爾也將在這次北影節的大師班中與導演竹原青和中央戲劇學院徐楓老師一同分享侯麥導演的電影故事。侯麥的劇作會高明地用希區柯克懸疑的手段講述男女愛情故事,我們知道希區柯克的電影裡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觀眾知道危險所在而電影主人公並不知道,這樣,觀眾就會代入進主人公和他一起緊張,恨不得告訴他危險就在背後。《沙灘上的寶蓮》也是同理,我們自然代入進帕斯卡爾·格裡高利飾演的皮埃爾,我們想急於告訴瑪利恩和寶蓮事情的真相——亨利才是最大的渣男。
  • 從綠色時光到藍色時光 | 不一樣的侯麥,更真實的侯麥
    《綠光》女主角戴爾芬的飾演者瑪麗·瑞萊正是那個憧憬愛情又容易陷入情緒兩極的人。她與侯麥長時間的談話中,聊到了自己從街上撿到的紙牌、對肉類的憎惡,以及如影隨形的孤獨感……-《綠光》劇照 -《雙姝奇緣》女主角鄉村少女雷妮特的飾演者若埃勒·米凱爾就是那個「非常特別」的人。
  • 【影視沙龍 本周放映】侯麥《秋天的故事》
    本片被認為是侯麥最有迷人魅力的作品之一。作為《四季故事》的終結篇,影片依然沿襲了導演一貫的清新淡漠的散文式風格,儘量弱化戲劇性的同時,以幽默生動而又富於智慧的對白取勝,將現代男女那種不能言的愛情觀感通過自然的鏡頭逐一呈現,當然還有侯麥對愛情精闢的解讀,是一部文藝氣息相當濃厚的小資必修教程。
  • 【影視沙龍4月23日預告】侯麥電影《春天的故事》
    ——衛西諦《春天的故事,先驗的愛情》春天的故事導演: 埃裡克·侯麥編劇: 埃裡克·侯麥主演: Anne Teyssèdre / 休格·奎斯特 / Florence Darel / Eloïse在這個春天裡,友誼和愛情能否同時播下可以成長的種子呢?
  • 電影史上大師的大師,你竟然都沒聽過?
    其中侯麥的「四季故事」系列電影,勾勒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裡不同人物的生命篇章,他以那極簡主義的風格與哲理性的人物對話,使得那些生命中的瑣碎都充滿著可供解讀的空間,這便也是為何他的電影如此樸實卻雋永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今年是大師誕辰一百周年,讓我們走進他電影中的四季,從人生的一隅裡窺探到「宇宙」。
  • 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間侯麥,四季男女。關於侯麥,我們似乎總是知道的太少。他的電影裡有最繽紛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傑作,動靜之間吐納著世界的精巧。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會驚訝於他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如此臻入化境。如果說阿爾莫多瓦電影中的色彩是濃烈而張揚的,那麼侯麥鏡頭下的色彩則是含蓄而平衡的。
  • 關於侯麥紀念影展,這些你必須知道
    「箴言篇」囊括了侯麥的11部重要電影作品,有選自「喜劇與諺語」和「四季故事」兩個重要系列的八部長片外,還有兩部「侯麥美學」的重要代表作《雙姝奇緣》、《人約巴黎》,以及導演的最後一部長片《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我們知道瓦爾達被稱為法國新浪潮的老祖母,侯麥比瓦爾達年長這麼多,卻沒有獲得如此殊榮,原因何在呢?公認的情感大師侯麥的電影風格和表達傾向,也和這些人很不一樣,他對於新浪潮的精神理解也與其他人不盡相同。他雖然跟很多新浪潮導演一樣,做過影評人,是影評人轉行做導演成功的典範,但他的人生閱歷與其他人也差別很大。
  • 侃電影|侯麥愛情的哲學—《冬天的故事》
    侯麥提供了務實的、知性的和舊情難斷的三種男生,讓選擇成為了一種「愛情哲學」。
  • 侯麥首席剪輯師雪美蓮與「夏天的故事」主演阿曼達·朗格勒映後大師班
    雪美蓮(Mary Stephen),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首席剪輯師。她出生於中國香港,後隨家人移民加拿大,於七十年代遠赴巴黎學習電影,至今已參與製作六十餘部影片。雪美蓮由電影《飛行員的妻子》開啟了與侯麥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關係,最初擔任剪輯師助理,隨後還為侯麥剪輯了「人間四季」系列的「冬、夏、秋」故事,直至侯麥的遺作《阿斯特蕾和塞拉多的愛情》(又譯《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在過去的十年中,雪美蓮將工作重心從法國電影轉移至亞洲與中國獨立影像。
  • 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埃裡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於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 侯麥:一朝弄潮兒,終生弄潮兒
    (侯麥的原名是 Maurice Schérer)新浪潮最給力的那幾年,侯麥並沒有作為新浪潮導演而聞名,他遭遇的困境比受到的認可多得多。儘管侯麥比新浪潮裡的其他導演平均早了五年拍短片(1950年開始),但他的成名卻比其他人晚了近十年。畢竟職業生涯的一開始,便遭遇了滑鐵盧。
  •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 埃裡克·侯麥
    都符合著東方人的審美習慣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從那些激進衝動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的那一群特立獨行的導演中脫穎而出侯麥是不可複製的如經歷過時間琢磨的溫玉一般侯麥的他的場面調度方式樸實無華卻常常透露出對生活對巴黎的熱愛巴黎這一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從他的鏡頭展現出來宛如巴黎版的清明上河圖
  • 映後回顧 | 雪美蓮與阿曼達·朗格勒:侯麥的「電影家庭」
    本篇文章為大師班映後回顧文字版。影展還在持續進行中,《夏天的故事》將於1月9日(即明日)17:40放映最後一場;與影展相關的活動也將於本周末兩天舉辦,喜歡侯麥電影的影迷千萬不要錯過了。雪美蓮(Mary Stephen),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首席剪輯師。
  • 侯麥《綠光》:等待之後、日落之前,一種顛覆傳統的新喜劇愛情
    正如鮑曼形容愛情的獨立性比擬於死亡,是不可重覆的經驗。至死不渝的愛情實在動人,即使滿身傷痛,又何況?可是,人們都害怕在現實的關係裡受傷,讓人卻步又渴求。久而久之,理性摧毀掉宗教的權威性後,愛情成為了虛無的現代人的新興宗教,雖然它貌似提供了人生意義,但當中的不確定性仍然讓人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