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秀與侯麥

2021-02-21 阿瑪柯德


▲洪尚秀與克萊爾·德尼

尚秀(1960.10.25~ ):被譽為韓國作家電影第一人,誕生於韓國獨立製片運動,是目前韓國最具實驗精神的獨立電影導演。他是韓國第一代留學導演,善於將國外學到的實驗電影精神融會貫通到本民族的電影之中。1996年,他憑《豬墮井的那天》一鳴驚人,現已成為韓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生活的發現》《夏夏夏》《豬墜井的那天》。


洪尚秀與侯麥  /

洪尚秀的電影之所為影迷所推崇,基於下述原因:①主題:文藝青年的愛情;②風格:場景-人物-對話,推拉鏡頭;③結構;④對前三點始終如一的堅持。這些原因雖然簡單地列出了洪尚秀電影的特色,卻不足以構成這份「熱愛」的全部。按照如一的製作模式與風格,觀眾開始帶著期待的視界來觀看每一部新的洪尚秀電影,自然他們也必將獲得滿足。可以說,洪尚秀自覺不自覺地創造了自己的觀眾,這些人組成一個獨特的群體,每年一部的洪尚秀電影成為他們的例行期待。

雖然洪尚秀已經被認定為是具有獨創性的風格導演,但卻不是完全的。正如影迷不斷在指出的,洪尚秀的電影與侯麥的電影具有相似性,而後者無疑是洪尚秀所繼承的前輩中身形最為高大的一位。


▲《生活的發現》(2003),洪尚秀

在此可以指出幾例(不再去深究兩人探討主題的相似性),侯麥所創造的簡約風格如何繼承在了洪尚秀的電影中。作為最具辨識度及標示性的推拉鏡頭,雖然已經成為洪尚秀處理單個鏡頭的唯一方式,卻早已經出現在侯麥的電影中。在《沙灘上的寶蓮》中,兩個女人共同坐在花園中聊天的場景,就是通過推拉鏡頭完成的:場景-人物-對話,這三者通過一個推-拉代替了傳統的正反打。這不僅是運鏡方式相同,處理方式也如出一轍。

可以再舉一例。洪尚秀電影的另一明顯特徵是他在每部電影中都在玩結構。可以是寫日記的形式(《日與夜》)、寫小說(《海邊的女人》)、三個男人視角(《我們善熙》)、散落的日記拼湊(《自由之丘》)、兩段重複(《這時對那時錯》)。而這種以簡單的結構來安排內容的方式在侯麥的電影中早已出現,表示時間的字幕條(《沙灘上的寶蓮》)、三段故事(《人約巴黎》)、日記體(《夏天的故事》)等,似乎已經為洪尚秀的電影結構開啟了大門。

▲《這時對那時錯》(2015),洪尚秀

雖然有這許多的相似之處,將侯麥的電影添加些泡菜味,卻並不能生產出一部洪尚秀電影。兩人所站的視角,批判的方式均有不同。洪尚秀關注的是男女之間的欲望,而侯麥則聚焦於男女之間的遊戲。相應的,洪尚秀處理人物需要在男女兩個個體之外再介入一個他者,形成為兩男一女或兩女一男的「三人行」結構,或者更多(這種複雜的結構在此不作討論);而侯麥則相當固定地把焦點對準在男人與女人的二元對立上。

在侯麥的電影中,男與女角色的對立,可以相應地看成主體與客體,起先主體是男人,客體是女人,男人對女人有欲望,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欲望可以從主體對客體的單向度反轉,從客體對準主體,也即女人成為主體、男人成為客體,隨著故事再深度地進行下去,欲望在這種周而復始的交替中將被逐漸消隱,原先欲望的法則就轉化成了一種愛情的遊戲(我躲你,當你找到我之後,你開始躲我,然後我找你;被發現之後的結果永遠都是在增加下一次發現的難度,遊戲會不斷升級。)



▲《慕德家的一夜》(1969),埃裡克·侯麥

但洪尚秀不同,他站在男權主義的立場上,將男人定位為主體,女人依附為客體,這種設定也就屏蔽了在侯麥電影中主客體可以相互轉換的可能。欲望這種單向度的指向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旦主體之於客體的欲望得到發洩(男的將女的騙上床)之後,關係就將終止,關係的繼續只能依賴欲望的不斷激起,這時候洪尚秀就介入了一個第三者,它作為介體可以源源不斷地激發起主體的欲望而不枯竭,方式有兩種:①介體是男人(往往如此),那麼欲望就從嫉妒中補充,男人相互間的競爭是欲望不被枯竭的保證;②介體是女人,那麼主體對客體的欲望補充來源於這一介體的自身激發,對客體的欲望被轉移介體身上了。

這要區分開這兩種情況,得分情況進行詳細討論。如果介體為男人,欲望激化的程度依賴於主體與介體的接近程度。主體與介體越接近(即在客體看來,主體與介體對其有越來越相近程度的吸引力),主體就會感覺到越來越強烈的競爭力,這時候,得到客體的欲望也就越強。相反,主體與介體的距離越遠,也即介體對主體構不成威脅,那麼欲望的維繫就會越弱。另一類是介體為女人的情況,這時是以欲望的轉移為表徵的:對客體的欲望部分轉到了介體身上,介體參與進主體的欲望分配。



▲《秋天的故事》(1998),埃裡克·侯麥

面對相同吸引力的客體與介體,主體對自身的欲望如何分配會犯困惑,此時任何一方的優出都將改變主體欲望的分配結構,實際上這種孰強孰弱的態勢將會非常多變,這就導致了主體欲望在還沒發洩完畢就將被另一方激發,沒有完結的可能。

洪尚秀電影中的欲望法則與侯麥男歡女愛的遊戲法則的本質區別,決定了洪尚秀電影的樂趣來自於對男屌絲悲慘境遇的幸災樂禍之上,而一部侯麥電影的美妙,就像阿巴斯的《合法副本》所展示的,是通過精妙的臺詞還原出愛情的真實模樣。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見洪尚秀在最近幾部作品中作出的轉變,肉體向精神,即欲望法則在向遊戲法則的轉變(比如《這時對那時錯》)。

-E.N.D-

 布羅茨基 | 古爾德 | 聶魯達 | 法哈蒂 | 塞爾納 | 維根斯坦

N.B.錫蘭 | 川端康成 | 克裡希那穆提 | 馬爾克斯 | 波拉尼奧

阿諾•德斯普裡欽 | 科爾姆•託賓 | 貝拉·塔爾 | 橋口亮輔

阿蘭·巴迪鷗 | 王小波 | 大江健三郎 | 杜拉斯 | 菲利普·拉金

卡爾維諾 | 葉芝 | 佩索阿 | 洛爾迦 | 叔本華 | 卡瓦菲斯

相關焦點

  • 洪尚秀,和他逃走的女人
    本文作者:麵包店侯麥在影迷群裡看見洪尚秀和金敏喜分手的傳聞,心裡暗自數了下也不知道是這對戀人第多少次分手了。這對戲裡戲外一直讓影迷津津樂道的情侶,就像洪尚秀做自己電影裡的男女一樣,在情感的糾葛中分分離離。在觀眾眼裡他們本身的故事就像是洪尚秀電影的復刻,現實和虛構的電影有了交集讓我們再看洪尚秀電影時也多了一份樂趣。
  • 洪尚秀,和他逃走的女人
    本文作者:麵包店侯麥在影迷群裡看見洪尚秀和金敏喜分手的傳聞,心裡暗自數了下也不知道是這對戀人第多少次分手了。在觀眾眼裡他們本身的故事就像是洪尚秀電影的復刻,現實和虛構的電影有了交集讓我們再看洪尚秀電影時也多了一份樂趣。2015年金敏喜與洪尚秀通過電影《這時對那時錯》相識,隨後又出演了洪導三部電影,直到2017年兩人同時出席坎城這段戀情才浮出水面。
  • 侯麥是一個破折號
    「閱讀」是觀看侯麥電影的必要環節。尤其對於聽不懂法語的外國觀眾,以文學閱讀的體驗來讀「冗長」的字幕,構成了領略侯麥魅力的一個不言自明的秘密。六個道德故事常以男主人公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敘述,旁白提示重要的心理活動。侯麥並不介意旁白的笨拙,這甚至是他有意的「間離」,既然有雷內 · 克萊爾《間奏曲》的電影詩,有劉別謙或霍華德 · 霍克斯的電影戲劇,為什麼不能有電影的小說?
  • 重溫埃裡克·侯麥的風花雪月
    其敘事主要依賴於人物的對話和臺詞,很多侯麥影片如果去除了畫面,以廣播劇的形式出現,估計也一樣能夠被受眾所理解。如果侯麥的影片在小屏幕上觀看已經足夠,在大銀幕上看侯麥,究竟有什麼值得歡呼的呢?這其實在討論一個特別本體性的問題,就是關於侯麥電影的「電影性」問題。侯麥的電影當然也是電影,它是有其獨特的電影性的。當電影從無聲變成有聲之後,電影的定義就被修改了。
  • 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人不做愛?
    雖然洪尚秀常被看作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埃裡克·侯麥的繼承者,但兩者不同的是,洪尚秀電影中的欲望往往是身體性的,而侯麥的作品中卻從未出現過主人公做愛的場面。為什麼侯麥電影裡的主人公不做愛?這已然成為一個影史謎團。
  • 洪尚秀:他們用做愛的方式吃掉對方
    作者| 陸支羽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與法國的侯麥、日本的小津、美國的伍迪艾倫一樣,韓國的洪尚秀也屬於
  • 在洪尚秀的新電影中,他導演了一場最尷尬的邂逅
    △導演與女主角金敏喜,據說當時洪尚秀第一眼就認定她是本片的主角喜歡洪尚秀的影迷,往往沉浸在他那種男男女女、顧影自憐的狀態之中,作品的主人公通常是導演、影評人、藝術家和作家,吐露出來的話,都是知識分子式的自嘲和尷尬
  • 《春夢》甜過李滄東,軟過洪尚秀的中年男
    韓國盛產苦澀的文藝片中年男導演,要麼憤怒如樸贊鬱,厭世如金基德,要麼內傷如李滄東,鄙夷如洪尚秀,大概良知敏感的人,活到中年的下半場,對世界看的越通透越失望就難免憤世嫉俗,說到底電影改變不了什麼,最多也就是影響一批愛看文藝片的青年人罷了,其實也不止韓國,所有國家四十後段的文藝男導演全是如此,苦澀的人間世全都拍遍了,看了太多肺氣太重,回味之後只覺生活悽厲暗黑的可怕,人與人,男與女的關係也不過如此,
  • 中國的侯麥——《電影手冊》評《星溪的三次奇遇》
    作為導演竹原青的處女作,《星溪的三次奇遇》致敬了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侯麥,為此,影片特意邀請了侯麥的御用演員帕斯卡·格裡高利(Pascal Greggory)出演,曾憑藉《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人所知的許芳銥、馬來西亞的歌手/演員黃若熙也參與了演出。
  • 洪尚秀的四種時間及入圍《電影手冊》的八部影片
    洪尚秀上小學二年級時,父母分居,幾年後二人離婚,他跟隨母親生活。母親當時在做一份將韓國書籍翻譯並推廣到日本的工作,也因此認識了很多業內人士。幾乎每晚,這群朋友都要把酒言歡,不醉不歸。他只能等這群人走了,才能有安靜的環境。一直到中學,洪尚秀都不愛怎麼愛說話,也沒交到什麼朋友。中學二年級時,聽從了大姐勸他「要學會與人打交道」的建議,洪尚秀開始交友。
  • 洪尚秀
    提到洪尚秀,有人說,看他所有的作品,每一部都像在看同一部電影。數不盡的男男女女、燒酒咖啡、三角關係、性慾與夢境,不想說這是他的標籤,這只是他專注於對愛情的窺探與剖析真實的「寫作」。看洪尚秀電影的人,不免都會有同樣的感受:「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他卻把欲望講述的如此稀疏尋常,那些男女之間的勾引、曖昧、背叛、利用、脆弱、偷情,這些都是所有人的生活瑣碎的還原,洪尚秀的絕藝在於:把時間延緩拉長,把這些瑣碎揉進男女之情中,那些無關痛癢的臺詞,卻總是能觸碰你記憶的線索,與你真實的生活或許只有一場呼吸之隔。看他的電影像在讀一篇散文詩。
  • 侯麥,春夏秋冬又一年
    在此期間,侯麥持續拍攝了包括「喜劇與格言」和「四季的故事」在內的電影,因為這些被貼上「侯麥作品」標籤的影片,他得到了最大的認可:現當代環境的設定、哲理的討論、自我沉溺的人物性格。他們既與帕西法爾中找到的11世紀法式花瓶毫無共性,也不同於它的金屬森林。但《帕西法爾》仍然是侯麥的電影。美國評論家喬納森稱之為他最好的作品,在他畢生的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侯麥的愛情箴言
    16日晚帕斯卡爾也將在這次北影節的大師班中與導演竹原青和中央戲劇學院徐楓老師一同分享侯麥導演的電影故事。侯麥的很多作品裡都會有像亨利這樣一個花花公子的角色,而這原型其實就是侯麥的一位朋友保羅·傑高夫,他的確對侯麥的電影有很大影響,傑高夫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他吸引女性玩弄情感,擁有她們的同時也拒絕她們。傑高夫也是新浪潮時期的一個重要人物,寫了夏布洛爾的《表兄弟》也是侯麥處女作《獅子星座》的編劇,也主演了夏布洛爾的《歡樂的宴會》,此片中他的前妻和女兒分別扮演了他的妻子和女兒。
  • 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
    這是屬於一個人的電影節,屬於侯麥,屬於你,屬於我。埃裡克·侯麥,法國著名電影人。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慕德家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侯麥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過百萬人次觀影。
  • 洪尚秀導演與金敏喜陷不倫戀 洪尚秀離婚了嗎
    據韓國媒體2月26日的報導,今年,洪尚秀帶著新片《逃走的女人》和女友金敏喜,第四次來到柏林電影節,並成功入圍主競賽單元。  兩人自2016年合作拍攝第一部電影時起,仿佛就組成了固定搭檔。洪尚秀每年參加柏林電影節評選的電影都是由金敏喜出演女主角,至今已經是合作的第四個年頭。
  • 從綠色時光到藍色時光 | 不一樣的侯麥,更真實的侯麥
    她與侯麥長時間的談話中,聊到了自己從街上撿到的紙牌、對肉類的憎惡,以及如影隨形的孤獨感……-《綠光》劇照 -《雙姝奇緣》女主角鄉村少女雷妮特的飾演者若埃勒·米凱爾就是那個「非常特別」的人。她主動打電話給侯麥要求出演他的電影,一開始就表示自己不是「任何人」,她不停地給侯麥講述各種小故事。
  • 侯麥:一朝弄潮兒,終生弄潮兒
    展出的影片裡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位代表作外,還有「左岸派」阿涅斯·瓦爾達、阿倫·雷乃,「手冊派」埃裡克·侯麥、雅克·裡維特以及「後新浪潮」人物卡拉克斯的代表作。這幾組人物及其作品幾乎涵蓋了新浪潮所有的內涵與外延。埃裡克·侯麥今天,我們聊聊其中一位特殊人物,特展中唯一展映兩部作品且直到60年代後期才慢慢進入影迷和影評人視野的「大器晚成」者埃裡克·侯麥。
  • 埃裡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侯麥。埃裡克 · 侯麥原名莫裡斯 · 舍熱,他的筆名是根據默片導演埃裡克 · 斯特勞亨的名字和小說家薩克斯 · 侯麥的姓氏組合而成。光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電影和文學對於侯麥來說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影片具有極強文學性的原因。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侯麥曾從事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文學創作。
  • 生活中尋找「神話」 洪尚秀
    唯一值得稱讚的是洪尚秀一直以來對細微情感的處理推拉鏡頭已經成為洪尚秀的標誌但是過多的推拉鏡頭完全沒有必根本不在情緒點上,成了為形式而形式家裡算是很闊的洪尚秀出生之後電影公司開始不靈光,家裡也開始變窮洪尚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爸爸搬到外面去住幾年後,爸媽就離婚了離婚之後,媽媽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頭她畢竟要掙錢養活四個小孩洪尚秀的童年是和祖母呆在一起的祖母很會做飯,所以家裡經常有很多前來吃飯的人洪尚秀對於自己的童年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