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武漢協和出院醫護:那10秒是生命中最艱難時刻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在這不到30天的時間裡,張昌盛是如何被感染的?又是如何治癒的?

2月14日,武漢協和醫院首批感染新冠肺炎的護士張昌盛已經出院一周有餘,再過6天,也就是2月20日左右,等兩周的居家觀察期一滿,他就可以重新回到醫院上班。

武漢封城已20多天,情人節當天,以往熱鬧的氛圍不再,醫院雙職工張昌盛夫婦也對這個日子沒有更多的期盼,「今年就在家老老實實呆著和愛人一起做頓好吃的就夠了。」張昌盛在電話那頭對第一財經記者笑稱。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稱「協和醫院」)首批感染並治癒的十餘名醫護人員之一,在這不到30天的時間裡,張昌盛是如何被感染的?又是如何治癒的?他經歷了怎樣的心裡煎熬?

確診時「蒙了一下」

在接受第一財經電話專訪時,「問題不大」、「還不錯」、「淡定」是這個85後說得最多的幾個形容詞,而當回憶起自己1月18日當天確診的細節時,他還是表示,「當時確實蒙了,沒想到自己會中。」

據張昌盛回憶,在1月16日的時候,他出現了渾身乏力的症狀,不過因為沒有發燒,17日還接著上了個夜班,之後回家休息,「就和我平時感冒的症狀一模一樣,所以並沒有多想。」

此時,他所在的神經外科已經收治了一名普通門診的腦垂體瘤患者,這位術前檢查沒有任何異常的病人,也正是鍾南山院士提到的導致了協和醫院十餘名醫護人員感染的患者。

「這位病人確診後就轉到了感染科。此時我們部分同事也出現了發熱和肺部CT異常的情況,院領導立即就給我們這批有不適症狀的醫護先做了核酸檢測。看到結果呈陽性後,我確實蒙了,因為覺得自己應該不會中。甚至不清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張昌盛說,首批共有多個科室十餘名醫護確診。在最初那種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醫護人員所有流程的操作,不可能都是戴護目鏡或是配備三級防護的,況且防護服也沒有那麼多。「不同於傳染科或是口腔科,一般我們接診的病人其實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住院時也會和醫護人員正常地聊天、交流。」比如以他日常工作的監護室為例,外科口罩、帽子、手套都是必備的防護,如果患者有傳染病的話,還配有隔離衣。

然而,這個新冠病毒恰好有一個潛伏期,這位術前沒有任何異常的病人,手術之後,可能機體受到了一些影響,身體就變得虛弱一些,此時病毒也徹底爆發出來了,隨之出現高熱、咳嗽症狀。

時至今日,張昌盛依然無法確認到底是患者還是同事將病毒傳給了他,這個病人只在他工作的監護室裡呆了一晚上,接觸時間也不是很長,這個當時極為普通的一個病人,並沒有特殊的症狀需要醫護特別關注。

這種初期難以排查的病人,也成為醫務人員感染的重要隱患。

張昌盛補充說,由於科室畢竟不屬於發熱門診或傳染科,發熱、感冒咳嗽這種病人一般也不會來他們科室就診,所以在1月20日之前也並沒有做特別完備的預防措施。「像新冠肺炎病人的無症狀潛伏期也讓初期的排查非常困難。「每一個來神經科的病人,不可能都給他做一個核酸檢測,一般情況只會做一個肺部胸片的平掃以及手術前的常規檢查,這樣也會有一些隱患。」

2月14日,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716例,佔全國確診病例3.8%,其中6人不幸死亡,佔全國死亡病例0.4%。湖北醫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1502例,武漢1102例。

確診後,張昌盛趕緊前去醫院隔離,同樣在協和醫院工作的張昌盛愛人聽到他確診後表現得十分淡定,作為密切接觸者也在家開始了隔離,「可能她不淡定也沒在我面前表現出來。」張昌盛打趣說,不過因為平時工作時他們夫婦就會經常見到一些包括患(普通)肺炎的危重的病人,以自己的身體條件,暗忖應該是可以克服的。

幸運的是,在1月16日出現不舒服症狀的前兩天,他已經將兩個女兒送到了姐姐家,「我們醫務人員在前線有危險沒什麼,但是唯一害怕的就是連累家裡人。」

第7天的兇險十秒

據張昌盛介紹,協和醫院首批感染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年齡層涵蓋了60後、70後、80後。相比其他同事,每周都會打兩到三場羽毛球的張昌盛身體素質相對不錯,「雖然以前做過一個甲狀腺小手術,但是由於經常鍛鍊,所以我的感染情況還比較輕,平時就是乏力、低燒以及出汗等症狀來回波動,有的同事情況嚴重一些。」

但是確診後的第7天,張昌盛度過了最艱險的十秒。

「1月23日的早晨,一下子感覺呼吸跟不上來,感覺身體要罷工了。當時渾身出冷汗,嘴巴不受控制地流口水。然後我就趕快把旁邊的氧氣拿過來吸並呼叫護士,整個過程持續了大概十秒。」

等護士過來時,張昌盛自己已經緩了過來。如果那個時候不能保證呼吸道的通暢以及提供足夠的氧氣,後果非常兇險。

在張昌盛看來,熬過這十秒,就感覺自己基本已經撐過來了,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這個病應該不會持續很久。他向記者解釋道,任何疾病都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就像打仗一樣。當病毒侵入身體之後,我們自身就要進行防禦。雖然最後會兩敗俱傷,但肯定會決出勝負,就看哪一方贏得快。「如果我自身恢復得快,那就會好轉,反之就是病毒勝利。所以最終仍然是在藥物的促進作用下靠自身免疫力戰勝病毒。」

大年初一,他已有的症狀開始明顯好轉,後面幾天基本就沒有特殊的不適了。 隨後在醫院兩次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於2月6日解除隔離出院。

在治療期間,張昌盛並沒有打針,主要吃了幾種不同的藥品以及霧化治療。

「住院後我先吃了拜復樂,然後就是鹽酸阿比朵爾,接著又吃了奧司他韋(這個時間不是特別長),主要前兩個藥吃得時間較長,另外還做了一個α-2β的幹擾素霧化。」

張昌盛介紹,他吃的這些藥物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例如腹瀉和傷肝,因此又配了調解胃腸道菌群失調和護肝的藥物。

他說,因為並沒有特效藥,所以不同的患者,使用的藥方是不一樣的,這個需要根據每個人具體的身體狀況來用藥。

在治療過程中,張昌盛建議,除了樂觀的心態,新冠病人需要關注出現症狀後第3天、第7天、第10天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這也可能是疾病發展過程的幾個高危點。同時應該尤其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難等症狀。

「因為人體的肺部是給我們提供氧氣的,如果肺部功能損傷導致心臟缺氧,大腦缺氧,會對生命造成巨大危險。所以這個時候家裡如有可能,可以備點氧氣、制氧機,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話還是很有必要的。」

疫情過後就是生死之交

談到在隔離病房的日子,張昌盛不止一次提到了他們神經外科的特別待遇。「除了醫院的餐食,每天晚上還有一碗雞湯給我們補充營養,這段時間感覺像在坐月子。」他笑稱。

不只有餐飲企業每天贊助的滋補雞湯,科室領導每天自備的無限量水果,年三十那天護士長為每人準備的兩朵玫瑰,外科領導跑腿買齊個人物品,同事和網友不間斷地打氣……都成了這個寒冬裡最溫暖的記憶。「我們這批醫護人員在隔離時最長說的一句話就是,疫情過後大家就是生死之交。」張昌盛說。

他告訴記者,確診當天,他正好結束夜班在家休息,「那會電視裡的《中國機長》正在全民呼叫著 『8633 』航班,我這邊接到隔離通知後,同事們紛紛打電話、發微信鼓勁,那一刻就忍不住地想流淚。」張昌盛說,出院那天早晨,又看到網絡上和朋友圈那些祝福的消息,就覺得一直都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關注著他們。

出院後,繼續居家觀察的張昌盛有意避開網絡上的負面消息,經常看看地理中國等紀錄片。因為在家閒不住,他還會時不時在房裡蹦跳一下,或是做做平板支撐,揮一揮羽毛球拍子,「這也有利於後面順利去醫院復工。」除此之外,他還會每天和兩個女兒視頻,看看倆個小傢伙。不過,由於夫妻倆仍要繼續在醫院上班,短期內為了安全也並不考慮將女兒接回家。

再過幾天,等到兩周出院觀察期一滿,張昌盛要再做一次複查,沒問題後他就能繼續回到醫院工作了,「我們恢復治癒後,相對來說更為安全,也可以去做一些其他同事不便做的事情,尤其是派往一線。」

張昌盛介紹,現在他們神經外科的很多同事都被抽調去了武漢的各個方艙醫院以及協和醫院的感染科,不過他們這批出院不到兩周的醫護人員現在還不能報名去一線,「要等我們完全恢復,各項指標評估通過了才可以報名,包括捐獻血漿也是一樣的(標準)。」

對於目前的防控措施,張昌盛認為,雖然湖北省的確診病例有一天激增上萬例,但是將臨床診斷納入確診也是一個好的消息。與此同時,還應該更加透明地公布病人的信息,「比如確診、疑似病例的活動軌跡,雖然這些會暴露公眾的一些隱私,但需要權衡一下如何公開,這也是非常需要重視的方面。也能讓那些在家裡待著的居民心裡有一個概念,需要遠離哪些地方和人。」

另外他還提醒,由於封城,武漢的物資配送基本都靠志願者、快遞員以及社區工作者等代勞,這個群體也特別需要注意自身防護。「當一個人持續在外面奔波,如果不能好好休息,抵抗力就會下降,所以他們一定要做好防護。畢竟這個病毒傳染性還是非常強的。」

張昌盛最後強調,若是不幸患病,堅定和樂觀的心態必不可少,而且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聽醫護人員的意見,「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醫生跟護士會希望患者情況變差,所以大家也要充分相信醫務人員,好好配合他們。」

相關焦點

  • 使用人工肺73天後換上新肺的男子在協和順利出院
    楚天都市報7月30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薛萱) 遭受新冠肺炎重創,54歲的劉強(化名)命懸一線,靠ECMO續命73天後,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成功移植雙肺。之後,醫護人員一路陪伴,艱難陪其闖關,一次次將其從鬼門關拉回,直到他可以下床慢慢活動。
  • 《武漢日夜》中的這場「愛與新生」,長江日報記者全程記錄
    在《武漢日夜》電影中,「小企鵝」呱呱墜地,激發起大家內心無限柔情。作為孩子的母親,片中人物李青兒的生產過程也引得觀眾頻頻淚目:為醫護人員的耐心細緻感動,為偉大的母愛感動。《武漢日夜》攝影師之一、長江日報攝影記者陳卓,從1月23日開始記錄拍攝武漢疫情,也全程記錄下了這個溫暖的故事。
  • 協和人自編自唱歌曲《無所畏懼》獻給在疫情中奮戰的白衣戰士
    經專家組討論,符合出院標準,截至1月28日,協和醫院首批共有3名醫護人員出院。1月28日上午11時許,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院長胡豫看望出院的醫務人員,對他們康復表達了祝賀,並送上居家防護用品。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表示,作為國家隊,我院積極響應國家與各級政府的號召,已派出專家及醫護人員共計80餘人支援定點診療醫院,即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同時,協和醫院西院將作為第三批發熱就診定點醫院,共騰出700張床位收治病人,我們將全力以赴打贏這場疫情保衛戰。
  •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在武漢舉行
    2020年12月20日,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揭曉了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名單: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Robert C.
  • 協和人自編自唱歌曲《無所畏懼》獻給在白衣戰士
    3名醫護人員出院醫院領導對出院的醫護人員表示祝賀1月28日,我院醫護人員經過治療後,臨床症狀得到有效控制,經專家組討論,符合出院標準,截至1月28日,協和醫院首批共有3名醫護人員出院。1月28日上午11時許,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院長胡豫看望出院的醫務人員,對他們康復表達了祝賀,並送上居家防護用品。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表示,作為國家隊,我院積極響應國家與各級政府的號召,已派出專家及醫護人員共計80餘人支援定點診療醫院,即武漢紅十字會醫院。
  • 又有10例治癒出院!這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院影集」暖心又提氣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公布的數據中新增治癒出院病例(43例)已經超過了新增死亡病例(26例)。今天,安徽、重慶、山東、四川、貴州、上海、海南、山西、廣東等地共有10例感染患者治癒出院!經治療,於28日當天下午出院。△28日 患者從武漢市肺科醫院治癒出院1月28日,武漢市肺科醫院的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治癒出院。其中,最早的於1月9日入院,最晚的1月20日,其中最年長的患者是一名87歲老人。
  • 「戰疫」群英譜之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以心為燈,願作生命的守護天使
    新冠肺炎疫情到來之際,武漢的全體手外科人在第一時間就投入了抗疫戰鬥。武漢正式封城前兩天,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主任陳振兵當天安排了五臺手術,其中有一例患者高度疑似感染。
  • 使用人工肺73天 換上新肺後重啟呼吸 新冠肺移植患者康復出院
    醫護人員幫助劉強(化名)做出院前的準備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薛萱)遭受新冠肺炎重創,54歲的劉強(化名)命懸一線,靠ECMO續命73天後,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成功移植雙肺。之後,醫護人員一路陪伴,艱難陪他闖關,一次次將他從鬼門關拉回。前日,經過專家組評估,劉強可以出院回家。在家屬陪伴下,劉強走出住院部大樓,臉上難掩喜悅,「我總算活著走出醫院,感謝國家和黨,感謝醫護人員!」劉強說,他要帶著醫護人員的祝福,重新開始新生活。1月底,劉強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2月11日接受機械通氣和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
  • 武漢治癒者致信浙江醫護人員:謝謝你給我生命的通行證
    「在我接近50天的新冠肺炎過程中,最不能忘懷的,是一個美麗的護士,她叫胡珍珍。她來自浙江馳援武漢醫療隊。」3月16日,武漢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王麗(化名)治癒出院,結束了近50天的煎熬,她寫信感謝各位馳援武漢的浙江醫護人員:謝謝你給我生命的通行證。
  • 金婚老夫妻害怕到想放棄治療,今天一起出院回家,醫護人員:看到了...
    在場的年輕醫護人員說:這是我見過愛情最好的模樣。今天上午,經過綜合評估,老兩口終於康復出院,一起回家。  76歲的龍桂雲、84歲的高光利老兩口  從協和腫瘤中心康復出院  龍桂云:來的時候風雪交加,現在是春暖花開。一切都很好。
  • ...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巴中|陳艾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援湖北醫療隊
    2月15日,剪成光頭的唐雯濤和其他隊員一道,正式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工作。卸下穿了一天的防護服,衣服已全部溼透,手指被汗水泡得發白,摘下N95口罩,臉頰和鼻梁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勒痕。「當我看見患者對我們的期望和對生命的渴望時,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倒下,他們需要我!
  • 早安武漢丨昨天武漢171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還有這些好消息
    塔子湖方艙醫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黃陂一中方艙醫院等其他方艙醫院均在緊急準備中,一旦具備接受條件將立即啟用。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11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3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至此,該院共有17名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出院。
  • 湘雅醫院第三批醫療隊130人出徵 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重症病房
    「生命防線,我們守護,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紅網時刻2月7日訊(記者 李慧 盧欣 李璐 攝影 秦樓)2月7日16點30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130人乘坐G840出徵武漢,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重症病房。
  • 搶救重症病人:36個患者走了17個,給病人插管的醫護被叫「敢死隊」
    30秒內,楊芳的氣道直接開放,肺部氣溶膠直衝而出,直抵麻醉師的正壓防護頭套——近距離呼吸道接觸,這是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最高的動作。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病床上,患者的各項機能通過監測儀器上的滴滴聲有節奏地發出信號,楊芳的主治醫師劉勇軍稍稍鬆了口氣。這一天,是劉勇軍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馳援的第10天,他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 11歲四川女孩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心臟移植
    跨越南京、廣州、武漢三地,聯動飛機、高鐵,武漢、廣州兩地醫生展開了一場緊張的護心接力賽。疫情期間,武漢協和醫護們排除萬難,為在漢四川11歲女孩送來寶貴的心臟。當晚9時27分,這顆一路狂奔的心臟終於在女孩胸腔內成功跳動。生命垂危,在漢四川女孩急需心臟移植女孩欣欣(化名)是四川樂山縣人,今年11歲。去年9月,她在華西醫院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後,已出現心衰現象。
  • 白衣戰士,用生命守護生命(一線抗疫群英譜)——記抗疫中的醫務工作者
    84歲的鐘南山院士星夜逆行馳援武漢,72歲的張伯禮院士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後」醫護人員,54萬名湖北和武漢醫護人員衝鋒在前,4萬多名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數百萬名醫務人員戰鬥在抗疫第一線。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
  •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首次在武漢頒獎,13位國內外科學家獲獎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12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行從「一鳴驚人」到「享譽國際」在推動生命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一直在砥礪奮進被譽為「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 武漢退休教授出院,向醫護唱歌表達感謝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武漢退休教授出院
  • 患者「偷拍」住院日記,出院送給醫護人員留念
    18日,協和江南醫院的醫護人員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一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用視頻記錄的住院日記。視頻裡,有病區醫護人員忙碌的背影,有患者出院時和醫生「比心」的喜悅畫面,有江蘇援鄂醫療隊與協和江南醫護人員聯手奮戰的場景……帶給醫務人員滿滿的感動。
  • 武漢協和醫院2020醫師節「微光成炬,醫路前行」,向抗疫英雄致敬!
    《重生》光影展開協和人共抗疫情的歷史畫卷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荊楚    武漢被按下「暫停」鍵    協和醫院卻啟動「加速」鍵    在抗疫的戰場中逆行而上     他說,護佑人民健康是醫生的天職,面對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協和醫院醫師隊伍沒有膽怯、沒有退縮,而是以無私無畏的勇氣,發揮專業優勢,千方百計,竭盡所能,以「收治總量多、救治質量高、醫護人員零傷亡」的成績,交出了國家防控戰略中的協和答卷。我為大家的勇敢、專業、奉獻感到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