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海鷗食堂》以芬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日本女人獨自在遙遠的異國開餐館的小故事,故事簡單,情節平淡。平淡背後蘊含一絲真意,可謂淡而有味。導演需有一副細膩的心腸。
為什麼叫食堂呢?女主解釋說:就是讓路過的人願意了進來吃頓飯,簡簡單單地吃頓飯。而海鷗,是因為當地到處有胖嘟嘟的海鷗。女主從小喜歡胖嘟嘟的東西,無論人還是動物。
食堂開在一條大街上,落地大玻璃窗,明廚明灶,有居家的感覺,面積不大,不過六七張桌子。
一開始,食堂生意不好,但女主也不閒著,整天擦這擦那,隨時準備接待顧客的樣子。食堂的主打是手捏飯糰,顯然不和芬蘭人的口味,路過的芬蘭大媽像看東洋鏡一樣駐足窗外往裡觀瞧,對視一笑,然後走人。每天都重複這樣的場景,女主保持淡定,不焦躁,繼續忙活。
女主為什麼會跑到芬蘭開一家店,影片沒有交代,但透露了幾個信息:一是女主對日本料理有信心,相信日本料理有營養、健康,一定會有人喜歡。至於飯糰,是因為小時候父親每年親自做兩次給孩子吃,父親說過:別人做的飯糰總比自己做的好吃。對女主來說,飯糰有父親的影子。每天打烊後,女主回到居所,臨睡前在房中鴨步練合氣道(一種健身方法)。女主說,自己從小就開始練了。大概也是受父親影響。女主不覺得孤單。
女主是個極能沉得住氣的人,天天沒有生意,女主看不出來有絲毫焦慮,不僅如此,還給第一個來光顧的年輕人免單咖啡,此後年輕人天天來蹭喝。女主的生活也基本至簡了,擦桌子,收拾廚房,有禮貌地遞上一杯咖啡,去集市買點菜。估計用心食物的人不會胡思亂想。食物就是生活,也是記憶和情懷。
但在堅持的生活中,不管好壞,總會發生點意外,女主並不是思想僵化的人,本人性格還是大氣而開放的。食堂的變化從主動接納別人開始。很明顯,女主對食物的誠懇良善態度已貫通生活中的為人處事。影片中,女主先後接納了兩個因為各自的原因停留在芬蘭的日本女人。一個長相男性化,不知為何來芬蘭,只是有一天閉眼隨手地圖上一指,指頭落在了芬蘭,於是就來了;另一位則因為航運行李丟失不得不滯留酒店,也不知道該幹啥。芬蘭好像也沒什麼玩的,人都閒得跟鬼一樣。三個女人一臺戲,食堂有了生色。
三個女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影片裡只淡淡一提,說每個人都不容易啊,日影中常有這樣體貼的話語。有一天,在同伴的建議下,女主烤了肉桂卷,香味溢出門,路過的大媽聞香而入,點了咖啡和剛出爐的肉桂卷。此後,女主做一些烹炸的快餐,顧客漸漸多起來。另外兩個同伴跑堂。此外還和一個家庭出了點問題的大媽發生了點故事,結局虛驚一場。日本女人以飯店融入當地生活的行動成功了,也沒使什麼大勁兒,美味之功水到渠成。
喜歡還是不喜歡,美味始終在那裡,不增不減。
有了同心相助的同伴,海鷗食堂不可阻擋地熱鬧了起來。三個女人身處異國,反倒能放下一切,每天只沉浸在生活的當下,不再急著趕路。
影片的點睛之處在於,客人多了以後,女主終於有機會給客人端上自己親手捏的海苔飯糰,芬蘭人打破習慣,開始接受。而另外同伴也悄悄愛上了原本不知如何打發的異國時光,盡情享受圍繞著食堂轉的每一天,或許背後也有一種文化自豪感。天下真的有不散的宴席。
同樣是開店,有人只為賺錢,有人不為賺大錢,懷抱信念、使命,埋頭靜心地日復一日地去做。
或許開一家自己喜歡的店,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療愈之道。
影片中女主面容乾淨,笑容得體,真是瑰寶一樣的女人啊——因為有信念,有信念則有自在。